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聞風喪膽
大明:書店賣明史,朱元璋懵了! 作者:楚山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79章 聞風喪膽
大明的疆域很廣,每天都有無數的事情發生,天災便是朱元璋最不願意見到的事情。
而在各式各樣的天災中,瘟疫就是其中一種,而且是最可怕的一種。
大規模的傳染性疾病曆來是人類生存所麵臨的最大威脅之一,現代如此,古代也是一樣。
瘟疫在古代是墳場,在近代是戰場,在現代是考場,在人類對微生物一無所知的蒙昧時期,一場大的瘟疫有時甚至足以改變整個曆史的走向。
在大明,大規模的傳染性疾病通常被稱為“瘟疫”、“疾疫”、“大疫”、“疫厲”,或者直接簡稱為“疫”。
瘟疫在曆朝曆代都有發生,而且頻率都不低,而明朝更甚。
因為大明處於小冰河期的緣故,大明王朝二百多年的國祚顯得格外多災多難。
此刻,看著瘟疫二字,朱元璋一陣頭大。
此次的疫情是“天花”。
“天花”疫情在曆朝曆代都不算罕見,而且,麵對疫情,大明朝廷其實是建立了一整套應急機製。
朱元璋成立大明時,就下令建立了一套官方醫療體係中,主要由三個機構組成:太醫院、醫學與惠民藥局。
其中太醫院隻在京師設置,其餘地方按規定要建立醫學和惠民藥局。
除了這三個機構以外,朝廷還推動建立“預備倉”,為發生瘟疫的地方提供資金物資保障。
全國在布政司府、州、縣均設置,平均每個縣有四個“預備倉”。
所以,一旦出現疫情,朝廷便會組建由太醫院牽頭組成的“醫療隊”到地方進行救援。
但即使這樣,瘟疫仍舊像是閻王降臨一樣,所過之處,都是“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一家盡死無孑遺。百姓驚逃,城為之空”,“瘟疫大作,死者十九,滅絕者無數”。
而對抗瘟疫上,地方上的醫生其實才是抵抗瘟疫的一線力量。
因為災情過大,上報朝廷,因交通和繁瑣的處理流程,待救助力量到達時疫情早已擴散。
所以災情一旦傳到朝廷,基本上就表明情況很嚴重了。
但是現在,朱元璋第一時間想到的並不是立馬召集群臣商議,而是朱辰。
他想要現在就去書店找朱辰,可是現在已經是晚上,朱辰的書店應該已經關門了,隻能第二天再去找,第二天還不一定能夠找得到,因為朱辰的書店並不是每天都開門,朱元璋就碰到過好幾次,碰到這種情況,隻能在棲霞行宮住下等著。
但是,救災如救火,片刻耽擱不得。
多耽擱一會,就不知道多少災民因此丟掉性命。
不過,想到朱辰,倒是讓他聯想到了什麽。
對了。
朱辰曾經給過馬皇後一套《赤腳醫生手冊》,那裏麵會不會有應對瘟疫之法?
想到這裏,朱元璋立馬起身前往坤寧宮找馬皇後。
“妹子!”
朱元璋火急火燎的趕來,卻見馬皇後正在挑燈夜讀。
“是不是要找這個?”
馬皇後見朱元璋一臉急切,便揚了揚手中的書本。
朱元璋定睛一看,正是他剛剛想到的那本《赤腳醫生手冊》。
“對對對,還是咱妹子懂咱,咱找的就是這個!”朱元璋心裏一暖,露出心有靈犀的微笑。
事實上,馬皇後已經在一邊看著書一邊等著他了。
“這裏麵……”
朱元璋還沒有把問題問出來,馬皇後便已經迴答道: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在天花存在的幾千年裏,它的傳染性之強、肆虐範圍之廣、死亡率之高,可謂使人‘聞之喪膽’!”
“接種牛痘,應對天花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成功接種了牛痘疫苗的人,可以徹底預防‘天花’!”
聽罷馬皇後照著書本念的話,朱元璋的眼睛瞪得跟牛眼一樣大。
臉上明晃晃的寫著兩個字:震撼。
“徹底預防天花?”朱元璋不可思議的出聲。
天花究竟有多恐怖,剛剛馬皇後已經說了,用四個字形容:聞風喪膽。
曆朝曆代,光是聽到“天花”這兩個字,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無不為之膽寒,不僅因為其高致死率、反複流行和長期肆虐等特點,還因為其感染之後,恐怖的臨床症狀。
得天花的人,最後會全身出現密集膿皰,膿皰融合後皮膚大片潰爛,並且伴隨惡臭,簡直是慘不忍睹。
這讓人如何不聞風喪膽?
所以,聽到能徹底預防天花,朱元璋又如何不震撼?
震撼之餘,更多的是激動。
朱元璋激動的問道:“那這牛痘是什麽東西?如何才能接種?”
馬皇後迴道:“所謂牛痘,就是從患牛痘病的牛身上取出痘皰中的漿液,接種到牛犢身上,使發病,再從牛犢身上的痘皰中取出痘漿,把所含病毒的毒力減弱,用甘油保存起來,叫做痘苗。”
“分叉針垂直蘸取疫苗液,在人的手臂處,快速垂直刺壓15次,力度以見血痕為度,接種處保留疫苗液,無需包紮,3-4天接種處出現紅色丘疹,伴輕微瘙癢,5-7天丘疹發展為水皰至膿皰,周圍紅腫,10-14天膿皰幹燥結痂,脫落留下小疤痕。”
“留下小疤痕,這便意味著已經成功接種痘苗,此生不會再患天花。”
聽罷馬皇後的話,朱元璋興奮得來迴踱步,突然他走到門口處,叫來守在門口的貼身太監:“快,去把禦醫戴思恭叫來!”
“是!”
太監領命而去,不一會,戴思恭便來了。
戴思恭師從許謙的徒弟朱震亨,得到朱熹的傳承,是這個時代的名醫,醫術精深,名震江南,自然是被朱元璋征召為禦醫。
當戴思恭看了《赤腳醫生手冊》應付天花的辦法之後,若有所思。
事實上,接種痘苗並不是特別稀奇的事情。
因為早在唐代,一代名醫孫思邈用取自天花口瘡中的膿液敷著在皮膚上來預防天花,但人痘終究風險還是很大,所以並沒有能夠大範圍的推廣。
“此法當真可行?”
“可行!”
朱元璋給予了肯定的迴答。
戴思恭也沒有再質疑,反而是道:“用牛痘代替人痘,的確是個好想法,或許真的可行!”
朱元璋道:“那你便去準備痘苗,抓緊時間前往災區,記住,一定要快,災區的百姓等不起!”
“遵命!”
戴思恭當即領命,他當然也知道救災如救火的道理……
……
然而,就在戴思恭這邊日夜兼程準備痘苗的時候,災區前方又傳來消息。
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奉天殿中的滿朝文武全都傻眼了。
“災區的天花疫情,控製住了?”
大明的疆域很廣,每天都有無數的事情發生,天災便是朱元璋最不願意見到的事情。
而在各式各樣的天災中,瘟疫就是其中一種,而且是最可怕的一種。
大規模的傳染性疾病曆來是人類生存所麵臨的最大威脅之一,現代如此,古代也是一樣。
瘟疫在古代是墳場,在近代是戰場,在現代是考場,在人類對微生物一無所知的蒙昧時期,一場大的瘟疫有時甚至足以改變整個曆史的走向。
在大明,大規模的傳染性疾病通常被稱為“瘟疫”、“疾疫”、“大疫”、“疫厲”,或者直接簡稱為“疫”。
瘟疫在曆朝曆代都有發生,而且頻率都不低,而明朝更甚。
因為大明處於小冰河期的緣故,大明王朝二百多年的國祚顯得格外多災多難。
此刻,看著瘟疫二字,朱元璋一陣頭大。
此次的疫情是“天花”。
“天花”疫情在曆朝曆代都不算罕見,而且,麵對疫情,大明朝廷其實是建立了一整套應急機製。
朱元璋成立大明時,就下令建立了一套官方醫療體係中,主要由三個機構組成:太醫院、醫學與惠民藥局。
其中太醫院隻在京師設置,其餘地方按規定要建立醫學和惠民藥局。
除了這三個機構以外,朝廷還推動建立“預備倉”,為發生瘟疫的地方提供資金物資保障。
全國在布政司府、州、縣均設置,平均每個縣有四個“預備倉”。
所以,一旦出現疫情,朝廷便會組建由太醫院牽頭組成的“醫療隊”到地方進行救援。
但即使這樣,瘟疫仍舊像是閻王降臨一樣,所過之處,都是“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一家盡死無孑遺。百姓驚逃,城為之空”,“瘟疫大作,死者十九,滅絕者無數”。
而對抗瘟疫上,地方上的醫生其實才是抵抗瘟疫的一線力量。
因為災情過大,上報朝廷,因交通和繁瑣的處理流程,待救助力量到達時疫情早已擴散。
所以災情一旦傳到朝廷,基本上就表明情況很嚴重了。
但是現在,朱元璋第一時間想到的並不是立馬召集群臣商議,而是朱辰。
他想要現在就去書店找朱辰,可是現在已經是晚上,朱辰的書店應該已經關門了,隻能第二天再去找,第二天還不一定能夠找得到,因為朱辰的書店並不是每天都開門,朱元璋就碰到過好幾次,碰到這種情況,隻能在棲霞行宮住下等著。
但是,救災如救火,片刻耽擱不得。
多耽擱一會,就不知道多少災民因此丟掉性命。
不過,想到朱辰,倒是讓他聯想到了什麽。
對了。
朱辰曾經給過馬皇後一套《赤腳醫生手冊》,那裏麵會不會有應對瘟疫之法?
想到這裏,朱元璋立馬起身前往坤寧宮找馬皇後。
“妹子!”
朱元璋火急火燎的趕來,卻見馬皇後正在挑燈夜讀。
“是不是要找這個?”
馬皇後見朱元璋一臉急切,便揚了揚手中的書本。
朱元璋定睛一看,正是他剛剛想到的那本《赤腳醫生手冊》。
“對對對,還是咱妹子懂咱,咱找的就是這個!”朱元璋心裏一暖,露出心有靈犀的微笑。
事實上,馬皇後已經在一邊看著書一邊等著他了。
“這裏麵……”
朱元璋還沒有把問題問出來,馬皇後便已經迴答道: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在天花存在的幾千年裏,它的傳染性之強、肆虐範圍之廣、死亡率之高,可謂使人‘聞之喪膽’!”
“接種牛痘,應對天花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成功接種了牛痘疫苗的人,可以徹底預防‘天花’!”
聽罷馬皇後照著書本念的話,朱元璋的眼睛瞪得跟牛眼一樣大。
臉上明晃晃的寫著兩個字:震撼。
“徹底預防天花?”朱元璋不可思議的出聲。
天花究竟有多恐怖,剛剛馬皇後已經說了,用四個字形容:聞風喪膽。
曆朝曆代,光是聽到“天花”這兩個字,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無不為之膽寒,不僅因為其高致死率、反複流行和長期肆虐等特點,還因為其感染之後,恐怖的臨床症狀。
得天花的人,最後會全身出現密集膿皰,膿皰融合後皮膚大片潰爛,並且伴隨惡臭,簡直是慘不忍睹。
這讓人如何不聞風喪膽?
所以,聽到能徹底預防天花,朱元璋又如何不震撼?
震撼之餘,更多的是激動。
朱元璋激動的問道:“那這牛痘是什麽東西?如何才能接種?”
馬皇後迴道:“所謂牛痘,就是從患牛痘病的牛身上取出痘皰中的漿液,接種到牛犢身上,使發病,再從牛犢身上的痘皰中取出痘漿,把所含病毒的毒力減弱,用甘油保存起來,叫做痘苗。”
“分叉針垂直蘸取疫苗液,在人的手臂處,快速垂直刺壓15次,力度以見血痕為度,接種處保留疫苗液,無需包紮,3-4天接種處出現紅色丘疹,伴輕微瘙癢,5-7天丘疹發展為水皰至膿皰,周圍紅腫,10-14天膿皰幹燥結痂,脫落留下小疤痕。”
“留下小疤痕,這便意味著已經成功接種痘苗,此生不會再患天花。”
聽罷馬皇後的話,朱元璋興奮得來迴踱步,突然他走到門口處,叫來守在門口的貼身太監:“快,去把禦醫戴思恭叫來!”
“是!”
太監領命而去,不一會,戴思恭便來了。
戴思恭師從許謙的徒弟朱震亨,得到朱熹的傳承,是這個時代的名醫,醫術精深,名震江南,自然是被朱元璋征召為禦醫。
當戴思恭看了《赤腳醫生手冊》應付天花的辦法之後,若有所思。
事實上,接種痘苗並不是特別稀奇的事情。
因為早在唐代,一代名醫孫思邈用取自天花口瘡中的膿液敷著在皮膚上來預防天花,但人痘終究風險還是很大,所以並沒有能夠大範圍的推廣。
“此法當真可行?”
“可行!”
朱元璋給予了肯定的迴答。
戴思恭也沒有再質疑,反而是道:“用牛痘代替人痘,的確是個好想法,或許真的可行!”
朱元璋道:“那你便去準備痘苗,抓緊時間前往災區,記住,一定要快,災區的百姓等不起!”
“遵命!”
戴思恭當即領命,他當然也知道救災如救火的道理……
……
然而,就在戴思恭這邊日夜兼程準備痘苗的時候,災區前方又傳來消息。
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奉天殿中的滿朝文武全都傻眼了。
“災區的天花疫情,控製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