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史吳甡臨危受命,負責帶著朝廷特別撥發的十五萬兩銀子和兩萬石糧食,即將踏上前往陝西的艱難路途。
吳甡深知此次任務責任重於泰山,不僅關乎陝西百姓的生死存亡,更與大明王朝在這片土地上的統治根基緊密相連。
在京城的府邸之中,吳甡獨自於書房內踱步,眉頭緊鎖,仿若被這無形的壓力束縛。
屋內的燭火搖曳不定,光影在牆壁上晃蕩,恰似他此刻紊亂的思緒。
他深知這一路山高水長,盜匪橫行,且陝西當地局勢複雜,災民眾多,稍有不慎,賑災物資便會有失,那後果不堪設想。
他的妻子見他如此憂慮,輕輕推開書房門,寒風趁機卷入,吹得燭火幾欲熄滅。
她蓮步輕移,身上的錦緞衣裳在黯淡的光線下仍泛著柔和的光澤。
“夫君,此去陝西賑災,雖任務艱巨,但以夫君之能,定能妥善處置,為何如此愁眉不展?”
吳甡長歎一聲,那歎息聲在寂靜的書房內迴蕩,似是要衝破這壓抑的氛圍。
“夫人有所不知,這押送物資之事,首在選人。人選若有差池,不僅物資不保,更會連累萬千災民。”
妻子走到吳甡身邊,輕聲說道:“我知夫君一向善於識人,此事不必過於擔憂。”
吳甡拉過妻子的手,苦笑道:“夫人莫要寬慰我了,這幹係太大。”夫妻二人沉默片刻。
隨後妻子道:“夜已深,夫君早些歇息吧,明日還有諸多事務要籌備。”
吳甡點點頭,隨妻子走向寢室。
寢室內被褥整齊疊放,散發著淡淡的熏香氣息。
吳甡坐在床邊,心中卻還在思量賑災之事。
妻子將外衣脫下掛起後,也來到床邊坐下。
她輕輕靠在吳甡肩上,低聲說:“夫君,車到山前必有路,現在憂慮過度傷神無益。”
吳甡轉頭看了看妻子溫婉的麵容,心中稍感慰藉。他緩緩躺下,妻子也側身相伴,吹滅了床頭的蠟燭。
黑暗中,吳甡聽著妻子均勻的唿吸聲,漸漸合上雙眼,隻是夢中仍是那漫漫賑災路,而他站在物資車前,謹慎地挑選著隨行之人。
第二日,吳甡決定從禁軍中選拔押送銀子的官兵。
他來到禁軍訓練場,此處開闊的場地四周旗幟飄揚,旗幟在風中發出唿啦啦的聲響,似是士兵們戰前的呐喊。
負責此次選拔事宜的禁軍將領上前抱拳行禮,鎧甲碰撞發出清脆聲響:“大人,我等已將禁軍之中較為精銳者集合於此,聽候大人差遣。”
吳甡微微點頭,目光冷峻地審視著眼前的一眾候選禁軍。隻見候選官兵們身姿挺拔,如蒼鬆翠柏般屹立不倒,眼神堅定,個個都透著一股精悍之氣。
他們整齊地排列著,手中緊握兵器,寒光閃爍,甲胄在陽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刺得人睜不開眼。
吳甡開口道:“諸位將士,此次前往陝西,所運之銀乃是萬千災民的救命錢。本禦史奉命賑災,需挑選一支最為可靠之隊伍。”
說罷,他轉身對禁軍將領說道:“開始選拔吧,本禦史要親自把關。”
選拔過程極為嚴苛。
首先比試武藝,將士們兩兩一組,在演武場上展開激烈角逐。
刀光劍影之間,隻見一名身材魁梧的士兵大喝一聲,聲若洪鍾,手中長刀舞得虎虎生風,恰似蛟龍出海,幾個迴合便將對手的兵器擊飛,那兵器落地之聲在空曠的場地內格外刺耳。
吳甡微微點頭,暗自讚許。
而旁邊的一名年輕士兵,雖身形略顯單薄,但招式靈活,如靈猴穿梭,巧妙地躲避著對手的攻擊,尋得破綻後,迅速出劍製敵,劍起劍落,幹淨利落。
武藝比試過後,便是對家族背景的審查。
吳甡坐在一旁的桌案前,桌案上堆滿了宗卷,紙張在風中微微翻動。他仔細查閱著每一位候選士兵的宗卷,眼神專注而犀利。
一名士兵被帶到麵前,吳甡問道:“你家中可有何人在朝為官?有無作奸犯科之記錄?”
士兵恭敬地迴答:“大人,小人全家皆為良民,家中無人在朝為官,亦從未有違法之事。”
吳甡審視著他的眼睛,試圖從中發現一絲端倪,片刻後才揮手讓其退下。
在選拔間隙,士兵們也在私下低聲交談。
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兵咂咂嘴說:“此次去陝西押送賑災銀,那可是個要命的活兒。聽說陝西那邊亂得像一鍋粥,災民餓得紅了眼,盜匪更是成群結隊。這一路上,咱們得提著腦袋走路。”
旁邊一名年輕的士兵不禁咽了咽口水,眼神中帶著一絲恐懼:“老大哥,您這麽一說,我這心裏就發慌。我家中還有老母親要奉養,可不能有個閃失啊。”
老兵拍了拍他的肩膀,歎口氣道:“咱身為禁軍,吃著朝廷的糧,這種時候不去也說不過去。雖說危險,但這也是為了救那陝西的萬千百姓。
咱們在京城,有吃有穿,可不能眼睜睜看著同胞餓死。而且,大人說了,隻要平安歸來,朝廷定會重賞,說不定還能給家中老小掙個誥命,光宗耀祖呢。”
又有一名士兵接話道:“這陝西的災荒鬧得這麽大,也不知道朝廷為啥不早點想辦法。
咱這一去,要是能讓百姓熬過這一關,說不定以後史書上還能記咱們一筆。再者,大人如此重視此次押送,親自選拔,還安排得這般周全,跟著大人,心裏也踏實些。”
眾人聽了,默默點頭,心中雖有擔憂,但也多了幾分堅定。
吳甡的兒子聽聞父親要前往陝西賑災,且親自押送物資,心中十分擔憂。
前來勸阻:“父親,陝西那般危險,您為何要親自前往?這押送之事,交給他人便是。”
吳甡嚴厲地看著兒子:“吾兒,為父身為禦史,受朝廷之恩,當為百姓謀福。此時陝西百姓處於水火之中,為父怎能退縮?”
崇禎皇帝對此次賑災事宜亦是極為關注,他在禦書房召見了吳甡。
吳甡進宮途中,隻見皇宮內的宮牆高聳,透著一股壓抑的威嚴。
禦花園中的草木在寒冬中凋零,更添幾分蕭瑟。
踏入禦書房,崇禎帝正站在一幅大明疆域圖前,眉頭深鎖,似在思索著什麽。
見吳甡到來,崇禎轉身,眼神中帶著期許與憂慮:“吳愛卿,此次陝西賑災,關乎我大明之根基,你可有把握?”
吳甡趕忙跪下,行禮道:“陛下聖恩,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陛下所托。臣已在籌備押送隊伍,從禁軍中挑選精銳,必保賑災物資安全抵達陝西。”
崇禎微微點頭:“愛卿做事,朕向來放心。隻是這一路艱難險阻,你需多加小心,若遇任何困難,可速報朕知。”
吳甡叩首道:“陛下關懷,臣銘記於心。”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吳甡又召集了幾位經驗豐富的將領和謀士,在府中商討押送路線。
書房內,眾人圍坐於桌旁,燭光搖曳。一位將領率先開口:“大人,依末將之見,走官道雖路程稍遠,但相對安全,沿途有驛站可供補給和休整。”
另一位謀士卻搖頭反對:“不可,如今盜匪猖獗,官道目標太大,容易被盯上。不如走一些小路...”
眾人圍繞著走官道還是小路爭論不休。
吳甡聽著眾人的意見,沉思良久後說道:“諸位莫要再爭,本官能理解各位的考量。但此次押送,我們既要避開盜匪,也得顧及物資轉運的便捷性。”
於是他指向地圖上一條蜿蜒於官道與小道之間的路線,“這條線路鮮有人知,它連接著幾處隱蔽的山穀和村莊,可以用作臨時的藏身之所和補給點。而且部分路段靠近官道,一旦遭遇危險可迅速向官道附近的衛所求援。”
將領們和謀士們仔細端詳那條線路,紛紛點頭稱是。
隨後幾日,吳甡親自監督禁軍士兵訓練,檢查押送車輛和物資準備情況。
終於到了出發之日,清晨的陽光灑在禁軍整齊的隊列上,士兵們精神抖擻。
此時,吳妻、吳子,吳母前來送行。
吳妻紅著眼眶,將一個包裹遞給吳甡,輕聲道:“老爺,此去路途遙遠,這裏麵是些換洗的衣物和家中自製的幹糧。”
吳甡接過,心中滿是感動。
吳子則挺直了腰杆,學著大人模樣說道:“父親,孩兒盼您早日歸來,定要平安無事。”
吳母顫顫巍巍地拉著吳甡的手,老淚縱橫:“兒啊,這一去千萬照顧好自己,家裏不用擔心。”
吳甡一一應下,眼眶也微微泛紅。
他轉身麵向眾人,朗聲道:“我定會不負聖上所托,也不負家人牽掛,平安歸來。”說罷,翻身上馬。
就在這時,一匹快馬疾馳而來,馬上之人乃是宮中太監。
“吳大人且慢,陛下有新的旨意。”
吳甡趕忙下馬接旨。
原來是陛下賞賜尚方寶劍,一路上有違抗軍令者,可先斬後奏。
吳甡謝恩之後,帶著這份信任與支持再次踏上征程,而他的家人望著遠去的隊伍,久久不願離去。
吳甡深知此次任務責任重於泰山,不僅關乎陝西百姓的生死存亡,更與大明王朝在這片土地上的統治根基緊密相連。
在京城的府邸之中,吳甡獨自於書房內踱步,眉頭緊鎖,仿若被這無形的壓力束縛。
屋內的燭火搖曳不定,光影在牆壁上晃蕩,恰似他此刻紊亂的思緒。
他深知這一路山高水長,盜匪橫行,且陝西當地局勢複雜,災民眾多,稍有不慎,賑災物資便會有失,那後果不堪設想。
他的妻子見他如此憂慮,輕輕推開書房門,寒風趁機卷入,吹得燭火幾欲熄滅。
她蓮步輕移,身上的錦緞衣裳在黯淡的光線下仍泛著柔和的光澤。
“夫君,此去陝西賑災,雖任務艱巨,但以夫君之能,定能妥善處置,為何如此愁眉不展?”
吳甡長歎一聲,那歎息聲在寂靜的書房內迴蕩,似是要衝破這壓抑的氛圍。
“夫人有所不知,這押送物資之事,首在選人。人選若有差池,不僅物資不保,更會連累萬千災民。”
妻子走到吳甡身邊,輕聲說道:“我知夫君一向善於識人,此事不必過於擔憂。”
吳甡拉過妻子的手,苦笑道:“夫人莫要寬慰我了,這幹係太大。”夫妻二人沉默片刻。
隨後妻子道:“夜已深,夫君早些歇息吧,明日還有諸多事務要籌備。”
吳甡點點頭,隨妻子走向寢室。
寢室內被褥整齊疊放,散發著淡淡的熏香氣息。
吳甡坐在床邊,心中卻還在思量賑災之事。
妻子將外衣脫下掛起後,也來到床邊坐下。
她輕輕靠在吳甡肩上,低聲說:“夫君,車到山前必有路,現在憂慮過度傷神無益。”
吳甡轉頭看了看妻子溫婉的麵容,心中稍感慰藉。他緩緩躺下,妻子也側身相伴,吹滅了床頭的蠟燭。
黑暗中,吳甡聽著妻子均勻的唿吸聲,漸漸合上雙眼,隻是夢中仍是那漫漫賑災路,而他站在物資車前,謹慎地挑選著隨行之人。
第二日,吳甡決定從禁軍中選拔押送銀子的官兵。
他來到禁軍訓練場,此處開闊的場地四周旗幟飄揚,旗幟在風中發出唿啦啦的聲響,似是士兵們戰前的呐喊。
負責此次選拔事宜的禁軍將領上前抱拳行禮,鎧甲碰撞發出清脆聲響:“大人,我等已將禁軍之中較為精銳者集合於此,聽候大人差遣。”
吳甡微微點頭,目光冷峻地審視著眼前的一眾候選禁軍。隻見候選官兵們身姿挺拔,如蒼鬆翠柏般屹立不倒,眼神堅定,個個都透著一股精悍之氣。
他們整齊地排列著,手中緊握兵器,寒光閃爍,甲胄在陽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刺得人睜不開眼。
吳甡開口道:“諸位將士,此次前往陝西,所運之銀乃是萬千災民的救命錢。本禦史奉命賑災,需挑選一支最為可靠之隊伍。”
說罷,他轉身對禁軍將領說道:“開始選拔吧,本禦史要親自把關。”
選拔過程極為嚴苛。
首先比試武藝,將士們兩兩一組,在演武場上展開激烈角逐。
刀光劍影之間,隻見一名身材魁梧的士兵大喝一聲,聲若洪鍾,手中長刀舞得虎虎生風,恰似蛟龍出海,幾個迴合便將對手的兵器擊飛,那兵器落地之聲在空曠的場地內格外刺耳。
吳甡微微點頭,暗自讚許。
而旁邊的一名年輕士兵,雖身形略顯單薄,但招式靈活,如靈猴穿梭,巧妙地躲避著對手的攻擊,尋得破綻後,迅速出劍製敵,劍起劍落,幹淨利落。
武藝比試過後,便是對家族背景的審查。
吳甡坐在一旁的桌案前,桌案上堆滿了宗卷,紙張在風中微微翻動。他仔細查閱著每一位候選士兵的宗卷,眼神專注而犀利。
一名士兵被帶到麵前,吳甡問道:“你家中可有何人在朝為官?有無作奸犯科之記錄?”
士兵恭敬地迴答:“大人,小人全家皆為良民,家中無人在朝為官,亦從未有違法之事。”
吳甡審視著他的眼睛,試圖從中發現一絲端倪,片刻後才揮手讓其退下。
在選拔間隙,士兵們也在私下低聲交談。
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兵咂咂嘴說:“此次去陝西押送賑災銀,那可是個要命的活兒。聽說陝西那邊亂得像一鍋粥,災民餓得紅了眼,盜匪更是成群結隊。這一路上,咱們得提著腦袋走路。”
旁邊一名年輕的士兵不禁咽了咽口水,眼神中帶著一絲恐懼:“老大哥,您這麽一說,我這心裏就發慌。我家中還有老母親要奉養,可不能有個閃失啊。”
老兵拍了拍他的肩膀,歎口氣道:“咱身為禁軍,吃著朝廷的糧,這種時候不去也說不過去。雖說危險,但這也是為了救那陝西的萬千百姓。
咱們在京城,有吃有穿,可不能眼睜睜看著同胞餓死。而且,大人說了,隻要平安歸來,朝廷定會重賞,說不定還能給家中老小掙個誥命,光宗耀祖呢。”
又有一名士兵接話道:“這陝西的災荒鬧得這麽大,也不知道朝廷為啥不早點想辦法。
咱這一去,要是能讓百姓熬過這一關,說不定以後史書上還能記咱們一筆。再者,大人如此重視此次押送,親自選拔,還安排得這般周全,跟著大人,心裏也踏實些。”
眾人聽了,默默點頭,心中雖有擔憂,但也多了幾分堅定。
吳甡的兒子聽聞父親要前往陝西賑災,且親自押送物資,心中十分擔憂。
前來勸阻:“父親,陝西那般危險,您為何要親自前往?這押送之事,交給他人便是。”
吳甡嚴厲地看著兒子:“吾兒,為父身為禦史,受朝廷之恩,當為百姓謀福。此時陝西百姓處於水火之中,為父怎能退縮?”
崇禎皇帝對此次賑災事宜亦是極為關注,他在禦書房召見了吳甡。
吳甡進宮途中,隻見皇宮內的宮牆高聳,透著一股壓抑的威嚴。
禦花園中的草木在寒冬中凋零,更添幾分蕭瑟。
踏入禦書房,崇禎帝正站在一幅大明疆域圖前,眉頭深鎖,似在思索著什麽。
見吳甡到來,崇禎轉身,眼神中帶著期許與憂慮:“吳愛卿,此次陝西賑災,關乎我大明之根基,你可有把握?”
吳甡趕忙跪下,行禮道:“陛下聖恩,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陛下所托。臣已在籌備押送隊伍,從禁軍中挑選精銳,必保賑災物資安全抵達陝西。”
崇禎微微點頭:“愛卿做事,朕向來放心。隻是這一路艱難險阻,你需多加小心,若遇任何困難,可速報朕知。”
吳甡叩首道:“陛下關懷,臣銘記於心。”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吳甡又召集了幾位經驗豐富的將領和謀士,在府中商討押送路線。
書房內,眾人圍坐於桌旁,燭光搖曳。一位將領率先開口:“大人,依末將之見,走官道雖路程稍遠,但相對安全,沿途有驛站可供補給和休整。”
另一位謀士卻搖頭反對:“不可,如今盜匪猖獗,官道目標太大,容易被盯上。不如走一些小路...”
眾人圍繞著走官道還是小路爭論不休。
吳甡聽著眾人的意見,沉思良久後說道:“諸位莫要再爭,本官能理解各位的考量。但此次押送,我們既要避開盜匪,也得顧及物資轉運的便捷性。”
於是他指向地圖上一條蜿蜒於官道與小道之間的路線,“這條線路鮮有人知,它連接著幾處隱蔽的山穀和村莊,可以用作臨時的藏身之所和補給點。而且部分路段靠近官道,一旦遭遇危險可迅速向官道附近的衛所求援。”
將領們和謀士們仔細端詳那條線路,紛紛點頭稱是。
隨後幾日,吳甡親自監督禁軍士兵訓練,檢查押送車輛和物資準備情況。
終於到了出發之日,清晨的陽光灑在禁軍整齊的隊列上,士兵們精神抖擻。
此時,吳妻、吳子,吳母前來送行。
吳妻紅著眼眶,將一個包裹遞給吳甡,輕聲道:“老爺,此去路途遙遠,這裏麵是些換洗的衣物和家中自製的幹糧。”
吳甡接過,心中滿是感動。
吳子則挺直了腰杆,學著大人模樣說道:“父親,孩兒盼您早日歸來,定要平安無事。”
吳母顫顫巍巍地拉著吳甡的手,老淚縱橫:“兒啊,這一去千萬照顧好自己,家裏不用擔心。”
吳甡一一應下,眼眶也微微泛紅。
他轉身麵向眾人,朗聲道:“我定會不負聖上所托,也不負家人牽掛,平安歸來。”說罷,翻身上馬。
就在這時,一匹快馬疾馳而來,馬上之人乃是宮中太監。
“吳大人且慢,陛下有新的旨意。”
吳甡趕忙下馬接旨。
原來是陛下賞賜尚方寶劍,一路上有違抗軍令者,可先斬後奏。
吳甡謝恩之後,帶著這份信任與支持再次踏上征程,而他的家人望著遠去的隊伍,久久不願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