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巡按禦史李應期懷著沉重的心情,向崇禎皇帝呈上了一份關乎萬千百姓生死存亡的奏疏。
彼時的陝西,地理環境本就多有不利。廣袤的土地大多呈現出磽缺之態,所謂磽缺,便是土質堅硬而貧瘠,不適宜農作物的茁壯成長。
這樣的土地條件,使得百姓們在農事經營上舉步維艱。他們辛勤勞作,卻往往隻能收獲微薄的成果,難以積累起富足的生活資本。
而更為雪上加霜的是,邊疆的局勢長期動蕩不安。北方的遊牧民族屢屢犯邊,朝廷為了保家衛國,不得不大量征兵。
無數的青壯男子被從田間地頭強行征召入伍,背井離鄉奔赴邊疆戰場。與此同時,龐大的軍費開支也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壓在了陝西百姓的肩頭。
為了籌集軍餉,官府不斷地增加賦稅征收額度,各種名目的加派紛至遝來。在這雙重壓力之下,原本就不富裕的民間社會,迅速陷入了絕境。
往昔熱鬧的村落,如今十室九空,大量的家庭因為男丁的離去和賦稅的重壓而破敗不堪。
禍不單行,陝西又遭遇了連年的兇荒。自然災害仿佛是被一隻無形的手所操控,接二連三地肆虐這片土地。
從最初的局部歉收,到後來的大麵積災荒,情況一年比一年糟糕。而崇禎元年的這場災荒,更是達到了酷烈異常的程度。
李應期在其巡曆的過程中,親眼目睹了一幕幕慘不忍睹的景象。
他從鳳漢興安出發,一路經過延慶、平涼,最終抵達西安。所到之處,皆被幹旱的陰影所籠罩。
自五月起,天空便吝嗇地不再降下一滴雨水,這種幹旱的狀態一直持續到了秋季。
三伏天裏,本應是農作物生長最為旺盛的時期,然而烈日高懸,亢旱難耐,那熾熱的陽光無情地烘烤著大地,將田間的禾苗一點點地烤幹、烤死。
曾經綠油油、充滿生機的田野,如今變成了一片赤野。大地上,青草早已枯萎,斷了炊煙的村莊隨處可見。
百姓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糧食來源,無奈之下,隻得背井離鄉,踏上逃亡之路。
在道路之上,李應期不斷地看到令人心碎的場景。
災民們數百人一群,他們衣衫襤褸,麵容憔悴,眼神中充滿了絕望與無助。他們擁堵在道路兩旁,看到官員的身影,便紛紛圍攏上來,苦苦哀求賑濟。
那一雙雙幹枯的手,那一聲聲淒慘的唿喊,仿佛是對命運不公的控訴。
他們聲淚俱下地訴說:糧食早已消耗殆盡,如今已斷糧多日。家裏年邁的老人身體本就孱弱,長時間的饑餓讓他們骨瘦如柴、麵色蠟黃;年幼的孩子們更是可憐,餓得麵黃肌瘦,雙眼無神。
而情況還在進一步惡化。在延安的宜、雒等地,以及西安的韓城等所屬區域,社會秩序已經瀕臨崩潰。
由於饑餓的逼迫,一些災民開始走上極端。他們聯合起當地的迴民以及一些被稱為囉賊的山民,這些人或許原本也是善良的百姓,但在生死邊緣的掙紮中,他們選擇了鋌而走險。
他們打著旗幟,敲著金鑼,糾集起上百人甚至更多的人,公然在白晝進行搶掠。
他們闖入富戶人家,搶奪糧食和財物,弱肉強食的悲劇不斷上演。
在他們看來,與其在家中忍饑挨餓,坐以待斃,不如通過搶掠來獲取一線生機,哪怕這種行為是違法亂紀,違背道德倫理的。
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李應期深知,如果朝廷再不采取果斷措施,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他在奏疏中言辭懇切地向崇禎皇帝提出了一係列的請求。
他首先懇請皇帝俯念陝西災荒的重大程度。
這絕非是局部的、輕微的災害,而是關係到整個陝西地區的穩定,甚至關乎大明王朝根基的重大事件。
他請求皇帝敕令戶部進行商議,對於天啟七年拖欠的以及崇禎元年加派的按地畝征收的遼餉,應當立即予以免征。
這兩項賦稅的征收,已經讓百姓們苦不堪言,繼續征收隻會將更多的百姓逼上絕路。
並且,對於本年度的賦稅,也應當酌情減免一半。
如此一來,百姓們或許能夠有一絲喘息的機會,得以在這艱難的歲月中生存下去。同時,他還提到了軍餉和宗祿的問題。
這些開支雖然對於朝廷的運轉和宗室的供養有著重要意義,但在當下的災情麵前,也應當一並寬緩。
畢竟,如果百姓都餓死了,軍餉無人可征,宗祿也失去了來源。
若此時仍然固執地堅持征收,而不顧百姓死活,那無異於殺雞取卵。
就算將那些餓殍在棍棒之下處死,也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反而會激起更大的民憤,引發更為嚴重的社會動蕩。
此外,李應期還希望皇帝能夠迴顧曆史,查考萬曆十一年以及十三年全陝西發生大饑荒時的應對事例。
當時,朝廷也曾麵臨類似的困境,但通過慨發帑金,派遣官員進行賑濟,成功地緩解了災情,穩定了社會秩序。
他期望皇帝能夠效仿前人,慷慨地拿出國庫中的錢財,選派得力的官員深入陝西各地進行賑濟救災。
隻有這樣,才能拯救處於水火之中的災民,讓這片混亂的地方重新恢複安寧。從長遠來看,隻有百姓得以存活,日後國家的賦稅才有望重新得到保障。
如果因為國庫暫時的匱乏,或者因為擔心各項軍餉無法接續,便對減免賦稅和賑濟災民這兩件至關重要的事情一概吝嗇而不施行。
那麽一旦禍亂大規模爆發,天下人心動搖,大明王朝的統治將會岌岌可危。到那時,可就追悔莫及了。
李應期深知自己作為巡按禦史的職責,他不願看到這樣的悲劇發生,因此才冒著觸怒皇帝的風險,直言進諫,希望能夠引起皇帝的重視,為陝西百姓求得一線生機。
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朝廷連這樣一點微小的讓步和施舍也不肯答應。
在朝堂之上,各種利益集團相互博弈,卻鮮有人真正從王朝的長遠利益出發。
“諸位愛卿,今陝西巡按禦史李應期奏疏言陝西災情慘重,請求蠲稅與賑濟,眾卿以為如何?”
崇禎皇帝眉頭緊鎖,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疲憊與焦慮,他掃視著朝堂之下的群臣,希望能從他們的臉上找到答案。
戶部尚書率先出列,清了清嗓子說道:“陛下,臣以為此事需從長計議。如今國用不足,若減免賦稅且大行賑濟,國庫空虛之下,邊疆軍餉、宮廷用度等諸多開支皆難以維係。我等亦知陝西百姓困苦,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哼!”一旁的一位禦史忍不住冷哼一聲,“大人此言差矣。若因擔心國庫空虛而對陝西災情坐視不理,一旦百姓走投無路,揭竿而起,到時所需耗費的豈止是這蠲稅賑濟之資?恐將是整個王朝的安寧與穩定!”
“你這是危言聳聽!”戶部侍郎急忙反駁。
“我等並非不顧百姓死活,隻是凡事需權衡利弊。如今各地賦稅本就難以足額征收,若再開此先例,其他地方紛紛效仿,朝廷將何以應對?”
這時,一位勳貴站了出來,滿臉不屑地說道:“陛下,臣以為那些百姓不過是些刁民,些許災荒便想妄圖朝廷救濟。朝廷之財,當用於正途,怎能隨意施舍給那些平日裏懶散之人?”
“至於邊軍,他們既食君祿,就當為君分憂,些許軍餉拖欠,怎可成為他們懈怠乃至生亂的理由?”
此語一出,朝堂中一片嘩然。
一位老臣氣得胡須顫抖,“大人此言何意?百姓受災,顆粒無收,他們也是我大明子民,怎可如此汙蔑?邊軍戍守邊疆,保家衛國,若無糧餉,何談為君分憂?”
崇禎皇帝的臉上閃過一絲怒色,“都莫要再爭吵!朕亦知陝西之事不可小覷,然朝廷難處,眾卿亦應知曉。”
一位內閣大學士緩緩開口:“陛下,臣以為可先派官員前往陝西核實災情,再做定奪。或可在其他開支上略作削減,擠出些許銀錢先解燃眉之急。”
“削減開支?談何容易?”掌管宮廷內務的太監尖著嗓子說道,“陛下的膳食、宮室修繕、宮中用度,哪一項不是必不可少?若削減這些,豈不是有失皇家威嚴?”
崇禎皇帝無奈地揉了揉太陽穴,“朕的用度可再精簡,然事關重大,還需眾卿齊心協力。隻是這蠲稅與賑濟之事,到底該如何抉擇,朕實難決斷。”
朝堂之下,群臣們麵麵相覷,各自打著心中的小算盤。有的想著如何保住自己的權勢地位,有的擔憂自身利益受損,真正為王朝長遠利益考慮的人寥寥無幾。
“陛下,臣以為若不及時賑濟,民心離散,日後恐生大變。且邊軍若因軍餉之事嘩變,外敵趁虛而入,後果不堪設想。”一位兵部侍郎憂心忡忡地說道。
“可若大開賑濟之門,這銀子從何而來?總不能憑空變出來吧?”戶部官員依舊堅持己見。
在這激烈的爭論中,崇禎皇帝陷入了深深的矛盾與掙紮。他深知陝西的百姓正在遭受著巨大的苦難,邊軍的不穩定也如同懸在頭頂的利劍。
然而,朝廷的財政困境就像一座無法逾越的大山,橫亙在他的麵前。他既想挽救百姓,穩定邊疆,又擔心一旦做出讓步,會引發更多的連鎖反應,導致朝廷的統治秩序崩塌。
“朕再給眾卿三日時間,務必想出一個妥善之策。”崇禎皇帝無奈地揮了揮手,結束了這場沒有結果的朝議。
三日之後,朝議再次開啟。
“陛下,臣等苦思冥想,實在難以找到兩全之法。要麽犧牲朝廷其他方麵的利益來賑濟陝西,要麽隻能暫且擱置,待日後財政寬裕再做打算。”一位大臣垂頭喪氣地說道。
崇禎皇帝的眼神中閃過一絲絕望,“難道朕的大明王朝,就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陝西百姓受苦,邊軍離心,而無計可施嗎?”
然而,迴應他的隻有一片沉默。
在這沉默之中,大明王朝錯失了緩和矛盾的良機。那些饑寒交迫的農民,在看不到希望之後,紛紛加入起義的隊伍。邊軍之中,也有不少人因對朝廷失望而選擇嘩變或者逃亡。
曾經輝煌的大明王朝,在各方利益的博弈和短視的決策下,逐漸走向了衰敗的不歸路。
彼時的陝西,地理環境本就多有不利。廣袤的土地大多呈現出磽缺之態,所謂磽缺,便是土質堅硬而貧瘠,不適宜農作物的茁壯成長。
這樣的土地條件,使得百姓們在農事經營上舉步維艱。他們辛勤勞作,卻往往隻能收獲微薄的成果,難以積累起富足的生活資本。
而更為雪上加霜的是,邊疆的局勢長期動蕩不安。北方的遊牧民族屢屢犯邊,朝廷為了保家衛國,不得不大量征兵。
無數的青壯男子被從田間地頭強行征召入伍,背井離鄉奔赴邊疆戰場。與此同時,龐大的軍費開支也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壓在了陝西百姓的肩頭。
為了籌集軍餉,官府不斷地增加賦稅征收額度,各種名目的加派紛至遝來。在這雙重壓力之下,原本就不富裕的民間社會,迅速陷入了絕境。
往昔熱鬧的村落,如今十室九空,大量的家庭因為男丁的離去和賦稅的重壓而破敗不堪。
禍不單行,陝西又遭遇了連年的兇荒。自然災害仿佛是被一隻無形的手所操控,接二連三地肆虐這片土地。
從最初的局部歉收,到後來的大麵積災荒,情況一年比一年糟糕。而崇禎元年的這場災荒,更是達到了酷烈異常的程度。
李應期在其巡曆的過程中,親眼目睹了一幕幕慘不忍睹的景象。
他從鳳漢興安出發,一路經過延慶、平涼,最終抵達西安。所到之處,皆被幹旱的陰影所籠罩。
自五月起,天空便吝嗇地不再降下一滴雨水,這種幹旱的狀態一直持續到了秋季。
三伏天裏,本應是農作物生長最為旺盛的時期,然而烈日高懸,亢旱難耐,那熾熱的陽光無情地烘烤著大地,將田間的禾苗一點點地烤幹、烤死。
曾經綠油油、充滿生機的田野,如今變成了一片赤野。大地上,青草早已枯萎,斷了炊煙的村莊隨處可見。
百姓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糧食來源,無奈之下,隻得背井離鄉,踏上逃亡之路。
在道路之上,李應期不斷地看到令人心碎的場景。
災民們數百人一群,他們衣衫襤褸,麵容憔悴,眼神中充滿了絕望與無助。他們擁堵在道路兩旁,看到官員的身影,便紛紛圍攏上來,苦苦哀求賑濟。
那一雙雙幹枯的手,那一聲聲淒慘的唿喊,仿佛是對命運不公的控訴。
他們聲淚俱下地訴說:糧食早已消耗殆盡,如今已斷糧多日。家裏年邁的老人身體本就孱弱,長時間的饑餓讓他們骨瘦如柴、麵色蠟黃;年幼的孩子們更是可憐,餓得麵黃肌瘦,雙眼無神。
而情況還在進一步惡化。在延安的宜、雒等地,以及西安的韓城等所屬區域,社會秩序已經瀕臨崩潰。
由於饑餓的逼迫,一些災民開始走上極端。他們聯合起當地的迴民以及一些被稱為囉賊的山民,這些人或許原本也是善良的百姓,但在生死邊緣的掙紮中,他們選擇了鋌而走險。
他們打著旗幟,敲著金鑼,糾集起上百人甚至更多的人,公然在白晝進行搶掠。
他們闖入富戶人家,搶奪糧食和財物,弱肉強食的悲劇不斷上演。
在他們看來,與其在家中忍饑挨餓,坐以待斃,不如通過搶掠來獲取一線生機,哪怕這種行為是違法亂紀,違背道德倫理的。
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李應期深知,如果朝廷再不采取果斷措施,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他在奏疏中言辭懇切地向崇禎皇帝提出了一係列的請求。
他首先懇請皇帝俯念陝西災荒的重大程度。
這絕非是局部的、輕微的災害,而是關係到整個陝西地區的穩定,甚至關乎大明王朝根基的重大事件。
他請求皇帝敕令戶部進行商議,對於天啟七年拖欠的以及崇禎元年加派的按地畝征收的遼餉,應當立即予以免征。
這兩項賦稅的征收,已經讓百姓們苦不堪言,繼續征收隻會將更多的百姓逼上絕路。
並且,對於本年度的賦稅,也應當酌情減免一半。
如此一來,百姓們或許能夠有一絲喘息的機會,得以在這艱難的歲月中生存下去。同時,他還提到了軍餉和宗祿的問題。
這些開支雖然對於朝廷的運轉和宗室的供養有著重要意義,但在當下的災情麵前,也應當一並寬緩。
畢竟,如果百姓都餓死了,軍餉無人可征,宗祿也失去了來源。
若此時仍然固執地堅持征收,而不顧百姓死活,那無異於殺雞取卵。
就算將那些餓殍在棍棒之下處死,也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反而會激起更大的民憤,引發更為嚴重的社會動蕩。
此外,李應期還希望皇帝能夠迴顧曆史,查考萬曆十一年以及十三年全陝西發生大饑荒時的應對事例。
當時,朝廷也曾麵臨類似的困境,但通過慨發帑金,派遣官員進行賑濟,成功地緩解了災情,穩定了社會秩序。
他期望皇帝能夠效仿前人,慷慨地拿出國庫中的錢財,選派得力的官員深入陝西各地進行賑濟救災。
隻有這樣,才能拯救處於水火之中的災民,讓這片混亂的地方重新恢複安寧。從長遠來看,隻有百姓得以存活,日後國家的賦稅才有望重新得到保障。
如果因為國庫暫時的匱乏,或者因為擔心各項軍餉無法接續,便對減免賦稅和賑濟災民這兩件至關重要的事情一概吝嗇而不施行。
那麽一旦禍亂大規模爆發,天下人心動搖,大明王朝的統治將會岌岌可危。到那時,可就追悔莫及了。
李應期深知自己作為巡按禦史的職責,他不願看到這樣的悲劇發生,因此才冒著觸怒皇帝的風險,直言進諫,希望能夠引起皇帝的重視,為陝西百姓求得一線生機。
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朝廷連這樣一點微小的讓步和施舍也不肯答應。
在朝堂之上,各種利益集團相互博弈,卻鮮有人真正從王朝的長遠利益出發。
“諸位愛卿,今陝西巡按禦史李應期奏疏言陝西災情慘重,請求蠲稅與賑濟,眾卿以為如何?”
崇禎皇帝眉頭緊鎖,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疲憊與焦慮,他掃視著朝堂之下的群臣,希望能從他們的臉上找到答案。
戶部尚書率先出列,清了清嗓子說道:“陛下,臣以為此事需從長計議。如今國用不足,若減免賦稅且大行賑濟,國庫空虛之下,邊疆軍餉、宮廷用度等諸多開支皆難以維係。我等亦知陝西百姓困苦,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哼!”一旁的一位禦史忍不住冷哼一聲,“大人此言差矣。若因擔心國庫空虛而對陝西災情坐視不理,一旦百姓走投無路,揭竿而起,到時所需耗費的豈止是這蠲稅賑濟之資?恐將是整個王朝的安寧與穩定!”
“你這是危言聳聽!”戶部侍郎急忙反駁。
“我等並非不顧百姓死活,隻是凡事需權衡利弊。如今各地賦稅本就難以足額征收,若再開此先例,其他地方紛紛效仿,朝廷將何以應對?”
這時,一位勳貴站了出來,滿臉不屑地說道:“陛下,臣以為那些百姓不過是些刁民,些許災荒便想妄圖朝廷救濟。朝廷之財,當用於正途,怎能隨意施舍給那些平日裏懶散之人?”
“至於邊軍,他們既食君祿,就當為君分憂,些許軍餉拖欠,怎可成為他們懈怠乃至生亂的理由?”
此語一出,朝堂中一片嘩然。
一位老臣氣得胡須顫抖,“大人此言何意?百姓受災,顆粒無收,他們也是我大明子民,怎可如此汙蔑?邊軍戍守邊疆,保家衛國,若無糧餉,何談為君分憂?”
崇禎皇帝的臉上閃過一絲怒色,“都莫要再爭吵!朕亦知陝西之事不可小覷,然朝廷難處,眾卿亦應知曉。”
一位內閣大學士緩緩開口:“陛下,臣以為可先派官員前往陝西核實災情,再做定奪。或可在其他開支上略作削減,擠出些許銀錢先解燃眉之急。”
“削減開支?談何容易?”掌管宮廷內務的太監尖著嗓子說道,“陛下的膳食、宮室修繕、宮中用度,哪一項不是必不可少?若削減這些,豈不是有失皇家威嚴?”
崇禎皇帝無奈地揉了揉太陽穴,“朕的用度可再精簡,然事關重大,還需眾卿齊心協力。隻是這蠲稅與賑濟之事,到底該如何抉擇,朕實難決斷。”
朝堂之下,群臣們麵麵相覷,各自打著心中的小算盤。有的想著如何保住自己的權勢地位,有的擔憂自身利益受損,真正為王朝長遠利益考慮的人寥寥無幾。
“陛下,臣以為若不及時賑濟,民心離散,日後恐生大變。且邊軍若因軍餉之事嘩變,外敵趁虛而入,後果不堪設想。”一位兵部侍郎憂心忡忡地說道。
“可若大開賑濟之門,這銀子從何而來?總不能憑空變出來吧?”戶部官員依舊堅持己見。
在這激烈的爭論中,崇禎皇帝陷入了深深的矛盾與掙紮。他深知陝西的百姓正在遭受著巨大的苦難,邊軍的不穩定也如同懸在頭頂的利劍。
然而,朝廷的財政困境就像一座無法逾越的大山,橫亙在他的麵前。他既想挽救百姓,穩定邊疆,又擔心一旦做出讓步,會引發更多的連鎖反應,導致朝廷的統治秩序崩塌。
“朕再給眾卿三日時間,務必想出一個妥善之策。”崇禎皇帝無奈地揮了揮手,結束了這場沒有結果的朝議。
三日之後,朝議再次開啟。
“陛下,臣等苦思冥想,實在難以找到兩全之法。要麽犧牲朝廷其他方麵的利益來賑濟陝西,要麽隻能暫且擱置,待日後財政寬裕再做打算。”一位大臣垂頭喪氣地說道。
崇禎皇帝的眼神中閃過一絲絕望,“難道朕的大明王朝,就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陝西百姓受苦,邊軍離心,而無計可施嗎?”
然而,迴應他的隻有一片沉默。
在這沉默之中,大明王朝錯失了緩和矛盾的良機。那些饑寒交迫的農民,在看不到希望之後,紛紛加入起義的隊伍。邊軍之中,也有不少人因對朝廷失望而選擇嘩變或者逃亡。
曾經輝煌的大明王朝,在各方利益的博弈和短視的決策下,逐漸走向了衰敗的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