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那個動蕩不安、民不聊生的世道裏,王二率領著一眾弟兄,在與洪承疇的一場激戰後,狼狽地逃進了一處山穀之中。


    山穀中彌漫著一股緊張而又凝重的氣息,四周的山峰陡峭險峻,仿佛是大自然為他們鑄就的天然屏障。


    王二站在一塊巨石之上,他身材魁梧,滿臉的胡茬子像是經曆了無數風雨的洗禮,眼神中透著疲憊卻又不失堅毅。


    他的衣衫破損,沾滿了血跡與塵土,在風中獵獵作響,仿佛在訴說著剛剛那場戰鬥的慘烈。


    鍾光道和楊凱之快步走到王二身旁,他們的臉上同樣帶著戰爭的痕跡,眼神中卻有著對首領的敬重與信任。


    “大哥,咱們這一遭損失不小啊。”鍾光道皺著眉頭,聲音低沉地說道。他是個心思縝密之人,對於隊伍的狀況有著清晰的認識。


    王二微微歎了口氣,“能活著退到這兒,已是不幸中的萬幸。當下,得先摸清咱們還有多少家底。”


    此時,王嘉胤的弟兄們楊六和不粘泥也走了過來。楊六是個急性子,一過來就大聲嚷嚷道:“怕個球!大不了再跟官兵幹一場,搶他娘的!”他身材壯碩,說話間帶著一股濃濃的草莽氣息。


    不粘泥則較為沉穩,他看了楊六一眼,緩緩說道:“楊六,莫要莽撞。如今得先盤整一番,再做計較。”


    眾人紛紛點頭,開始著手清點糧食、錢財與兵器。


    在山穀的一角,堆積著從各地搜刮來以及從戰場上繳獲的物資。幾個弟兄正把一袋袋糧食搬出來,仔細地查看。


    “這糧食,看著不少,可咱這麽多人,也撐不了多久。”一個弟兄憂心忡忡地說道。


    鍾光道蹲下身子,抓起一把糧食,在手中搓了搓,“得想法子再弄些糧食來,不然弟兄們都得餓肚子。”


    經過一番仔細清點,糧食總計約有五百石。


    這些糧食多是粗糧,有小麥、玉米和高粱等,裝在一個個大麻袋裏,堆積起來猶如一座小山丘。


    雖說數量看似可觀,但對於王二這支人數眾多且每日消耗巨大的隊伍而言,五百石糧食也僅能維持數月,且還需精打細算。


    另一邊,楊凱之正帶著人清點錢財。一箱箱的銅板和散碎銀子被擺在地上,在陽光的映照下閃爍著光芒。


    “這些錢財,置辦些軍備倒是勉強夠用,可若要長期支撐,遠遠不夠。”楊凱之無奈地搖了搖頭。


    一番核算後,發現現有的銀子約有三百兩,銅板折算後約值五百兩銀子。


    這些銀子和銅板,有些是從官府的稅銀中劫得,有些則是從富戶家中搜刮而來,上麵還沾著斑斑鏽跡或帶著曾經主人的印記。


    而在兵器堆放處,各種刀劍、長槍雜亂地擺放著。楊六拿起一把長刀,揮舞了幾下,“這兵器,好些都鈍了,得找鐵匠修一修,不然上了戰場可沒殺傷力。”


    不粘泥查看了一番後,對王二說道:“王二哥,咱們兵器雖多,但精良者甚少,若遇強敵,恐難抵擋。”


    王二沉思片刻,眼神中閃過一絲決然,“先把能用的整理出來,派幾個弟兄出去探探路,看看附近有沒有富戶或者官府的糧倉。”


    鍾光道有些擔憂地說:“大哥,這出去探路的弟兄可得小心,如今官兵肯定在四處搜尋咱們。”


    王二拍了拍他的肩膀,“這個自然,讓機靈些的兄弟去。咱們在這山穀裏也不能幹等著,得早做打算。”


    這時,一個負責放哨的弟兄匆匆跑來,“大哥,穀口發現了一些蹤跡,像是有小股官兵在附近徘徊。”


    眾人一聽,頓時緊張起來。楊六握緊了手中的長刀,“來就來,咱可不怕他們!”


    王二卻冷靜地思考著對策,“先別慌,讓弟兄們隱蔽好,不要暴露目標。咱們先看看官兵的動向,再決定如何應對。”


    這時,探子來報,穀中竟有一村,仿若遺世獨立,幾近與世隔絕。眾人聞之,皆生好奇,遂決定入穀一探究竟。


    待入穀中,眼前景象令眾人詫異。村內屋舍錯落,田畝井然,雞犬之聲相聞。


    穀中景色宛如世外桃源,阡陌縱橫,田地裏莊稼長勢喜人,百姓們各司其職,孩童們在巷弄間嬉笑玩耍,老人們則於屋舍前悠然曬著太陽。


    雞犬相聞,一片祥和之氣彌漫在空氣中,顯然,這裏的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村民們見王二等人攜刀帶槍闖入,大驚失色,紛紛躲入屋內。


    王二滿心疑惑,目光在人群中梭巡。


    他發現,這裏的百姓著裝甚是奇特,並非他所熟知的大明服飾。


    那款式、那材質、那風格,皆與他記憶中的大相徑庭。


    帶著滿心的困惑,他快步走向一位正在樹下編著竹籃的老漢。


    王二恭敬地抱拳行禮,問道:“老丈,我們兄弟眾人被官軍追殺至此,我觀諸位衣著,卻不似我朝服飾,不知為何?”


    老漢抬起頭,目光深邃而悠遠,似是陷入了遙遠的迴憶。


    他輕輕放下手中的竹籃,緩緩說道:“客人有所不知,我們乃是宋人。想當年,蒙古鐵騎南下,如洶湧潮水,所到之處,戰火紛飛,生靈塗炭。我大宋百姓,為求一線生機,紛紛背井離鄉,四處逃難。


    我們這一群人,便是在那倉皇逃亡之中,誤打誤撞發現了這個山穀。山穀四周險峻,易守難攻,且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於是,我們便決定在此定居,遠離那塵世的兵荒馬亂。”


    王二與弟兄們聽聞此言,皆麵麵相覷,心中震驚不已。


    他們未曾想到,在這與世隔絕的山穀之中,竟藏著這樣一段被歲月塵封的曆史。


    王二心中湧起一股複雜的情緒,對這些百姓的遭遇深感同情,同時也對這曆史的滄桑變遷感慨萬千。


    老漢微微頓了頓,渾濁的眼睛裏閃過一絲光亮,急切地問道:“客人啊,如今外麵是何朝何代了?現在不是大宋了嗎?蒙古人怎麽樣了?”


    軍師鍾光道是讀過史書的人,他迴答道:“老丈,自蒙古鐵騎南下,大宋雖奮力抵抗,然終難挽頹勢。崖山一役,宋軍兵敗,陸秀夫負幼帝投海,大宋就此覆滅,蒙古人統一中原,建立元朝。


    元朝統治近百年,其間民族壓迫深重,百姓苦不堪言。幸得我朝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苦,卻胸懷壯誌。他於亂世之中,崛起於草莽,率一眾豪傑,曆經無數苦戰,驅逐蒙古,恢複中華。


    如今這天下,已姓朱,國號大明。太祖皇帝登基後,已過200餘年。”


    老漢聽聞,身子微微一晃,臉上滿是悲戚與悵惘。“大宋亡了……”他喃喃自語,眼神中流露出無盡的失落。


    許久,他才緩過神來,長歎一聲:“想我大宋,也曾輝煌一時,文化昌盛,經濟繁榮。卻終不敵那蒙古鐵騎,落得個國破家亡的局麵。”


    王二安慰道:“老丈,雖朝代更迭,但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未改變。您與諸位鄉親在此堅守,傳承大宋的文化與精神,亦是一種偉大。”


    老漢默默點頭,說道:“客人啊,但願這世間再無戰火,百姓皆能安居樂業。我們這穀中之人,也將守著這份寧靜,傳承著大宋的餘韻,直至永遠。”


    王二等人告別老漢後,漫步在穀中的小道上,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這偶然的發現,讓他們對曆史、對命運有了更深的認識。


    而那穀中百姓的堅韌與執著,也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他們在這亂世中前行的道路。


    王二忙令弟兄們收起兵器,和聲說道:“鄉親們莫怕,我等皆是被官兵逼迫之人,無奈入此山穀,隻為尋一處安身之地,絕無加害之意。”


    良久,一位老者顫巍巍走出,目光審視眾人後,緩緩道:“諸位若真隻求安身,切莫驚擾村民,穀中土地肥沃,糧食蔬果皆可自足。”王二抱拳行禮,連聲稱謝。


    入村之後,王二與兄弟們分散開來,與村民們細細交談。得知此穀有多處天然泉眼,水質甘冽,且山穀背風,氣候溫和,利於作物生長。


    又有村民告知,穀後有一山洞,深幽隱秘,可作藏兵之所或儲存物資之處。


    王二心中大喜,當下召集眾人商議。


    鍾光道言:“大哥,此穀實乃天賜之地,我等且先安頓下來,再圖長遠發展。”


    王二環顧四周,目光堅定:“好,就在此紮營,不過,我等需與村民和睦相處,切不可恃強淩弱,壞了規矩。”眾人齊聲應和。


    於是,王二等人開始在穀中規劃營地,一部分弟兄協助村民耕種勞作,一部分負責修繕房屋,又安排人手在穀口及周邊要道設崗放哨,以防官兵突襲。


    山穀之中,漸漸恢複生機,王二他們也在這與世隔絕之地,開啟了一段暫避風雨、養精蓄銳的日子,隻待時機成熟,再出穀與官兵周旋,在這亂世之中,書寫屬於他們的傳奇篇章。


    時光悠悠,月餘已過。


    在這段時日裏,王二的隊伍與村民相處漸趨融洽。


    村民們見這些糙漢雖出身草莽,卻言出必行,不僅未滋擾鄉鄰,還助力農事,心中的戒備慢慢消散。


    孩童們常圍繞著士兵們,好奇地聽他們講述穀外的世界與那些熱血戰鬥的故事,眼神裏滿是向往與崇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風雲:亂世殤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比幹無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比幹無心並收藏明末風雲:亂世殤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