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不大,細細密密的,落在人身上,很舒服。
天空也隨之霧蒙蒙的。
黛玉懶懶地倚坐在船舷上,淋雨。
神識外放,靜靜地吸收著雨水中的靈氣。
靈一在她身周跳躍,忙忙碌碌地伸著細細小小的爪子,抓雨絲玩。
絳珠功法一入門,不止五感更靈敏,一唿一吸間,都是修煉。
下雨後,除了他們,別的捕魚的小船都靠了岸。
周圍異常寂靜。
旁邊林如海穿著蓑衣,坐在小馬紮上,拿一根釣竿,釣魚。
小宇軒跑前跑後地給義父打下手,穿魚餌,忙得不亦樂乎。
權景瑤坐在船艙門口,靜靜地看著眼前的這一切。
恍惚間,有一種歲月靜好的錯覺。
倏忽之間,黛玉伸長右臂,張開手學著靈一的樣子,去接雨絲。
一首絕句隨之低低吟出:
“江南三月煙雨蒙,輕紗漫卷水雲重。
兩岸桃花嫣然笑,一葉扁舟畫中行。
青山疊翠映碧水,柳絲輕舞醉春風。
細雨如絲織錦繡,願留此間度流年。”
“啪,啪,啪~”
“啪啪啪……”
林如海和權景瑤同時鼓掌,隻不過兩人節奏完全不同步。
權景瑤早知黛玉是才女,近身體會,感受更不一樣。
除了驚歎,還是驚歎!
林如海棄了釣竿,撫掌讚道:“好詩,玉兒做詩的功底,又增強了不少!”
黛玉不依,“父親又取笑女兒,好久沒聽父親作詩了,不如您也來一首。”
林如海並不推辭,爽快笑道:“為父剛剛垂釣時,打了腹稿,一首《菩薩蠻·江南雨》,聊以應景吧!”
他清清嗓子,輕聲低吟。
“江南煙雨三月暮,碧波蕩,輕舟渡。
兩岸青山相對訴。
柳絲輕舞,桃花笑語,春色滿江渚。
此情此景難留住,唯有詩心共朝暮。
便把餘生付流水,隨君去,天涯路。
夢迴江南,不問歸期何處?”
權景瑤不會作詩,更不懂作詞。
但前世讀了近二十年的書,基本的欣賞還是會的。
林如海不愧是探花郞。
人未離,夢已迴。
將他對江南的深厚感情寄托在字裏行間。
通篇意境優美,情感真摯,語言流暢,韻律和諧, 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絕妙好詞。
是啊,僅僅迴京述職,就要冒丟命的風險。
要不是知道林如海有“達則兼濟天下”的抱負,她很可能會勸說他,幹脆辭官歸隱,別幹了。
他這官當得,風險太高了。
不僅自身危險,還有可能禍及家人,萬劫不複。
就這一會兒工夫,江麵上起了風,雨也下得更急了。
林如海起身,招唿黛玉和小宇軒迴船艙裏去。
忽然,黛玉進艙的身形一滯。
她低頭向前襟上看去。
隻見靈一小嘴一張一合,小手焦急地指著一個方向,“有人落水了,快救人!”
黛玉在識海裏問:“是什麽人?多大年紀?”
她懷疑是不是昨夜那些被殺死的刺客,屍體沒清理幹淨,順水漂下來了。
靈一感應到她的思想,斬釘截鐵的否定,“不是,和昨晚的刺客沒關係,是個小孩子,在喊救命。”
黛玉一聽是小孩子,麵色大變,神情也焦灼起來。
自從她弟弟文傑溺水後,她再聽不得小孩落水。
頓時轉身,幾大步邁到船頭,極目向遠處看去。
趙大疑惑地問:“少爺,您在看什麽?”
黛玉偏頭,急道:“趙叔,我好像聽到一個孩童在唿救……”
趙大凝神細聽,除了雨聲,什麽也沒有聽到。
跟過來的林如海和權景瑤細細聽了聽,也是一無所獲。
但黛玉堅持說是聽到了求救聲。
她指揮著趙大和孫二將船往靈一指引的方向劃。
幾分鍾後,一個浮浮沉沉的小身影出現在幾人的視野裏。
近了,才發現是一個六七歲的眉目清秀的小男孩。
男孩雙手牢牢抱著一塊木板,飄飄蕩蕩到了小船邊。
趙大拿漿擋住,抓住小男孩後脖領子,將他提了上來。
小男孩一身錦衣,渾身都濕透了,雙眼微閉,一張小臉透著股不健康的青白色,牙齒打顫,顯示凍得狠了。
整個人幾近昏迷,小嘴裏還不自覺地叫著“救命”。
若不是離這麽近,都聽不分明。
趙大奇怪的瞥了黛玉一眼,心中肅然起敬:小公子可真厲害!隔那麽老遠,竟然能聽到這孩子的求救聲。
要知道,剛才在船邊,近在咫尺,他都沒聽見呢。
黛玉不知他心中所想,不然指定慚愧。
她也是有靈一提醒,不過後來,在看到這孩子時,她也聽到了唿救聲就是了。
林如海渾身顫抖,昔日小兒子落水後,被撈上來的一幕,一遍遍在他腦海裏迴蕩。
眼前的情景,仿佛昔日的場景重現。
他飛快伸出手,從趙大手裏將那孩子接過來,三步並作兩步抱到船艙裏。
親自動手,給那孩子換下濕衣。
孩子的錦衣下,還戴著一個份量不輕的赤金長命鎖。
林如海手一頓,將鎖取下來,輕輕放在枕邊。
又從旁邊架子上抽了一塊幹淨的布,給他擦身體。
待完全擦幹,已換了三塊布巾。
之後,林如海又給他換上了今天剛在碼頭上女兒為他買的短褂。
孩子小,他的短褂套在身上,還嫌長,正好連腳也包了進去。
看孩子還冷得發抖,便將床上被子抖開,又給他裹上。
漸漸地,孩子身子停止了顫抖。
可能感覺沒那麽冷了,那孩子睫毛顫了顫,慢慢睜開了眼睛。
看到周圍都是陌生人,他驚恐地坐了起來,同時小身子也往後縮去。
林如海溫聲道:“別怕,孩子,我們不是壞人,你隻是落水,恰好被我們救了。”
權景瑤在剛才他被救上來時,看到人半醒著,已飛快地返迴船艙,生起了火,丟了幾塊老薑熬湯。
這會兒端著薑湯過來,笑道:“這時節江水仍寒涼,快將這薑湯喝了,祛祛寒。”
那孩子仍警惕地瞪著他們,不動也不出聲。
權景瑤暗歎,看這孩子衣著,應該是富貴人家的孩子。
就不知是什麽光景,養成了這樣警惕的性子?
天空也隨之霧蒙蒙的。
黛玉懶懶地倚坐在船舷上,淋雨。
神識外放,靜靜地吸收著雨水中的靈氣。
靈一在她身周跳躍,忙忙碌碌地伸著細細小小的爪子,抓雨絲玩。
絳珠功法一入門,不止五感更靈敏,一唿一吸間,都是修煉。
下雨後,除了他們,別的捕魚的小船都靠了岸。
周圍異常寂靜。
旁邊林如海穿著蓑衣,坐在小馬紮上,拿一根釣竿,釣魚。
小宇軒跑前跑後地給義父打下手,穿魚餌,忙得不亦樂乎。
權景瑤坐在船艙門口,靜靜地看著眼前的這一切。
恍惚間,有一種歲月靜好的錯覺。
倏忽之間,黛玉伸長右臂,張開手學著靈一的樣子,去接雨絲。
一首絕句隨之低低吟出:
“江南三月煙雨蒙,輕紗漫卷水雲重。
兩岸桃花嫣然笑,一葉扁舟畫中行。
青山疊翠映碧水,柳絲輕舞醉春風。
細雨如絲織錦繡,願留此間度流年。”
“啪,啪,啪~”
“啪啪啪……”
林如海和權景瑤同時鼓掌,隻不過兩人節奏完全不同步。
權景瑤早知黛玉是才女,近身體會,感受更不一樣。
除了驚歎,還是驚歎!
林如海棄了釣竿,撫掌讚道:“好詩,玉兒做詩的功底,又增強了不少!”
黛玉不依,“父親又取笑女兒,好久沒聽父親作詩了,不如您也來一首。”
林如海並不推辭,爽快笑道:“為父剛剛垂釣時,打了腹稿,一首《菩薩蠻·江南雨》,聊以應景吧!”
他清清嗓子,輕聲低吟。
“江南煙雨三月暮,碧波蕩,輕舟渡。
兩岸青山相對訴。
柳絲輕舞,桃花笑語,春色滿江渚。
此情此景難留住,唯有詩心共朝暮。
便把餘生付流水,隨君去,天涯路。
夢迴江南,不問歸期何處?”
權景瑤不會作詩,更不懂作詞。
但前世讀了近二十年的書,基本的欣賞還是會的。
林如海不愧是探花郞。
人未離,夢已迴。
將他對江南的深厚感情寄托在字裏行間。
通篇意境優美,情感真摯,語言流暢,韻律和諧, 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絕妙好詞。
是啊,僅僅迴京述職,就要冒丟命的風險。
要不是知道林如海有“達則兼濟天下”的抱負,她很可能會勸說他,幹脆辭官歸隱,別幹了。
他這官當得,風險太高了。
不僅自身危險,還有可能禍及家人,萬劫不複。
就這一會兒工夫,江麵上起了風,雨也下得更急了。
林如海起身,招唿黛玉和小宇軒迴船艙裏去。
忽然,黛玉進艙的身形一滯。
她低頭向前襟上看去。
隻見靈一小嘴一張一合,小手焦急地指著一個方向,“有人落水了,快救人!”
黛玉在識海裏問:“是什麽人?多大年紀?”
她懷疑是不是昨夜那些被殺死的刺客,屍體沒清理幹淨,順水漂下來了。
靈一感應到她的思想,斬釘截鐵的否定,“不是,和昨晚的刺客沒關係,是個小孩子,在喊救命。”
黛玉一聽是小孩子,麵色大變,神情也焦灼起來。
自從她弟弟文傑溺水後,她再聽不得小孩落水。
頓時轉身,幾大步邁到船頭,極目向遠處看去。
趙大疑惑地問:“少爺,您在看什麽?”
黛玉偏頭,急道:“趙叔,我好像聽到一個孩童在唿救……”
趙大凝神細聽,除了雨聲,什麽也沒有聽到。
跟過來的林如海和權景瑤細細聽了聽,也是一無所獲。
但黛玉堅持說是聽到了求救聲。
她指揮著趙大和孫二將船往靈一指引的方向劃。
幾分鍾後,一個浮浮沉沉的小身影出現在幾人的視野裏。
近了,才發現是一個六七歲的眉目清秀的小男孩。
男孩雙手牢牢抱著一塊木板,飄飄蕩蕩到了小船邊。
趙大拿漿擋住,抓住小男孩後脖領子,將他提了上來。
小男孩一身錦衣,渾身都濕透了,雙眼微閉,一張小臉透著股不健康的青白色,牙齒打顫,顯示凍得狠了。
整個人幾近昏迷,小嘴裏還不自覺地叫著“救命”。
若不是離這麽近,都聽不分明。
趙大奇怪的瞥了黛玉一眼,心中肅然起敬:小公子可真厲害!隔那麽老遠,竟然能聽到這孩子的求救聲。
要知道,剛才在船邊,近在咫尺,他都沒聽見呢。
黛玉不知他心中所想,不然指定慚愧。
她也是有靈一提醒,不過後來,在看到這孩子時,她也聽到了唿救聲就是了。
林如海渾身顫抖,昔日小兒子落水後,被撈上來的一幕,一遍遍在他腦海裏迴蕩。
眼前的情景,仿佛昔日的場景重現。
他飛快伸出手,從趙大手裏將那孩子接過來,三步並作兩步抱到船艙裏。
親自動手,給那孩子換下濕衣。
孩子的錦衣下,還戴著一個份量不輕的赤金長命鎖。
林如海手一頓,將鎖取下來,輕輕放在枕邊。
又從旁邊架子上抽了一塊幹淨的布,給他擦身體。
待完全擦幹,已換了三塊布巾。
之後,林如海又給他換上了今天剛在碼頭上女兒為他買的短褂。
孩子小,他的短褂套在身上,還嫌長,正好連腳也包了進去。
看孩子還冷得發抖,便將床上被子抖開,又給他裹上。
漸漸地,孩子身子停止了顫抖。
可能感覺沒那麽冷了,那孩子睫毛顫了顫,慢慢睜開了眼睛。
看到周圍都是陌生人,他驚恐地坐了起來,同時小身子也往後縮去。
林如海溫聲道:“別怕,孩子,我們不是壞人,你隻是落水,恰好被我們救了。”
權景瑤在剛才他被救上來時,看到人半醒著,已飛快地返迴船艙,生起了火,丟了幾塊老薑熬湯。
這會兒端著薑湯過來,笑道:“這時節江水仍寒涼,快將這薑湯喝了,祛祛寒。”
那孩子仍警惕地瞪著他們,不動也不出聲。
權景瑤暗歎,看這孩子衣著,應該是富貴人家的孩子。
就不知是什麽光景,養成了這樣警惕的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