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一方麵向朝廷內外宣告,要洗刷國恥,竭盡全力剿滅叛賊;


    另一方麵,急切地傳下詔書,將洪承疇統領的陝西軍隊調出潼關,計劃讓這支勁旅和中原各省的官軍形成兩麵夾擊之勢,一舉消滅起義軍。


    洪承疇在陝西與起義軍多次交鋒,憑借豐富的作戰經驗和出色的軍事才能,在崇禎皇帝心中占據重要位置,是此次圍剿行動的關鍵人物。


    在皇帝那一道道措辭嚴厲且不容置疑的詔令催逼之下,整個明王朝猶如一台巨大而精密的機器一般,其軍事係統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效運轉了起來。


    兵部的各級官員們更是忙得不可開交,晝夜不分地投入到緊張繁忙的工作之中。


    那些昏暗搖曳的燭火,照亮著他們案頭堆積如山的公文和地圖。


    他們瞪大雙眼,逐字逐句地仔細查閱著從全國各地源源不斷傳來的軍事情報,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影響戰局的細節。


    與此同時,這些官員們還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做出決策,緊張地調配著兵力資源。


    他們深知責任重大,每一項部署都關乎著國家的安危存亡,因此必須慎之又慎,力求做到萬無一失。


    經過無數次激烈的討論和反複權衡之後,最終確定下來的方案才會被小心翼翼地傳達下去執行。


    就這樣,在一番緊鑼密鼓的調兵遣將之後,明政府總算是勉強拚湊出了一支看起來頗具規模的軍隊。


    這支軍隊成分複雜多樣,既有長期駐守邊疆、久經沙場並與外敵頻繁交鋒的邊軍將士,他們個個都是身經百戰之輩,不僅擁有極為豐富的實戰經驗,而且其戰鬥意誌異常堅定頑強;


    同時也包含了一些來自中原腹地的兵馬,盡管這些士兵相對來說作戰經驗略顯欠缺,但朝廷依然對他們寄予了厚望。


    如此一來,邊軍和腹地官兵相互補充協同作戰,總人數加起來足足超過了七萬人。


    為了支撐這場大規模的圍剿行動,朝廷從京城和各省的府庫緊急調撥出一百多萬兩銀子作為軍餉。


    每一兩銀子都承載著朝廷對這場戰爭的期望,希望能借此激勵士兵們的鬥誌,為王朝的延續增添希望。


    不僅如此,崇禎皇帝下達命令時,語氣斬釘截鐵、不容置喙。


    他親自定下了一個極為嚴苛的期限——必須要在短短六個月之內將那風起雲湧、愈演愈烈的農民起義徹底平定!


    此刻,這位高高在上的帝王正端坐在那張象征著無上權力與威嚴的龍椅之上,他那淩厲的目光猶如兩道閃電劃過朝堂,其中所蘊含的不容置疑的威嚴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不禁為之膽寒。


    似乎隻需他輕輕一聲令下,那場已經困擾大明王朝多年的農民起義便會如同狂風中的燭火一般,瞬間熄滅。


    在崇禎皇帝的心中,自己坐擁著如此規模龐大且裝備精良的軍隊,再加上源源不斷的充裕軍餉作為後盾,剿滅那些烏合之眾般的起義軍理應如探囊取物般輕鬆容易。


    然而,他卻嚴重地低估了這些被逼無奈走上反抗之路的農民們的真正實力以及他們誓要改天換地的堅定決心。


    同時,他也選擇性地忽略了大明朝內部如今已然是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的殘酷現實。


    看似堅不可摧的帝國大廈實則已被腐敗、苛政等諸多問題侵蝕得根基不穩,隻需要一陣稍強些的風雨,或許就會轟然崩塌。


    隨著陝西官軍出潼關進入中原,局勢發生了變化。


    起義軍麵對明軍的夾擊,展現出靈活的戰術和敏銳的洞察力,他們果斷從潼關、內鄉、淅川等路線撤迴陝西。


    起義軍將領明白,在中原與明軍正麵交鋒,雖能憑借勇氣和鬥誌拚殺,但麵對重兵圍剿,勝算不大。


    撤迴陝西,既能依靠對家鄉地形的熟悉,又能獲得民眾支持,更有利於發展。


    此時的陝西,已被多年戰亂和頻繁天災折磨得滿目瘡痍。


    田野裏莊稼顆粒無收,土地幹裂,一道道裂痕仿佛是大地痛苦的呻吟。


    農民們望著荒蕪的田野,眼神中滿是絕望與無助。他們辛苦勞作一年,卻連基本溫飽都無法保證,家中存糧早已見底,饑餓如惡魔般緊緊糾纏著他們。


    起義軍大隊撤迴陝西後,猶如在平靜湖麵投入一顆石子,激起千層浪。饑民們看到了一絲希望,紛紛加入起義軍。


    在他們眼中,起義軍或許是擺脫困境、求得生存的唯一希望。


    這些饑民,有的是樸實憨厚的農民,原本隻想安穩度日,卻被殘酷現實逼得走投無路;


    有的是失去家園的流民,在戰火中四處漂泊、無依無靠。如今,他們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義無反顧地投身起義軍。


    起義軍的隊伍迅速壯大,很快超過二百萬人。


    如此龐大的隊伍,讓明朝統治者驚恐萬分。


    這些起義軍不再是當初零散、各自為戰的小股力量,而是一支有著共同目標和堅定信念的強大軍隊。


    在李自成、張獻忠等將領的帶領下,起義軍士氣高昂、鬥誌旺盛。


    李自成是從陝西米脂走出的起義軍領袖,他深知百姓疾苦,也有遠大抱負。他身材魁梧,眼神堅毅果敢,在起義軍中以勇猛善戰和足智多謀著稱,深受士兵愛戴與擁護。


    他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在土地被地主豪強大量兼並、百姓生活困苦的年代,這一口號極具吸引力,點燃了廣大農民心中的希望之火。


    農民渴望擁有自己的土地,不再被沉重賦稅壓得喘不過氣,李自成的口號讓他們看到實現夢想的可能。


    張獻忠同樣是極具傳奇色彩的起義軍將領。他性格豪爽,作戰勇猛,率領部隊在戰場上縱橫馳騁。


    他的部隊機動性強、戰術靈活,常常出其不意地給明軍沉重打擊。


    在與明軍多次交鋒中,張獻忠積累了豐富戰鬥經驗,形成獨特作戰風格。他熟知明軍弱點,善於利用地形和時機伏擊、突襲明軍。


    麵對日益壯大的起義軍,明朝官軍卻困境重重。


    盡管官軍在人數上占優,武器裝備也更精良,但在與起義軍的戰鬥中卻屢屢受挫。


    首先,官軍內部腐敗嚴重,將領為謀取私利,常克扣士兵軍餉,導致士兵生活困苦、士氣低落。


    許多士兵在戰場上缺乏鬥誌,甚至抵觸作戰,他們覺得拚死作戰卻隻換來微薄軍餉和將領的剝削,對戰爭感到迷茫無奈。


    其次,官軍指揮係統混亂不堪。將領之間缺乏有效溝通與協作,各自為戰。


    戰場上,各部隊配合不默契、互相推諉責任的情況時有發生。


    起義軍發動進攻時,有的部隊為保存實力不願主動出擊;


    有的部隊因情報不準,盲目陷入起義軍包圍圈。這種混亂的指揮係統,極大削弱了官軍在戰場上的戰鬥力。


    再者,官軍對起義軍的作戰特點和戰術了解不足。


    起義軍長期在民間活動,熟悉當地地形和民情,善於利用這些優勢采取靈活多變的戰術。


    而官軍習慣按傳統軍事戰術作戰,麵對起義軍的遊擊戰和運動戰往往束手無策,不熟悉起義軍作戰方式,常被牽著鼻子走,陷入被動挨打局麵。


    在這場激烈戰爭中,無數生命消逝在戰火中。


    無論是起義軍還是官軍,都付出慘重代價。戰場上硝煙彌漫,喊殺聲震天,士兵們揮舞武器奮勇廝殺,鮮血染紅大地。


    每一場戰鬥都意味著無數家庭破碎、親人離散。


    那些年輕士兵,或許還懷揣對未來的憧憬,卻在殘酷戰爭中失去生命;那些無辜百姓,原本隻想平靜生活,卻被戰爭卷入,遭受無盡苦難。


    隨著時間流逝,六個月的期限很快臨近,可明政府的圍剿計劃徹底失敗。


    起義軍不僅沒被消滅,反而在與官軍的戰鬥中不斷壯大,勢力範圍越來越廣。


    他們在陝西、河南、山西等地縱橫馳騁,攻城掠地,給明朝統治帶來沉重打擊。


    崇禎皇帝得知圍剿失敗的消息後,憤怒又絕望。


    他在宮殿中來迴踱步,眼神焦慮無助,不斷斥責大臣無能,卻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他心中,王朝未來愈發黯淡,仿佛被一層厚厚的陰霾籠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風雲:亂世殤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比幹無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比幹無心並收藏明末風雲:亂世殤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