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靖康之恥
曆史盤點:始皇陛下贏麻了 作者:花枝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日時光匆匆而過,猶如白駒過隙般轉瞬即逝。自宋朝以後的各個朝代皇帝都麵色凝重地緊緊握住手中那瓶速效救心丸,仿佛那是他們生命最後的救命稻草一般。
這些速效救心丸可是他們在這短短幾日之內責令太醫們加急趕製而成的,而且為防萬一,還特意多製作了一些,就怕到時候數量不足。
因為僅僅隻是閱讀那些關於此事的文字記載,便能讓他們氣得火冒三丈、氣血翻湧,如果再親眼目睹相關的視頻畫麵,真不知道會氣成什麽樣子!
【時光倒流迴到元符三年(即公元 1100 年)正月,年僅二十五歲的宋哲宗毫無征兆地突然病故,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令朝野震驚。由於哲宗生前並未孕育子嗣,因此,這皇位的繼承者就隻能從哲宗的眾多兄弟之中精心挑選而出。若論年齡長幼之序,哲宗的兄弟們當中當以申王趙佖最為年長。照常理而言,由他來繼承皇位似乎本應是水到渠成之事。
然而,正所謂世事難料,命運總是喜歡捉弄世人。這位看似最有可能登上皇位的申王趙佖,卻偏偏身染眼疾,視力受損嚴重,這對於需要日理萬機、處理國家大政方針的皇帝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障礙。畢竟,治理國家需要清晰的視野和敏銳的洞察力,而申王的眼疾顯然使其難以勝任這一重任。
就在眾人圍繞著此事苦思冥想、殫精竭慮的時候,他們的視線不由自主地轉向了趙煦的同母弟弟——簡王趙似。大家都在心中暗暗揣度著這位年輕王爺是否有可能成為解決當前困境的關鍵人物。
而就在此時,原本喧鬧嘈雜、爭論得麵紅耳赤的人群突然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一個人身上。隻見向太後穩步走出,她那高貴威嚴的氣質瞬間吸引了在場所有人的注意。太後環視一圈後,緩緩開口說道:“依哀家之見,應當擁立哲宗皇帝的次弟——端王趙佶為新帝。”
此語一出,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現場頓時炸開了鍋。有人表示讚同,認為端王才華橫溢;也有人麵露疑慮之色,似乎對這一提議心存顧慮。
然而,就在眾人議論紛紛之時,章惇卻挺身而出,他麵色凝重地看著太後和其他人,毫不客氣地說道:“端王趙佶平日裏行為輕佻,舉止間缺乏應有的穩重與端莊,如此性情之人,實在難以擔當起治理天下的重任啊!”說完這番話,章惇長長地歎了口氣,顯然對於太後的提議並不看好。
然而,對於此事,向太後卻持有完全不同的見解。隻見她從容不迫地搬出神宗皇帝往昔所說過的話語當作堅實的依據,以一種毫不退縮、堅定不移的姿態,竭盡全力去駁斥章惇所提出的觀點。
麵對向太後如此強硬的態度以及那番聽起來確鑿無疑、有理有據的言辭,朝堂之上的諸位大臣們盡管心中存有諸多疑慮,但誰都不敢貿然違背太後的意願。畢竟,太後位高權重,其威嚴不容侵犯。
於是乎,一場激烈的爭執就此展開。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整個朝堂陷入了一片緊張而又凝重的氛圍之中。大臣們有的暗自思忖著其中利弊,有的則在心裏默默掂量著究竟該站在哪一邊才好。
經過一番漫長而又艱難的權衡較量之後,向太後憑借著自己的努力,最終排除了重重困難險阻,如願以償地將趙佶成功地推上了那象征著至高無上權力的皇位寶座。
自那一刻起,北宋的曆史便翻開了嶄新的一頁。隻是令人未曾料到的是,這新的篇章竟成為了宋朝最為屈辱時期的起始之點,從此往後,種種磨難與困境接踵而至,使得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王朝逐漸走向衰落。
宋徽宗趙佶,生於公元 1082 年 6 月 7 日,卒於 1135 年 6 月 4 日,他別號宣和主人,乃是大宋王朝的第八任帝王,同時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書畫家。趙佶乃宋神宗的第十一個兒子,亦是宋哲宗的弟弟。其早年曾獲封遂寧王以及端王等爵位。
話說那宋哲宗元符三年(即公元 1100 年)正月,哲宗因病驟然離世,且膝下並無子嗣承繼皇位。在此關鍵時刻,太後向氏當機立斷,於同月擁立趙佶登上了天子寶座,並在次年將年號更改為“建中靖國”。
宋徽宗登基伊始,也曾試圖推行新的法令法規以圖振興國家。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他所器重倚仗的蔡京等人卻假借紹述新法之名,行盡各種奸惡之事。如此一來,朝堂之上烏煙瘴氣,政治局勢每況愈下,迅速陷入一片混亂與黑暗之中。
此外,宋徽宗對於奢華生活的過度追求更是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他不僅耗費巨資從南方大量采購所謂的“花石綱”,還在京城汴京大興土木,營建規模宏大、美輪美奐的“艮嶽”園林。與此同時,這位癡迷道教的皇帝對道家學說深信不疑,大肆修建道觀宮殿,甚至自稱為“教主道君皇帝”。
在平日的生活裏,這位皇帝總是頻繁地邀請來自四麵八方的道士踏入宮廷之門。這些道士們身負各種奇能異術,或擅長相看人的麵相以揭示命運走向,或精通占卜之法預測未來運勢,又或是深諳命理之說推算禍福吉兇。而宋徽宗之所以如此熱衷於此事,無非就是企圖通過他們找到一條能夠通向長生不老的神秘途徑,並祈求獲得更為豐厚的榮華富貴。
時間來到重和元年(公元 1118 年),宋徽宗更是大張旗鼓地下旨設置了多達二十六個等級的道官職位,同時還劃分出八個不同層次的道職。這一舉措無疑使得道教在當時的社會地位得到了極大提升,也進一步顯示出宋徽宗對於道家學說的癡迷與信奉。
到了宣和三年(公元 1121 年),宋徽宗再次頒布詔令,要求在京城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西京洛陽以及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分別設立一名女性道錄以及一名副道錄。至此,一套完整的道學製度得以初步建立起來。
然而,就在宋徽宗醉心於追求長生不老和攬無盡財富之時,他所領導的統治集團卻日益腐敗墮落。由於政治黑暗、苛捐雜稅繁重不堪,廣大百姓苦不堪言,終於忍無可忍紛紛揭竿而起。
一時間,內部農民起義浪潮洶湧澎湃,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這兩場大規模的起義給北宋王朝帶來了沉重打擊,使其原本就搖搖欲墜的統治陷入了重重危機之中。
不過話說迴來,盡管宋徽宗在治國理政方麵表現得不盡人意,但他在藝術領域的成就卻是舉世公認的。宋徽宗對於繪畫的熱愛堪稱真摯無比,甚至不惜動用手中至高無上的皇權來大力推動繪畫事業的發展。在他的積極倡導和支持之下,宋代的繪畫藝術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無論是技法還是風格都取得了長足進步。
不僅如此,宋徽宗本人還極具創新精神,他憑借著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審美眼光,自創了一種別具一格的書法字體——瘦金體。這種字體筆畫纖細剛勁、線條流暢自然,猶如鐵劃銀鉤般淩厲灑脫,一經問世便廣受讚譽,後世之人將其視為書法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此外,宋徽宗對於花鳥畫也是情有獨鍾,經過長期鑽研實踐,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院體”畫風,成為了古代帝王當中極為罕見的藝術型皇帝。
靖康元年(公元 1126 年),金兵如潮水般洶湧而至,直逼大宋京城開封。一時間,城牆上戰鼓雷鳴,烽火連天,整個城市都籠罩在了一片緊張而恐怖的氛圍之中。
當時在位的宋徽宗趙佶,麵對這突如其來的危機,心中惶恐不安。就在他猶豫不決、不知如何應對之時,有大臣挺身而出,向他進諫道:“陛下,如今金軍勢大,我軍難以抵擋。為保社稷安寧,不如禪位給太子趙桓,由他來領導軍民抵禦外敵。”宋徽宗聽後,雖心有不甘,但也深知局勢危急,無奈之下隻得聽從了這個大臣的建議。
於是,在一個莊嚴肅穆的儀式上,宋徽宗正式將皇位禪讓給了太子趙桓,即宋欽宗。然而,盡管新皇即位,宋軍將士們奮勇抵抗,但終究還是未能抵擋住金軍強大的攻勢。靖康二年(公元 1127 年)三月,開封城淪陷,宋徽宗和宋欽宗父子二人雙雙被金人俘虜而去。
他們一路北上,曆經千辛萬苦,最終被囚禁在了遙遠的金國五國城。在這裏,宋徽宗過著淒慘無比的生活,昔日的榮華富貴早已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痛苦和折磨。這裏就出現了一個被釘死在恥辱柱上的曆史事件,那就是“靖康之恥”。
提及“靖康之恥”,那無疑是華夏曆史長河中令人痛心疾首且悲憤交加的一頁黑暗篇章!這段屈辱的曆史發生在北宋宋欽宗靖康年間,具體時間跨度約為公元 1126 年至 1127 年這一風雲變幻、局勢波譎雲詭的艱難時期。
迴首往昔歲月,宋徽宗統治下的北宋王朝已然是滿目瘡痍、弊病纏身。彼時的朝堂之上,政治環境烏煙瘴氣,極度腐敗不堪。那些位高權重的官員們全然不顧國家法紀和百姓死活,肆意妄為地貪汙受賄,將官場風氣搞得汙濁不堪。
他們對上阿諛奉承,對下則作威作福,對平民百姓更是百般欺淩壓榨,橫征暴斂之舉屢見不鮮。沉重如山的賦稅以及永無止境的徭役猶如兩道無法掙脫的枷鎖,死死地扼住了百姓的咽喉,使得民不聊生,餓殍遍地。
廣大民眾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生活苦不堪言。走投無路之際,人們隻得奮起反抗,各地農民起義如燎原之火般此起彼伏。一時間,整個社會秩序被徹底打亂,陷入一片混亂與動蕩不安的局麵。
然而,恰在北宋王朝於風雨飄搖之中艱難支撐之時,那地處北方的金國宛如一頭兇殘至極且饑腸轆轆的恐怖巨獸,正虎視眈眈地窺視著南方。
此時的北宋,因長期的政治腐敗和國力衰退,早已呈現出一幅空虛與虛弱之象,其國防力量更是猶如薄紙般脆弱不堪。這頭來自北方的巨獸敏銳地察覺到了北宋的弱點,於是趁機如疾風驟雨般迅猛崛起。
它們那充滿貪婪欲望的目光,恰似餓狼望見肥美羔羊時所流露出來的兇光,死死地鎖定住了眼前這片富饒但又脆弱得令人揪心的土地——北宋。這片廣袤的大地,擁有著無盡的財富和資源,對於金國而言,無疑是一塊極具誘惑力的肥肉。
終於,在公元 1125 年那個風雲突變的時刻,金國悍然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金兵兵分東西兩路,浩浩蕩蕩地朝南進軍,對大宋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猛烈攻擊。其中,東路大軍在完顏宗望這位英勇善戰的統帥帶領下,一路勢如破竹,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們以雷霆萬鈞之勢橫掃各地城池,銳不可當,其最終的目標便是那座至關重要的燕京。
與此同時,西路軍也毫不示弱。在完顏宗翰的出色指揮下,這支軍隊同樣長驅直入,如同一股洶湧澎湃的洪流,徑直朝著具有關鍵戰略意義的太原城疾馳而去。一時間,整個大宋邊境陷入了一片血雨腥風之中,百姓們驚恐萬分,紛紛四散奔逃。
麵對著如潮水般洶湧而來、氣勢磅礴的金兵,北宋軍隊猶如風中殘燭一般,節節敗退,毫無還手之力。東路金兵更是銳不可當,其攻勢宛如疾風驟雨,勢如破竹。他們輕而易舉地攻破了固若金湯的燕京,這座曾經象征著北宋北方防線的重要城市,如今卻在金兵的鐵蹄下不堪一擊。
得手後的金兵並沒有停下侵略的步伐,他們馬不停蹄地橫渡黃河,以排山倒海、雷霆萬鈞之勢朝著汴京急速挺進。一路上,金兵所到之處,硝煙彌漫,哀鴻遍野,百姓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而此時身處皇宮內院的宋徽宗,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江山社稷危在旦夕,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恐懼與驚慌。他深知此番大難臨頭,已無力迴天,在萬般無奈之下,隻得匆匆忙忙地將皇位傳給了太子趙桓,希望能借此挽救北宋於水火之中。
就這樣,太子趙桓在一片混亂中登基稱帝,成為了後來的宋欽宗。然而,這場倉促的權力交接就如同病入膏肓之人服下一劑猛藥,雖然看似有所動作,但實際上對於北宋所麵臨的嚴峻形勢並無實質性的改變。
公元 1126 年,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注定會被深深地銘刻在中國漫長的曆史長河之中。就在這一年,金國名將完顏宗望和完顏宗翰親自統率著他們麾下那些猛將雄師,如同一股狂暴的旋風,席卷了大宋的大片土地。
在漫天烽火、槍林彈雨之中,宋徽宗和宋欽宗這兩位昔日高高在上的皇帝,竟然也在金兵淩厲的攻擊下,淪為了階下之囚,受盡屈辱。從此,北宋王朝的輝煌與榮耀徹底畫上了句號,一個新的時代即將拉開帷幕。
伴隨著宋徽宗和宋欽宗這兩位帝王被俘獲的,還有那數量極為龐大的趙氏皇族成員們。他們平日裏養尊處優,如今卻也不得不麵臨命運的捉弄;那些深居於後宮之中的妃嬪們,柔弱的身影此刻也充滿了驚恐與無助;而身份無比尊貴的公卿大臣們,曾經在朝堂之上指點江山,如今卻隻能隨著人流一同前行;朝廷中的各級官員們更是神色惶恐,不知未來等待著自己的將會是什麽。
這支浩浩蕩蕩、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隊伍竟然多達三千多人!他們或騎馬、或步行,密密麻麻地擠滿了道路,場麵甚是壯觀。然而,就在這樣龐大的人群之中,隱藏著一幕令人痛心疾首的場景——那些本應肩負起保衛百姓重任的大宋將士們,此刻居然在官府的引領之下,將無辜的平民女子抓捕起來,以充當向金國支付賠償的籌碼。
這些女子們驚恐萬分,她們原本平靜的生活瞬間被打破,陷入了無盡的恐懼和絕望之中。而那些大宋將士們,曾經誓言要守護這片土地和人民,如今卻成為了欺壓自己同胞的幫兇,實在是讓人悲憤不已。
這些人無一不是被迫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家鄉,背離了那片生養他們的土地,無可奈何地踏上了前往北方金國的漫漫征途。遙想曾經的東京城,那是何等的繁華熱鬧啊!大街小巷人頭攢動,商鋪林立,叫賣聲此起彼伏。然而此時此刻,這座城市卻仿佛被抽走了靈魂一般,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不論是宏偉壯麗的宮廷內院,還是普通百姓的居所,所有的公私積蓄皆已被金兵如蝗蟲過境般洗劫得一幹二淨。往昔的輝煌如同夢幻泡影,轉瞬間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來到金國之後生活才是痛苦的開端,徽欽二帝和皇室女眷都受牽羊禮,這是何等的屈辱!他們被迫脫光衣服,披上羊皮,像羊一樣被人牽著,在金國的大街上遊行。百姓們指指點點,嘲笑謾罵,昔日的尊貴蕩然無存。
徽欽二帝麵容憔悴,眼神中透露出絕望和無奈。他們曾經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如今卻淪為階下囚,遭受著如此奇恥大辱。
皇室女眷們更是痛苦不堪,她們曾經養尊處優,如今卻被迫受此侮辱。她們的淚水模糊了雙眼,但卻無法改變現實。
在這場牽羊禮中,徽欽二帝和皇室女眷們的尊嚴被徹底踐踏。他們的命運從此改變,再也無法迴到曾經的輝煌。
在這場浩劫裏,女子承受的痛苦比之男人更加的痛苦。她們失去了親人和家園,身心遭受著巨大的創傷。然而,總有人指責她們為什麽不殉國,這種言論無疑是對她們的二次傷害。
她們中的許多人曾試圖反抗,但在殘酷的現實麵前,她們的力量顯得如此渺小。她們被迫忍受著侮辱和折磨,心中充滿了無盡的痛苦和絕望。
徽欽二帝被金兵擄走,他們的妻子兒女也一同淪為了俘虜。在金兵的營帳中,徽欽二帝唯唯諾諾,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竟然將自己的妻子兒女送給敵人糟踐。而那些女子們,卻展現出了無比的堅韌和勇氣。
她們有的寧死不屈,以死抗爭;有的則默默忍受著屈辱,尋找著機會逃脫。其中有一位公主,她趁著金兵不注意,偷偷地拿起了一把匕首,想要刺殺金兵的首領。然而,她的行動被發現了,金兵們一擁而上,將她製服。
公主被帶到了徽欽二帝的麵前,他們看著自己的女兒,眼中沒有一絲憐憫,反而責備她不該反抗。公主悲憤地看著自己的父親和兄長,她的心中充滿了絕望和無奈。
最終,公主被金兵殘忍地殺害了,她的鮮血染紅了大地。而徽欽二帝,卻依舊苟且偷生,他們的懦弱和無恥,成為了曆史的恥辱。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金天會十三年(公元 1135 年),宋徽宗終於在五國城咽下了最後一口氣,享年 54 歲。這位曾經盡享人間繁華的皇帝,就這樣客死他鄉,結束了他充滿戲劇性的一生。
直到南宋紹興十二年(公元 1142 年)三月,宋徽宗的棺槨才得以被迎迴南宋。南宋朝廷以隆重的禮儀將其安葬於紹興永佑陵,讓他魂歸故土,入土為安。至此,宋徽宗的故事畫上了一個悲涼的句號。】
這些速效救心丸可是他們在這短短幾日之內責令太醫們加急趕製而成的,而且為防萬一,還特意多製作了一些,就怕到時候數量不足。
因為僅僅隻是閱讀那些關於此事的文字記載,便能讓他們氣得火冒三丈、氣血翻湧,如果再親眼目睹相關的視頻畫麵,真不知道會氣成什麽樣子!
【時光倒流迴到元符三年(即公元 1100 年)正月,年僅二十五歲的宋哲宗毫無征兆地突然病故,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令朝野震驚。由於哲宗生前並未孕育子嗣,因此,這皇位的繼承者就隻能從哲宗的眾多兄弟之中精心挑選而出。若論年齡長幼之序,哲宗的兄弟們當中當以申王趙佖最為年長。照常理而言,由他來繼承皇位似乎本應是水到渠成之事。
然而,正所謂世事難料,命運總是喜歡捉弄世人。這位看似最有可能登上皇位的申王趙佖,卻偏偏身染眼疾,視力受損嚴重,這對於需要日理萬機、處理國家大政方針的皇帝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障礙。畢竟,治理國家需要清晰的視野和敏銳的洞察力,而申王的眼疾顯然使其難以勝任這一重任。
就在眾人圍繞著此事苦思冥想、殫精竭慮的時候,他們的視線不由自主地轉向了趙煦的同母弟弟——簡王趙似。大家都在心中暗暗揣度著這位年輕王爺是否有可能成為解決當前困境的關鍵人物。
而就在此時,原本喧鬧嘈雜、爭論得麵紅耳赤的人群突然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一個人身上。隻見向太後穩步走出,她那高貴威嚴的氣質瞬間吸引了在場所有人的注意。太後環視一圈後,緩緩開口說道:“依哀家之見,應當擁立哲宗皇帝的次弟——端王趙佶為新帝。”
此語一出,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現場頓時炸開了鍋。有人表示讚同,認為端王才華橫溢;也有人麵露疑慮之色,似乎對這一提議心存顧慮。
然而,就在眾人議論紛紛之時,章惇卻挺身而出,他麵色凝重地看著太後和其他人,毫不客氣地說道:“端王趙佶平日裏行為輕佻,舉止間缺乏應有的穩重與端莊,如此性情之人,實在難以擔當起治理天下的重任啊!”說完這番話,章惇長長地歎了口氣,顯然對於太後的提議並不看好。
然而,對於此事,向太後卻持有完全不同的見解。隻見她從容不迫地搬出神宗皇帝往昔所說過的話語當作堅實的依據,以一種毫不退縮、堅定不移的姿態,竭盡全力去駁斥章惇所提出的觀點。
麵對向太後如此強硬的態度以及那番聽起來確鑿無疑、有理有據的言辭,朝堂之上的諸位大臣們盡管心中存有諸多疑慮,但誰都不敢貿然違背太後的意願。畢竟,太後位高權重,其威嚴不容侵犯。
於是乎,一場激烈的爭執就此展開。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整個朝堂陷入了一片緊張而又凝重的氛圍之中。大臣們有的暗自思忖著其中利弊,有的則在心裏默默掂量著究竟該站在哪一邊才好。
經過一番漫長而又艱難的權衡較量之後,向太後憑借著自己的努力,最終排除了重重困難險阻,如願以償地將趙佶成功地推上了那象征著至高無上權力的皇位寶座。
自那一刻起,北宋的曆史便翻開了嶄新的一頁。隻是令人未曾料到的是,這新的篇章竟成為了宋朝最為屈辱時期的起始之點,從此往後,種種磨難與困境接踵而至,使得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王朝逐漸走向衰落。
宋徽宗趙佶,生於公元 1082 年 6 月 7 日,卒於 1135 年 6 月 4 日,他別號宣和主人,乃是大宋王朝的第八任帝王,同時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書畫家。趙佶乃宋神宗的第十一個兒子,亦是宋哲宗的弟弟。其早年曾獲封遂寧王以及端王等爵位。
話說那宋哲宗元符三年(即公元 1100 年)正月,哲宗因病驟然離世,且膝下並無子嗣承繼皇位。在此關鍵時刻,太後向氏當機立斷,於同月擁立趙佶登上了天子寶座,並在次年將年號更改為“建中靖國”。
宋徽宗登基伊始,也曾試圖推行新的法令法規以圖振興國家。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他所器重倚仗的蔡京等人卻假借紹述新法之名,行盡各種奸惡之事。如此一來,朝堂之上烏煙瘴氣,政治局勢每況愈下,迅速陷入一片混亂與黑暗之中。
此外,宋徽宗對於奢華生活的過度追求更是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他不僅耗費巨資從南方大量采購所謂的“花石綱”,還在京城汴京大興土木,營建規模宏大、美輪美奐的“艮嶽”園林。與此同時,這位癡迷道教的皇帝對道家學說深信不疑,大肆修建道觀宮殿,甚至自稱為“教主道君皇帝”。
在平日的生活裏,這位皇帝總是頻繁地邀請來自四麵八方的道士踏入宮廷之門。這些道士們身負各種奇能異術,或擅長相看人的麵相以揭示命運走向,或精通占卜之法預測未來運勢,又或是深諳命理之說推算禍福吉兇。而宋徽宗之所以如此熱衷於此事,無非就是企圖通過他們找到一條能夠通向長生不老的神秘途徑,並祈求獲得更為豐厚的榮華富貴。
時間來到重和元年(公元 1118 年),宋徽宗更是大張旗鼓地下旨設置了多達二十六個等級的道官職位,同時還劃分出八個不同層次的道職。這一舉措無疑使得道教在當時的社會地位得到了極大提升,也進一步顯示出宋徽宗對於道家學說的癡迷與信奉。
到了宣和三年(公元 1121 年),宋徽宗再次頒布詔令,要求在京城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西京洛陽以及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分別設立一名女性道錄以及一名副道錄。至此,一套完整的道學製度得以初步建立起來。
然而,就在宋徽宗醉心於追求長生不老和攬無盡財富之時,他所領導的統治集團卻日益腐敗墮落。由於政治黑暗、苛捐雜稅繁重不堪,廣大百姓苦不堪言,終於忍無可忍紛紛揭竿而起。
一時間,內部農民起義浪潮洶湧澎湃,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這兩場大規模的起義給北宋王朝帶來了沉重打擊,使其原本就搖搖欲墜的統治陷入了重重危機之中。
不過話說迴來,盡管宋徽宗在治國理政方麵表現得不盡人意,但他在藝術領域的成就卻是舉世公認的。宋徽宗對於繪畫的熱愛堪稱真摯無比,甚至不惜動用手中至高無上的皇權來大力推動繪畫事業的發展。在他的積極倡導和支持之下,宋代的繪畫藝術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無論是技法還是風格都取得了長足進步。
不僅如此,宋徽宗本人還極具創新精神,他憑借著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審美眼光,自創了一種別具一格的書法字體——瘦金體。這種字體筆畫纖細剛勁、線條流暢自然,猶如鐵劃銀鉤般淩厲灑脫,一經問世便廣受讚譽,後世之人將其視為書法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此外,宋徽宗對於花鳥畫也是情有獨鍾,經過長期鑽研實踐,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院體”畫風,成為了古代帝王當中極為罕見的藝術型皇帝。
靖康元年(公元 1126 年),金兵如潮水般洶湧而至,直逼大宋京城開封。一時間,城牆上戰鼓雷鳴,烽火連天,整個城市都籠罩在了一片緊張而恐怖的氛圍之中。
當時在位的宋徽宗趙佶,麵對這突如其來的危機,心中惶恐不安。就在他猶豫不決、不知如何應對之時,有大臣挺身而出,向他進諫道:“陛下,如今金軍勢大,我軍難以抵擋。為保社稷安寧,不如禪位給太子趙桓,由他來領導軍民抵禦外敵。”宋徽宗聽後,雖心有不甘,但也深知局勢危急,無奈之下隻得聽從了這個大臣的建議。
於是,在一個莊嚴肅穆的儀式上,宋徽宗正式將皇位禪讓給了太子趙桓,即宋欽宗。然而,盡管新皇即位,宋軍將士們奮勇抵抗,但終究還是未能抵擋住金軍強大的攻勢。靖康二年(公元 1127 年)三月,開封城淪陷,宋徽宗和宋欽宗父子二人雙雙被金人俘虜而去。
他們一路北上,曆經千辛萬苦,最終被囚禁在了遙遠的金國五國城。在這裏,宋徽宗過著淒慘無比的生活,昔日的榮華富貴早已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痛苦和折磨。這裏就出現了一個被釘死在恥辱柱上的曆史事件,那就是“靖康之恥”。
提及“靖康之恥”,那無疑是華夏曆史長河中令人痛心疾首且悲憤交加的一頁黑暗篇章!這段屈辱的曆史發生在北宋宋欽宗靖康年間,具體時間跨度約為公元 1126 年至 1127 年這一風雲變幻、局勢波譎雲詭的艱難時期。
迴首往昔歲月,宋徽宗統治下的北宋王朝已然是滿目瘡痍、弊病纏身。彼時的朝堂之上,政治環境烏煙瘴氣,極度腐敗不堪。那些位高權重的官員們全然不顧國家法紀和百姓死活,肆意妄為地貪汙受賄,將官場風氣搞得汙濁不堪。
他們對上阿諛奉承,對下則作威作福,對平民百姓更是百般欺淩壓榨,橫征暴斂之舉屢見不鮮。沉重如山的賦稅以及永無止境的徭役猶如兩道無法掙脫的枷鎖,死死地扼住了百姓的咽喉,使得民不聊生,餓殍遍地。
廣大民眾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生活苦不堪言。走投無路之際,人們隻得奮起反抗,各地農民起義如燎原之火般此起彼伏。一時間,整個社會秩序被徹底打亂,陷入一片混亂與動蕩不安的局麵。
然而,恰在北宋王朝於風雨飄搖之中艱難支撐之時,那地處北方的金國宛如一頭兇殘至極且饑腸轆轆的恐怖巨獸,正虎視眈眈地窺視著南方。
此時的北宋,因長期的政治腐敗和國力衰退,早已呈現出一幅空虛與虛弱之象,其國防力量更是猶如薄紙般脆弱不堪。這頭來自北方的巨獸敏銳地察覺到了北宋的弱點,於是趁機如疾風驟雨般迅猛崛起。
它們那充滿貪婪欲望的目光,恰似餓狼望見肥美羔羊時所流露出來的兇光,死死地鎖定住了眼前這片富饒但又脆弱得令人揪心的土地——北宋。這片廣袤的大地,擁有著無盡的財富和資源,對於金國而言,無疑是一塊極具誘惑力的肥肉。
終於,在公元 1125 年那個風雲突變的時刻,金國悍然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金兵兵分東西兩路,浩浩蕩蕩地朝南進軍,對大宋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猛烈攻擊。其中,東路大軍在完顏宗望這位英勇善戰的統帥帶領下,一路勢如破竹,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們以雷霆萬鈞之勢橫掃各地城池,銳不可當,其最終的目標便是那座至關重要的燕京。
與此同時,西路軍也毫不示弱。在完顏宗翰的出色指揮下,這支軍隊同樣長驅直入,如同一股洶湧澎湃的洪流,徑直朝著具有關鍵戰略意義的太原城疾馳而去。一時間,整個大宋邊境陷入了一片血雨腥風之中,百姓們驚恐萬分,紛紛四散奔逃。
麵對著如潮水般洶湧而來、氣勢磅礴的金兵,北宋軍隊猶如風中殘燭一般,節節敗退,毫無還手之力。東路金兵更是銳不可當,其攻勢宛如疾風驟雨,勢如破竹。他們輕而易舉地攻破了固若金湯的燕京,這座曾經象征著北宋北方防線的重要城市,如今卻在金兵的鐵蹄下不堪一擊。
得手後的金兵並沒有停下侵略的步伐,他們馬不停蹄地橫渡黃河,以排山倒海、雷霆萬鈞之勢朝著汴京急速挺進。一路上,金兵所到之處,硝煙彌漫,哀鴻遍野,百姓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而此時身處皇宮內院的宋徽宗,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江山社稷危在旦夕,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恐懼與驚慌。他深知此番大難臨頭,已無力迴天,在萬般無奈之下,隻得匆匆忙忙地將皇位傳給了太子趙桓,希望能借此挽救北宋於水火之中。
就這樣,太子趙桓在一片混亂中登基稱帝,成為了後來的宋欽宗。然而,這場倉促的權力交接就如同病入膏肓之人服下一劑猛藥,雖然看似有所動作,但實際上對於北宋所麵臨的嚴峻形勢並無實質性的改變。
公元 1126 年,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注定會被深深地銘刻在中國漫長的曆史長河之中。就在這一年,金國名將完顏宗望和完顏宗翰親自統率著他們麾下那些猛將雄師,如同一股狂暴的旋風,席卷了大宋的大片土地。
在漫天烽火、槍林彈雨之中,宋徽宗和宋欽宗這兩位昔日高高在上的皇帝,竟然也在金兵淩厲的攻擊下,淪為了階下之囚,受盡屈辱。從此,北宋王朝的輝煌與榮耀徹底畫上了句號,一個新的時代即將拉開帷幕。
伴隨著宋徽宗和宋欽宗這兩位帝王被俘獲的,還有那數量極為龐大的趙氏皇族成員們。他們平日裏養尊處優,如今卻也不得不麵臨命運的捉弄;那些深居於後宮之中的妃嬪們,柔弱的身影此刻也充滿了驚恐與無助;而身份無比尊貴的公卿大臣們,曾經在朝堂之上指點江山,如今卻隻能隨著人流一同前行;朝廷中的各級官員們更是神色惶恐,不知未來等待著自己的將會是什麽。
這支浩浩蕩蕩、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隊伍竟然多達三千多人!他們或騎馬、或步行,密密麻麻地擠滿了道路,場麵甚是壯觀。然而,就在這樣龐大的人群之中,隱藏著一幕令人痛心疾首的場景——那些本應肩負起保衛百姓重任的大宋將士們,此刻居然在官府的引領之下,將無辜的平民女子抓捕起來,以充當向金國支付賠償的籌碼。
這些女子們驚恐萬分,她們原本平靜的生活瞬間被打破,陷入了無盡的恐懼和絕望之中。而那些大宋將士們,曾經誓言要守護這片土地和人民,如今卻成為了欺壓自己同胞的幫兇,實在是讓人悲憤不已。
這些人無一不是被迫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家鄉,背離了那片生養他們的土地,無可奈何地踏上了前往北方金國的漫漫征途。遙想曾經的東京城,那是何等的繁華熱鬧啊!大街小巷人頭攢動,商鋪林立,叫賣聲此起彼伏。然而此時此刻,這座城市卻仿佛被抽走了靈魂一般,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不論是宏偉壯麗的宮廷內院,還是普通百姓的居所,所有的公私積蓄皆已被金兵如蝗蟲過境般洗劫得一幹二淨。往昔的輝煌如同夢幻泡影,轉瞬間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來到金國之後生活才是痛苦的開端,徽欽二帝和皇室女眷都受牽羊禮,這是何等的屈辱!他們被迫脫光衣服,披上羊皮,像羊一樣被人牽著,在金國的大街上遊行。百姓們指指點點,嘲笑謾罵,昔日的尊貴蕩然無存。
徽欽二帝麵容憔悴,眼神中透露出絕望和無奈。他們曾經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如今卻淪為階下囚,遭受著如此奇恥大辱。
皇室女眷們更是痛苦不堪,她們曾經養尊處優,如今卻被迫受此侮辱。她們的淚水模糊了雙眼,但卻無法改變現實。
在這場牽羊禮中,徽欽二帝和皇室女眷們的尊嚴被徹底踐踏。他們的命運從此改變,再也無法迴到曾經的輝煌。
在這場浩劫裏,女子承受的痛苦比之男人更加的痛苦。她們失去了親人和家園,身心遭受著巨大的創傷。然而,總有人指責她們為什麽不殉國,這種言論無疑是對她們的二次傷害。
她們中的許多人曾試圖反抗,但在殘酷的現實麵前,她們的力量顯得如此渺小。她們被迫忍受著侮辱和折磨,心中充滿了無盡的痛苦和絕望。
徽欽二帝被金兵擄走,他們的妻子兒女也一同淪為了俘虜。在金兵的營帳中,徽欽二帝唯唯諾諾,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竟然將自己的妻子兒女送給敵人糟踐。而那些女子們,卻展現出了無比的堅韌和勇氣。
她們有的寧死不屈,以死抗爭;有的則默默忍受著屈辱,尋找著機會逃脫。其中有一位公主,她趁著金兵不注意,偷偷地拿起了一把匕首,想要刺殺金兵的首領。然而,她的行動被發現了,金兵們一擁而上,將她製服。
公主被帶到了徽欽二帝的麵前,他們看著自己的女兒,眼中沒有一絲憐憫,反而責備她不該反抗。公主悲憤地看著自己的父親和兄長,她的心中充滿了絕望和無奈。
最終,公主被金兵殘忍地殺害了,她的鮮血染紅了大地。而徽欽二帝,卻依舊苟且偷生,他們的懦弱和無恥,成為了曆史的恥辱。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金天會十三年(公元 1135 年),宋徽宗終於在五國城咽下了最後一口氣,享年 54 歲。這位曾經盡享人間繁華的皇帝,就這樣客死他鄉,結束了他充滿戲劇性的一生。
直到南宋紹興十二年(公元 1142 年)三月,宋徽宗的棺槨才得以被迎迴南宋。南宋朝廷以隆重的禮儀將其安葬於紹興永佑陵,讓他魂歸故土,入土為安。至此,宋徽宗的故事畫上了一個悲涼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