就這樣,我在堂屋的角落一會看看令霄,一會望望令雯,時間很快來到晚上六點。同臨伯已經安排好了一切,準備立刻出發將令霄安葬在前一日的新墳旁邊。或許是接連兩番的折騰讓他們失去了活力,不同昨日的熙熙攘攘,一路向西送行的所有人都悄然無聲,任憑身影被無限拉長。
按照本地習俗禮節,小孩兒的死訊一般都是需要竭力隱藏,然後盡快盡早地在夜晚簡單悄悄安葬。這麽做是為了避免夜長夢多、聲勢浩大最後聲張出去造成不良影響,比如引得老鬼聚集欺壓不懂人情倫理的新鬼。雖從未有人現身說法去證實,但既然曆代的人信這個,那後來的人也要照做。
緊趕慢走,待到墓地旁,天色已然昏暗,但在西邊卻仍留有一片餘火,燃得地上落寞無邊。
最親近的家屬父母加上令雯站在最前,端詳了令霄未火化的軀體的最後一麵。接著由同臨伯和同印叔兩人一前一後合力抬起席卷,輕輕鬆鬆地就將最重要的事情解決完。末了,便是一鍁一鍁的黃土不斷鋪撒進去,直至墊平、冒尖。
連個棺材都沒有,令霄在那邊怕是要寢食難安,但身邊又有奶奶陪著,想必他也不會孤單。總而言之,我一直在為令霄的以後擔心著,反而並未意識到他的離開,所以也沒覺得難過。
抬頭去看,自不必多說同慶夫妻放聲的哭喊,我隻關注我的雯兒,她仍是瘋傻的模樣,任憑我怎麽去想也不知道她的以後該怎麽辦。當然,我仍不敢上前,就這麽呆呆地看,她也呆呆地坐在自己哥哥墳前。
人群慢慢離散,她們一家三口也被人攙扶著迴家,我卻還一直抬眼望著令雯剛剛待著的地方。因為在這一條視線中,她的身形似乎仍未消散,稍遠一點還有令霄的墳高高矗立,更遠一點還有遙迢的西天,那再遠一點呢?我看不到,但我就是想看,希望那裏存在著我們三人繼續歡笑的伊甸之園。
直至很晚,外公外婆終於找到了我,接迴家後他們發現我也墮入了自閉的房間。沒有過多討論,也沒有問過我的意見,第二天我便被送到鎮上的父母家,希望用那裏的新環境讓我擺脫鬱鬱寡歡。既然到了新地方,關於此間事,我們先暫且不談。
到了鎮上後,我變化得很明顯,畢竟小孩不存在惦記這個概念,沒多久依日的記憶便不清不明的消散了。當然沒變的事也有一個,就是我的話仍舊很少,這在那時的事後便成為了我的習慣。而且父母總是操忙著自己的生意,我也擔心再次引得他們對我有意見,所以即便日日相伴我們之間也很少交談。
這種感情不濃不淡的相處方式我也很是樂見,沒有人管東管西的我便肆意在鎮上遊蕩貪玩。不過也存在著一些失望,就是感覺自己太過孤單。我來得越久,他們也越來越冷淡,少了很多日常的噓寒問暖,也不再給我買想要的東西,甚至在我十歲生日那天也無所表示。
他們是如此的孤高清冷不可攀,我也逐漸放棄了對他們的幻想,在心裏開始種下了一顆種子,名叫反叛。
當然,這種逆反心理也被我帶到了十歲生日時的夢裏,以至於感受到了與令霄類似的體驗。
那天的我思緒紛雜,舊憶不斷翻湧,早早上床卻輾轉反側久久不能就眠。入睡之時應恰是夜晚十二點整,這是我後來得出的判斷。而那個夢持續的又長又久,我在裏麵待了整整十年。
剛開始的我很慌亂,畢竟印象當中我是剛閉眼不久,怎麽又從一個溫暖的水房裏鑽出來睜開了雙眼。
我環顧四周,破破爛爛的房間裏兩個累的滿頭大汗的女人正在欣喜呐喊。但好景不長,其中一個聲音戛然而止,不知她是累的虛脫還是怎麽,頭重重的磕在後邊的床板上便再也未動過。另一個女人開始哭喊,我以為她講的是一種方言,全部聽懂是很難,不過大概意思是我和那個躺著的女人的命都很難。很想問她們這是怎麽了,但話到嘴邊卻也變成了哭喊。
沒有多長時間,我還未思考出這是什麽情況,便眼睜睜地看著她把我裝進竹筐裏裹了一層麻單,然後便趁著夜色籠罩溜到了一家古樸的深宅大院門前。她稍作喘息,重重地砸了幾下門便撇下我再次隱沒在了黑夜裏。
屋內的人聞聲趕了出來,環視一圈才發現腳邊的我靜若安然,接著又說了一大堆不明所以的方言將我迎進了內院裏邊。
不知困意怎麽來的這麽突然,沒幾步路我便又睡了下去,再次醒來已是第二天。
我再次打量四周,這種陌生的環境再加上行動不便讓我很是不安,掙紮起身想要說話卻也又變成了翻騰和哭喊。
聲響引來了一男一女圍在我的身邊,在他們不住的張羅指揮下,一名匆匆而來的年輕女人褪去了衣衫,把胸脯對準到了我的嘴邊。不知是不是本能反應,我開始肆意吮吸,一股股水流順著喉管溫暖而下,肚子裏的饑餓感隨之緩解。然後眾人散去獨留那對夫妻之間的女人伴我身邊,她的嘴裏不斷地輕哼著些什麽,不知不覺間我又陷入了睡眠。
這樣的情景似乎持續了一年,我漸漸開始理解他們的語言。從他們的交談中我意識到,我是又重新出生了一遍,而且被他們撿來後發現我很是健康又令得他們非常喜歡。
盡管我不解這一切是怎麽發生的,但視力上的發育讓我看的越來越遠,也越來越清,每一幅畫麵在感覺上的真切不能有假,所以我也逐漸變得坦然。直至偶然的一天,我驚奇地發現如果努力一點,我已經可以晃晃悠悠地走路和支支吾吾地說話了。
事不宜遲,我應該告訴在這裏照顧我的人這個喜訊,他們對我的表現甚是滿意,但其中充滿著疑惑。一是我的話斷斷續續不連貫,二是用的表達方式還是以往的語言習慣,這讓他們理解起來很是為難,不過看得出他們也不糾結這個,隻顧沉溺在興奮之間。
我隻懂得了聽,但卻忘了學怎麽說,於是接下來的兩年,會走了的我時刻黏在他們的身邊,竭力地去表達孩子的天真爛漫。既打破了與他們之間的溝通障礙,又贏得了他們對我的喜愛連連。
時間越久,我越謹慎,而且對之前十年的記憶也開始有了些許混亂,我已意識不清到底哪邊是真實哪邊是虛幻。所以盡管我話說的越來越流利,卻也始終未向現在身邊的人發出疑問。
我怕與他人不同,最後給自己惹出大麻煩。是啊,身雖是幼齡,可我的心智畢竟過了十三年,足以在危險中自保求全。
按照本地習俗禮節,小孩兒的死訊一般都是需要竭力隱藏,然後盡快盡早地在夜晚簡單悄悄安葬。這麽做是為了避免夜長夢多、聲勢浩大最後聲張出去造成不良影響,比如引得老鬼聚集欺壓不懂人情倫理的新鬼。雖從未有人現身說法去證實,但既然曆代的人信這個,那後來的人也要照做。
緊趕慢走,待到墓地旁,天色已然昏暗,但在西邊卻仍留有一片餘火,燃得地上落寞無邊。
最親近的家屬父母加上令雯站在最前,端詳了令霄未火化的軀體的最後一麵。接著由同臨伯和同印叔兩人一前一後合力抬起席卷,輕輕鬆鬆地就將最重要的事情解決完。末了,便是一鍁一鍁的黃土不斷鋪撒進去,直至墊平、冒尖。
連個棺材都沒有,令霄在那邊怕是要寢食難安,但身邊又有奶奶陪著,想必他也不會孤單。總而言之,我一直在為令霄的以後擔心著,反而並未意識到他的離開,所以也沒覺得難過。
抬頭去看,自不必多說同慶夫妻放聲的哭喊,我隻關注我的雯兒,她仍是瘋傻的模樣,任憑我怎麽去想也不知道她的以後該怎麽辦。當然,我仍不敢上前,就這麽呆呆地看,她也呆呆地坐在自己哥哥墳前。
人群慢慢離散,她們一家三口也被人攙扶著迴家,我卻還一直抬眼望著令雯剛剛待著的地方。因為在這一條視線中,她的身形似乎仍未消散,稍遠一點還有令霄的墳高高矗立,更遠一點還有遙迢的西天,那再遠一點呢?我看不到,但我就是想看,希望那裏存在著我們三人繼續歡笑的伊甸之園。
直至很晚,外公外婆終於找到了我,接迴家後他們發現我也墮入了自閉的房間。沒有過多討論,也沒有問過我的意見,第二天我便被送到鎮上的父母家,希望用那裏的新環境讓我擺脫鬱鬱寡歡。既然到了新地方,關於此間事,我們先暫且不談。
到了鎮上後,我變化得很明顯,畢竟小孩不存在惦記這個概念,沒多久依日的記憶便不清不明的消散了。當然沒變的事也有一個,就是我的話仍舊很少,這在那時的事後便成為了我的習慣。而且父母總是操忙著自己的生意,我也擔心再次引得他們對我有意見,所以即便日日相伴我們之間也很少交談。
這種感情不濃不淡的相處方式我也很是樂見,沒有人管東管西的我便肆意在鎮上遊蕩貪玩。不過也存在著一些失望,就是感覺自己太過孤單。我來得越久,他們也越來越冷淡,少了很多日常的噓寒問暖,也不再給我買想要的東西,甚至在我十歲生日那天也無所表示。
他們是如此的孤高清冷不可攀,我也逐漸放棄了對他們的幻想,在心裏開始種下了一顆種子,名叫反叛。
當然,這種逆反心理也被我帶到了十歲生日時的夢裏,以至於感受到了與令霄類似的體驗。
那天的我思緒紛雜,舊憶不斷翻湧,早早上床卻輾轉反側久久不能就眠。入睡之時應恰是夜晚十二點整,這是我後來得出的判斷。而那個夢持續的又長又久,我在裏麵待了整整十年。
剛開始的我很慌亂,畢竟印象當中我是剛閉眼不久,怎麽又從一個溫暖的水房裏鑽出來睜開了雙眼。
我環顧四周,破破爛爛的房間裏兩個累的滿頭大汗的女人正在欣喜呐喊。但好景不長,其中一個聲音戛然而止,不知她是累的虛脫還是怎麽,頭重重的磕在後邊的床板上便再也未動過。另一個女人開始哭喊,我以為她講的是一種方言,全部聽懂是很難,不過大概意思是我和那個躺著的女人的命都很難。很想問她們這是怎麽了,但話到嘴邊卻也變成了哭喊。
沒有多長時間,我還未思考出這是什麽情況,便眼睜睜地看著她把我裝進竹筐裏裹了一層麻單,然後便趁著夜色籠罩溜到了一家古樸的深宅大院門前。她稍作喘息,重重地砸了幾下門便撇下我再次隱沒在了黑夜裏。
屋內的人聞聲趕了出來,環視一圈才發現腳邊的我靜若安然,接著又說了一大堆不明所以的方言將我迎進了內院裏邊。
不知困意怎麽來的這麽突然,沒幾步路我便又睡了下去,再次醒來已是第二天。
我再次打量四周,這種陌生的環境再加上行動不便讓我很是不安,掙紮起身想要說話卻也又變成了翻騰和哭喊。
聲響引來了一男一女圍在我的身邊,在他們不住的張羅指揮下,一名匆匆而來的年輕女人褪去了衣衫,把胸脯對準到了我的嘴邊。不知是不是本能反應,我開始肆意吮吸,一股股水流順著喉管溫暖而下,肚子裏的饑餓感隨之緩解。然後眾人散去獨留那對夫妻之間的女人伴我身邊,她的嘴裏不斷地輕哼著些什麽,不知不覺間我又陷入了睡眠。
這樣的情景似乎持續了一年,我漸漸開始理解他們的語言。從他們的交談中我意識到,我是又重新出生了一遍,而且被他們撿來後發現我很是健康又令得他們非常喜歡。
盡管我不解這一切是怎麽發生的,但視力上的發育讓我看的越來越遠,也越來越清,每一幅畫麵在感覺上的真切不能有假,所以我也逐漸變得坦然。直至偶然的一天,我驚奇地發現如果努力一點,我已經可以晃晃悠悠地走路和支支吾吾地說話了。
事不宜遲,我應該告訴在這裏照顧我的人這個喜訊,他們對我的表現甚是滿意,但其中充滿著疑惑。一是我的話斷斷續續不連貫,二是用的表達方式還是以往的語言習慣,這讓他們理解起來很是為難,不過看得出他們也不糾結這個,隻顧沉溺在興奮之間。
我隻懂得了聽,但卻忘了學怎麽說,於是接下來的兩年,會走了的我時刻黏在他們的身邊,竭力地去表達孩子的天真爛漫。既打破了與他們之間的溝通障礙,又贏得了他們對我的喜愛連連。
時間越久,我越謹慎,而且對之前十年的記憶也開始有了些許混亂,我已意識不清到底哪邊是真實哪邊是虛幻。所以盡管我話說的越來越流利,卻也始終未向現在身邊的人發出疑問。
我怕與他人不同,最後給自己惹出大麻煩。是啊,身雖是幼齡,可我的心智畢竟過了十三年,足以在危險中自保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