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往事
七零:真千金攜百億空間嫁軍官 作者:指墨隨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迴去的路上,薛愛珍給蘇秋菊和林皖蘇說起了自己隨軍的經過。
薛愛珍是家中獨女,父母都是縣機械廠的職工,家裏條件還可以。
她也在機械廠上班,並且是一名技術員。
薛愛珍經同學介紹,認識了在部隊當兵的霍海洲,他當時是連隊的副指導員。
二人剛一見麵,對彼此都非常滿意,互通了半年的書信,就開始商量著結婚的事。
薛愛珍的父母到男方老家看了之後,卻是極力反對二人的婚事。
霍海洲有一個哥哥,一個妹妹,老太太把他們兄妹三人拉扯大,家裏窮的經常揭不開鍋。
隻有小學文化的霍海洲16歲便去部隊當兵,每月的津貼費一發下來,馬上都寄迴家裏。
他提幹之後,家裏才給他大哥蓋了兩間磚瓦房,娶了鄰村的一個姑娘,五年生了兩個兒子。
薛愛珍的父母擔心女兒結婚之後會跟著吃苦,因此,不同意二人的婚事。
但21歲的薛愛珍還是頂住父母的壓力,在單位開了介紹信,拿著家裏的戶口本,背著父母,與霍海洲一起領了結婚證。
她父母隻能感歎女大不中留。
二人婚後第三年,薛愛珍生下了女兒小敏。
霍海洲的母親說是在家裏忙著帶兩個孫子,沒時間帶孫女,還罵薛愛珍沒本事,不會生兒子,隻生了個小賠錢貨,不像她大兒媳婦,五年給家裏生了兩個大孫子。
薛愛珍的母親隻好提前辦理退休,專門幫女兒帶孩子。
小敏三歲半時,霍海洲的妹妹因為對象在煤礦出事,她在家裏整天尋死覓活的鬧騰,訂親的對象出事,人人都說她克夫,她覺得在村裏沒有臉活,提出來想到縣機械廠上班。
一家人擔心她再做出傻事,就給霍海洲發了封電報。
霍海洲收到家裏的電報,很快就請假從部隊趕了迴來,一家人商量著讓薛愛珍去部隊隨軍,然後把她在機械廠的工作讓給小姑子。
薛愛珍的父母都不同意此事,女兒是廠裏的技術員,每月有28塊錢的工資,沒有了工作,也就沒有了依靠,伸手向上的日子並不好過,向人伸手要錢就會變得很卑微。
薛愛珍也不願意把機械廠的工作讓給小姑子,她與霍海洲結婚以後,她有自己的工資,知道他家裏困難,幾乎沒有花過他的錢,她甚至連他的工資津貼有多少錢都不知道,隻知道他都補貼給家裏人了。
霍海洲知道她手裏有錢,除了給女兒買過衣服玩具奶粉,也沒有主動給過她錢。
霍海洲瞧著薛愛珍不願意讓出機械廠的工作,於是給她保證,隻要她同意此事,以後每月的津貼工資除了給母親60塊錢,剩下的31塊錢都交給她,隨軍之後,他們夫妻也不用再過兩地分居的生活。
31塊錢,比薛愛珍每月的工資還多出3塊錢,她婆婆不同意給那麽多,嚷嚷著按她的工資給就可以。
薛愛珍那時才知道,她男人每月的工資津貼有91塊錢,這幾年全部補貼給他家裏人了。
她婆婆卻是嚷嚷著,他兒子掙的錢,理所當然的就應該給家裏人花。
還聲稱,霍海洲小時候曾經掉到河裏溺水,若不是他哥哥把他救上來,他就沒命活,也不會到部隊當兵提幹。
瞧著婆家一家人逼著她讓出工作,再加上婆婆一直不待見她們母女,薛愛珍無奈,隻好提出來離婚。
霍海洲當然不同意離婚,他自認為和薛愛珍有感情,還有一個女兒,怎麽能說離婚就離婚。
並且,離婚還要打離婚報告,因為家裏的瑣事鬧離婚,或多或少,都會影響他在部隊的發展。
薛愛珍的父母也不同意女兒離婚,小敏還小,不能從小沒有爸爸,不能沒有一個完整的家。
同時,他們也認為離婚是件丟人的事。
薛愛珍處於兩難,她為了給女兒一個完整的家,為了父母的麵子,商量到最後隻好妥協,她把機械廠的工作讓給小姑子,霍海洲每月的津貼工資上交給她60塊錢,給他家裏人31塊錢。
霍海洲的妹妹如願到機械廠上班,誰知沒有幾個月就爬上了副廠長的床,被副廠長的媳婦逮了個正著。
一個因為出軌玩弄女下屬被撤職,一個因為知三當三,不但被廠裏開除,還被掛著一串破鞋去遊街,臭名遠揚,聽說後來跟著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又跑去了深城……
薛愛珍隨軍到了部隊家屬院,一家三口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日子,半年之後就又有了身孕,眼看著到了預產期,霍海洲一封電報,讓老太太幫忙過來伺候月子。
哪知道老太太帶著霍海洲哥哥家的小兒子富貴一起來了,還想著讓富貴在這裏上學讀書。
……
蘇秋菊和林皖蘇聽完,都對此唏噓不已。
她們都看的出來,薛愛珍說起當初隨軍的事,因為隨軍,把好好的工作給弄丟了,她心裏還是非常後悔的。
迴到家屬院,林皖蘇開始給英子敷藥。
俊俊和小敏在院子裏追著小白玩耍,英子見了非常羨慕。
“林阿姨,我的腳什麽時候能好呀?”
“敷兩天藥就好了,但是要注意休息,不能亂動。”
“我知道了。”
敷完藥,林皖蘇抓了一把奶糖給幾個孩子吃。
她溫和問英子,“英子,這會兒腳還疼不疼?”
“不太疼了,謝謝林阿姨。”英子吃著奶糖,終於露出笑臉。
敷了藥之後,她覺得腳上有點涼乎乎的,好像不是那麽疼了。
“嫂子,多少錢?”蘇秋菊和薛愛珍同時從兜裏拿出來幾塊錢。
“不用。”林皖蘇笑了笑,“這是我自己配製的藥,花不了幾個錢。”
“謝謝嫂子!”蘇秋菊非常感激。
若不是林皖蘇給英子敷藥,蘇秋菊還想著帶孩子去衛生院檢查一下。
蘇秋菊和薛愛珍坐在院子裏又說了一會兒話,眼看著到了中午做飯時間,這才帶著幾個孩子迴家。
薛愛珍是家中獨女,父母都是縣機械廠的職工,家裏條件還可以。
她也在機械廠上班,並且是一名技術員。
薛愛珍經同學介紹,認識了在部隊當兵的霍海洲,他當時是連隊的副指導員。
二人剛一見麵,對彼此都非常滿意,互通了半年的書信,就開始商量著結婚的事。
薛愛珍的父母到男方老家看了之後,卻是極力反對二人的婚事。
霍海洲有一個哥哥,一個妹妹,老太太把他們兄妹三人拉扯大,家裏窮的經常揭不開鍋。
隻有小學文化的霍海洲16歲便去部隊當兵,每月的津貼費一發下來,馬上都寄迴家裏。
他提幹之後,家裏才給他大哥蓋了兩間磚瓦房,娶了鄰村的一個姑娘,五年生了兩個兒子。
薛愛珍的父母擔心女兒結婚之後會跟著吃苦,因此,不同意二人的婚事。
但21歲的薛愛珍還是頂住父母的壓力,在單位開了介紹信,拿著家裏的戶口本,背著父母,與霍海洲一起領了結婚證。
她父母隻能感歎女大不中留。
二人婚後第三年,薛愛珍生下了女兒小敏。
霍海洲的母親說是在家裏忙著帶兩個孫子,沒時間帶孫女,還罵薛愛珍沒本事,不會生兒子,隻生了個小賠錢貨,不像她大兒媳婦,五年給家裏生了兩個大孫子。
薛愛珍的母親隻好提前辦理退休,專門幫女兒帶孩子。
小敏三歲半時,霍海洲的妹妹因為對象在煤礦出事,她在家裏整天尋死覓活的鬧騰,訂親的對象出事,人人都說她克夫,她覺得在村裏沒有臉活,提出來想到縣機械廠上班。
一家人擔心她再做出傻事,就給霍海洲發了封電報。
霍海洲收到家裏的電報,很快就請假從部隊趕了迴來,一家人商量著讓薛愛珍去部隊隨軍,然後把她在機械廠的工作讓給小姑子。
薛愛珍的父母都不同意此事,女兒是廠裏的技術員,每月有28塊錢的工資,沒有了工作,也就沒有了依靠,伸手向上的日子並不好過,向人伸手要錢就會變得很卑微。
薛愛珍也不願意把機械廠的工作讓給小姑子,她與霍海洲結婚以後,她有自己的工資,知道他家裏困難,幾乎沒有花過他的錢,她甚至連他的工資津貼有多少錢都不知道,隻知道他都補貼給家裏人了。
霍海洲知道她手裏有錢,除了給女兒買過衣服玩具奶粉,也沒有主動給過她錢。
霍海洲瞧著薛愛珍不願意讓出機械廠的工作,於是給她保證,隻要她同意此事,以後每月的津貼工資除了給母親60塊錢,剩下的31塊錢都交給她,隨軍之後,他們夫妻也不用再過兩地分居的生活。
31塊錢,比薛愛珍每月的工資還多出3塊錢,她婆婆不同意給那麽多,嚷嚷著按她的工資給就可以。
薛愛珍那時才知道,她男人每月的工資津貼有91塊錢,這幾年全部補貼給他家裏人了。
她婆婆卻是嚷嚷著,他兒子掙的錢,理所當然的就應該給家裏人花。
還聲稱,霍海洲小時候曾經掉到河裏溺水,若不是他哥哥把他救上來,他就沒命活,也不會到部隊當兵提幹。
瞧著婆家一家人逼著她讓出工作,再加上婆婆一直不待見她們母女,薛愛珍無奈,隻好提出來離婚。
霍海洲當然不同意離婚,他自認為和薛愛珍有感情,還有一個女兒,怎麽能說離婚就離婚。
並且,離婚還要打離婚報告,因為家裏的瑣事鬧離婚,或多或少,都會影響他在部隊的發展。
薛愛珍的父母也不同意女兒離婚,小敏還小,不能從小沒有爸爸,不能沒有一個完整的家。
同時,他們也認為離婚是件丟人的事。
薛愛珍處於兩難,她為了給女兒一個完整的家,為了父母的麵子,商量到最後隻好妥協,她把機械廠的工作讓給小姑子,霍海洲每月的津貼工資上交給她60塊錢,給他家裏人31塊錢。
霍海洲的妹妹如願到機械廠上班,誰知沒有幾個月就爬上了副廠長的床,被副廠長的媳婦逮了個正著。
一個因為出軌玩弄女下屬被撤職,一個因為知三當三,不但被廠裏開除,還被掛著一串破鞋去遊街,臭名遠揚,聽說後來跟著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又跑去了深城……
薛愛珍隨軍到了部隊家屬院,一家三口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日子,半年之後就又有了身孕,眼看著到了預產期,霍海洲一封電報,讓老太太幫忙過來伺候月子。
哪知道老太太帶著霍海洲哥哥家的小兒子富貴一起來了,還想著讓富貴在這裏上學讀書。
……
蘇秋菊和林皖蘇聽完,都對此唏噓不已。
她們都看的出來,薛愛珍說起當初隨軍的事,因為隨軍,把好好的工作給弄丟了,她心裏還是非常後悔的。
迴到家屬院,林皖蘇開始給英子敷藥。
俊俊和小敏在院子裏追著小白玩耍,英子見了非常羨慕。
“林阿姨,我的腳什麽時候能好呀?”
“敷兩天藥就好了,但是要注意休息,不能亂動。”
“我知道了。”
敷完藥,林皖蘇抓了一把奶糖給幾個孩子吃。
她溫和問英子,“英子,這會兒腳還疼不疼?”
“不太疼了,謝謝林阿姨。”英子吃著奶糖,終於露出笑臉。
敷了藥之後,她覺得腳上有點涼乎乎的,好像不是那麽疼了。
“嫂子,多少錢?”蘇秋菊和薛愛珍同時從兜裏拿出來幾塊錢。
“不用。”林皖蘇笑了笑,“這是我自己配製的藥,花不了幾個錢。”
“謝謝嫂子!”蘇秋菊非常感激。
若不是林皖蘇給英子敷藥,蘇秋菊還想著帶孩子去衛生院檢查一下。
蘇秋菊和薛愛珍坐在院子裏又說了一會兒話,眼看著到了中午做飯時間,這才帶著幾個孩子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