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灰白照片(23)
我在快穿遊戲裏玩兒嗨了 作者:朔方午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少年最不缺的,就是從頭再來的勇氣。
少年,無限可能。
被默認與銅官關係匪淺的孫耀華被哄著演了“楊宗保”。
因為本就是女校,除了銅官外,都是女孩兒,所以大多男性角色皆為女孩兒反串。
這也就導致“穆桂英”格外高大威猛,光是外形就淩駕於反串的男性角色。
為了不站一起的時候過於滑稽,孫耀華演出的時候還在鞋裏麵墊了增高墊。
體會了一把“自卑男人”的小心機。
“下麵,請欣賞中西女校學生及其朋友帶來的英文版《穆桂英掛帥》——”
整場戲,沒有失誤。
甚至比他們排練時效果還要好很多。
銅官的唱詞是孫耀華一句句教的,到最後一口流利的牛津英語唱腔,圓潤沉穩,換得台下喝彩陣陣。
誰能想到,他原先竟是一句英語都不會的。
到佘老太君一句“但願百姓得安寧”的時候,不知有多少人想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外國人聽樂嗬,國人聽門道。
金鼓鑼聲喚起了楊家的報國心腸,也激出了在場人的眼淚。
自英國人打開前清國門以後,鴉片、炮火、屈辱一並流入了中國,黃金白銀珍寶卻流水一般散了出去。
英國人打一次,還要打第二次,法國人來了,就連日本都要摻和一腳,列強八個國家活生生把紫禁城吃了個骨頭不剩。
《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醜條約》……
在自家的地界上被別國建了租界,又築了洋樓。
一聲謝字得不來不說,連起碼的平等都沒有。
真是可笑啊。
在自己的國家,被外人欺辱。
泱泱大國五千年,怎能淪落如此田地,中華民族的脊梁都被壓彎了。
男兒的血性去哪兒了?曾經一國來犯,萬千將士拋頭顱灑熱血不吭一聲,怎麽現在反而沉溺在紙醉金迷中無法自拔?
還有女士們,她們有一部分幸運的,走出家門上了學,學成至今,哪有不想一展宏圖的抱負?
古有婦好、花木蘭、樊梨花、穆桂英、梁紅玉、秦良玉之尊流,如今也照樣可以出來比肩前輩的女英雄。
隻要她們想,隻要她們願意。
“藩王小醜何足論,我一劍能當百萬的兵——”
“好!”
燈光暗下,鼓聲停止。
在滿堂彩的狂歡中,一個女聲郎朗道出,擲地有聲:
“我本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立於群山之巔俯瞰溝壑縱橫。
我本是豪傑,而非附庸,
我要站在父親、丈夫、兄弟身旁一同張望這個世界。”
聲音徐徐,不卑不亢。
不激昂,不刺耳,卻振聾發聵。
先是中文,又用英文重複了一遍。
才最後一個單詞結束的時候,全場的人都鼓起了熱烈的掌聲。
這一次叫好的人當中,女聲蓋過了男聲。
“謹以此戲,獻給即將畢業的學姐和在座的每一位女士,甚至是男士。”
孫耀華在後台挺直了脊梁,拿出了比她人生當中的任何一個時候都要正經的語調語速,將她的憋悶無奈慢慢宣泄出來。
“望諸君平視性別,仰視遠方。生命不止,奮鬥不息。”
……
“太棒了!真是太棒了!”
陳宛在她下台後,就一直圍著她打圈兒,“我這輩子都沒有這樣萬眾矚目的時候,耀華你知道嗎,他們看咱們的眼神,有光!”
她本以為,能上學讀書不被催著嫁人就是她最好的生活。
可剛在台上的一會兒時間,她突然覺得渾身都舒暢了,好像以前一直都被一根繩子不緊不鬆地束縛著。一旦行差踏錯,跑遠了、出格了,就會警惕地將她拉迴去,然後在將那根繩子縮緊幾分。
孫耀華也很高興。
表演圓滿落幕,她也說出了一直憋悶在心裏的話。
又將這些東西傳遞給大家。
即便隻有一人兩人聽進去,那她就沒白費。
“看到了,他們不止有光,還有淚光……宛宛,咱們成功了。”
她不知道,為什麽會哽咽。
隻是心裏高興,不自覺眼裏就有熱意。
“銅官兒,謝謝你,你今天扛住了大旗,我們都應該感謝你。”
她在最後說出那些話的時候,銅官一直沒有下去休息,陪著她站到了最後。
這會兒看她哽咽,還有些不知所措。
雙手伸出,起來,又放下。
“這是大家一起的功勞,沒有你們,我這戲也唱不好。”
銅官沒有多少得意,他開始隻是把這當作一個任務。
一個能叫她開心的任務。
後來,在排練的過程中,她一字一句認真跟他糾正發音的時候,他發現這件事遠比他想象中的要重要許多。
至少,她很看重。
那便不是小事。
所以他使出渾身解數練習,就是生怕踏錯一步,唱破一音,說錯一字。
他希望,與她的合作裏,他能夠完美。
這樣他會覺得,她的夢想當中,也有那麽一點點他努力的痕跡。
可看到她濕紅的眼眶時,他好像突然迷茫了。
像孫耀華這樣的天之驕女,普通人隻可仰望的高度,竟也願意沾染凡塵。
她敏銳地嗅到如今政局的動蕩,借戲喻事,映射當下。
也關心著與她差不多大卻不夠自由的女孩子們,雖然她並不認識所有。
可她也願意為其發聲。
這是他在孫府東院戲樓那塊兒頂頭就是四方天的地方所從未接觸過的。
原來,除了吃飽喝足,人還應該有夢想,有追求,有愛國之情,有自由之魂。
那些折子戲裏的亂世起義、逼退仇敵、寧死不屈的畫麵好似被具象化地攤開在他麵前。
覺醒。
這是他這兩月在這裏排練,偶然聽到她與同學說話時提到的一個詞。
那他這算是……覺醒了嗎?
“不,你要正視你的出色。”
孫耀華並不認同他的謙虛和功勞的謙讓,“你的才華,絕不會止於此。”
她在現代時,看到熒幕裏的那些京劇大家,不管身段、唱功還是神態流轉,銅官都不遜色。
若是在後世,該是怎樣一個德高望重的戲曲藝術家啊。
銅官覺得,他可能真的是覺醒了。
因為他在她堅定的眼神當中,竟也有幾分相信,他是……出色的。
少年,無限可能。
被默認與銅官關係匪淺的孫耀華被哄著演了“楊宗保”。
因為本就是女校,除了銅官外,都是女孩兒,所以大多男性角色皆為女孩兒反串。
這也就導致“穆桂英”格外高大威猛,光是外形就淩駕於反串的男性角色。
為了不站一起的時候過於滑稽,孫耀華演出的時候還在鞋裏麵墊了增高墊。
體會了一把“自卑男人”的小心機。
“下麵,請欣賞中西女校學生及其朋友帶來的英文版《穆桂英掛帥》——”
整場戲,沒有失誤。
甚至比他們排練時效果還要好很多。
銅官的唱詞是孫耀華一句句教的,到最後一口流利的牛津英語唱腔,圓潤沉穩,換得台下喝彩陣陣。
誰能想到,他原先竟是一句英語都不會的。
到佘老太君一句“但願百姓得安寧”的時候,不知有多少人想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外國人聽樂嗬,國人聽門道。
金鼓鑼聲喚起了楊家的報國心腸,也激出了在場人的眼淚。
自英國人打開前清國門以後,鴉片、炮火、屈辱一並流入了中國,黃金白銀珍寶卻流水一般散了出去。
英國人打一次,還要打第二次,法國人來了,就連日本都要摻和一腳,列強八個國家活生生把紫禁城吃了個骨頭不剩。
《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醜條約》……
在自家的地界上被別國建了租界,又築了洋樓。
一聲謝字得不來不說,連起碼的平等都沒有。
真是可笑啊。
在自己的國家,被外人欺辱。
泱泱大國五千年,怎能淪落如此田地,中華民族的脊梁都被壓彎了。
男兒的血性去哪兒了?曾經一國來犯,萬千將士拋頭顱灑熱血不吭一聲,怎麽現在反而沉溺在紙醉金迷中無法自拔?
還有女士們,她們有一部分幸運的,走出家門上了學,學成至今,哪有不想一展宏圖的抱負?
古有婦好、花木蘭、樊梨花、穆桂英、梁紅玉、秦良玉之尊流,如今也照樣可以出來比肩前輩的女英雄。
隻要她們想,隻要她們願意。
“藩王小醜何足論,我一劍能當百萬的兵——”
“好!”
燈光暗下,鼓聲停止。
在滿堂彩的狂歡中,一個女聲郎朗道出,擲地有聲:
“我本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立於群山之巔俯瞰溝壑縱橫。
我本是豪傑,而非附庸,
我要站在父親、丈夫、兄弟身旁一同張望這個世界。”
聲音徐徐,不卑不亢。
不激昂,不刺耳,卻振聾發聵。
先是中文,又用英文重複了一遍。
才最後一個單詞結束的時候,全場的人都鼓起了熱烈的掌聲。
這一次叫好的人當中,女聲蓋過了男聲。
“謹以此戲,獻給即將畢業的學姐和在座的每一位女士,甚至是男士。”
孫耀華在後台挺直了脊梁,拿出了比她人生當中的任何一個時候都要正經的語調語速,將她的憋悶無奈慢慢宣泄出來。
“望諸君平視性別,仰視遠方。生命不止,奮鬥不息。”
……
“太棒了!真是太棒了!”
陳宛在她下台後,就一直圍著她打圈兒,“我這輩子都沒有這樣萬眾矚目的時候,耀華你知道嗎,他們看咱們的眼神,有光!”
她本以為,能上學讀書不被催著嫁人就是她最好的生活。
可剛在台上的一會兒時間,她突然覺得渾身都舒暢了,好像以前一直都被一根繩子不緊不鬆地束縛著。一旦行差踏錯,跑遠了、出格了,就會警惕地將她拉迴去,然後在將那根繩子縮緊幾分。
孫耀華也很高興。
表演圓滿落幕,她也說出了一直憋悶在心裏的話。
又將這些東西傳遞給大家。
即便隻有一人兩人聽進去,那她就沒白費。
“看到了,他們不止有光,還有淚光……宛宛,咱們成功了。”
她不知道,為什麽會哽咽。
隻是心裏高興,不自覺眼裏就有熱意。
“銅官兒,謝謝你,你今天扛住了大旗,我們都應該感謝你。”
她在最後說出那些話的時候,銅官一直沒有下去休息,陪著她站到了最後。
這會兒看她哽咽,還有些不知所措。
雙手伸出,起來,又放下。
“這是大家一起的功勞,沒有你們,我這戲也唱不好。”
銅官沒有多少得意,他開始隻是把這當作一個任務。
一個能叫她開心的任務。
後來,在排練的過程中,她一字一句認真跟他糾正發音的時候,他發現這件事遠比他想象中的要重要許多。
至少,她很看重。
那便不是小事。
所以他使出渾身解數練習,就是生怕踏錯一步,唱破一音,說錯一字。
他希望,與她的合作裏,他能夠完美。
這樣他會覺得,她的夢想當中,也有那麽一點點他努力的痕跡。
可看到她濕紅的眼眶時,他好像突然迷茫了。
像孫耀華這樣的天之驕女,普通人隻可仰望的高度,竟也願意沾染凡塵。
她敏銳地嗅到如今政局的動蕩,借戲喻事,映射當下。
也關心著與她差不多大卻不夠自由的女孩子們,雖然她並不認識所有。
可她也願意為其發聲。
這是他在孫府東院戲樓那塊兒頂頭就是四方天的地方所從未接觸過的。
原來,除了吃飽喝足,人還應該有夢想,有追求,有愛國之情,有自由之魂。
那些折子戲裏的亂世起義、逼退仇敵、寧死不屈的畫麵好似被具象化地攤開在他麵前。
覺醒。
這是他這兩月在這裏排練,偶然聽到她與同學說話時提到的一個詞。
那他這算是……覺醒了嗎?
“不,你要正視你的出色。”
孫耀華並不認同他的謙虛和功勞的謙讓,“你的才華,絕不會止於此。”
她在現代時,看到熒幕裏的那些京劇大家,不管身段、唱功還是神態流轉,銅官都不遜色。
若是在後世,該是怎樣一個德高望重的戲曲藝術家啊。
銅官覺得,他可能真的是覺醒了。
因為他在她堅定的眼神當中,竟也有幾分相信,他是……出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