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咱不裝了攤牌了,咱就是朱元璋
大明:書店賣明史,朱元璋懵了! 作者:楚山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果有機會,先生可願助朱元璋實現無上之偉業?
這問題問得朱辰猝不及防,一口茶水差點兒噴了出來。
好你個濃眉大眼的朱元璋。
說你小農思想,你倒是還真敢想。
不過朱元璋現在對於人才的渴望倒像是迴到了他當初逐鹿天下的時候,那個時候他也是四處網羅人才,劉基就是這樣被他請出山的。
望著朱元璋難掩渴望的眼神,朱辰輕咳了兩聲,道:“不可能。”
朱元璋追問道:“咱是說假如。”
朱辰堅決道:“假如也不可能。”
“為什麽?”朱元璋仍舊是眼巴巴的望著朱辰。
朱辰迴道:“那我們試著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讓朱元璋來幫我看店,你覺得他會同意嗎?”
“這……”
朱元璋霎時間無言了。
是啊。
自己想著讓朱辰過去,可是如果朱辰讓自己過來,自己肯嗎?
定然是不肯的。
他要守護他的大明,可朱辰在這個世界又何嚐沒有他要守護的東西?
想到這裏,朱元璋眼中難免劃過一抹失望。
場間一度陷入了沉默。
兩人自顧自的喝茶,心中各有各的想法。
沉默了好一會後,朱元璋突然抬起頭看向朱辰,認真的道:“朱先生,如果咱說咱就是朱元璋,你信不信?”
朱辰也是抬眼看向朱元璋,眼中帶著幾分驚訝。
他沒有想到,朱元璋就這麽猝不及防的不裝了,攤牌了。
“怎麽。”
朱元璋帶著幾分玩味的看著有些驚訝的朱辰:“不相信?”
朱辰突然哂然一笑,道:“要不要我給點路費你,助你迴宮?”
“……”
朱元璋一怔,隨即哈哈大笑起來。
他沒有想到朱辰會這樣迴答,剛剛他確實是有意想要試探一下,就算坦白了身份也沒有什麽。
而朱辰的迴答既沒有說相信也沒有說不相信,隻是以調侃的方式迴答了他的問題。
他也沒有再執著去證實自己的身份,因為他已經得到他想要的結果了。
朱辰應該是知道他的身份了。
既然朱辰給出了這樣的迴答,應該就是不想捅破這層窗戶紙。
見朱元璋有幾分試探得手的得意,朱辰笑道:“今天來個朱元璋,明天來個秦始皇,後天再來一個李世民,你說我這書店還開不開啦?”
什麽?
朱元璋突然瞪大了眼珠子。
秦始皇和李世民也來了?
不過想想自己都能來,他們憑什麽不能來?
不對!
朱元璋突然意識到了什麽。
如果秦始皇或者李世民來到這裏,那豈不是說他們的時代發生了改變?如果他們的時代發生了改變,是不是就有可能沒有他的明朝了?
想到這裏,朱元璋突然慌了。
臉上哪裏還有半點剛才的得意之色?
朱元璋看向朱辰,竟是有幾分慌張的道:“先生,你可千萬不能讓他們進來啊,你看啊,你姓朱,你當然是要先幫朱元璋的,對不對?”
朱辰想笑,不過還是憋住了。
看來他是害怕他前麵的朝代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到後世。
其實不然。
就像大明因為他必然已經發生了改變,但是他所在的世界並沒有因此而產生蝴蝶效應,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
對於這一點,朱辰已經基本搞明白了。
在一條時間線上,已經發生的就是曆史,不會再改變,如果某個節點發生改變,不會改變曆史,而是會衍生出新的時間線。
就像是一條河流分叉了。
如果他想得沒錯,那麽現在他書店忠實讀者朱元璋所在的那個大明,已經走上了一條新的未知的時間線。
朱辰看了眼掩飾不住慌張的朱元璋,笑道:“放心吧,他們沒有來,就算來了,對你也不會有影響。”
聽了朱辰的話,朱元璋這才暗暗的鬆了一口氣。
隻聽朱辰繼續道:“其實,不管朱元璋也好李世民也好秦始皇也好,我不管你們是什麽身份,隻要來到我的書店,在我的眼裏,你們都隻是我書店的讀者。”
朱元璋聽罷,深以為然的點頭。
不錯。
在外麵他也許是九五之尊,高高在上的皇帝,但是進了書店,他其實也是一個普通的讀者。
朱辰這是把他當成普通的讀者。
挺好。
既然這樣,那他也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的讀者吧。
在這裏沒有洪武皇帝朱元璋,隻有忠實讀者朱元璋。
想通這些。
朱元璋笑了,道:“咱剛剛隻是開玩笑而已,先生不要掛懷,不過以先生之大才,如果真的有機會,先生應該出去看看,咱想朱元璋一定會以國士之禮待之。”
朱辰也是笑笑,道:“當然,如果真的有機會的話,我當然想出去看一看。”
大明已經走向了一條新的未知的時間線,這條時間線因為他而衍生出來的,他當然想要看一看,大明在這條時間線上,究竟能夠走多高,走多遠。
不過他現在還不知道究竟能不能過去,怎麽過去。
而且現在也還不是過去的時候。
大明現在應該剛剛處於起步階段,恐怕困難比變化多吧。
果不其然。
朱元璋在沉吟片刻後,道:“朱先生,咱不說那些玩笑話了,說正經的,假如朱元璋真的能打破你說的什麽小農思想,想要去改變大明,可即使他是皇上,光靠他一個人的力量恐怕也是遠遠不夠的吧?”
“不錯。”朱辰點頭。
難怪朱元璋一來就說想把他拉過去幫他,看來是人手不夠用了呀。
不過這也不奇怪。
因為大明洪武一朝本來就武將充沛,文官不足,很多文官都隻能啟用前朝的文官。
而通過科舉選拔的人才,無論是在質還是在量上,都是遠遠不足。
朱辰明知故問道:“可是人才不足?”
朱元璋點頭。
朱辰道:“大明的前朝,也就是蒙元在統治華夏的時候,選拔人才很多都是通過舉薦,國祚九十七年,一共舉辦的科舉考試僅僅才十六次,而且還帶有嚴重的民族主義,蒙古、色目人隻要通過兩場便可賜進士及第,漢人則苛刻得多,這就使得原本公平的科舉開始變得不公平。”
“原本公平的科舉不再公平,真正有才華的漢人難以進入朝廷效力,發揮才能,當時更是有了八倡、九儒、十丐一說,所以蒙元一朝後,民間對於讀書不再重視,對於讀書人的培養也日漸荒廢。”
“直到元朝覆滅,這個問題依舊存在。”
“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後,由於人才的急缺,朱元璋其實是先采取了薦舉製度,並同時籌劃恢複科舉製度。”
“洪武三年,朱元璋宣布重開恩科,他滿懷希望,希望科舉考試可以幫助國家解決人才問題,可以幫助他選拔他所認可的德才兼備的人才。”
“但是,通過科舉取士的人才並沒有使朱元璋滿意。他認為選取的人雖有一定的學識,但是缺乏管理地方的能力,這與他的期望有較大的差距,不免使得朱元璋有所失望。”
“而且推行科舉製度受到了朝中一批人的阻攔,他們更喜歡前朝的舉薦製度,科舉製度重在公平,一些擁有特權的人自然不希望和外人公平競爭。”
“所以,在這兩方麵原因的推動下,朱元璋暫停了科舉,這一暫停便是十五年之久。”
朱辰在一邊說,朱元璋在一邊點頭。
朱辰說的,正是他現在麵臨的困境,原本就已經人手不足了,現在再去推行紡織,煤炭,鋼鐵等的改革,就更顯得捉襟見肘了,甚至,朱元璋連自己的兒子都用上了。
朱辰繼續道:“暫停科舉之後,朱元璋做了兩件事,第一是在全國各地大修官學,狠抓文化教育,讓天下的讀書人重新獲得考科舉的能力,第二是與反科舉集團博弈,為複興科舉製掃除障礙,吸引優秀的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
“然而做好以上兩件事需要很長的時間,在此之前不好恢複科舉。”
“終於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宣布重新使用科舉製來選拔人才,並且在兩年後,朱元璋頒布規範科舉的規章製度,製定八股取士,使得科舉變得更加完善。”
“從洪武元年到洪武十五年,十五年間明朝選拔人才的製度由薦舉製度到科舉製度,再到薦舉製度,再到科舉製度,最終科舉製度完勝薦舉製度,成為最優解。”
“洪武三十年,出現了震驚朝野的南北榜案,朱元璋更是史無前例的將試卷分為南北卷,南方使用南卷進行考核,北方則使用北卷進行考核,彌補了地域文化上的差異對科舉製度造成的影響,使得科舉製度更加公平公正。”
“可以這麽說,朱元璋在華夏曆史上選拔人才最重要的通道,也就是科舉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朱辰說的這些,朱元璋在明史上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
但是朱辰對他不吝讚美之詞,他卻沒有驕傲,因為他跟朱辰熟悉以後發現,朱辰喜歡先捧起來,然後再摔下來。
果不其然。
朱辰話鋒一轉,道:“但是朱元璋完善過的科舉製度還是存在不少瑕疵,甚至給大明後期埋下了隱患。”
埋下隱患?
朱元璋不由得眉頭一皺,有這麽嚴重?
這問題問得朱辰猝不及防,一口茶水差點兒噴了出來。
好你個濃眉大眼的朱元璋。
說你小農思想,你倒是還真敢想。
不過朱元璋現在對於人才的渴望倒像是迴到了他當初逐鹿天下的時候,那個時候他也是四處網羅人才,劉基就是這樣被他請出山的。
望著朱元璋難掩渴望的眼神,朱辰輕咳了兩聲,道:“不可能。”
朱元璋追問道:“咱是說假如。”
朱辰堅決道:“假如也不可能。”
“為什麽?”朱元璋仍舊是眼巴巴的望著朱辰。
朱辰迴道:“那我們試著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讓朱元璋來幫我看店,你覺得他會同意嗎?”
“這……”
朱元璋霎時間無言了。
是啊。
自己想著讓朱辰過去,可是如果朱辰讓自己過來,自己肯嗎?
定然是不肯的。
他要守護他的大明,可朱辰在這個世界又何嚐沒有他要守護的東西?
想到這裏,朱元璋眼中難免劃過一抹失望。
場間一度陷入了沉默。
兩人自顧自的喝茶,心中各有各的想法。
沉默了好一會後,朱元璋突然抬起頭看向朱辰,認真的道:“朱先生,如果咱說咱就是朱元璋,你信不信?”
朱辰也是抬眼看向朱元璋,眼中帶著幾分驚訝。
他沒有想到,朱元璋就這麽猝不及防的不裝了,攤牌了。
“怎麽。”
朱元璋帶著幾分玩味的看著有些驚訝的朱辰:“不相信?”
朱辰突然哂然一笑,道:“要不要我給點路費你,助你迴宮?”
“……”
朱元璋一怔,隨即哈哈大笑起來。
他沒有想到朱辰會這樣迴答,剛剛他確實是有意想要試探一下,就算坦白了身份也沒有什麽。
而朱辰的迴答既沒有說相信也沒有說不相信,隻是以調侃的方式迴答了他的問題。
他也沒有再執著去證實自己的身份,因為他已經得到他想要的結果了。
朱辰應該是知道他的身份了。
既然朱辰給出了這樣的迴答,應該就是不想捅破這層窗戶紙。
見朱元璋有幾分試探得手的得意,朱辰笑道:“今天來個朱元璋,明天來個秦始皇,後天再來一個李世民,你說我這書店還開不開啦?”
什麽?
朱元璋突然瞪大了眼珠子。
秦始皇和李世民也來了?
不過想想自己都能來,他們憑什麽不能來?
不對!
朱元璋突然意識到了什麽。
如果秦始皇或者李世民來到這裏,那豈不是說他們的時代發生了改變?如果他們的時代發生了改變,是不是就有可能沒有他的明朝了?
想到這裏,朱元璋突然慌了。
臉上哪裏還有半點剛才的得意之色?
朱元璋看向朱辰,竟是有幾分慌張的道:“先生,你可千萬不能讓他們進來啊,你看啊,你姓朱,你當然是要先幫朱元璋的,對不對?”
朱辰想笑,不過還是憋住了。
看來他是害怕他前麵的朝代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到後世。
其實不然。
就像大明因為他必然已經發生了改變,但是他所在的世界並沒有因此而產生蝴蝶效應,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
對於這一點,朱辰已經基本搞明白了。
在一條時間線上,已經發生的就是曆史,不會再改變,如果某個節點發生改變,不會改變曆史,而是會衍生出新的時間線。
就像是一條河流分叉了。
如果他想得沒錯,那麽現在他書店忠實讀者朱元璋所在的那個大明,已經走上了一條新的未知的時間線。
朱辰看了眼掩飾不住慌張的朱元璋,笑道:“放心吧,他們沒有來,就算來了,對你也不會有影響。”
聽了朱辰的話,朱元璋這才暗暗的鬆了一口氣。
隻聽朱辰繼續道:“其實,不管朱元璋也好李世民也好秦始皇也好,我不管你們是什麽身份,隻要來到我的書店,在我的眼裏,你們都隻是我書店的讀者。”
朱元璋聽罷,深以為然的點頭。
不錯。
在外麵他也許是九五之尊,高高在上的皇帝,但是進了書店,他其實也是一個普通的讀者。
朱辰這是把他當成普通的讀者。
挺好。
既然這樣,那他也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的讀者吧。
在這裏沒有洪武皇帝朱元璋,隻有忠實讀者朱元璋。
想通這些。
朱元璋笑了,道:“咱剛剛隻是開玩笑而已,先生不要掛懷,不過以先生之大才,如果真的有機會,先生應該出去看看,咱想朱元璋一定會以國士之禮待之。”
朱辰也是笑笑,道:“當然,如果真的有機會的話,我當然想出去看一看。”
大明已經走向了一條新的未知的時間線,這條時間線因為他而衍生出來的,他當然想要看一看,大明在這條時間線上,究竟能夠走多高,走多遠。
不過他現在還不知道究竟能不能過去,怎麽過去。
而且現在也還不是過去的時候。
大明現在應該剛剛處於起步階段,恐怕困難比變化多吧。
果不其然。
朱元璋在沉吟片刻後,道:“朱先生,咱不說那些玩笑話了,說正經的,假如朱元璋真的能打破你說的什麽小農思想,想要去改變大明,可即使他是皇上,光靠他一個人的力量恐怕也是遠遠不夠的吧?”
“不錯。”朱辰點頭。
難怪朱元璋一來就說想把他拉過去幫他,看來是人手不夠用了呀。
不過這也不奇怪。
因為大明洪武一朝本來就武將充沛,文官不足,很多文官都隻能啟用前朝的文官。
而通過科舉選拔的人才,無論是在質還是在量上,都是遠遠不足。
朱辰明知故問道:“可是人才不足?”
朱元璋點頭。
朱辰道:“大明的前朝,也就是蒙元在統治華夏的時候,選拔人才很多都是通過舉薦,國祚九十七年,一共舉辦的科舉考試僅僅才十六次,而且還帶有嚴重的民族主義,蒙古、色目人隻要通過兩場便可賜進士及第,漢人則苛刻得多,這就使得原本公平的科舉開始變得不公平。”
“原本公平的科舉不再公平,真正有才華的漢人難以進入朝廷效力,發揮才能,當時更是有了八倡、九儒、十丐一說,所以蒙元一朝後,民間對於讀書不再重視,對於讀書人的培養也日漸荒廢。”
“直到元朝覆滅,這個問題依舊存在。”
“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後,由於人才的急缺,朱元璋其實是先采取了薦舉製度,並同時籌劃恢複科舉製度。”
“洪武三年,朱元璋宣布重開恩科,他滿懷希望,希望科舉考試可以幫助國家解決人才問題,可以幫助他選拔他所認可的德才兼備的人才。”
“但是,通過科舉取士的人才並沒有使朱元璋滿意。他認為選取的人雖有一定的學識,但是缺乏管理地方的能力,這與他的期望有較大的差距,不免使得朱元璋有所失望。”
“而且推行科舉製度受到了朝中一批人的阻攔,他們更喜歡前朝的舉薦製度,科舉製度重在公平,一些擁有特權的人自然不希望和外人公平競爭。”
“所以,在這兩方麵原因的推動下,朱元璋暫停了科舉,這一暫停便是十五年之久。”
朱辰在一邊說,朱元璋在一邊點頭。
朱辰說的,正是他現在麵臨的困境,原本就已經人手不足了,現在再去推行紡織,煤炭,鋼鐵等的改革,就更顯得捉襟見肘了,甚至,朱元璋連自己的兒子都用上了。
朱辰繼續道:“暫停科舉之後,朱元璋做了兩件事,第一是在全國各地大修官學,狠抓文化教育,讓天下的讀書人重新獲得考科舉的能力,第二是與反科舉集團博弈,為複興科舉製掃除障礙,吸引優秀的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
“然而做好以上兩件事需要很長的時間,在此之前不好恢複科舉。”
“終於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宣布重新使用科舉製來選拔人才,並且在兩年後,朱元璋頒布規範科舉的規章製度,製定八股取士,使得科舉變得更加完善。”
“從洪武元年到洪武十五年,十五年間明朝選拔人才的製度由薦舉製度到科舉製度,再到薦舉製度,再到科舉製度,最終科舉製度完勝薦舉製度,成為最優解。”
“洪武三十年,出現了震驚朝野的南北榜案,朱元璋更是史無前例的將試卷分為南北卷,南方使用南卷進行考核,北方則使用北卷進行考核,彌補了地域文化上的差異對科舉製度造成的影響,使得科舉製度更加公平公正。”
“可以這麽說,朱元璋在華夏曆史上選拔人才最重要的通道,也就是科舉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朱辰說的這些,朱元璋在明史上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
但是朱辰對他不吝讚美之詞,他卻沒有驕傲,因為他跟朱辰熟悉以後發現,朱辰喜歡先捧起來,然後再摔下來。
果不其然。
朱辰話鋒一轉,道:“但是朱元璋完善過的科舉製度還是存在不少瑕疵,甚至給大明後期埋下了隱患。”
埋下隱患?
朱元璋不由得眉頭一皺,有這麽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