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黨爭
大明:書店賣明史,朱元璋懵了! 作者:楚山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話怎麽說?”
朱元璋看著朱辰,聚精會神。
朱辰道:“我們一個個說,先說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大案,在洪武三十年二月,翰林學士劉三吾和王府紀善白信蹈主持丁醜科殿試。發榜後,一共五十一名考生被錄取,然而被錄取的竟全部為南方學子,無一北方學子入選。”
“這樣罕見的南北方差異,在曆朝曆代的科舉中第一次出現,如果你是北方學子,你會甘願嗎?”
朱元璋搖了搖頭:“當然不會。”
別說是沒有一個北方學子入選了,就是去年的那屆恩科,南北方學子錄取人數上有較大差異,就已經被有心之人利用,從而鬧出了不小的事端。
朱辰又問:“那你覺得,這當中是有徇私舞弊的情況嗎?”
對於這個問題,朱元璋也有認真思考過。
難道真的有人敢如此膽大包天,在朝野上下都關注著的科舉上動手腳?
就算有,也不可能蠢到不讓一個北方學子上榜,因為那樣必然會引發北方學子的不滿,從而導致朝廷的嚴查。
“咱以為,南方曆來富庶,受戰爭的影響較小,而且多愛吟詩作賦,讀書人紮堆,水平也越來越高。而北方常年戰亂,五代以來,先失幽雲,靖康之變,再失兩河,崖山之後,中土盡陷,雖然大明恢複了山河,但想要一下子將北方往文教的底蘊拉到和南方一個水平,那是不可能的。”
“南北方學子水平的差異定然是存在的,但是也不排除有人從中作梗。”
“因為前麵多次科舉考試均是南方錄取人數遠遠大於北方,這就意味著在朝為官的以南方人為主,他們排斥北方學子,也不足為奇。”
對於朱元璋的分析,朱辰點頭表示認可。
如果是以前,朱辰也許會詫異,但是現在坐在他對麵的可是朱元璋,南北榜事件雖然他還沒有親曆,但他審視這個問題絕對不會流於表麵。
因為後來的他,可以說幾近完美的解決了這一場震驚朝野的科舉大案,甚至對後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朱辰道:“南北榜案發生後,朱元璋成立調查小組嚴查,但複閱後的北方學子試卷確實文理不佳,有些甚至犯禁忌之語,有人上告稱考官故意以陋卷進呈,這一次朱元璋不查了,勃然大怒,雷厲風行的處理了相關官員。”
“為什麽?”
“因為,科舉的本質是選官,是給民間讀書人開啟一條向上的通道,以此來穩定民心。若是科舉達不到穩定的目的,成為了禍亂之源,那有科舉不如沒科舉。”
“籠絡北方的士子和人心,穩住北方的局勢,這是朱元璋最在意的,存不存在徇私舞弊已經不重要了。”
朱元點頭。
朱辰繼續道:“所以,朱元璋開創性的采用了南北分榜進行考試,彌補南北方學子的差異,使得北方學子心服口服,南方學子亦無話可說。”
“在這個製度下,北方學子當官的名額增多,製衡了南方官員,同時也籠絡了北方士子的心,使得北方治學的氛圍加強,提高了落後地區學子們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普及文化教育,加強大明的文化統治,保證國家的統一。”
“可以說,朱元璋這手南北分榜,是找準了主要矛盾,對症下藥的典範,在當時看來是完美的。”
朱辰不吝讚美之詞,朱元璋自然是聽得嘴角上揚。
不過他很快就聽不出不對了。
什麽叫在當時看來是完美的?那意思不就說後來就不完美了?
“不錯,這就是我說的瑕疵。”
朱辰道:“南北分榜自然是可以彌合南北方的差異,但是你想過沒有,分榜錄取,是不是從一開始就給學子們定性了南北之分,待他們進入朝堂之後,同榜出來的學子是不是更加親近?甚至會團結起來對抗另外一個榜出來的學子?這會形成什麽?”
話音落下,朱元璋如遭雷擊。
“黨爭!”
朱元璋瞬間反應了過來。
因為他對這個太敏感了,現在朝堂上就已經出現了這種苗頭,以李善長為首淮西黨和以劉基為首的浙東黨,不過在他的手腕之下,都翻不起風浪,反而成為了他相互製衡的手段,他現在沒有著急處理胡惟庸他們,考慮的正是這一點。
但不可能大明的每一任皇帝都能擁有他這樣的手腕,就像朱辰之前說的那樣,隻要是世襲,就不可能保證代代明君。
一旦是昏君,甚至隻是平庸的君主,黨爭就會如潛藏的頑疾一樣死灰複燃。
黨爭控製好了可以互相製衡,但一旦控製不好,就是嚴重內耗,甚至一方得勢後架空皇權,直接威脅到國家的統治根本。
東漢戚宦之爭,唐朝牛李黨爭,北宋新舊黨爭,無不是前車之鑒。
朱元璋沒有想到,他這個看起來完美解決南北差異的政策,竟然會有這般瑕疵,不,稱之為隱患,絕不為過。
“曆史也證明了這一點,自朱元璋劃分南北榜之後,大明朝官員之間關係,同榜關係逐漸成為主流,甚至淩駕於師生關係之上,萬曆年間的大臣邱瞬曾感慨:朋黨有三途,同榜為其一,門生為其二,同年為其三。可見當時的同榜而出自成一派已經成為了常態。”
“黨爭在萬曆一朝達到了頂峰。”
“時有齊黨、楚黨、浙黨以及東林黨等等諸多黨派,皆以籍貫劃分,黨派林立,黨爭迭起。無論是在政治問題上,還是在軍事問題上,都爭論不休,黨派之爭日盛一日,互相傾軋。”
“而在冊立太子這個問題上,更是成為了各黨派之間爭奪的重點,爭論不休,極限拉扯,這一爭,便是十五年之久。”
“在這十五年裏,黨爭便以國本之爭為主線,先後曆經了挺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爭京察等大大小小案件。”
“最終,這場長達十五年的國本之爭鬧劇,最終以萬曆皇帝身心交瘁,不得已讓步,而無數大臣則被斥被貶被杖打,整個帝國不得安寧才告一段落。”
“國本之爭,使得萬曆皇帝悲痛欲絕,他感到自己雖貴為天子,而終被群臣所製,最終和大臣鬧掰,逐步對朝政失去興趣,開始怠政。”
“所以,萬曆皇帝的怠政,和黨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聽了朱辰的話,朱元璋已然木住。
明史中關於國本之爭隻是寥寥的幾句話,沒想到竟成為了導致萬曆皇帝二十幾年不上朝的直接原因。
一個皇帝竟然無法指定他的繼承人,最終還被迫讓步了,想想都覺得憋屈。
而且這個皇帝還不是一個昏庸的皇上,前麵的他勵精圖治,雄心壯誌,從一開始就堅持按照祖宗舊製,舉日講,禦經筵,讀經傳、史書,即使是隆冬盛暑亦從不間斷,但是突然之間就擺爛了,而且一擺就是直接擺到底。
當初他看明史的時候,就感覺有些奇怪。
明明是一位開創了“萬曆中興”,有勤勉明君之風範的皇帝,怎麽就像突然變了一個人似的。
原來是這樣。
而造成這一切的,竟然也與他有關。
當初自己罵他不肖子孫,多少有些冤枉他了。
朱元璋木然看向朱辰:“那怎麽辦?”
朱元璋看著朱辰,聚精會神。
朱辰道:“我們一個個說,先說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大案,在洪武三十年二月,翰林學士劉三吾和王府紀善白信蹈主持丁醜科殿試。發榜後,一共五十一名考生被錄取,然而被錄取的竟全部為南方學子,無一北方學子入選。”
“這樣罕見的南北方差異,在曆朝曆代的科舉中第一次出現,如果你是北方學子,你會甘願嗎?”
朱元璋搖了搖頭:“當然不會。”
別說是沒有一個北方學子入選了,就是去年的那屆恩科,南北方學子錄取人數上有較大差異,就已經被有心之人利用,從而鬧出了不小的事端。
朱辰又問:“那你覺得,這當中是有徇私舞弊的情況嗎?”
對於這個問題,朱元璋也有認真思考過。
難道真的有人敢如此膽大包天,在朝野上下都關注著的科舉上動手腳?
就算有,也不可能蠢到不讓一個北方學子上榜,因為那樣必然會引發北方學子的不滿,從而導致朝廷的嚴查。
“咱以為,南方曆來富庶,受戰爭的影響較小,而且多愛吟詩作賦,讀書人紮堆,水平也越來越高。而北方常年戰亂,五代以來,先失幽雲,靖康之變,再失兩河,崖山之後,中土盡陷,雖然大明恢複了山河,但想要一下子將北方往文教的底蘊拉到和南方一個水平,那是不可能的。”
“南北方學子水平的差異定然是存在的,但是也不排除有人從中作梗。”
“因為前麵多次科舉考試均是南方錄取人數遠遠大於北方,這就意味著在朝為官的以南方人為主,他們排斥北方學子,也不足為奇。”
對於朱元璋的分析,朱辰點頭表示認可。
如果是以前,朱辰也許會詫異,但是現在坐在他對麵的可是朱元璋,南北榜事件雖然他還沒有親曆,但他審視這個問題絕對不會流於表麵。
因為後來的他,可以說幾近完美的解決了這一場震驚朝野的科舉大案,甚至對後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朱辰道:“南北榜案發生後,朱元璋成立調查小組嚴查,但複閱後的北方學子試卷確實文理不佳,有些甚至犯禁忌之語,有人上告稱考官故意以陋卷進呈,這一次朱元璋不查了,勃然大怒,雷厲風行的處理了相關官員。”
“為什麽?”
“因為,科舉的本質是選官,是給民間讀書人開啟一條向上的通道,以此來穩定民心。若是科舉達不到穩定的目的,成為了禍亂之源,那有科舉不如沒科舉。”
“籠絡北方的士子和人心,穩住北方的局勢,這是朱元璋最在意的,存不存在徇私舞弊已經不重要了。”
朱元點頭。
朱辰繼續道:“所以,朱元璋開創性的采用了南北分榜進行考試,彌補南北方學子的差異,使得北方學子心服口服,南方學子亦無話可說。”
“在這個製度下,北方學子當官的名額增多,製衡了南方官員,同時也籠絡了北方士子的心,使得北方治學的氛圍加強,提高了落後地區學子們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普及文化教育,加強大明的文化統治,保證國家的統一。”
“可以說,朱元璋這手南北分榜,是找準了主要矛盾,對症下藥的典範,在當時看來是完美的。”
朱辰不吝讚美之詞,朱元璋自然是聽得嘴角上揚。
不過他很快就聽不出不對了。
什麽叫在當時看來是完美的?那意思不就說後來就不完美了?
“不錯,這就是我說的瑕疵。”
朱辰道:“南北分榜自然是可以彌合南北方的差異,但是你想過沒有,分榜錄取,是不是從一開始就給學子們定性了南北之分,待他們進入朝堂之後,同榜出來的學子是不是更加親近?甚至會團結起來對抗另外一個榜出來的學子?這會形成什麽?”
話音落下,朱元璋如遭雷擊。
“黨爭!”
朱元璋瞬間反應了過來。
因為他對這個太敏感了,現在朝堂上就已經出現了這種苗頭,以李善長為首淮西黨和以劉基為首的浙東黨,不過在他的手腕之下,都翻不起風浪,反而成為了他相互製衡的手段,他現在沒有著急處理胡惟庸他們,考慮的正是這一點。
但不可能大明的每一任皇帝都能擁有他這樣的手腕,就像朱辰之前說的那樣,隻要是世襲,就不可能保證代代明君。
一旦是昏君,甚至隻是平庸的君主,黨爭就會如潛藏的頑疾一樣死灰複燃。
黨爭控製好了可以互相製衡,但一旦控製不好,就是嚴重內耗,甚至一方得勢後架空皇權,直接威脅到國家的統治根本。
東漢戚宦之爭,唐朝牛李黨爭,北宋新舊黨爭,無不是前車之鑒。
朱元璋沒有想到,他這個看起來完美解決南北差異的政策,竟然會有這般瑕疵,不,稱之為隱患,絕不為過。
“曆史也證明了這一點,自朱元璋劃分南北榜之後,大明朝官員之間關係,同榜關係逐漸成為主流,甚至淩駕於師生關係之上,萬曆年間的大臣邱瞬曾感慨:朋黨有三途,同榜為其一,門生為其二,同年為其三。可見當時的同榜而出自成一派已經成為了常態。”
“黨爭在萬曆一朝達到了頂峰。”
“時有齊黨、楚黨、浙黨以及東林黨等等諸多黨派,皆以籍貫劃分,黨派林立,黨爭迭起。無論是在政治問題上,還是在軍事問題上,都爭論不休,黨派之爭日盛一日,互相傾軋。”
“而在冊立太子這個問題上,更是成為了各黨派之間爭奪的重點,爭論不休,極限拉扯,這一爭,便是十五年之久。”
“在這十五年裏,黨爭便以國本之爭為主線,先後曆經了挺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爭京察等大大小小案件。”
“最終,這場長達十五年的國本之爭鬧劇,最終以萬曆皇帝身心交瘁,不得已讓步,而無數大臣則被斥被貶被杖打,整個帝國不得安寧才告一段落。”
“國本之爭,使得萬曆皇帝悲痛欲絕,他感到自己雖貴為天子,而終被群臣所製,最終和大臣鬧掰,逐步對朝政失去興趣,開始怠政。”
“所以,萬曆皇帝的怠政,和黨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聽了朱辰的話,朱元璋已然木住。
明史中關於國本之爭隻是寥寥的幾句話,沒想到竟成為了導致萬曆皇帝二十幾年不上朝的直接原因。
一個皇帝竟然無法指定他的繼承人,最終還被迫讓步了,想想都覺得憋屈。
而且這個皇帝還不是一個昏庸的皇上,前麵的他勵精圖治,雄心壯誌,從一開始就堅持按照祖宗舊製,舉日講,禦經筵,讀經傳、史書,即使是隆冬盛暑亦從不間斷,但是突然之間就擺爛了,而且一擺就是直接擺到底。
當初他看明史的時候,就感覺有些奇怪。
明明是一位開創了“萬曆中興”,有勤勉明君之風範的皇帝,怎麽就像突然變了一個人似的。
原來是這樣。
而造成這一切的,竟然也與他有關。
當初自己罵他不肖子孫,多少有些冤枉他了。
朱元璋木然看向朱辰:“那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