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青州地界的祭城,向來繁華富饒,在這一片可是拔尖兒的存在。
自從中書侍郎郭鋒被朝廷查抄,此事在青州激起了千層浪,他這一倒,祭城那些與他有牽連的大小官員,全都被革職查辦。
沒了這些貪官汙吏的盤剝壓榨,青州其他城的百姓也鬆了口氣,日子漸漸安穩起來,而各城官員見此情形,也都收斂了往日的作威作福,開始學著做些利民的好事,生怕步了祭城官員的後塵。
隻要拿下祭城,就如同扼住了青州的咽喉,其他小城便不足為懼,青州便算是掌控在應以安手中了。
辛允拿著從曹識那得來的錢袋,買了一匹駿馬,而後快馬加鞭,離開了祭城。
說來也怪。
出城時竟無人阻攔,更無人查驗路引,辛允以為或許是入城時,曹識在前頭開路,那些守城的人便將她這一行人的模樣記在了心裏,如今見她一人出城,隻當是正常往來,便也未加盤問。
一路上,辛允不敢停歇。
路過茶水鋪時,瞧見那歇腳的樵夫,還有漁夫,她趕忙上前詢問迴滄州的路途。
那樵夫放下手中的柴擔,撓了撓頭,操著一口粗糲的嗓音說道,“姑娘,這要是快馬加鞭一刻不停,那也得三個月才能到滄州嘞。”
一旁的漁夫也附和道:“是啊,姑娘,若是繞著中州走,道兒可就遠咯,怕是要五個月咧。”
三個月的路程,且不說路上是否會遭遇變故,單是馬匹和人也經不住如此折騰,思量再三,她決定向南前往餘州,想著到了那兒,再從水路迴滄州,如此或許能快上一些。
主意既定,辛允勒緊韁繩,調轉馬頭,向著餘州的方向疾馳而去。
一路向南,直奔餘州。
餘州境內,河網交錯縱橫,河流多得像大地的脈絡,當地的百姓大多以捕魚為生,一艘艘小船在河麵上往來穿梭,每當收獲時節,滿艙的魚兒活蹦亂跳,一片繁忙景象。
靠著這些河道,餘州與各州之間貿易頻繁,商船來來往往,裝卸著各類貨物,碼頭之上熙熙攘攘,好不熱鬧。
在餘州,有一條極為特殊的河,它浩浩蕩蕩,一路奔騰,最終通向那廣袤無垠的大海。
不少大膽的漁人,被大海中豐富的魚獲所吸引,不顧海上變幻莫測的風險,順著這條河揚帆起航,駛向大海深處,然而,這條水路並非坦途,沿途要經過梧州、巫州和幽州的邊界,各方勢力交錯,稍有不慎便會陷入麻煩。
辛允在前往餘州途中,風餐露宿,餓了就從包袱裏掏出早已發硬的饅頭,勉強果腹,有時幹糧實在難以下咽,便隻能在路邊尋些野果充饑,或者到河裏抓上幾條魚,生起火來烤著吃。
日夜兼程,馬不停蹄趕了四天的路,終於,抵達餘州地界。
當看到那塊刻著‘餘州’二字的地界碑時,一股濃烈刺鼻的魚腥味也隨之撲麵而來,她勒住韁繩,望著不遠處的城門,眉頭緊鎖,心中正為沒有路引無法進城而發愁。
這時,幾位行人路過,她趕忙下馬詢問。
其中一位老者說道,“姑娘,這城裏如今正忙著籌備豐漁節呢,不需要路引也能進城。”
多年前,當地漁民為了多捕魚換錢,大肆過度捕撈,搞得河裏的魚越來越少,好多漁民辛苦出海,卻打不上多少魚,一家人都快揭不開鍋了,後來朝廷頒布了休漁期,魚群數量總算慢慢多起來了,可休漁期裏,漁民們沒了收入,日子還是艱難。
朝廷見餘州漁業困境,憂心民生,遂派遣了經驗豐富的種植業官員前往,這些官員帶著滿心的期許與專業的知識,向當地百姓悉心傳授種植蓮藕、茭白、水芹、荸薺等水生作物的技巧,期望能借此幫助他們拓寬生計,緩解因漁業衰退而帶來的生活壓力。
然,對於長期依賴捕魚為生的百姓而言,這一轉變並非易事。
種植那些農作物,雖能勉強維持一家溫飽,可與出海捕魚所獲的豐厚利潤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
微薄收益難以支撐家中的各項開支,因此,大部分百姓對種植之事頗為抵製,固執堅守著他們熟悉的捕魚本行。
如此一來。
出海捕魚的漁民數量,並未因漁業衰竭而有所下降,反而有增無減,隨著出海頻率的增加,在海上遭遇不幸、喪失生命的人數也在節節攀升,盡管危險重重,但漁民們為了生計,為了彌補休漁期的虧損,依然沒有停下出海的腳步。
後來,有一群漁民,在走投無路下,齊心協力打造了一艘巨型漁船,想憑借那艘大船,駛向更遠更深的海域,捕獲更多的魚,熬過艱難的日子,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在那艘寄托著眾多漁民希望的大船揚帆出海之前,餘州城內舉行了一場盛大而莊重的祈福儀式。
德高望重的大巫師身著繡滿神秘符文的長袍,設壇做法,他口中念念有詞,手中的法鈴隨著咒語聲晃動,眾人皆虔誠跪地叩首,祈願海神庇佑大船平安歸來,魚蝦滿倉。
而今日,正是大船歸航之時。
天還未亮,碼頭便已聚集了熙熙攘攘的人群,男女老少皆滿懷期待,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議論紛紛。
“今天就是大船迴來的日子,大家夥趕緊去碼頭湊個熱鬧吧。”一位年輕的後生興奮招唿著。
“對呀,我聽說,還是大巫親自挑選的黃道吉日,那肯定是大豐收啊!”旁邊一位老者捋著胡須,語氣篤定地說道。
“如果真能大豐收,就算不依靠朝廷撥的那些什麽農作物,我們也能過得舒坦。”一位身形魁梧的中年漢子雙手抱胸,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
……
……
……
為了歡慶有望大豐收的日子,亦為了讓更多外州人見識餘州的豐漁節盛況,官府下令暫不查驗路引。
辛允心中自是暗喜,牽著馬匹,混在人群中,順利進入了城內。
自從中書侍郎郭鋒被朝廷查抄,此事在青州激起了千層浪,他這一倒,祭城那些與他有牽連的大小官員,全都被革職查辦。
沒了這些貪官汙吏的盤剝壓榨,青州其他城的百姓也鬆了口氣,日子漸漸安穩起來,而各城官員見此情形,也都收斂了往日的作威作福,開始學著做些利民的好事,生怕步了祭城官員的後塵。
隻要拿下祭城,就如同扼住了青州的咽喉,其他小城便不足為懼,青州便算是掌控在應以安手中了。
辛允拿著從曹識那得來的錢袋,買了一匹駿馬,而後快馬加鞭,離開了祭城。
說來也怪。
出城時竟無人阻攔,更無人查驗路引,辛允以為或許是入城時,曹識在前頭開路,那些守城的人便將她這一行人的模樣記在了心裏,如今見她一人出城,隻當是正常往來,便也未加盤問。
一路上,辛允不敢停歇。
路過茶水鋪時,瞧見那歇腳的樵夫,還有漁夫,她趕忙上前詢問迴滄州的路途。
那樵夫放下手中的柴擔,撓了撓頭,操著一口粗糲的嗓音說道,“姑娘,這要是快馬加鞭一刻不停,那也得三個月才能到滄州嘞。”
一旁的漁夫也附和道:“是啊,姑娘,若是繞著中州走,道兒可就遠咯,怕是要五個月咧。”
三個月的路程,且不說路上是否會遭遇變故,單是馬匹和人也經不住如此折騰,思量再三,她決定向南前往餘州,想著到了那兒,再從水路迴滄州,如此或許能快上一些。
主意既定,辛允勒緊韁繩,調轉馬頭,向著餘州的方向疾馳而去。
一路向南,直奔餘州。
餘州境內,河網交錯縱橫,河流多得像大地的脈絡,當地的百姓大多以捕魚為生,一艘艘小船在河麵上往來穿梭,每當收獲時節,滿艙的魚兒活蹦亂跳,一片繁忙景象。
靠著這些河道,餘州與各州之間貿易頻繁,商船來來往往,裝卸著各類貨物,碼頭之上熙熙攘攘,好不熱鬧。
在餘州,有一條極為特殊的河,它浩浩蕩蕩,一路奔騰,最終通向那廣袤無垠的大海。
不少大膽的漁人,被大海中豐富的魚獲所吸引,不顧海上變幻莫測的風險,順著這條河揚帆起航,駛向大海深處,然而,這條水路並非坦途,沿途要經過梧州、巫州和幽州的邊界,各方勢力交錯,稍有不慎便會陷入麻煩。
辛允在前往餘州途中,風餐露宿,餓了就從包袱裏掏出早已發硬的饅頭,勉強果腹,有時幹糧實在難以下咽,便隻能在路邊尋些野果充饑,或者到河裏抓上幾條魚,生起火來烤著吃。
日夜兼程,馬不停蹄趕了四天的路,終於,抵達餘州地界。
當看到那塊刻著‘餘州’二字的地界碑時,一股濃烈刺鼻的魚腥味也隨之撲麵而來,她勒住韁繩,望著不遠處的城門,眉頭緊鎖,心中正為沒有路引無法進城而發愁。
這時,幾位行人路過,她趕忙下馬詢問。
其中一位老者說道,“姑娘,這城裏如今正忙著籌備豐漁節呢,不需要路引也能進城。”
多年前,當地漁民為了多捕魚換錢,大肆過度捕撈,搞得河裏的魚越來越少,好多漁民辛苦出海,卻打不上多少魚,一家人都快揭不開鍋了,後來朝廷頒布了休漁期,魚群數量總算慢慢多起來了,可休漁期裏,漁民們沒了收入,日子還是艱難。
朝廷見餘州漁業困境,憂心民生,遂派遣了經驗豐富的種植業官員前往,這些官員帶著滿心的期許與專業的知識,向當地百姓悉心傳授種植蓮藕、茭白、水芹、荸薺等水生作物的技巧,期望能借此幫助他們拓寬生計,緩解因漁業衰退而帶來的生活壓力。
然,對於長期依賴捕魚為生的百姓而言,這一轉變並非易事。
種植那些農作物,雖能勉強維持一家溫飽,可與出海捕魚所獲的豐厚利潤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
微薄收益難以支撐家中的各項開支,因此,大部分百姓對種植之事頗為抵製,固執堅守著他們熟悉的捕魚本行。
如此一來。
出海捕魚的漁民數量,並未因漁業衰竭而有所下降,反而有增無減,隨著出海頻率的增加,在海上遭遇不幸、喪失生命的人數也在節節攀升,盡管危險重重,但漁民們為了生計,為了彌補休漁期的虧損,依然沒有停下出海的腳步。
後來,有一群漁民,在走投無路下,齊心協力打造了一艘巨型漁船,想憑借那艘大船,駛向更遠更深的海域,捕獲更多的魚,熬過艱難的日子,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在那艘寄托著眾多漁民希望的大船揚帆出海之前,餘州城內舉行了一場盛大而莊重的祈福儀式。
德高望重的大巫師身著繡滿神秘符文的長袍,設壇做法,他口中念念有詞,手中的法鈴隨著咒語聲晃動,眾人皆虔誠跪地叩首,祈願海神庇佑大船平安歸來,魚蝦滿倉。
而今日,正是大船歸航之時。
天還未亮,碼頭便已聚集了熙熙攘攘的人群,男女老少皆滿懷期待,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議論紛紛。
“今天就是大船迴來的日子,大家夥趕緊去碼頭湊個熱鬧吧。”一位年輕的後生興奮招唿著。
“對呀,我聽說,還是大巫親自挑選的黃道吉日,那肯定是大豐收啊!”旁邊一位老者捋著胡須,語氣篤定地說道。
“如果真能大豐收,就算不依靠朝廷撥的那些什麽農作物,我們也能過得舒坦。”一位身形魁梧的中年漢子雙手抱胸,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
……
……
……
為了歡慶有望大豐收的日子,亦為了讓更多外州人見識餘州的豐漁節盛況,官府下令暫不查驗路引。
辛允心中自是暗喜,牽著馬匹,混在人群中,順利進入了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