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生於公元 628 年 7 月 21 日,其字為善,乃是大唐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於公元 649 年 7 月 15 日登基稱帝,直至公元 683 年 12 月 27 日駕崩,在位時間長達三十四年之久。


    李治乃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其生母為文德順聖皇後長孫氏。而這位長孫皇後所生的嫡長子正是太子李承乾,其次子則是魏王李泰,因此,李治與這兩位兄長皆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


    時光迴溯至貞觀二年(公元 628 年)的六月,那時候陽光明媚,微風輕拂,李治便在東宮那座富麗堂皇的麗正殿呱呱墜地了。自小,他就在宮廷之中接受著嚴格且全麵的教育和培養。


    到了貞觀五年(公元 631 年),年僅三歲的李治獲封為晉王,開始擁有屬於自己的封號和府邸。然而,世事難料,後來太子李承乾因謀反的原因被廢黜,話說迴來,這李承乾啊,最終陷入瘋狂之境,其實與那李世民有著莫大的關係。


    想當年,李世民也曾親身經曆過那種被親生父親百般冷落、視若無睹的痛苦滋味兒。當時,李建成可是深得李淵的萬般偏愛,幾乎將所有的關注和寵愛都傾注在了他一人身上,也不是說不寵愛,隻是和李建成相比顯得不是那麽的偏愛而已。


    前麵也說過,李淵偏愛李建成固然有政治因素,但是人家得到的好處是實打實的。而李世民則隻能眼巴巴地看著,心中自然充滿了憤懣與不甘。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後,竟也犯下了與其父如出一轍的錯誤。他給予了次子李泰與長子李承乾毫無二致的寵溺以及至高無上的權勢。


    如此一來,李承乾心裏怎能不犯嘀咕?畢竟,同樣身為皇子,同樣享受著父皇的厚愛與器重,他難免會擔憂自己的地位是否穩固,害怕有朝一日會被弟弟所取代。這種不安與恐懼日複一日地在他心頭縈繞,漸漸地侵蝕著他的心智,最終使得他在無盡的壓力之下走向了崩潰的邊緣,變得愈發癲狂起來。


    緊接著,魏王李泰也未能幸免,同樣失去了繼承大統的資格。於是乎,在貞觀十七年(公元 643 年),命運之神眷顧了李治,他被正式冊立為皇太子,成為了大唐未來皇位的繼承人。也有人說李世民立了李治是為了保全長孫皇後所生的長子和次子,畢竟他們兩個上位都不可能會讓對方活下來。


    歲月如梭,轉眼間來到了貞觀二十三年(公元 649 年)。這一年對於整個大唐來說都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離世,悲痛籠罩著整個皇宮。


    在滿朝文武百官以及天下百姓的矚目之下,年輕的太子李治肩負起了治國安邦的重任,順利登上皇位,成為了曆史上新的一頁——唐高宗。從此,他開啟了屬於自己的統治時代,引領著大唐走向新的輝煌征程。


    唐高宗李治在剛剛登上皇位的時候,堅定不移地延續著唐太宗李世民所製定的一係列政治和經濟製度。當時,朝中有著三位德高望重的大臣——李積、長孫無忌以及褚遂良一同輔佐新帝治理朝政。


    唐高宗李治秉持著勤勉治國的態度,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政務之中。正因如此,在他的統治下,國家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處處洋溢著唐太宗時期“貞觀之治”遺留下來的良好風尚。這段時期也因此被後世史學家讚譽為“永徽之治”。


    然而,在關乎廢立皇後這一重大決策時,唐高宗卻展現出了堅決維護自身主張的決心。麵對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元老派勢力的強烈反對與重重阻撓,他毫不退縮,毅然決然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時間來到顯慶五年(公元 660 年)之後,不幸降臨在了這位勤勉的帝王身上。不知何故,高宗常常感到頭暈目眩,身體每況愈下,以至於無法正常處理繁雜的政務。就在這個關鍵時刻,野心勃勃且智謀過人的武皇後趁機介入其中,開始逐步參與到國家大事的決策中來。隨著高宗病情的不斷惡化,國家政權逐漸出現了從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明顯趨勢。


    最終,在弘道元年(公元 683 年),唐高宗走完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與世長辭,享年五十五歲。高宗駕崩後,遺體被安葬在氣勢恢宏的乾陵之中。此後,他先是被尊奉為廟號高宗,並賜予諡號天皇大帝。而到了天寶八年(公元 749 年),其諡號又進一步增添為天皇大聖皇帝;緊接著,在天寶十三年(公元 754 年),再次追贈諡號為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以此彰顯他對大唐江山社稷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要說起李治啊,那可真是一個被嚴重低估了的皇帝!隻因為他的父親乃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他的妻子更是曆史長河中獨一無二、名垂千古的正統女皇武則天,所以他自身的光芒往往就被這二人所掩蓋住了。


    一直以來,總有那麽一些人會選擇性地忽略掉這樣一件大事——李治能夠通過“用廢王立武”這件事來沉重打擊那些門閥世家,那就不是一個一般的皇帝。然而,世人卻常常口出惡言,指責他隻是一味地聽從婦人之言,認定他是個軟弱無能、毫無作為的皇帝。


    可是這些人怎麽就不肯好好想一想呢?當所有人都在對武則天破口大罵的時候,李治卻能置身事外,絲毫沒有受到半句責罵。這不正如同那朵潔白無瑕的茉莉花一般純淨嗎?難道僅憑這一點,還不足以證明他的非凡能力嗎?


    其實,真正的李治身上兼具其母親的腹黑謀略以及父親傳授給他的治國理政之才能。在他的統治之下,開創了著名的“永徽之治”,國家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由此可見,李治絕非人們口中所說的那般懦弱無能,而是一位極具智慧和手腕的英明君主。


    在唐高宗李治統治時期,大唐的版圖擴張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這一輝煌成就絕非僅僅依靠其父唐太宗李世民所留下的盛世紅利所能達成。若要論及其中緣由,不得不提及李治那深不可測的心機與高明的權謀之術。


    眾所周知,李治的後宮可謂是權貴雲集。王皇後出身於太原王氏,此乃名門望族;蕭淑妃則源自蘭陵蕭氏,同樣背景顯赫;此外,還有一位備受寵愛的鄭貴妃。這些女子皆出自世家大族,其背後勢力盤根錯節。麵對如此複雜的局麵,李治怎能不感到頭痛萬分?稍有不慎,恐怕他便會淪為世家門閥手中的傀儡,甚至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失去皇位。


    然而,就在這看似無解的困境中,一個名叫武則天的女子走進了李治的視野。武則天是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後,她進入感業寺剃度出家,後麵王皇後和蕭淑妃相爭把她從感業寺接了出來。(我比較傾向於王皇後接武則天出來是李治暗示的結果)


    武則天不僅聰明伶俐,而且性格堅毅、果敢善斷,正是李治夢寐以求的得力棋子。於是,李治開始有意栽培武則天,並巧妙地利用她來製衡世家的力量。(我這裏傾向於武則天初期是沒有什麽野心,她隻是想要活著,她的野心和治國謀略是李治教的)


    與此同時,為了防止武家和武則天勾結一氣共同對抗自己,李治更是使出了一招令人意想不到的妙計——他故意寵幸武則天的姐姐,以此挑起姐妹之間的嫌隙,使得武則天與武家的關係愈發緊張,最終達到勢同水火的地步。而李治本人,則穩坐釣魚台,悠然自得地在幕後觀察著局勢的發展,隨時準備根據情況調整策略。


    他巧妙地借助武則天之手,成功鏟除了大批與他意見相悖、對其統治構成威脅的朝臣。在這場權力的博弈之中,他們二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愈發微妙起來。


    若說李治與武則天乃是夫妻之情,倒不如將其視為緊密合作的夥伴更為貼切。盡管兩人之間確實存在一定程度的情感紐帶,但相較於那廣袤無垠、壯麗輝煌的大唐萬裏河山而言,這份感情便顯得微不足道了。


    對於李治來說,穩固自己的皇位、守護大唐的江山社稷才是至高無上的使命。而武則天,則憑借著自身的智慧與謀略,成為了他實現政治目標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在風雲變幻的宮廷鬥爭中,他們相互依存又彼此製衡。感情或許曾在某個瞬間綻放出絢爛的火花,但最終都被淹沒在了權力欲望的洪流之中。


    清除權臣是李治初登皇位之時所必須要做的事情,朝堂之上的政局錯綜複雜,朝政大權牢牢地掌控在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一幹顧命大臣的手中。他們憑借著先帝賦予的崇高地位以及多年來積累下的權勢人脈,在朝中唿風喚雨,令年輕的皇帝李治處處受到掣肘。


    然而,李治並非甘心任人擺布之人,他深知若要真正執掌天下,就必須掙脫這些權臣的束縛。於是,他開始精心謀劃一場奪權之戰。


    起初,李治巧妙地借助了武則天的影響力。武則天聰慧過人且極具政治手腕,她與李治相互配合,逐步在宮廷內外建立起自己的勢力範圍。與此同時,李治暗中拉攏一些對長孫無忌等人不滿的官員,漸漸形成一股足以與之抗衡的力量。


    隨著時機的成熟,李治果斷地發起了“廢王立武”這一重大事件。他以王皇後無子失德為由,欲廢掉其皇後之位,並立武則天為後。此議一出,立即遭到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一眾老臣的強烈反對。


    但李治心意已決,堅決推行此事。最終,在武則天及其支持者的努力下,成功地實現了“廢王立武”。而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因反對皇帝的決策,被視為不忠之臣,紛紛被貶謫流放,從此一蹶不振。經過這場激烈的鬥爭,李治終於徹底清除了長孫無忌等權臣集團,將朝政大權穩穩地握在了自己手中。


    李治在成功清除權臣之後,並沒有停下腳步,而是將目光投向了更為重要的目標——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大唐王朝的統治根基。


    為此,李治大力推進官製改革,創造性地設立了三省六部製。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封駁,尚書省則負責具體執行。三省之間分工明確,相互牽製,有效地避免了權力過於集中於某一部門或個人之手。


    此外,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各司其職,分別管理不同領域的政務,使得中央政府的職責和權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明晰和強化。(這個時候的三省六部製是進行了進一步的演化的,比起唐太宗時期更加劃分細致,分工明確了)


    不僅如此,李治還十分注重對地方官員的考核和監督。他派遣專門的監察禦史定期巡查各地,考察地方官員的政績優劣、廉潔與否。


    對於那些貪汙腐敗、欺壓百姓的官員,一經查實,嚴懲不貸;而對於那些勤勉奉公、造福一方的官員,則予以嘉獎升遷。通過這種嚴格的考核監督機製,有效地遏製了地方勢力的膨脹,確保了中央政令的暢通無阻。


    在李治堅持不懈地努力之下,唐朝的中央集權猶如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得到了極為顯著的強化與鞏固。整個國家的政治環境變得愈發清正廉明,宛如一汪清澈見底的湖水,讓人心曠神怡。


    在這一時期,唐朝的經濟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之景,好似那盛開的繁花,絢麗多彩而又生機勃勃。各行各業都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崛起,尤其是農業領域更是成績斐然。


    李治深知農業乃國家之根本,因此不遺餘力地推行了一係列極具前瞻性且有利於農業長遠發展的政策措施。這些政策不僅激發了農民們的耕種熱情,更使得農田產量大幅提升,糧倉充實豐盈,百姓們得以安居樂業,盡享太平盛世的福祉。


    與此同時,李治對於商業和手工業的重視程度也絲毫不遜色於農業。他積極倡導並鼓勵商人開展貿易活動,拓寬商路,促進各地物資的流通;對手工業者則給予技術支持與政策優惠,推動其不斷創新工藝,提高產品質量。如此一來,商業與手工業蓬勃發展,市場交易活躍異常,城市繁華熱鬧,鄉村富饒富足,共同繪就了一幅經濟繁榮的壯麗畫卷。


    除此之外,李治還高瞻遠矚地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深度開發和精細化管理。通過派遣得力將領戍守邊陲,實施合理有效的治理策略,成功地將原本荒蕪貧瘠的邊疆地帶逐步建設成為肥沃豐饒、人口稠密的新興區域,大大拓展了唐朝的疆域版圖。


    李治在位期間,對外展開了多次波瀾壯闊的軍事擴張行動。他英明果斷地指揮大軍,先後征服了西突厥這個強大的遊牧民族政權,使其徹底歸服於大唐的統治之下;接著又以雷霆萬鈞之勢剿滅了百濟和高句麗等周邊國家和地區,進一步擴大了唐朝的疆土範圍。


    與此同時,李治並未因取得赫赫戰功而驕傲自滿,反而清醒地認識到邊疆防禦的重要性。於是,他精心部署兵力,構築堅固防線,並製定了嚴密的預警機製,有效地抵禦了外敵入侵,確保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以及邊境百姓的生命得到保障。


    李治登基稱帝後,始終將文化建設視為重中之重,並采取了諸多行之有效的舉措來推動唐朝文化走向繁榮昌盛。其中最為顯著的成果之一便是下令精心編纂了諸如《唐律疏議》這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法律文獻。這部巨著不僅對當時的社會秩序起到了嚴格而又精準的規範作用,更是成為後世法製建設的重要基石與典範。


    與此同時,李治深知教育乃國家興旺發達之源,故而不遺餘力地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他廣納賢才、興辦學府,積極推行各種有利於教育普及的政策措施。正因如此,大唐王朝得以源源不斷地培養出大批德才兼備的傑出人才,這些人才宛如璀璨星辰般閃耀於曆史長河之中,為國家的繁榮富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除了在法律與教育領域的卓越成就外,李治對於文學藝術的創作亦給予了高度的關注與支持。在他的倡導與鼓勵之下,唐朝文壇藝苑呈現出一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蓬勃景象。


    眾多才華橫溢的文學家和藝術家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他們以各自獨特的風格和精湛技藝創作出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使得唐朝的文學藝術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境界。


    綜上所述,唐高宗李治無疑是一位極具作為且功績卓著的英明君主。他憑借著一係列高瞻遠矚的政治謀略與果敢決斷的施政手段,成功地鞏固了自身的統治地位,並有力地推動了整個唐朝社會在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麵的飛速發展,使其成為中國古代史上一顆耀眼奪目的明珠。】


    “正因如此,唐高宗實際上是一位被眾人嚴重低估的封建帝王。每當人們提及他時,腦海中浮現出的往往是那副懦弱無能、完全被女人掌控擺布的形象。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曆史的長河之中,那位名震天下的正統女皇帝——武則天,在高宗李治在世之時,壓根兒就不敢肆意地攬權弄政。要知道,直到李治駕崩之際,軍權和國政大權依然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武則天更像是由他悉心栽培而出的。當他因頭風病發作而無法親自處理國家政務時,武則天便充當起了他的秘書角色,協助其管理朝政要事。不得不承認,能夠在這樣一位精明強幹的帝王眼皮子底下脫穎而出,並最終登上權力巔峰,武則天著實稱得上是一位極其厲害的人物。”


    金榜對於唐高宗的評價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僅在唐朝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還波及到了後世那些閱讀過《新唐書》的人們的思想觀念。這些後來者們在接觸到金榜的觀點後,不禁開始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他們反複琢磨著金榜所提出的種種看法和論斷,越想越覺得似乎真如金榜所言。畢竟,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許多原本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此刻卻顯得有些站不住腳了。於是乎,一個令人震驚的念頭逐漸浮現在眾人腦海:難道說宋朝時期所修訂的這部《新唐書》從根本上講就是不可輕信的嗎?


    隨著這個疑問的不斷發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審視起這本史書來。曾經被奉為經典的文字如今在人們眼中變得不再那麽可靠,而其中所記載的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也仿佛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讓人難以分辨其真實麵目。


    “武則天殺女這個事確定不是有人瞎編的嗎?還編的有鼻有眼的”有人提出了新唐書中對於武則天記載的疑問。可惜沒人能夠解答了。


    大唐


    李世民瞪大了眼睛,滿臉驚愕地望著長孫皇後懷中那個粉雕玉琢的孩子。隻見那孩子正眨巴著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直勾勾地盯著自己身旁的才人,嘴角還掛著一抹天真無邪的笑容。


    這一幕讓李世民瞬間如遭雷擊,整個人都呆住了。他怎麽也想不到,自己的親生兒子竟然會對自己的才人產生如此特殊的情感!一時間,各種複雜的情緒湧上心頭:震驚、憤怒、困惑、尷尬……交織在一起,令這位平日裏威風凜凜的皇帝陛下一時之間不知所措。


    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猶如一道晴天霹靂,狠狠地擊中了李世民的心坎兒。原本和諧美滿的宮廷生活,此刻卻因為這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況而蒙上了一層陰影。而接下來該如何應對這一棘手的局麵,對於李世民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且說那金榜所言之事,乃是關於李承乾謀反一事,這消息猶如一道晴天霹靂,狠狠擊中了李世民的心窩,令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隻見李世民麵色蒼白如紙,嘴唇微微顫抖著,口中喃喃自語道:“高明……高明怎會如此啊!”他的聲音充滿了難以置信與痛心疾首。


    而站在一旁的李承乾,此刻早已被嚇得魂飛魄散,淚水如決堤之洪般奔湧而出,整個人幾乎癱軟在地。他驚恐萬分地連滾帶爬,徑直撲向長孫皇後的懷抱,放聲大哭起來:“阿娘,兒真的不知道啊,兒不明白為何日後竟會變得這般瘋魔!”那哭聲淒慘無比,令人聞之心酸。


    長孫皇後見此情形,心中亦是焦急萬分,但她深知此時必須先穩住局麵。於是,她趕忙將懷中的李治小心翼翼地交予一旁的宮女照看,然後伸出雙臂,緊緊摟住了傷心欲絕的李世民以及驚慌失措的李承乾。


    要知道,這李家的男人們平日裏雖是威風凜凜、氣宇軒昂,但一旦遇到這樣的變故,卻也如同孩子一般脆弱無助。而長孫皇後多年來陪伴在他們身邊,經曆過無數風風雨雨,對於如何安撫這些情緒失控的“大寶寶”們,已然是駕輕就熟、得心應手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盤點:始皇陛下贏麻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花枝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花枝瘦並收藏曆史盤點:始皇陛下贏麻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