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朱元璋卻忽略了極其重要的一點。”


    朱元璋聞言一怔。


    他原本還是頗為得意的,因為朱辰能夠理解他的意圖,隻要能理解他的意圖,就會知道,他這個封王戍邊之策實則是一個相當了不得的戰略。


    而且朱辰拿出地圖來跟他說,顯然他的空間戰略布局朱辰也都看出來了。


    不簡單。


    這個朱辰真不簡單。


    朱元璋頗有一種伯牙遇上子期的知音之感。


    可是,朱辰話鋒一轉,又說自己忽略了極其重要的一點?


    到底是朱辰沒有徹底理解自己意圖,還是他真的看出了什麽漏洞?


    朱元璋皺著眉頭,嚐試問道:“是朱元璋沒有考慮到限製藩王造反的情況嗎?”


    “不是。”


    朱辰搖頭道:“對於這一點,朱元璋其實已經考慮了,而且考慮得很充分,在分封的時候,朱元璋就立下規矩,凡受封諸王必須離開京城到封地就藩。就藩之後,不允許各親王之間有任何的私自往來,即使是入朝麵聖,諸王也不能同時前來,必須一王離開京師後,另一王才可啟程返迴京師。”


    “所以,諸王就藩之後,互相之間斷絕聯係,且不能輕易迴京,這對於朱元璋而言,可以說得上是與自己的兒子們‘生離死別’。但即使這樣,朱元璋的封王戍邊之策最終卻未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朱辰的話,讓朱元璋陷入了沉默之中。


    “而且,你看這裏。”


    朱辰指著地圖對朱元璋道:“朱元璋的布局除了九大塞王對外形成共禦蠻夷的堅固防線以外,對內又何嚐不是形成互相牽製之勢,藩王之間不允許私通,隻要有一家藩王反,朝廷可以聯合其他藩王迅速形成甕中捉鱉之勢,輕鬆平定叛亂。”


    “所以,隻要不是半數以上的藩王聯合造反,朝廷幾乎都能立於不敗之地。”


    聽罷,朱元璋露出不能再讚同的表情。


    可以說,朱辰將他封王戍邊的整個謀篇布局全都給讀透了。


    誠然。


    他也覺得自己該考慮的都考慮了,可是為什麽封王戍邊之策,在他死後僅僅就堅持了四年時間,便土崩瓦解。


    為什麽?


    難道說他真的忽略了極其重要的一點?


    可究竟是哪一點?


    朱元璋看向朱辰,一臉誠懇的道:“那請問先生,朱元璋究竟忽略了哪一個極其重要的點呢?”


    朱辰迴道:“朱元璋忽略了他的繼承者。”


    “他的繼承者?”


    朱元璋聞言一下子眉頭皺成了一個川字,一臉不解。


    隻聽朱辰繼續道:“朱元璋雖然有著長遠的戰略目光,想要用自己的戰略布局,給朱家子孫封王的同時,還想要保大明的子孫後代能夠免受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一舉兩得,但是,他的繼承者不見得每一任都有他那樣的戰略目光。”


    “因為,隻要是世襲的皇位,就沒有人能保證每一任皇帝都是明君。”


    “而朱元璋後麵的繼承者中,隻要有一任皇帝沒有足夠的戰略目光,他就有可能不理解朱元璋的意圖,因為去破壞朱元璋的布局,隻要破壞了其中一環,就會使得原本環環相的布局被破壞,朱元璋所布下的一切也都將會被毀於一旦,甚至因此反噬大明。”


    “事實上也很不幸,朱元璋的第一任繼承者,就已經沒有什麽長遠的戰略目光了。”


    朱辰的話,讓朱元璋表情逐漸凝重。


    朱辰倒是表情輕鬆,因為他隻當是關於明史的一次普通聊天與探討。


    在喝了一口茶之後,朱辰繼續道:


    “因為朱標的英年早逝,所以朱元璋的第一任繼承者是朱標的庶子朱允炆,朱允炆雖然繼承了朱標的仁孝,但卻沒有他父親的手段,在政事上更是仁柔少斷,輕信他人。”


    “事實上,年邁的朱元璋也看出了這一點,他對朱允炆並不滿意,曾一度想要更換太子,後因翰林學士劉三吾的再三勸諫,朱元璋才因此作罷。”


    “作為朱元璋第一任繼承者,朱允炆非但沒有能夠理解他皇祖父的良苦用心,甚至還否定了他皇祖父的布局,所以,朱允炆不僅沒有貫徹封王戍邊的政策,而且剛一繼承皇位,便開始著手削藩。”


    “朱允炆先後廢除多位親王,先削周王朱橚,將周王全家押迴南京,廢為庶人,遷往雲南蒙化,再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兩個月後,又削岷王朱楩,廢為庶人,徙漳州,最後將矛頭對準燕王朱棣。”


    朱辰風輕雲淡的侃侃而談,而朱元璋的唿吸開始變粗,桌子底下的拳頭已經捏緊了,指甲甚至扣進了肉裏。


    對於現在的朱元璋而言,這些都是沒有發生的事。


    但是,這些事都已經被記錄在後世的史書上,就像朱辰說的,這些是大方向的史實,基本不會有差的。


    作為創建整個朱家皇朝的大家長,他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手足相殘。


    但沒想到,他才一死,便爆發了大規模的朱家內鬥。


    一位位親王被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更是發生了為保名節舉家自焚的慘劇。


    明明自己一心是為了朱家天下,苦思冥想而得的封王戍邊政策,卻在他剛剛去世,成了朱家天下的禍亂之源。


    愚蠢啊!


    他這個皇孫真是蠢鈍如豬啊!


    朱元璋心中已經忍不住開罵了,就算你要削藩,那也要等皇位坐穩以後,聰明的誰會一上台就急不可耐的拿自己的皇叔開刀?


    朱辰說的是對的。


    他確實是考慮了一切,唯獨沒有考慮繼承者的品質。


    如果他能夠萬歲,他當然能夠掌控一切。


    但他怎麽可能萬歲?


    這時,朱辰悠然問道:“如果你是燕王,你反不反?”


    朱元璋沉吟片刻後,吐出一個字:“反。”


    確實。


    老四的性格和他最為相像,心機深沉,有勇有謀,怎麽會甘心被貶為庶人呢?


    朱辰道:“由於朱允炆大舉削藩激化矛盾,各地藩王紛紛與朝廷開始決裂,而且,也正是因為削藩,朱允炆將朱元璋布下的戰略布局完全打壞,使得藩王互相牽製,外禦蠻夷,內尊天子的局麵被完全破壞。”


    “此時,實力最強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眾藩之首,而他與建文帝之間的博弈亦逐漸激化。”


    “燕王朱棣,借著《皇明祖訓》中的‘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奉天靖難,由北平而起,向南長驅直下,此時,朱元璋布下的幾道防線已經破壞殆盡,沒有了其他藩王的牽製,這讓原本幾乎沒有勝算的朱棣看見了一絲機會,朱棣也抓住了這一絲機會,最終以藩王的身份登上帝位。”


    “朱棣其實也是一名很有才幹的皇帝,他在行事作風,乃至性格上更像他的父親朱元璋,但是……”


    “他並沒有繼續執行朱元璋的封王戍邊之策,知道為什麽嗎?”


    朱元璋想了想,迴道:“因為他是藩王造反出身,他當然害怕藩王的勢力過於強大,所以他不可能再給藩王軍權。”


    “不錯!”


    朱辰有些詫異的看著眼前這個古人打扮的中年人。


    這個老黃感覺有時候很多淺顯的知識都不懂,但是有時候他又能一針見血的點出一些東西。


    真是怪哉。


    朱辰繼續道:“朱棣在稱帝後,雖然沒有像朱允炆那樣嚴酷的削藩,但也以柔和的手段收迴兵權,各大藩王或者內遷,或者削爵,在朱棣之後,大明的各大親王都被朝廷控製得極為嚴格,隻剩一個顯赫的身份和富貴,並無實權,封王戍邊之策,此時已經蕩然無存。”


    “總得來說,朱元璋的封王戍邊之策,除了他在位的時候得以施行外,在其他時候,都沒有得到真正的施行。”


    “所以你說,朱元璋的封王戍邊之策,究竟是對還是錯?”


    朱元璋啞然。


    封王戍邊雖然造成了燕王朱棣舉兵造反,奪得帝位,但是,這是朱允炆自己的愚蠢造成的,而且,這不見得就是一個壞結果,在太子朱標英年早逝之後,朱棣顯然是比朱允炆更適合這個皇位的皇帝。


    大明的皇位始終還是朱家的。


    想到這裏,朱元璋也是暗暗長出了一口氣。


    他以為,自己絞盡腦汁,苦心經營的封王戍邊之策,最終被曆史證明一無是處,這讓他心如刀絞。


    連他自己都分不清對錯了。


    但是朱辰的分析,卻讓他這個當局者仿佛撥雲見日,眸光湛湛。


    是啊。


    他的封王戍邊之策其實也就他在位的時候真正得以完整的實行了,誰又能說得清是對還是錯呢?


    這個朱辰真乃非常之人。


    一通分析下來,讓他心口歎服。


    冥冥之中,他能夠來到這裏,看到了後世的一角,看到了他大明的曆史,更是遇上朱辰這樣的奇人,難道說,是上天想要他大明一個改變結局的機會嗎?


    心念及此,朱元璋看向朱辰的目光都變了。


    而朱辰卻仍舊一臉從容。


    他自始至終都把這場對話當作是兩個曆史愛好者之間的探討。


    他喜歡這種探討。


    往往兩個不同思想之間的碰撞,才能擦出火花。


    他以前在教育機構做老師的時候,就喜歡這種探討式的教學。


    朱辰道:“封王戍邊之策對與錯,曆史沒有印證過,現在也無法再印證了,但是,朱棣上位後削弱過的封王政策,卻給大明留下了無窮的禍患。”


    朱元璋聞言愕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書店賣明史,朱元璋懵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楚山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楚山孤並收藏大明:書店賣明史,朱元璋懵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