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太子朱標也許不會死
大明:書店賣明史,朱元璋懵了! 作者:楚山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分科?”
朱元璋又是一怔。
科舉分科,這其實不是什麽稀奇事,反而是科舉一開始的模樣。
科舉的開創有漢朝、隋朝、唐朝多種說法,主流觀點是隋開創,唐繼承並完善。
在唐朝,科舉考試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種多樣科目,考試內容涵蓋數學,律法,時務策、帖經、雜文等等。
到了宋朝,科舉考試減少到進士、明經科目,考試內容有帖經、墨義和詩賦,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
再到明清,科舉就隻剩下八股文了。
“先生分科的意思是複古,迴到和唐朝的時候一樣?”朱元璋疑惑道。
朱辰道:“唐朝的科舉,當然是要比明清的八股取士來得更加的科學,這也是唐朝的文化比其他朝代更加多元化更加繁榮的原因,科舉對唐朝的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
“但是我想說的分科和唐朝的還有一些不一樣。”
朱元璋認真傾聽。
朱辰道:“說迴科舉的意義,一是為國家選拔人才,二是引領國家文化知識的發展,儒家經典固然能教人讀書認字,寫好文章,傳播思想,但是,你沒有有想過,文化知識其實還有另外一個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指導生產生活。”
指導生產生活?
朱元璋聽著眉頭不由得一皺。
朱辰繼續道:“在大明一朝,雖然指導生產生活這方麵的文化知識不被重視,但還是出了不少這方麵的論著,《本草綱目》、《徐霞客遊記》、《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算法統宗》、《瘟疫論》等。”
“就拿《天工開物》來說。”
“這本在風雨飄搖的崇禎一朝完書的著作,由大明的發明家宋應星完成,書中記載了農業、手工業下不同的生產技術門類。各篇詳細描述了從原料到成品的全部過程,並輔以插圖說明,展現了華夏在科學技術領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上卷記載了穀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蠶絲棉苧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製鹽、製糖工藝。”
“中卷內容包括磚瓦、陶瓷的製作,車船的建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采和燒製,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
“下卷記述金屬礦物的開采和冶煉,兵器的製造,顏料、酒曲的生產,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而這樣一本指導生產生活著作,一經發行,雖然不受朝廷的重視,但卻是受到了民間的歡迎。”
“不過,這個時候的大明王朝已經在風雨飄搖中走向滅亡,清兵入關,揚州、江陰、嘉定等江南城市被屠,許多手工業基地成為一片廢墟,明末有織機三千餘張,到順治十七僅剩二三百張,減少百分之九十之多,可想生產被破壞之嚴重,在這樣殘破的經濟基礎之上,還有誰去關心技術問題?就是有了技術書籍,又有誰購買?所以大明朝的《天工開物》在楊本以後,就不再出版。”
“《天工開物》再一次在清初順治年刊刻發行,但是因書中出現“北虜”“夷狄”一詞,剛發行被清朝禁毀,這一禁就是兩百多年。”
“然而,就是這麽一本命運多舛,不受華夏統治者重視,甚至被封禁的著作,卻被傳出海外,被譯成多種文字,影響了整個世界。”
聽到這裏,朱元璋眉頭緊鎖,他已經有預感了。
可以想象得到,這恐怕又是一個擺在麵前不懂得珍惜,失去之後才知道悔恨的故事
朱辰喝了一口茶後,繼續道:“《天工開物》首先傳入倭國,不僅推動了倭國農業手工業的發展,還引發了富國利民的‘開物之學’,刺激了倭國的經濟發展,為後來倭國反過來入侵華夏埋下伏筆。”
“十八世紀,歐洲的工業革命已經拉開序幕,但農業生產依然十分落後,播種還在使用人工播種,而此時中國,已經在使用播種機。歐洲的犁設計也比較簡單、原始,操作十分費力,而中國的犁則效率更高也更省力。當《天工開物》傳入後,直接推動了歐洲農業革命。”
“而且對於工業革命,《天工開物》亦有貢獻,其中的推拉式風箱技術對歐洲冶鐵工業發展影響極大。”
“歐洲從12世紀學會造紙,但一直以破布為原料單一生產麻紙,18世紀以後耗紙量激增,但破布供應卻有限,於是造紙業出現原料危機,而《天工開物》卻幫他們解決了紙張危機。”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讀了《天工開物》之後,把它稱之為‘權威著作’,並把華夏養蠶技術措施作為論證人工選擇和人工變異的例證之一。”
“等等,不勝枚舉。”
“最可笑的是,後來滿清王朝滅亡後,人們想要尋找《天工開物》這本書,在國內竟然找不到,後來才偶然在倭國發現了《天工開物》,幾經周折,找到了《天工開物》的原始中文刻本,並把它重新引入國內,找迴了這本原屬於華夏的科學技術著作。”
“而後麵的故事你也知道了,四海蠻夷強大起來了,轉過頭來就將華夏當成了口中肉,腹中食。”
說到這裏,朱辰都難免有些氣憤了。
更不要說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的朱元璋了。
明明是華夏人民的智慧結晶,偏偏自己不懂得珍惜,而人家卻是如獲至寶,最後還反過來一腳踩在你臉上,嘲笑你不懂得珍惜,而你還要舔著臉去求人家把那東西給你複刻迴來。
朱辰道:“不僅僅是《天工開物》,我們祖先的智慧結晶,火藥,造紙術,指南針,印刷術,哪一樣不是深遠的影響著整個世界?可偏偏我們的統治者隻知道用儒家經典去控製讀書人的思想,卻從未想過,文化知識另外一個更重要的作用是指導人們科學的認識這個世界,探索這個世界,從而改變這個世界。”
朱元璋久久無言。
朱辰口中的統治者又何嚐不包括他?
朱辰道:“當然,並不是說文章思想不重要,但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僅僅是注重文化知識在思想傳播上的作用,而不去關心文化知識在生產上的作用,是不可能走得遠的,就像一個人走路,隻有兩條腿才能走得又穩又快,如果僅是一條腿的話,不僅走得慢,而且很容易就會掉進溝裏。”
“所以,我說的分科,是在文章思想外,再增加一門學科,理學。”
“理學?”
朱元璋聞言不由得一怔。
他認知裏的理學,是在宋元明時期興起的一門新的學說,所謂理學,實則禪學也,主流有程朱理學。
但是他知道,朱辰說的應該不是這個。
果不其然。
朱辰道:“我這裏說的理學並非程朱理學,而是一門研究物質世界基本規律的科學。”
“科學?”
朱元璋的眉頭一下子皺了起來。
科學這個詞他聽朱辰提過了許多次,但說實話,他到現在也沒有搞懂這是一門什麽樣的學說。
朱辰喝了一口茶後,道:“還記得我之前講過,這個世界是一個物質的世界,其中的萬事萬物都有其運動的規律,並不以人的意誌而轉移。”
朱元璋點頭,他當然記得朱辰的這個話,那是第一次帶朱標和劉基來書店,探討慧能法師風動幡動亦或是心動那個禪理小故事時候說的,當時就讓他和朱標劉基三人三觀顛覆。
“那你有沒有想過,水為什麽會往低處流?蘋果為什麽是往地上掉?鳥兒為什麽可以在天上飛?曲轅犁為什麽更節省人力畜力?我們人體究竟由什麽構成?還有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究竟是天圓地方還是一個球?天上為什麽會下雨?打雷又是怎麽一迴事?太陽東升西落是地球繞著太陽轉還是太陽繞著地球轉?”
一連串問題,直接把朱元璋給問懵了。
基本上都是他日常見到的東西,可是他似乎是真的不知道為什麽,甚至沒有主動去想過為什麽。
朱辰道:“研究無機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屬性在內的有機自然界,認識它們,揭示它們發生的現象和過程的實質,進而掌握這些現象和過程的規律性,通過規律預見新的現象和過程,並利用這些規律為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實現人類想要達到的目的,這就叫科學。”
“你也許會說,我們不去搞懂這些東西,似乎對我們的生活也沒有什麽影響啊?”
“但是你想過沒有,我們搞懂了蘋果為什麽落地,鳥兒為什麽在天上飛,也許有一天我們就可以像鳥兒一樣飛向天空,我們搞懂天上為什麽下雨,也許有一天我們就可以人為的控製降雨。”
“我們不妨假設得再大膽點,假如大明能夠搞懂人體的結構,搞懂各種生病的原理,那麽,朱元璋的大孫興許就不會早夭,馬皇後可能還能多活幾年,太子朱標也有可能不會因為一場病就薨逝。”
話音落下,朱元璋唿吸急促,一雙虎目瞪得渾圓……
朱元璋又是一怔。
科舉分科,這其實不是什麽稀奇事,反而是科舉一開始的模樣。
科舉的開創有漢朝、隋朝、唐朝多種說法,主流觀點是隋開創,唐繼承並完善。
在唐朝,科舉考試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種多樣科目,考試內容涵蓋數學,律法,時務策、帖經、雜文等等。
到了宋朝,科舉考試減少到進士、明經科目,考試內容有帖經、墨義和詩賦,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
再到明清,科舉就隻剩下八股文了。
“先生分科的意思是複古,迴到和唐朝的時候一樣?”朱元璋疑惑道。
朱辰道:“唐朝的科舉,當然是要比明清的八股取士來得更加的科學,這也是唐朝的文化比其他朝代更加多元化更加繁榮的原因,科舉對唐朝的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
“但是我想說的分科和唐朝的還有一些不一樣。”
朱元璋認真傾聽。
朱辰道:“說迴科舉的意義,一是為國家選拔人才,二是引領國家文化知識的發展,儒家經典固然能教人讀書認字,寫好文章,傳播思想,但是,你沒有有想過,文化知識其實還有另外一個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指導生產生活。”
指導生產生活?
朱元璋聽著眉頭不由得一皺。
朱辰繼續道:“在大明一朝,雖然指導生產生活這方麵的文化知識不被重視,但還是出了不少這方麵的論著,《本草綱目》、《徐霞客遊記》、《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算法統宗》、《瘟疫論》等。”
“就拿《天工開物》來說。”
“這本在風雨飄搖的崇禎一朝完書的著作,由大明的發明家宋應星完成,書中記載了農業、手工業下不同的生產技術門類。各篇詳細描述了從原料到成品的全部過程,並輔以插圖說明,展現了華夏在科學技術領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上卷記載了穀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蠶絲棉苧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製鹽、製糖工藝。”
“中卷內容包括磚瓦、陶瓷的製作,車船的建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采和燒製,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
“下卷記述金屬礦物的開采和冶煉,兵器的製造,顏料、酒曲的生產,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而這樣一本指導生產生活著作,一經發行,雖然不受朝廷的重視,但卻是受到了民間的歡迎。”
“不過,這個時候的大明王朝已經在風雨飄搖中走向滅亡,清兵入關,揚州、江陰、嘉定等江南城市被屠,許多手工業基地成為一片廢墟,明末有織機三千餘張,到順治十七僅剩二三百張,減少百分之九十之多,可想生產被破壞之嚴重,在這樣殘破的經濟基礎之上,還有誰去關心技術問題?就是有了技術書籍,又有誰購買?所以大明朝的《天工開物》在楊本以後,就不再出版。”
“《天工開物》再一次在清初順治年刊刻發行,但是因書中出現“北虜”“夷狄”一詞,剛發行被清朝禁毀,這一禁就是兩百多年。”
“然而,就是這麽一本命運多舛,不受華夏統治者重視,甚至被封禁的著作,卻被傳出海外,被譯成多種文字,影響了整個世界。”
聽到這裏,朱元璋眉頭緊鎖,他已經有預感了。
可以想象得到,這恐怕又是一個擺在麵前不懂得珍惜,失去之後才知道悔恨的故事
朱辰喝了一口茶後,繼續道:“《天工開物》首先傳入倭國,不僅推動了倭國農業手工業的發展,還引發了富國利民的‘開物之學’,刺激了倭國的經濟發展,為後來倭國反過來入侵華夏埋下伏筆。”
“十八世紀,歐洲的工業革命已經拉開序幕,但農業生產依然十分落後,播種還在使用人工播種,而此時中國,已經在使用播種機。歐洲的犁設計也比較簡單、原始,操作十分費力,而中國的犁則效率更高也更省力。當《天工開物》傳入後,直接推動了歐洲農業革命。”
“而且對於工業革命,《天工開物》亦有貢獻,其中的推拉式風箱技術對歐洲冶鐵工業發展影響極大。”
“歐洲從12世紀學會造紙,但一直以破布為原料單一生產麻紙,18世紀以後耗紙量激增,但破布供應卻有限,於是造紙業出現原料危機,而《天工開物》卻幫他們解決了紙張危機。”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讀了《天工開物》之後,把它稱之為‘權威著作’,並把華夏養蠶技術措施作為論證人工選擇和人工變異的例證之一。”
“等等,不勝枚舉。”
“最可笑的是,後來滿清王朝滅亡後,人們想要尋找《天工開物》這本書,在國內竟然找不到,後來才偶然在倭國發現了《天工開物》,幾經周折,找到了《天工開物》的原始中文刻本,並把它重新引入國內,找迴了這本原屬於華夏的科學技術著作。”
“而後麵的故事你也知道了,四海蠻夷強大起來了,轉過頭來就將華夏當成了口中肉,腹中食。”
說到這裏,朱辰都難免有些氣憤了。
更不要說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的朱元璋了。
明明是華夏人民的智慧結晶,偏偏自己不懂得珍惜,而人家卻是如獲至寶,最後還反過來一腳踩在你臉上,嘲笑你不懂得珍惜,而你還要舔著臉去求人家把那東西給你複刻迴來。
朱辰道:“不僅僅是《天工開物》,我們祖先的智慧結晶,火藥,造紙術,指南針,印刷術,哪一樣不是深遠的影響著整個世界?可偏偏我們的統治者隻知道用儒家經典去控製讀書人的思想,卻從未想過,文化知識另外一個更重要的作用是指導人們科學的認識這個世界,探索這個世界,從而改變這個世界。”
朱元璋久久無言。
朱辰口中的統治者又何嚐不包括他?
朱辰道:“當然,並不是說文章思想不重要,但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僅僅是注重文化知識在思想傳播上的作用,而不去關心文化知識在生產上的作用,是不可能走得遠的,就像一個人走路,隻有兩條腿才能走得又穩又快,如果僅是一條腿的話,不僅走得慢,而且很容易就會掉進溝裏。”
“所以,我說的分科,是在文章思想外,再增加一門學科,理學。”
“理學?”
朱元璋聞言不由得一怔。
他認知裏的理學,是在宋元明時期興起的一門新的學說,所謂理學,實則禪學也,主流有程朱理學。
但是他知道,朱辰說的應該不是這個。
果不其然。
朱辰道:“我這裏說的理學並非程朱理學,而是一門研究物質世界基本規律的科學。”
“科學?”
朱元璋的眉頭一下子皺了起來。
科學這個詞他聽朱辰提過了許多次,但說實話,他到現在也沒有搞懂這是一門什麽樣的學說。
朱辰喝了一口茶後,道:“還記得我之前講過,這個世界是一個物質的世界,其中的萬事萬物都有其運動的規律,並不以人的意誌而轉移。”
朱元璋點頭,他當然記得朱辰的這個話,那是第一次帶朱標和劉基來書店,探討慧能法師風動幡動亦或是心動那個禪理小故事時候說的,當時就讓他和朱標劉基三人三觀顛覆。
“那你有沒有想過,水為什麽會往低處流?蘋果為什麽是往地上掉?鳥兒為什麽可以在天上飛?曲轅犁為什麽更節省人力畜力?我們人體究竟由什麽構成?還有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究竟是天圓地方還是一個球?天上為什麽會下雨?打雷又是怎麽一迴事?太陽東升西落是地球繞著太陽轉還是太陽繞著地球轉?”
一連串問題,直接把朱元璋給問懵了。
基本上都是他日常見到的東西,可是他似乎是真的不知道為什麽,甚至沒有主動去想過為什麽。
朱辰道:“研究無機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屬性在內的有機自然界,認識它們,揭示它們發生的現象和過程的實質,進而掌握這些現象和過程的規律性,通過規律預見新的現象和過程,並利用這些規律為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實現人類想要達到的目的,這就叫科學。”
“你也許會說,我們不去搞懂這些東西,似乎對我們的生活也沒有什麽影響啊?”
“但是你想過沒有,我們搞懂了蘋果為什麽落地,鳥兒為什麽在天上飛,也許有一天我們就可以像鳥兒一樣飛向天空,我們搞懂天上為什麽下雨,也許有一天我們就可以人為的控製降雨。”
“我們不妨假設得再大膽點,假如大明能夠搞懂人體的結構,搞懂各種生病的原理,那麽,朱元璋的大孫興許就不會早夭,馬皇後可能還能多活幾年,太子朱標也有可能不會因為一場病就薨逝。”
話音落下,朱元璋唿吸急促,一雙虎目瞪得渾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