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軍心大振
大明:書店賣明史,朱元璋懵了! 作者:楚山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二日。
朱標便收拾好行囊,拜別朱元璋馬皇後,啟程前往河北。
河北境內的遵化縣有著大明最大的煉鐵廠,這裏每年能煉出生鐵幾百萬斤。
遵化地處燕山餘脈,大小山峰林立,轄區內有邱莊水庫、雙女河、珠龍河,山青水秀,峰奇洞異,林木茂盛。
更關鍵的是,這裏有著優良的鐵礦。
天工開物一書中,將鐵礦分為兩種:一為錠鐵,二為砂鐵。
“西北甘肅,東南泉郡,皆錠鐵之藪也。薊州遵化與山西平陽,則皆砂鐵之藪也。”
砂鐵開采相當容易。
“一拋土膜即現其形,取來淘洗入爐,煎煉熔化之後與錠鐵無二也。”
所以,依靠著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遵化以北的白冶莊成為了曆朝曆代有名的鐵廠所在地。
經宋元兩代,這裏一直在此煉鐵鑄造兵器盔甲。傳至明朝,由於鐵冶業不斷發展,人口也逐年增加,於是把白冶莊,改稱白冶廠。
在這裏,有幾十個高聳入雲的高爐,依傍於山腰之間。
冶鐵廠人來人往。
冶鐵廠所用勞力稱“夫”、“匠”,包括征召的民夫民匠和薊州六衛所屬軍夫軍匠以及少量囚犯。
此時的冶鐵廠冶煉生鐵已經非常的嫻熟
同時還能夠冶煉熟鐵和銅。
就算是鋼鐵也能煉。
煉鋼鐵需要先製成熟鐵,設置炒鋼爐,取生鐵放在熟鐵之上,鼓風吹火來煉製,等到它們合成一體,再把它們拿出來,用鉗子夾住,磨搽使它堅挺,像這樣合並九次,才把它們裁成幾段,火燒之後在用水淬煉,這之後就製成了鋼鐵。
人工煉製,工藝複雜,產量低,所以鋼材十分的精貴,尋常人家根本用不上,就是官方也不願意如此昂貴的材料。
但是現在,朱標卻是要打造一個可以批量生產鋼鐵的平爐煉鋼廠來。
這種事也隻能是朝廷牽頭,因為需要巨量的人力物力,還需要占用各類資源。
可以看得出來,朝廷對此十分的重視。
先是派了三皇子朱棡帶著葉伯巨前來,在沒有取得什麽進展之後,又派了太子朱標和魏國公徐達來。
根據一本書上介紹的方法,大刀闊斧的興建廠房,大量的工匠投入其中。
然而……
一切並沒有想象中的順利,甚至可以說是困難重重。
好不容易建好了爐子,卻煉出了一爐又一爐的廢鋼。
“再來!”
朱標和徐達都不死心,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改進了再來。
但是,有些問題對於他們而言,還是太複雜了,他們找來了全國最好的工匠,日以繼夜的組織工匠們研究,還是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
有些難題甚至讓他們絕望。
許多工匠都已經望而卻步,打起了退堂鼓,但是朱標和徐達並沒有一點想要放棄的意思。
但有些事情,不是不放棄就能做成的。
如果沒有進展,再這樣堅持,也沒有意義。
最終朱標決定,迴京師一趟。
朱標迴應天府後,徐達仍舊帶著人就著那本書兢兢業業的鑽研。
把鋼煉出來,這是死命令,沒有人可以退縮。
而所有人的希望,都寄托在朱標的身上了。
然而,讓所有人都意外的是,朱標迴應天府並沒有多久,便又迴來了。
而且帶迴了截至目前為止發現所有難題的解決方案。
“這麽快?”
徐達驚喜的望著朱標。
朱標點頭:“我們抓緊時間試一試!”
“好!”
徐達再一次激情滿滿的帶著人投入了新的戰鬥中……
“成了!成了!”
“真的成了!”
“啊啊啊啊,太難了,太難了,但終於還是解決了!”
“哈哈哈哈哈,原來是這樣,原來是這樣!”
誰都沒有想到,這一次,居然真的成功解決了一個一直懸而未決的難題!
雖然距離真正煉出鋼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但是這一次往前走了小小的一步,卻讓所有人欣喜若狂,振臂歡唿。
這一小步對於每一個人而言,都是意義非凡。
他們壓抑得太久了,一直被大量的難題壓著,卻沒有絲毫的突破,但又不能放棄,這種感覺簡直窒息。
作為領軍的朱標和徐達更是如此。
歡唿的人群中,兩人都是長舒了一口氣,相視一笑。
徐達不知道朱標迴京師經曆了什麽,那些難題的解決方案究竟從何而來,但是他知道,朱標這次迴來後不一樣了,帶迴來的解決方案也是第一次應用便解決了相關難題,這是一個極好的開頭,軍心大振。
帶兵征戰多年的他,有種預感,這一次,他們要一鼓作氣,一戰功成了……
……
京師。
相較於朱標他們的艱苦,這裏倒是相當的太平和安逸。
報紙已經成為了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都享受著報紙帶來的便利。
而報紙所承載的知識與國家意誌,也在悄無聲息的傳播,有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覺。
除了報紙,還有一樣東西備受追捧。
那便是蜂窩煤。
經過了最開始的推廣,這東西已經形成了一傳十十傳百的風潮,所有人都知道了它的好,經濟實惠,而且供暖效果上佳。
供不應求。
每天都有無數百姓排隊購買。
同時也有百姓擔心,這個東西這麽好用,會不會漲價?到時候又成了富人們的專供。
不過朝廷卻通過報紙的一篇文章消除了百姓們的疑慮。
文章講述了蜂窩煤的由來,並描述了一些朝廷在山西安太堡煤礦熱火朝天的生產情形,最後告訴百姓們,煤炭很多,當前售賣的價格已經完全可以覆蓋住開采與製作的成本,讓大家不用擔心,也不用囤積,安心使用便是。
對此,朝野間皆是一片讚頌之聲。
這個時候,朱元璋和皇子們也已經準備好,開始啟程前往揚州,開展年末的巡視工作。
然而,才到揚州城,皇子們卻都有些傻眼了……
朱標便收拾好行囊,拜別朱元璋馬皇後,啟程前往河北。
河北境內的遵化縣有著大明最大的煉鐵廠,這裏每年能煉出生鐵幾百萬斤。
遵化地處燕山餘脈,大小山峰林立,轄區內有邱莊水庫、雙女河、珠龍河,山青水秀,峰奇洞異,林木茂盛。
更關鍵的是,這裏有著優良的鐵礦。
天工開物一書中,將鐵礦分為兩種:一為錠鐵,二為砂鐵。
“西北甘肅,東南泉郡,皆錠鐵之藪也。薊州遵化與山西平陽,則皆砂鐵之藪也。”
砂鐵開采相當容易。
“一拋土膜即現其形,取來淘洗入爐,煎煉熔化之後與錠鐵無二也。”
所以,依靠著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遵化以北的白冶莊成為了曆朝曆代有名的鐵廠所在地。
經宋元兩代,這裏一直在此煉鐵鑄造兵器盔甲。傳至明朝,由於鐵冶業不斷發展,人口也逐年增加,於是把白冶莊,改稱白冶廠。
在這裏,有幾十個高聳入雲的高爐,依傍於山腰之間。
冶鐵廠人來人往。
冶鐵廠所用勞力稱“夫”、“匠”,包括征召的民夫民匠和薊州六衛所屬軍夫軍匠以及少量囚犯。
此時的冶鐵廠冶煉生鐵已經非常的嫻熟
同時還能夠冶煉熟鐵和銅。
就算是鋼鐵也能煉。
煉鋼鐵需要先製成熟鐵,設置炒鋼爐,取生鐵放在熟鐵之上,鼓風吹火來煉製,等到它們合成一體,再把它們拿出來,用鉗子夾住,磨搽使它堅挺,像這樣合並九次,才把它們裁成幾段,火燒之後在用水淬煉,這之後就製成了鋼鐵。
人工煉製,工藝複雜,產量低,所以鋼材十分的精貴,尋常人家根本用不上,就是官方也不願意如此昂貴的材料。
但是現在,朱標卻是要打造一個可以批量生產鋼鐵的平爐煉鋼廠來。
這種事也隻能是朝廷牽頭,因為需要巨量的人力物力,還需要占用各類資源。
可以看得出來,朝廷對此十分的重視。
先是派了三皇子朱棡帶著葉伯巨前來,在沒有取得什麽進展之後,又派了太子朱標和魏國公徐達來。
根據一本書上介紹的方法,大刀闊斧的興建廠房,大量的工匠投入其中。
然而……
一切並沒有想象中的順利,甚至可以說是困難重重。
好不容易建好了爐子,卻煉出了一爐又一爐的廢鋼。
“再來!”
朱標和徐達都不死心,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改進了再來。
但是,有些問題對於他們而言,還是太複雜了,他們找來了全國最好的工匠,日以繼夜的組織工匠們研究,還是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
有些難題甚至讓他們絕望。
許多工匠都已經望而卻步,打起了退堂鼓,但是朱標和徐達並沒有一點想要放棄的意思。
但有些事情,不是不放棄就能做成的。
如果沒有進展,再這樣堅持,也沒有意義。
最終朱標決定,迴京師一趟。
朱標迴應天府後,徐達仍舊帶著人就著那本書兢兢業業的鑽研。
把鋼煉出來,這是死命令,沒有人可以退縮。
而所有人的希望,都寄托在朱標的身上了。
然而,讓所有人都意外的是,朱標迴應天府並沒有多久,便又迴來了。
而且帶迴了截至目前為止發現所有難題的解決方案。
“這麽快?”
徐達驚喜的望著朱標。
朱標點頭:“我們抓緊時間試一試!”
“好!”
徐達再一次激情滿滿的帶著人投入了新的戰鬥中……
“成了!成了!”
“真的成了!”
“啊啊啊啊,太難了,太難了,但終於還是解決了!”
“哈哈哈哈哈,原來是這樣,原來是這樣!”
誰都沒有想到,這一次,居然真的成功解決了一個一直懸而未決的難題!
雖然距離真正煉出鋼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但是這一次往前走了小小的一步,卻讓所有人欣喜若狂,振臂歡唿。
這一小步對於每一個人而言,都是意義非凡。
他們壓抑得太久了,一直被大量的難題壓著,卻沒有絲毫的突破,但又不能放棄,這種感覺簡直窒息。
作為領軍的朱標和徐達更是如此。
歡唿的人群中,兩人都是長舒了一口氣,相視一笑。
徐達不知道朱標迴京師經曆了什麽,那些難題的解決方案究竟從何而來,但是他知道,朱標這次迴來後不一樣了,帶迴來的解決方案也是第一次應用便解決了相關難題,這是一個極好的開頭,軍心大振。
帶兵征戰多年的他,有種預感,這一次,他們要一鼓作氣,一戰功成了……
……
京師。
相較於朱標他們的艱苦,這裏倒是相當的太平和安逸。
報紙已經成為了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都享受著報紙帶來的便利。
而報紙所承載的知識與國家意誌,也在悄無聲息的傳播,有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覺。
除了報紙,還有一樣東西備受追捧。
那便是蜂窩煤。
經過了最開始的推廣,這東西已經形成了一傳十十傳百的風潮,所有人都知道了它的好,經濟實惠,而且供暖效果上佳。
供不應求。
每天都有無數百姓排隊購買。
同時也有百姓擔心,這個東西這麽好用,會不會漲價?到時候又成了富人們的專供。
不過朝廷卻通過報紙的一篇文章消除了百姓們的疑慮。
文章講述了蜂窩煤的由來,並描述了一些朝廷在山西安太堡煤礦熱火朝天的生產情形,最後告訴百姓們,煤炭很多,當前售賣的價格已經完全可以覆蓋住開采與製作的成本,讓大家不用擔心,也不用囤積,安心使用便是。
對此,朝野間皆是一片讚頌之聲。
這個時候,朱元璋和皇子們也已經準備好,開始啟程前往揚州,開展年末的巡視工作。
然而,才到揚州城,皇子們卻都有些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