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年間


    李淵端坐在高位之上,那雙曆經滄桑、深不見底的眼眸緊緊地盯著下方的李世民。此時的他心中暗自思忖著,一種“果然如此”的念頭油然而生。他深知,自己的這個二兒子絕非那種會輕易束手就擒之人。一直以來,李世民所展現出的果敢與謀略,讓李淵早有預感,終有一日,這孩子定會掀起一番驚濤駭浪。


    然而,令李淵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事態居然會演變至如此嚴重的境地——他那兩個親生兒子之間的矛盾衝突,已然發展到了即將短兵相接、生死相搏的緊要關頭!


    每每迴想起先前金榜盤點之時所揭露出來的真相:原來大兒子李建成與二兒子李世民之間的激烈爭鬥,竟是源自於自己不經意間的暗示與默許。每當念及此處,李淵的心中便不禁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煩悶之感,仿佛有一種被人暗地裏指責謾罵的錯覺。


    尤其是當金榜談及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時,其語氣竟是那般輕描淡寫、波瀾不驚。這看似尋常的描述,卻讓李淵從中窺探出了另一種可能性。


    他深知,李世民在成功登上皇位之後,必然會有所作為,而且這些舉動想必會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留下極為深刻且濃重的印記。隻是目前李淵尚無法確切知曉,這位次子的統治究竟能夠帶來何等輝煌燦爛的成就,又將會把大唐王朝引領向怎樣一個未知的方向?


    另一邊,李建成滿臉怒容地瞪視著眼前關於自己身死的記載,整個人幾乎要被氣得發瘋。任誰親眼目睹自己命喪他人之手的描述,又怎能保持住冷靜呢?他那因憤怒而漲紅的麵龐,扭曲得有些猙獰可怖。


    李世民靜靜地站在那裏,聽到大哥李建成的怒斥後,不緊不慢地抬起頭來,目光先是掃過李建成那張氣急敗壞的臉,然後緩緩移向了高居上位的李淵。


    他的嘴角微微上揚,流露出一抹不易察覺的輕蔑笑意。心中暗暗嘲笑著:自己這位大哥實在是太過天真幼稚了,難道他當真以為他們兄弟之間的這場爭鬥是公平對等的嗎?殊不知,這一切無非都是父親李淵在背後有意偏袒一方所導致的必然結果罷了。


    【李世民,這位名垂青史、威震天下的偉大帝王,乃是唐朝的第二位君主,因其卓越的治國才能和輝煌的功績而備受尊崇,被後世敬稱為唐太宗。


    他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充滿傳奇色彩。其文治之能堪稱絕倫,廣納賢才,虛心納諫,推行一係列開明政策,使得政治清明,社會穩定;其武功之盛更是令人矚目,平定四方叛亂,拓展疆土,建立起強大的帝國版圖。


    在他之前,眾多皇帝往往以唐堯虞舜以及漢文帝劉恆等古代聖君為楷模,努力效仿他們的仁德與治理之道。然而,自唐太宗橫空出世之後,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此後的曆代帝王們紛紛將目光投向這位英明神武的唐太宗,視其為後世皇帝的至高典範和行為準則。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李世民憑借著自己超凡的智慧、果敢的決斷力以及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厚責任感,成功地將“皇帝”這個職位推升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成為了一座難以逾越的豐碑,永遠屹立在中國曆史長河之中。


    年僅十六歲時,李世民便跟隨父親李淵率領軍隊前往雁門關,解救被困於此的隋煬帝楊廣。那時候的他,雖然年少,但已展現出非凡的軍事才能和過人的勇氣。


    次年,十七歲的李世民又助力父親李淵在晉陽起兵反隋。在這場波瀾壯闊的起義中,他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為推翻隋朝的統治立下了赫赫戰功。


    十八歲時,李世民已然成為一名出色的將領。他親自率軍出征,與敵軍展開激烈交鋒。在戰場上,他指揮若定,策略精妙,最終大破薛仁杲的軍隊,並成功收複了涼州和甘州等地,解除了長安城所麵臨的危機。


    然而,到了二十歲的時候,唐朝卻遭遇了重大挫折。宋金剛、劉武周等人趁機作亂,一舉占據了晉陽等重要根據地,使得河東之地盡數淪陷。


    朝廷連續派遣數位大將前去征討,結果都以失敗告終,不僅損兵折將,還丟失了大片領土。麵對如此嚴峻的局勢,李世民挺身而出。


    他率領著一支精銳部隊,奮勇殺敵,經過一場艱苦卓絕的戰鬥後,終於取得了全麵勝利。隨後,他更是輕騎追擊敵軍,連續三天三夜未曾卸下盔甲,最終成功收複了河東地區。


    二十一歲那年,李世民再次踏上征程,這次他的目標是東都洛陽的王世充。在進軍途中,他遭遇了竇建德率領的十萬大軍。但李世民毫不畏懼,他巧妙地運用戰術,僅以三千騎兵就在虎牢關擊敗了竇建德的龐大軍團。


    王世充見大勢已去,隻得無奈投降。這一役,李世民一戰擒獲兩位王者,可謂威震天下。此後,他率領著一萬餘名鐵騎凱旋而歸,迴到長安。因其卓越的功績,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榮耀加身。


    李世民,可不單單隻是戰場上衝鋒陷陣、勇冠三軍的猛將,於治國理政方麵亦是有著極為獨到的見解和一整套自成體係的準則呢!想當年,他率領著麾下的將士們南征北戰,曆經無數次生死較量,方才打下這偌大的江山。


    然而,戰爭的勝利僅僅隻是一個開始,如何治理好這片廣袤的土地,讓百姓安居樂業,才是真正考驗其智慧與能力的時候。麵對錯綜複雜的局勢和千頭萬緒的政務,李世民毫不退縮,憑借著自身卓越的見識和非凡的膽略,有條不紊地推行了一係列利國利民的政策措施。


    李世民以史為鑒,深入剖析隋朝覆滅之緣由,並以此為鏡,適時調整統治策略。他深切體悟到君民之間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關係至關重要,遂高瞻遠矚地提出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一振聾發聵的治國理念。此理念猶如一盞明燈,指引著他在執政道路上始終秉持節儉之風,推行仁政之舉,致力於讓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富足強盛。


    此外,李世民還精心擘畫並完善了唐朝的政治體製架構。其中,三省六部製經他之手得以進一步優化,各部門間分工明確、協作有序,極大地提升了行政效能,有力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掌控力度。


    與此同時,他大刀闊斧地對科舉製度予以革新,高度重視人才的培育及甄選工作。通過拓寬選才渠道,吸納各方賢能之士入朝為官,不僅為國家治理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更為鞏固李唐政權夯實了根基。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獨具慧眼,知人善任且虛懷若穀,廣納群言。無論是出身名門望族還是來自市井民間,隻要具備真才實學,皆能得到他的賞識與重用。


    例如,直言敢諫的魏征便深受太宗器重,君臣二人相得益彰,共同營造出了貞觀年間政治清明、百廢俱興的良好氛圍。而李世民本人更是以身作則,虛心聆聽群臣們的意見和建議,積極鼓勵臣子們仗義執言,從而使得各項決策愈發科學合理,更貼合國情民意。


    李世民深知農業乃國家之根本,為此大力推行均田製與租庸調製。通過均田製,將土地合理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讓他們擁有自己的耕地,從而激發了農民們的耕種積極性;而租庸調製則巧妙地減輕了農民的賦稅及勞役負擔,使得百姓能夠安心從事農業生產。


    不僅如此,李世民還高度重視農田水利設施的修建工作。他組織人力物力,大規模興修水利工程,如疏浚河道、修築堤壩等,有效解決了農田灌溉問題,極大地提升了農作物的產量。


    此外,他積極鼓勵民眾開墾荒地,並給予相應的政策優惠和技術指導,進一步拓展了可耕種土地麵積,為農業生產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


    在這一係列得力舉措的推動下,唐朝的農業生產得以迅速恢複並蓬勃發展起來。糧食產量大幅增長,不僅滿足了國內人口的需求,還有餘糧可供外銷或儲備。


    農業的繁榮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興起,如農具製造、農產品加工等行業都取得了長足進步。


    在李世民的精心治理下,唐朝迎來了經濟的全麵複蘇與迅猛發展。隨著農業生產的日益興旺,社會財富不斷積累,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與此同時,商業活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勵與扶持。


    朝廷出台了一係列有利於商業發展的政策法規,降低了貿易壁壘,簡化了稅收製度,為商人營造了寬鬆自由的經營環境。各地集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城市中的商業街繁華熱鬧,琳琅滿目的商品琳琅滿目,交易往來頻繁。


    市場的繁榮刺激了商品的流通速度加快,南北貨物相互交流,東西特產互通有無。這種活躍的商業氛圍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商人前來投資經商,進一步推動了唐朝經濟的國際化進程。


    手工業者們也不甘示弱,憑借精湛的技藝製作出精美絕倫的手工藝品,遠銷海外,贏得了廣泛讚譽。貨幣的使用範圍逐漸擴大,金融體係日漸完善,為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提供了有力保障。


    李世民在位期間,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他多次親自掛帥出征,率領英勇善戰的唐軍向周邊外敵發起猛烈攻擊。其中最為著名的戰役當屬對東突厥和薛延陀的征討。提到突厥戰役就要想到一個事件:渭水之盟,被李世民視之為恥辱的存在。


    公元 626 年,風雲突變,突厥大軍如狂風驟雨般席卷而來,直逼大唐京城長安。他們勢如破竹,一路攻城略地,轉眼間已進抵距離長安城僅僅四十裏之遙的涇陽(即如今陝西省涇陽縣)這突如其來的戰報猶如一道驚雷,瞬間傳遍整個京師,朝野上下一片震驚!


    彼時,長安城內外兵力匱乏,不過區區數萬人馬。麵對來勢洶洶的突厥強敵,眾人皆感憂心忡忡。然而,初登大寶唐太宗李世民卻臨危不懼,展現出非凡的膽略和氣魄。他精心策劃,巧妙布局,使出一招疑兵之計。隻見他親自率領高士廉、房玄齡等六位心腹大臣,毅然決然地奔赴渭水河畔。


    渭水滔滔,河水奔騰不息。李世民等人隔水與突厥頡利可汗對峙而立。他身姿挺拔,氣宇軒昂,目光銳利如鷹隼,直視著對岸的頡利可汗。他義正辭嚴地怒斥頡利、突利二位可汗背棄盟約,侵我疆土,擾我百姓安寧。那聲聲斥責,如同雷霆萬鈞,響徹雲霄。


    據《資治通鑒》所載,唐太宗李世民當場宰殺一匹潔白如雪的駿馬,以此作為信物,與突厥可汗訂立了“渭水之盟”。或許是被李世民的威嚴所震懾,亦或是懾於唐軍的軍威,突厥兵馬最終選擇退兵而去。


    經此一役,唐太宗深知唯有強大自身實力,方能保國安民。自此之後的三年時光裏,他日夜操勞,不敢有絲毫懈怠。一方麵,他大力整頓軍紀,操練兵馬,不斷磨礪軍隊的戰鬥力;另一方麵,他廣納賢才,勵精圖治,積極推行各項改革措施,致力於國家的繁榮昌盛。


    終於,三年期滿,時機已然成熟。唐太宗果斷下令,派遣智勇雙全的李靖將軍統率大軍出征,進擊東突厥。李靖不負聖望,率軍縱橫馳騁,英勇作戰。


    經過一番激烈鏖戰,唐軍大獲全勝,不僅成功生擒東突厥首領頡利可汗,更是一舉將這個曾經與唐朝建國初期勢力不相上下的國度徹底剿滅。至此,東突厥灰飛煙滅,化為曆史長河中的一粒塵埃。而它的廣袤領土,則盡數歸入唐朝的版圖之內。


    隨著東突厥的覆滅,北方邊境的巨大威脅得以消除。唐太宗乘勝追擊,繼續揮師西進。此後不久,唐軍又接連平定了薛延陀等眾多部落,唐朝的疆域日益擴張,西至遙遠的西域一帶。這片遼闊的土地從此成為大唐帝國光輝榮耀的一部分,見證著盛世王朝的崛起與輝煌。


    。


    為了鞏固邊防,擴大領土,李世民十分注重軍備建設和軍隊訓練。他選拔優秀將領,充實軍隊力量,同時改進武器裝備,研發新型戰術戰法。


    經過嚴格訓練的唐軍軍紀嚴明、作戰勇猛,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軍隊之一。在對外征戰的過程中,唐朝的軍威遠播四海,周邊各國紛紛遣使朝貢,表示臣服於大唐帝國的統治之下。


    李世民秉持著開明包容的理念對待各少數民族。他摒棄種族偏見,堅持一視同仁的原則,平等對待漢族與其他各族人民。


    對於願意歸附的少數民族部落,給予妥善安置,並尊重其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同時,積極促進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增進彼此了解和信任。


    為了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和防禦,李世民設立了安西四鎮等邊陲管理機構,派遣得力官員駐守,負責處理當地政務、維護社會治安以及抵禦外敵入侵。


    這些措施有效地維護了邊疆地區的穩定與安寧,確保了中原內地與邊疆各族之間的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暢通無阻。在他的努力下,各民族和諧共處,共同為唐朝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


    李世民也被是少數民族首領尊稱為“天可汗”意為“天下的共主”。天可汗的權力很大,涉及到了方方麵麵的。


    天可汗是唐朝的最高統治者,擁有絕對的政治權力。他可以任命官員、製定政策、頒布法令等,對國家的政治事務進行全麵的管理和控製,李世民甚至可以直接冊封屬國國君。


    天可汗是唐朝的最高軍事統帥,擁有絕對的軍事權力。他可以指揮軍隊、進行戰爭、保衛國家的安全等,對國家的軍事事務進行全麵的管理和控製。


    天可汗是唐朝的最高經濟管理者,擁有絕對的經濟權力。他可以製定經濟政策、管理國家財政、征收賦稅等,對國家的經濟事務進行全麵的管理和控製。


    天可汗是唐朝的最高文化領袖,擁有絕對的文化權力。他可以製定文化政策、推廣文化教育、保護文化遺產等,對國家的文化事務進行全麵的管理和控製。


    總之,天可汗的權力是非常大的,他不僅是唐朝的最高統治者,也是唐朝的最高軍事統帥、最高經濟管理者和最高文化領袖。他的權力涵蓋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麵。楊堅雖然也被稱為聖人可汗,但那隻是一個稱謂,是沒有任何的權力的。


    在外交上,李世民深知外交對於一個國的重要性。為此,他精心挑選出一批才華橫溢、機智過人的使者,並派遣他們踏上前往各個國家的漫漫征途。


    通過這一係列舉措,唐朝與眾多國家之間的友好往來得以進一步加強,雙方在經貿、科技、文化等諸多方麵展開了緊密且卓有成效的合作。


    這些頻繁且富有成果的外交活動宛如一陣春風,迅速吹遍世界各地。它們極大地拓展了唐朝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範圍,使得唐朝這個東方大國的名號愈發響亮。與此同時,唐朝的國際地位也如旭日東升般節節攀升,逐漸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所在。


    作為一代明君的李世民深知文化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於是乎,他果斷地下達詔令,要求大規模地搜集天下各類珍貴典籍,並將其妥善收藏於宮廷圖書館內。此舉猶如一場及時雨,有力地推動了唐代文化的蓬勃發展,使其呈現出一片繁花似錦的繁榮景象。


    除此之外,李世民對儒家學說情有獨鍾,大力倡導其傳播與弘揚。同時,他也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對待佛教、道教等其他宗教流派,鼓勵它們自由發展。


    這種多元化的文化政策營造出一種寬鬆和諧的社會氛圍,各種思想在這裏碰撞交融,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多元文化格局。


    為了給國家源源不斷地輸送高素質人才,李世民不遺餘力地擴充教育機構。他廣納賢才,不拘一格降人才,將那些學富五車、德才兼備之士招致麾下。


    此外,他還對科舉製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與完善,打破門第之見,讓更多出身貧寒但胸懷抱負之人能夠憑借自身真才實學獲得晉升之機,步入仕途。


    總而言之,李世民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以及文化等多個關鍵領域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非凡成就。他的英明決策和雄才大略如同一塊塊堅固基石,共同構築起唐朝繁榮昌盛與長治久安的巍峨大廈。


    他的豐功偉績不僅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產生了極為深遠的曆史影響;更因其卓越貢獻而為後世子孫所稱頌不已,得以代代相傳,永載史冊。】


    武德年間


    朝堂之上,群臣們親眼目睹東突厥覆滅的消息傳來,一個個都驚得目瞪口呆、眼花繚亂,仿佛不敢相信自己所聞所見。要知道,那東突厥可是與他們大唐不相上下啊!甚至其國土麵積還要略微大於大唐呢!然而,如今卻被秦王李世民一舉剿滅,這實在是太令人難以置信了。


    那些精通算數之術的大臣更是忙不迭地開始掰弄起手指來,仔細計算著大唐如今新增的廣袤版圖。隨著一筆一劃的推算,他們的眼睛逐漸變得綠油油的,閃爍著貪婪而興奮的光芒。


    緊接著,這些人的目光紛紛轉向高坐龍椅之上的李淵,那眼神裏的含義再明顯不過了——陛下啊,為了大唐更為輝煌燦爛的未來,您是不是應該考慮讓出這個皇位寶座呢?


    此時此刻的李淵,也隻能默默地凝視著那張金光閃閃的榜單,心中同樣充滿了震驚和震撼之情。過了好一會兒,他終於按捺不住內心的疑惑,開口向次子李世民問道:“二郎啊,你究竟是如何做到這般驚天動地之事的呀?”


    李世民原本正呆呆地望著那張羅列著他一生赫赫功績的金榜出神,冷不丁聽到父親突如其來的發問,不由得迴過身來,臉上露出一絲茫然之色,呐呐道:“我……我也不知曉啊。”


    一旁的李建成將眾朝臣的神情以及父親和弟弟之間的對話盡收眼底,心頭頓時湧起一股深深的頹喪之感。


    直到此刻,他才徹底明白過來,自己已然毫無勝算可言了。就連他的親生父親李淵都在李世民如此耀眼的成就麵前黯然失色,更何況是他呢?又哪還有半分與之抗衡的機會啊!


    這金榜一出,朝堂上還不知道有多少人盼望著李世民上位。


    隋朝


    楊堅靜靜地凝視著金榜上關於李世民功績的奏折,他的神情逐漸變得凝重而沉默。時間仿佛凝固一般,過了許久,他終於緩緩地抬起頭來,目光轉向身旁的皇後獨孤氏,輕聲問道:“皇後啊,那李淵可是你的侄子吧?”


    獨孤皇後微微頷首,表示默認。她自然清楚自己夫君話中的深意。那個名叫李世民的孩子,其功績如此卓著,光芒耀眼奪目,宛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這樣出色的人物,又有誰會不想要有這樣的孩子呢?


    迴想起過往種種,楊勇因德行有虧而被廢掉了太子之位;楊廣更是因為暴虐無道,致使民怨四起,最終被處以極刑。麵對洶湧如潮的民意,楊堅和獨孤皇後深知,若不果斷處置楊廣以平民憤,恐怕這天下就要大亂了。


    然而,親手處決自己的親生兒子,無論如何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今,楊勇已廢,楊廣身死,帝後二人望著眼前那一群或平庸無能、或心懷叵測的皇子皇孫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這偌大的江山社稷,究竟該托付給誰呢?


    就在這關鍵時刻,李世民宛如一顆閃耀的星辰突然出現在眾人眼前,他的到來仿佛一道曙光,照亮了原本迷茫的前路,也給帝後二人帶來了全新的抉擇機會——那就是過繼李世民。


    要知道,此時此刻的過繼之舉意義非凡,它意味著能夠徹底斬斷血緣的羈絆。一旦完成過繼程序,不僅在宗族族譜之上會將相關人員除名,使其與李家毫無瓜葛,更重要的是,從此之後雙方將形同陌路,不再有任何實質性的關聯。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大殿內一片寂靜,唯有眾人輕微的唿吸聲和偶爾響起的衣袂飄動之聲交織在一起。楊堅端坐在龍椅之上,眉頭微皺,目光深邃而凝重,似乎正在內心深處權衡著利弊得失。


    終於,經過漫長的思考,他緩緩抬起手,輕輕一揮,下達了命令:“傳朕旨意,命唐國公夫婦攜帶其子速速前來大興!”這道聖旨猶如巨石入水,瞬間打破了平靜的局麵,引發了一陣不小的騷動。(楊堅建立隋朝時,定都大興的,楊廣登基以後遷都洛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盤點:始皇陛下贏麻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花枝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花枝瘦並收藏曆史盤點:始皇陛下贏麻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