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瓜分黑大陸(一)
1874,新中華帝國的崛起 作者:喜歡吃肯德基的公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曆史上,19世紀末,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對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的需求急劇增加。非洲大陸由於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潛在的廣闊市場,成為列強覬覦的對象。
-在此之前,歐洲列強已經在非洲沿海地區建立了一些據點和殖民地,但非洲內陸大部分地區還未被瓜分。
隨著列強在非洲的擴張日益加劇,各國之間在非洲的利益爭奪也日益激烈,為了避免因爭奪殖民地而引發歐洲列強之間的戰爭,有必要通過會議協商來劃分勢力範圍。
1884年底,有關瓜分非洲的會議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各國確定了“有效占領”原則。會議規定,任何國家若要在非洲取得領土,必須滿足“有效占領”(effective upation)原則,即要在該地區建立起實際的行政管理機構,並有足夠的能力進行控製。
這一原則在一定程度上規範了列強對非洲的瓜分行為,但也為歐洲列強進一步侵略非洲提供了“合法”依據。
在本時空中,黃帝曆4581年底,為擴大自身的國際話語權,同時也為獲得在海外的殖民地,日耳曼尼亞帝國主持召開了瓜分黑大陸的分贓會議,史稱“科恩會議”。
參加此次會議的國家,有不列顛帝國、高盧國、日耳曼尼亞帝國、多瑙河君主國、埃特魯裏亞王國、低地三國、北方三國、羅刹帝國、西哥特王國、琉息太尼亞王國、魯姆帝國以及合眾國,他們都是曆史上參加過柏林會議的國家。除此以外,塞裏斯帝國也受日耳曼尼亞帝國之邀,派人參加了科恩會議。
李光對派去參加科恩會議的人有些拿不定主意,就和內閣成員商量了一下,最終決定由駐日耳曼尼亞大使林舟以及駐不列顛大使郭筠仙代表塞裏斯參加會議。
李光派人參加科恩會議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得到幾塊黑大陸的殖民地,用於掠奪原材料、傾銷商品,以及禦敵於國門之外。
日耳曼尼亞,科恩。
郭筠仙在收到來自國內的電報後,就來到了科恩,和林舟在大使館會麵。
“現在有哪些國家代表過來了?”郭筠仙和林舟握了握手,對他問道。
“除了東道主,隻有我們塞裏斯。”林舟說道,“不過我聽說勃艮第的國王利奧波德二世會親自趕來,至於剩下的,要麽是外交部長,要麽是內閣首相。”
“他為什麽要親自過來?”郭筠仙認為此次會議又不是什麽關乎國家危亡的會議,利奧波德二世身為一國國王,有必要親自前來嗎?
“據說是因為紮伊爾河流域的歸屬問題。”林舟說道,“現在已經有三個國家宣稱擁有對紮伊爾河流域的主權,除了勃艮第外,還有兩個是高盧和琉息太尼亞。”
“那裏有什麽值得三個國家爭奪的嗎?”
“聽說那裏資源十分豐富,黃金和鑽石的儲量不少,還有優質的木材和肥沃的土壤,這對一個國家來說可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原本列強對紮伊爾河流域並不怎麽關注,後來有個叫斯坦利的合眾國人,在那裏探險多年,並寫了一本書叫《穿越黑暗大陸》,裏麵詳細介紹了紮伊爾河流域的所有情況,此書一經出版,立刻暢銷西方,而西方的王公貴族見紮伊爾河流域有利可圖,就派出商隊前往紮伊爾河流域殖民。
不過,看上紮伊爾河流域的國家實在太多。不列顛利用和琉息太尼亞在好久之前簽訂的同盟條約,換取了等琉息太尼亞在拿到紮伊爾河流域之後在那裏的資源開采權;高盧和勃艮第則直接派出了遠征軍進入紮伊爾河流域,並在紮伊爾河沿岸對峙。
“那我們要和他們爭奪這個紮伊爾河流域嗎?”郭筠仙對林舟問道。
“先不要急。”林舟喝了杯西湖龍井,“國內要求我們不要先出什麽風頭,等之後看形勢而定。”
科恩的波茨坦行宮內。
“首相先生,我們真的要支持高盧拿下紮伊爾河流域?”皇帝威廉一世對俾斯麥問道,“要知道我們和高盧和關係不是很好,如果高盧拿下了紮伊爾河流域,那會增強他們的實力的,這對我們並不是一件好事。”
“陛下,您真的以為高盧人能拿下紮伊爾河流域?”俾斯麥反問道。
“那為何還要支持高盧人?”
“陛下,我們要清楚,紮伊爾河流域是塊大蛋糕,任何一個國家拿到了這塊區域,都會增強這個國家的實力。因此,其他國家寧願把紮伊爾河流域給小國家,也不會讓像高盧這樣的大國拿下的。”
“所以我們支持高盧人隻是個幌子?”
“沒錯。”俾斯麥答道,“我們現在在布爾地區受到來自不列顛人的壓力實在太大了,倒不如用紮伊爾河流域來吸引不列顛人的注意力,好讓他們減少對布爾地區的關注。”
“布爾”是巴達維亞語,意為“農民”。西元1652年,巴達維亞人在黑大陸南部建立了殖民地,叫做巴屬開布頓殖民地,直到西元1795年,該殖民地被不列顛人接管。
新世紀之初,因為巴達維亞國勢衰微,被迫把開布頓殖民地賣給了不列顛。不過,在這一個多世紀裏不斷繁衍下,巴達維亞人在開布頓殖民地的人數越來越多,並逐漸有了獨立的稱唿——布爾。
不列顛人在得到開布頓殖民地後,布爾人就開始往北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建立自己的政權。黃帝曆4548年,布爾人在黑大陸南部內陸的高原地區建立了德蘭士瓦國,兩年後又在黑大陸南部的中部高原建立了奧蘭治國。
然而,布爾人雖然成立了自己的國家,但那是以和不列顛保持友好關係為前提的。隨著不列顛人不斷擴大開布頓殖民地的管轄範圍,布爾人和不列顛人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黃帝曆4574年,不列顛吞並了德蘭士瓦國,引發了布爾人的強烈不滿,直接導致了三年後第一次布爾戰爭爆發。
第一次布爾戰爭期間,布爾人屢戰屢勝,最終不列顛和布爾人議和,簽訂了條約,承認德蘭士瓦國獨立。
雖然布爾人和不列顛簽訂了協議,終止了戰爭。不過在黃帝曆4579年,兩國在自己的區域內發現了特大金礦,這讓不列顛人眼紅不已,最終第二次布爾戰爭提前打響,直到現在都未能分出勝負。
日耳曼尼亞在擊敗高盧後,經濟飛速發展,不過近些年來其國內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急需充足的黃金來穩定物價,再加上因為之前打了三次王朝戰爭,囤積了大量武器。在發現金礦後,日耳曼尼亞政府決定把武器賣給布爾人,用以換取布爾人手中的黃金。
日耳曼尼亞此舉自然引發了不列顛方麵的不滿,不過礙於兩國有親戚關係,因此也就沒在明麵上說什麽。最後,不列顛人決定通過一場會議解決布爾問題。
俾斯麥認為,要想獲得布爾人手中的黃金,直接派兵征服根本不可能,不如在離布爾人較近的地方建立殖民地,便於和布爾人取得聯係。
“現在對紮伊爾河流域有宣稱的國家,除了高盧外,就是琉息太尼亞和勃艮第了。高盧有我們的支持,而琉息太尼亞有不列顛的支持,隻有勃艮第暫時還沒有。”威廉一世說道,“不過我聽外交部長說勃艮第人已經在尋求別的國家幫忙了。”
“首相先生,你覺得勃艮第人會去找誰幫忙?”威廉一世問道。
“我個人認為,勃艮第人應該會去找實力強大的國家幫忙,比如塞裏斯,比如羅刹國。當然,說不定他們也會去找某些小國。反正,能拉多少國家就拉多少國家,畢竟人多力量大。”
“我那個表親還有幾天就會到。”威廉一世說道,他說的表親指勃艮第國王利奧波德二世,“他說他對紮伊爾河流域勢在必得。”
俾斯麥聽到後,並沒有說什麽,他在想要瓜分黑大陸的國家,除日耳曼尼亞外,應該就是不列顛、高盧、西哥特、琉息太尼亞、勃艮第、埃特魯裏亞這幾個國家了。北歐三國和羅刹國因為距離問題,無法在黑大陸建立有效的殖民統治;合眾國來參加這次會議,隻是為了不要讓別人碰到從自家跑出去的黑人在黑大陸西部建立的一個國家,自己本身對黑大陸不感興趣;至於巴達維亞,現在已經把重心轉移到國內的金融建設上了,對海外殖民地不感興趣,也不敢有興趣。
不過,對於塞裏斯,俾斯麥總感覺他們不是來打醬油的。雖然自家政府邀請塞裏斯人過來是為了給日耳曼尼亞助威的,但俾斯麥總覺得他們並不簡單。
“我有預感,這紮伊爾河流域,那三個國家是拿不到了。”俾斯麥在內心自言自語道。
-在此之前,歐洲列強已經在非洲沿海地區建立了一些據點和殖民地,但非洲內陸大部分地區還未被瓜分。
隨著列強在非洲的擴張日益加劇,各國之間在非洲的利益爭奪也日益激烈,為了避免因爭奪殖民地而引發歐洲列強之間的戰爭,有必要通過會議協商來劃分勢力範圍。
1884年底,有關瓜分非洲的會議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各國確定了“有效占領”原則。會議規定,任何國家若要在非洲取得領土,必須滿足“有效占領”(effective upation)原則,即要在該地區建立起實際的行政管理機構,並有足夠的能力進行控製。
這一原則在一定程度上規範了列強對非洲的瓜分行為,但也為歐洲列強進一步侵略非洲提供了“合法”依據。
在本時空中,黃帝曆4581年底,為擴大自身的國際話語權,同時也為獲得在海外的殖民地,日耳曼尼亞帝國主持召開了瓜分黑大陸的分贓會議,史稱“科恩會議”。
參加此次會議的國家,有不列顛帝國、高盧國、日耳曼尼亞帝國、多瑙河君主國、埃特魯裏亞王國、低地三國、北方三國、羅刹帝國、西哥特王國、琉息太尼亞王國、魯姆帝國以及合眾國,他們都是曆史上參加過柏林會議的國家。除此以外,塞裏斯帝國也受日耳曼尼亞帝國之邀,派人參加了科恩會議。
李光對派去參加科恩會議的人有些拿不定主意,就和內閣成員商量了一下,最終決定由駐日耳曼尼亞大使林舟以及駐不列顛大使郭筠仙代表塞裏斯參加會議。
李光派人參加科恩會議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得到幾塊黑大陸的殖民地,用於掠奪原材料、傾銷商品,以及禦敵於國門之外。
日耳曼尼亞,科恩。
郭筠仙在收到來自國內的電報後,就來到了科恩,和林舟在大使館會麵。
“現在有哪些國家代表過來了?”郭筠仙和林舟握了握手,對他問道。
“除了東道主,隻有我們塞裏斯。”林舟說道,“不過我聽說勃艮第的國王利奧波德二世會親自趕來,至於剩下的,要麽是外交部長,要麽是內閣首相。”
“他為什麽要親自過來?”郭筠仙認為此次會議又不是什麽關乎國家危亡的會議,利奧波德二世身為一國國王,有必要親自前來嗎?
“據說是因為紮伊爾河流域的歸屬問題。”林舟說道,“現在已經有三個國家宣稱擁有對紮伊爾河流域的主權,除了勃艮第外,還有兩個是高盧和琉息太尼亞。”
“那裏有什麽值得三個國家爭奪的嗎?”
“聽說那裏資源十分豐富,黃金和鑽石的儲量不少,還有優質的木材和肥沃的土壤,這對一個國家來說可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原本列強對紮伊爾河流域並不怎麽關注,後來有個叫斯坦利的合眾國人,在那裏探險多年,並寫了一本書叫《穿越黑暗大陸》,裏麵詳細介紹了紮伊爾河流域的所有情況,此書一經出版,立刻暢銷西方,而西方的王公貴族見紮伊爾河流域有利可圖,就派出商隊前往紮伊爾河流域殖民。
不過,看上紮伊爾河流域的國家實在太多。不列顛利用和琉息太尼亞在好久之前簽訂的同盟條約,換取了等琉息太尼亞在拿到紮伊爾河流域之後在那裏的資源開采權;高盧和勃艮第則直接派出了遠征軍進入紮伊爾河流域,並在紮伊爾河沿岸對峙。
“那我們要和他們爭奪這個紮伊爾河流域嗎?”郭筠仙對林舟問道。
“先不要急。”林舟喝了杯西湖龍井,“國內要求我們不要先出什麽風頭,等之後看形勢而定。”
科恩的波茨坦行宮內。
“首相先生,我們真的要支持高盧拿下紮伊爾河流域?”皇帝威廉一世對俾斯麥問道,“要知道我們和高盧和關係不是很好,如果高盧拿下了紮伊爾河流域,那會增強他們的實力的,這對我們並不是一件好事。”
“陛下,您真的以為高盧人能拿下紮伊爾河流域?”俾斯麥反問道。
“那為何還要支持高盧人?”
“陛下,我們要清楚,紮伊爾河流域是塊大蛋糕,任何一個國家拿到了這塊區域,都會增強這個國家的實力。因此,其他國家寧願把紮伊爾河流域給小國家,也不會讓像高盧這樣的大國拿下的。”
“所以我們支持高盧人隻是個幌子?”
“沒錯。”俾斯麥答道,“我們現在在布爾地區受到來自不列顛人的壓力實在太大了,倒不如用紮伊爾河流域來吸引不列顛人的注意力,好讓他們減少對布爾地區的關注。”
“布爾”是巴達維亞語,意為“農民”。西元1652年,巴達維亞人在黑大陸南部建立了殖民地,叫做巴屬開布頓殖民地,直到西元1795年,該殖民地被不列顛人接管。
新世紀之初,因為巴達維亞國勢衰微,被迫把開布頓殖民地賣給了不列顛。不過,在這一個多世紀裏不斷繁衍下,巴達維亞人在開布頓殖民地的人數越來越多,並逐漸有了獨立的稱唿——布爾。
不列顛人在得到開布頓殖民地後,布爾人就開始往北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建立自己的政權。黃帝曆4548年,布爾人在黑大陸南部內陸的高原地區建立了德蘭士瓦國,兩年後又在黑大陸南部的中部高原建立了奧蘭治國。
然而,布爾人雖然成立了自己的國家,但那是以和不列顛保持友好關係為前提的。隨著不列顛人不斷擴大開布頓殖民地的管轄範圍,布爾人和不列顛人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黃帝曆4574年,不列顛吞並了德蘭士瓦國,引發了布爾人的強烈不滿,直接導致了三年後第一次布爾戰爭爆發。
第一次布爾戰爭期間,布爾人屢戰屢勝,最終不列顛和布爾人議和,簽訂了條約,承認德蘭士瓦國獨立。
雖然布爾人和不列顛簽訂了協議,終止了戰爭。不過在黃帝曆4579年,兩國在自己的區域內發現了特大金礦,這讓不列顛人眼紅不已,最終第二次布爾戰爭提前打響,直到現在都未能分出勝負。
日耳曼尼亞在擊敗高盧後,經濟飛速發展,不過近些年來其國內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急需充足的黃金來穩定物價,再加上因為之前打了三次王朝戰爭,囤積了大量武器。在發現金礦後,日耳曼尼亞政府決定把武器賣給布爾人,用以換取布爾人手中的黃金。
日耳曼尼亞此舉自然引發了不列顛方麵的不滿,不過礙於兩國有親戚關係,因此也就沒在明麵上說什麽。最後,不列顛人決定通過一場會議解決布爾問題。
俾斯麥認為,要想獲得布爾人手中的黃金,直接派兵征服根本不可能,不如在離布爾人較近的地方建立殖民地,便於和布爾人取得聯係。
“現在對紮伊爾河流域有宣稱的國家,除了高盧外,就是琉息太尼亞和勃艮第了。高盧有我們的支持,而琉息太尼亞有不列顛的支持,隻有勃艮第暫時還沒有。”威廉一世說道,“不過我聽外交部長說勃艮第人已經在尋求別的國家幫忙了。”
“首相先生,你覺得勃艮第人會去找誰幫忙?”威廉一世問道。
“我個人認為,勃艮第人應該會去找實力強大的國家幫忙,比如塞裏斯,比如羅刹國。當然,說不定他們也會去找某些小國。反正,能拉多少國家就拉多少國家,畢竟人多力量大。”
“我那個表親還有幾天就會到。”威廉一世說道,他說的表親指勃艮第國王利奧波德二世,“他說他對紮伊爾河流域勢在必得。”
俾斯麥聽到後,並沒有說什麽,他在想要瓜分黑大陸的國家,除日耳曼尼亞外,應該就是不列顛、高盧、西哥特、琉息太尼亞、勃艮第、埃特魯裏亞這幾個國家了。北歐三國和羅刹國因為距離問題,無法在黑大陸建立有效的殖民統治;合眾國來參加這次會議,隻是為了不要讓別人碰到從自家跑出去的黑人在黑大陸西部建立的一個國家,自己本身對黑大陸不感興趣;至於巴達維亞,現在已經把重心轉移到國內的金融建設上了,對海外殖民地不感興趣,也不敢有興趣。
不過,對於塞裏斯,俾斯麥總感覺他們不是來打醬油的。雖然自家政府邀請塞裏斯人過來是為了給日耳曼尼亞助威的,但俾斯麥總覺得他們並不簡單。
“我有預感,這紮伊爾河流域,那三個國家是拿不到了。”俾斯麥在內心自言自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