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景泰帝,朱祁鈺
曆史盤點:始皇陛下贏麻了 作者:花枝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宣德年間
被金榜奇跡般地拯救迴來的朱瞻基,此刻對於生死之事已然有了極為深刻的體悟和洞察。經曆過這場與死亡擦肩而過的大劫之後,他仿佛脫胎換骨一般,對世間萬物都多了一份別樣的敬畏之心。
待到他身體徹底康複,精力充沛之時,一係列重大決策開始在宮廷之中悄然施行。首先,他毫不猶豫地下旨廢黜了孫皇後之位,這一決定猶如巨石投入湖中,激起層層漣漪。緊接著,他又將皇長子朱祁鎮貶為庶民,這一舉動更是令滿朝文武震驚不已。
然而,事情並未就此結束。朱瞻基深知要穩固大明江山社稷,必須選立一位賢能可靠的繼承人。於是乎,他果斷地恢複了已被廢棄多年的胡氏皇後之位,並將目光投向了年幼的朱祁鈺。這個孩子聰明伶俐、乖巧懂事,深得朱瞻基喜愛。此後,朱瞻基親自將朱祁鈺抱至身前,每日悉心教導,傾盡心血培養這位未來的儲君。
而對於那曾經犯下彌天大錯、險些斷送大明江山的朱祁鎮,朱瞻基的眼中閃過一絲冰冷徹骨的寒芒。盡管表麵上他隻是公開宣布廢除了孫氏母子的尊榮,但實際上,早在暗中他便已吩咐親信之人送去了兩杯致命的毒酒。在他看來,如此罪大惡極之人,斷無存活於世的理由。唯有以最決絕的方式鏟除禍根,方能確保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
在宣德之前的那些朝代裏,每一代朱家皇帝都曾召喚過太醫前來診治,因為他們感覺自己快要支撐不住了。而這位後輩所做之事,實在是令這些先輩們感到憤怒不已,甚至到了幾乎被氣死的程度!即便不是戰死了整整五十萬的兵士,哪怕隻是損失了十四萬之眾,對於這些先皇來說也是心如刀割般地疼痛。
此刻,朱元璋緊緊捂住自己的心口,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仿佛隨時都會背過氣去一般。他那雙原本炯炯有神的眼睛,此時卻直直地盯著朱棣,用一種異常堅定且不容置疑的口吻說道:“老四啊,瞻基的妃嬪之中絕對不能讓任何一個姓孫的女子進入宮廷,隻要跟孫家沾邊兒的一概不許!還有,咱們家的兒孫也決不能取名叫做朱祁鎮,這名字太不吉利!”
朱棣聽完這番話後,隻覺得心中湧起一股異樣的感覺。待他迴過神來仔細品味時,更是滿臉驚愕、難以置信地望著他的父親和兄長。這到底是什麽意思呢?他壓根就不敢朝著那個可怕的方向去聯想,但父親的話語又如此斬釘截鐵,由不得他不多想幾分。
於是,朱棣不由自主地將目光投向了朱標的所在之處,希望能從他那裏得到一些提示或者解釋。然而,隻見朱標麵帶微笑,神情安詳地朝他輕輕點了點頭,似乎並沒有受到絲毫影響,更看不出有半點兒陰霾之色。迴看迴來,眼眸滿是笑意,似乎在說:老四,大哥以後就靠你了。
【朱祁鎮的弟弟景泰帝朱祁鈺無疑是一位極具話題性且令人稱道的皇帝。倘若沒有朱祁鈺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大明王朝恐怕將會麵臨滅頂之災。
景泰帝朱祁鈺出生於宣德三年(公元 1428 年),乃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個兒子,與明英宗朱祁鎮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時間來到正統十四年(公元 1449 年),這一年注定要被載入史冊。土木堡之變驟然爆發,明英宗朱祁鎮不幸淪為瓦剌人的階下囚。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在此危急存亡之秋,孫太後與於謙等一眾大臣齊心協力,擁立朱祁鈺登上皇位,並遙尊被俘的朱祁鎮為太上皇,年號也隨之改為景泰。(孫太後估計是想讓朱祁鈺先占著皇位,等她兒子迴來再還給朱祁鎮)
朱祁鈺即位後,展現出非凡的治國才能和果敢決斷。他深知人才對於國家興衰的重要性,於是大力任用於謙等賢臣良將。
在於謙等人的輔佐下,朱祁鈺銳意進取,勵精圖治,積極組織抵禦瓦剌的入侵。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終於成功擊退了來勢洶洶的敵軍,讓搖搖欲墜的明朝得以轉危為安。
不僅如此,朱祁鈺並未滿足於此。他深知要想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於是,他針對當時明朝在政治、經濟以及軍事等諸多方麵存在的弊端,推行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在政治上,朱祁鈺整頓吏治,嚴懲貪汙腐敗之風,選拔賢能之士充實各級官員隊伍;在經濟方麵,他輕徭薄賦,鼓勵農業生產,促進商業繁榮,努力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而在軍事領域,朱祁鈺加強邊防建設,整飭軍紀,提高軍隊戰鬥力。通過這些舉措,明朝的國力逐漸得到恢複和發展,社會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景泰八年(公元 1457 年),那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就在這一年,命運的齒輪開始悄然轉動,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劇變——奪門之變爆發了。
曾經被迫退位、困於南宮的朱祁鎮,在石亨、徐有貞等一幹人的簇擁下,成功地奪迴了原本屬於自己的皇位。而此時的朱祁鈺,則被無情地剝奪了皇位,貶為郕王,並遭到軟禁,從此失去了自由,被困在了西苑那一方小小的天地之中。
然而,事情並未就此結束。沒過多久,令人震驚的消息傳來,朱祁鈺竟離奇地離開了人世,年僅三十歲,正值壯年的他就這樣匆匆走完了人生旅程。對於他的死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疾病所致,也有人猜測其中隱藏著不為人知的陰謀,但真相究竟如何,或許永遠都將成為一個解不開的謎團。
明英宗朱祁鎮對這位昔日的競爭對手顯然沒有絲毫的憐憫之心,不僅賜予了他一個充滿貶義的諡號——“戾”,還僅僅按照親王的禮儀將其安葬在了北京西山。仿佛要讓世人徹底忘卻朱祁鈺曾身為帝王的過往。
但曆史終究不會輕易被掩蓋和遺忘。時光荏苒,轉眼來到了成化十一年(公元 1475 年),明憲宗朱見深終於決定為朱祁鈺正名,恢複了他的帝號,並定下了新的諡號——“恭仁康定景皇帝”。這一刻,正義似乎得到了伸張,人們再次憶起了那位曾經在風雨飄搖中力挽狂瀾的皇帝。
朱祁鈺在位期間,展現出了非凡的治國才能。他勵精圖治,推行一係列改革措施,使得明朝社會逐漸穩定下來,經濟得以複蘇,百姓安居樂業。
這段時期被後世譽為“景泰之治”,無疑是對朱祁鈺功績的高度肯定。盡管當初並不被宣德皇帝朱瞻基所看好,但朱祁鈺卻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用“景泰八年,國泰民安”這八個擲地有聲的大字,向他的父親交出了一份堪稱完美的答卷。】
“而那驚心動魄的奪門之變,在後世引發了無數的爭議和揣測。許多人都認為朱祁鎮此舉無疑是從自己兒子朱見深手中硬生生地搶走了皇位。要知道,彼時的景泰帝朱祁鈺膝下無子,而且已有意將朱見深立為太子。然而,朱祁鎮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卻使得朱見深與皇位擦肩而過,並且一等便是數年之久。
關於朱祁鈺子嗣為何會頻頻夭折,更是眾說紛紜,各種猜測層出不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說法,當屬當時仍居於太後之位的孫氏所為。畢竟,如果朱祁鈺一直無後,那麽皇位便極有可能重迴朱祁鎮這一脈。這種推測並非毫無根據,宮廷鬥爭向來殘酷無情,權力的爭奪往往伴隨著血腥與陰謀。
金榜說起這段曆史時,語氣中毫不掩飾對朱祁鎮的鄙夷和嫌棄。緊接著,金榜又補充道:“再說那些協助朱祁鎮奪取皇位之人,他們最終也沒得到什麽好下場。一個個結局淒慘無比,真可謂是因果報應!”仿佛這些人的命運早已注定,在這場權力的遊戲中,沒有人能夠全身而退。
景泰年間
(此時還沒有到出現朱祁鎮叫門的時間段)
朱祁鈺麵沉似水地端坐在朝堂之上,目光冷冽如冰,靜靜地凝視著底下那群麵色不斷變幻的朝臣們。突然,他輕輕地嗤笑一聲,那笑聲仿佛一道驚雷,在寂靜的朝堂上空炸響:“怎麽?諸位大人之前不都還叫嚷著要迎迴太上皇麽?如今怎的都啞巴了?”
此時,站在下方的於謙,在看完了金榜對於文官的仔細盤點後,整個人仿佛經曆了一場洗禮般,已然脫胎換骨。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心中暗自思忖道:原來一直以來所倡導的恢複周禮和舉薦製,並不能有效地解決當下國家麵臨的諸多難題啊!想到此處,他不禁抬起頭來,與朱祁鈺對視了一眼。這一瞬間,兩人的目光交匯,似乎一切盡在不言中。
而那些平日裏與於謙不對付、又貪汙腐敗的文官們,則感覺到一股寒意順著脊梁骨往上爬,直讓他們覺得脖頸處涼颼颼的,好似被一把無形的利刃抵住一般。
下朝之後,朱祁鈺麵色凝重地留在了朝堂之上,他揮手示意身邊的內侍將其他大臣都請出殿外,隻留下了於謙和襄王朱瞻墡。一時間,原本熱鬧喧囂的宮殿變得異常安靜,空曠而又肅穆,仿佛連空氣都凝固了一般。
此時,偌大的宮殿裏,隻剩下朱祁鈺、於謙二人相對而立。除了於謙以外朱祁鈺還讓人去請了襄王朱瞻墡前來議事。朱祁鈺那深邃如海的雙眸緊緊地凝視著眼前的於謙,目光猶如兩道利箭,似乎想要穿透對方的內心深處。他沉默良久,終於緩緩開口問道:“於愛卿啊,如今兄長朱祁鎮依舊下落不明,朕心中著實憂慮不安,不知到底該如何是好呢?”
朱祁鈺雖然嘴上說著不知道怎麽辦,但實際上他心裏早已有了盤算。他其實想讓手下之人在大同府暗中動手,用鐵箭結果掉那個給他帶來無盡麻煩的禍頭子——朱祁鎮。然而身為帝王,有些話是不能明言的,隻能說得含糊其辭,點到為止。
於謙站在原地,微微低著頭,不敢與朱祁鈺對視。但他心思敏銳,又豈會不明白皇帝話語之中隱藏的深意?所謂的“下落不明”,不過是一種委婉的說法而已,背後真正的意圖不言而喻。
麵對皇帝的問話,於謙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和遲疑,他連忙恭敬地拱手作揖,然後鄭重其事地迴答道:“陛下請放心,微臣必定會竭盡全力,鞠躬盡瘁,輔佐陛下穩定朝局,確保大明江山社稷安穩無虞!”說完這番話後,於謙抬起頭來,目光堅定地望向朱祁鈺,眼神中透露出一片赤誠之心。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襄王朱瞻墡邁著沉穩而有力的步伐緩緩走進了殿內。他身姿挺拔如鬆,氣宇軒昂,周身散發著一種與生俱來的高貴氣質。進入殿內後,朱瞻墡並沒有立刻開口說話,而是沉默不語地將目光投向了侄子朱祁鈺。
隻見朱祁鈺正端坐在龍椅之上,那雙幽深的眼眸仿佛隱藏著無盡的秘密和心思。朱瞻墡靜靜地凝視著這雙眼睛,心中不禁暗自思忖起來。片刻之後,他輕輕地點了點頭,心中暗暗想到:“看來兄長的血脈倒也並非完全不堪大用嘛。雖曆經風雨,但從這眼神之中仍能看出一絲堅毅與果敢。”
此時,朱祁鈺似乎察覺到了叔父投來的目光,他緩緩地轉過頭,望向朱瞻墡。兩人的視線在空中交匯,瞬間碰撞出一股無形的火花。緊接著,朱祁鈺麵色凝重,語重心長地對朱瞻墡說道:“五叔啊,如今大同府那邊的局勢可謂錯綜複雜、變幻莫測。朕思前想後,覺得此事唯有托付於您方能放心。恐怕還得勞煩您不辭辛勞,親自跑一趟大同府了。”
朱瞻墡聽聞此言,臉上沒有絲毫猶豫之色,他微微頷首,表示願意領命前往大同府。其實,他心裏非常清楚朱祁鈺此番派遣自己前去的真正意圖——在太上皇朱祁鎮被鐵箭紮死之後,確定他是不是真的涼透了。然而,麵對這樣一個艱巨而敏感的任務,朱瞻墡深知責任重大,不敢有半點疏忽大意。
被金榜奇跡般地拯救迴來的朱瞻基,此刻對於生死之事已然有了極為深刻的體悟和洞察。經曆過這場與死亡擦肩而過的大劫之後,他仿佛脫胎換骨一般,對世間萬物都多了一份別樣的敬畏之心。
待到他身體徹底康複,精力充沛之時,一係列重大決策開始在宮廷之中悄然施行。首先,他毫不猶豫地下旨廢黜了孫皇後之位,這一決定猶如巨石投入湖中,激起層層漣漪。緊接著,他又將皇長子朱祁鎮貶為庶民,這一舉動更是令滿朝文武震驚不已。
然而,事情並未就此結束。朱瞻基深知要穩固大明江山社稷,必須選立一位賢能可靠的繼承人。於是乎,他果斷地恢複了已被廢棄多年的胡氏皇後之位,並將目光投向了年幼的朱祁鈺。這個孩子聰明伶俐、乖巧懂事,深得朱瞻基喜愛。此後,朱瞻基親自將朱祁鈺抱至身前,每日悉心教導,傾盡心血培養這位未來的儲君。
而對於那曾經犯下彌天大錯、險些斷送大明江山的朱祁鎮,朱瞻基的眼中閃過一絲冰冷徹骨的寒芒。盡管表麵上他隻是公開宣布廢除了孫氏母子的尊榮,但實際上,早在暗中他便已吩咐親信之人送去了兩杯致命的毒酒。在他看來,如此罪大惡極之人,斷無存活於世的理由。唯有以最決絕的方式鏟除禍根,方能確保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
在宣德之前的那些朝代裏,每一代朱家皇帝都曾召喚過太醫前來診治,因為他們感覺自己快要支撐不住了。而這位後輩所做之事,實在是令這些先輩們感到憤怒不已,甚至到了幾乎被氣死的程度!即便不是戰死了整整五十萬的兵士,哪怕隻是損失了十四萬之眾,對於這些先皇來說也是心如刀割般地疼痛。
此刻,朱元璋緊緊捂住自己的心口,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仿佛隨時都會背過氣去一般。他那雙原本炯炯有神的眼睛,此時卻直直地盯著朱棣,用一種異常堅定且不容置疑的口吻說道:“老四啊,瞻基的妃嬪之中絕對不能讓任何一個姓孫的女子進入宮廷,隻要跟孫家沾邊兒的一概不許!還有,咱們家的兒孫也決不能取名叫做朱祁鎮,這名字太不吉利!”
朱棣聽完這番話後,隻覺得心中湧起一股異樣的感覺。待他迴過神來仔細品味時,更是滿臉驚愕、難以置信地望著他的父親和兄長。這到底是什麽意思呢?他壓根就不敢朝著那個可怕的方向去聯想,但父親的話語又如此斬釘截鐵,由不得他不多想幾分。
於是,朱棣不由自主地將目光投向了朱標的所在之處,希望能從他那裏得到一些提示或者解釋。然而,隻見朱標麵帶微笑,神情安詳地朝他輕輕點了點頭,似乎並沒有受到絲毫影響,更看不出有半點兒陰霾之色。迴看迴來,眼眸滿是笑意,似乎在說:老四,大哥以後就靠你了。
【朱祁鎮的弟弟景泰帝朱祁鈺無疑是一位極具話題性且令人稱道的皇帝。倘若沒有朱祁鈺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大明王朝恐怕將會麵臨滅頂之災。
景泰帝朱祁鈺出生於宣德三年(公元 1428 年),乃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個兒子,與明英宗朱祁鎮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時間來到正統十四年(公元 1449 年),這一年注定要被載入史冊。土木堡之變驟然爆發,明英宗朱祁鎮不幸淪為瓦剌人的階下囚。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在此危急存亡之秋,孫太後與於謙等一眾大臣齊心協力,擁立朱祁鈺登上皇位,並遙尊被俘的朱祁鎮為太上皇,年號也隨之改為景泰。(孫太後估計是想讓朱祁鈺先占著皇位,等她兒子迴來再還給朱祁鎮)
朱祁鈺即位後,展現出非凡的治國才能和果敢決斷。他深知人才對於國家興衰的重要性,於是大力任用於謙等賢臣良將。
在於謙等人的輔佐下,朱祁鈺銳意進取,勵精圖治,積極組織抵禦瓦剌的入侵。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終於成功擊退了來勢洶洶的敵軍,讓搖搖欲墜的明朝得以轉危為安。
不僅如此,朱祁鈺並未滿足於此。他深知要想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於是,他針對當時明朝在政治、經濟以及軍事等諸多方麵存在的弊端,推行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在政治上,朱祁鈺整頓吏治,嚴懲貪汙腐敗之風,選拔賢能之士充實各級官員隊伍;在經濟方麵,他輕徭薄賦,鼓勵農業生產,促進商業繁榮,努力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而在軍事領域,朱祁鈺加強邊防建設,整飭軍紀,提高軍隊戰鬥力。通過這些舉措,明朝的國力逐漸得到恢複和發展,社會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景泰八年(公元 1457 年),那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就在這一年,命運的齒輪開始悄然轉動,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劇變——奪門之變爆發了。
曾經被迫退位、困於南宮的朱祁鎮,在石亨、徐有貞等一幹人的簇擁下,成功地奪迴了原本屬於自己的皇位。而此時的朱祁鈺,則被無情地剝奪了皇位,貶為郕王,並遭到軟禁,從此失去了自由,被困在了西苑那一方小小的天地之中。
然而,事情並未就此結束。沒過多久,令人震驚的消息傳來,朱祁鈺竟離奇地離開了人世,年僅三十歲,正值壯年的他就這樣匆匆走完了人生旅程。對於他的死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疾病所致,也有人猜測其中隱藏著不為人知的陰謀,但真相究竟如何,或許永遠都將成為一個解不開的謎團。
明英宗朱祁鎮對這位昔日的競爭對手顯然沒有絲毫的憐憫之心,不僅賜予了他一個充滿貶義的諡號——“戾”,還僅僅按照親王的禮儀將其安葬在了北京西山。仿佛要讓世人徹底忘卻朱祁鈺曾身為帝王的過往。
但曆史終究不會輕易被掩蓋和遺忘。時光荏苒,轉眼來到了成化十一年(公元 1475 年),明憲宗朱見深終於決定為朱祁鈺正名,恢複了他的帝號,並定下了新的諡號——“恭仁康定景皇帝”。這一刻,正義似乎得到了伸張,人們再次憶起了那位曾經在風雨飄搖中力挽狂瀾的皇帝。
朱祁鈺在位期間,展現出了非凡的治國才能。他勵精圖治,推行一係列改革措施,使得明朝社會逐漸穩定下來,經濟得以複蘇,百姓安居樂業。
這段時期被後世譽為“景泰之治”,無疑是對朱祁鈺功績的高度肯定。盡管當初並不被宣德皇帝朱瞻基所看好,但朱祁鈺卻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用“景泰八年,國泰民安”這八個擲地有聲的大字,向他的父親交出了一份堪稱完美的答卷。】
“而那驚心動魄的奪門之變,在後世引發了無數的爭議和揣測。許多人都認為朱祁鎮此舉無疑是從自己兒子朱見深手中硬生生地搶走了皇位。要知道,彼時的景泰帝朱祁鈺膝下無子,而且已有意將朱見深立為太子。然而,朱祁鎮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卻使得朱見深與皇位擦肩而過,並且一等便是數年之久。
關於朱祁鈺子嗣為何會頻頻夭折,更是眾說紛紜,各種猜測層出不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說法,當屬當時仍居於太後之位的孫氏所為。畢竟,如果朱祁鈺一直無後,那麽皇位便極有可能重迴朱祁鎮這一脈。這種推測並非毫無根據,宮廷鬥爭向來殘酷無情,權力的爭奪往往伴隨著血腥與陰謀。
金榜說起這段曆史時,語氣中毫不掩飾對朱祁鎮的鄙夷和嫌棄。緊接著,金榜又補充道:“再說那些協助朱祁鎮奪取皇位之人,他們最終也沒得到什麽好下場。一個個結局淒慘無比,真可謂是因果報應!”仿佛這些人的命運早已注定,在這場權力的遊戲中,沒有人能夠全身而退。
景泰年間
(此時還沒有到出現朱祁鎮叫門的時間段)
朱祁鈺麵沉似水地端坐在朝堂之上,目光冷冽如冰,靜靜地凝視著底下那群麵色不斷變幻的朝臣們。突然,他輕輕地嗤笑一聲,那笑聲仿佛一道驚雷,在寂靜的朝堂上空炸響:“怎麽?諸位大人之前不都還叫嚷著要迎迴太上皇麽?如今怎的都啞巴了?”
此時,站在下方的於謙,在看完了金榜對於文官的仔細盤點後,整個人仿佛經曆了一場洗禮般,已然脫胎換骨。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心中暗自思忖道:原來一直以來所倡導的恢複周禮和舉薦製,並不能有效地解決當下國家麵臨的諸多難題啊!想到此處,他不禁抬起頭來,與朱祁鈺對視了一眼。這一瞬間,兩人的目光交匯,似乎一切盡在不言中。
而那些平日裏與於謙不對付、又貪汙腐敗的文官們,則感覺到一股寒意順著脊梁骨往上爬,直讓他們覺得脖頸處涼颼颼的,好似被一把無形的利刃抵住一般。
下朝之後,朱祁鈺麵色凝重地留在了朝堂之上,他揮手示意身邊的內侍將其他大臣都請出殿外,隻留下了於謙和襄王朱瞻墡。一時間,原本熱鬧喧囂的宮殿變得異常安靜,空曠而又肅穆,仿佛連空氣都凝固了一般。
此時,偌大的宮殿裏,隻剩下朱祁鈺、於謙二人相對而立。除了於謙以外朱祁鈺還讓人去請了襄王朱瞻墡前來議事。朱祁鈺那深邃如海的雙眸緊緊地凝視著眼前的於謙,目光猶如兩道利箭,似乎想要穿透對方的內心深處。他沉默良久,終於緩緩開口問道:“於愛卿啊,如今兄長朱祁鎮依舊下落不明,朕心中著實憂慮不安,不知到底該如何是好呢?”
朱祁鈺雖然嘴上說著不知道怎麽辦,但實際上他心裏早已有了盤算。他其實想讓手下之人在大同府暗中動手,用鐵箭結果掉那個給他帶來無盡麻煩的禍頭子——朱祁鎮。然而身為帝王,有些話是不能明言的,隻能說得含糊其辭,點到為止。
於謙站在原地,微微低著頭,不敢與朱祁鈺對視。但他心思敏銳,又豈會不明白皇帝話語之中隱藏的深意?所謂的“下落不明”,不過是一種委婉的說法而已,背後真正的意圖不言而喻。
麵對皇帝的問話,於謙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和遲疑,他連忙恭敬地拱手作揖,然後鄭重其事地迴答道:“陛下請放心,微臣必定會竭盡全力,鞠躬盡瘁,輔佐陛下穩定朝局,確保大明江山社稷安穩無虞!”說完這番話後,於謙抬起頭來,目光堅定地望向朱祁鈺,眼神中透露出一片赤誠之心。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襄王朱瞻墡邁著沉穩而有力的步伐緩緩走進了殿內。他身姿挺拔如鬆,氣宇軒昂,周身散發著一種與生俱來的高貴氣質。進入殿內後,朱瞻墡並沒有立刻開口說話,而是沉默不語地將目光投向了侄子朱祁鈺。
隻見朱祁鈺正端坐在龍椅之上,那雙幽深的眼眸仿佛隱藏著無盡的秘密和心思。朱瞻墡靜靜地凝視著這雙眼睛,心中不禁暗自思忖起來。片刻之後,他輕輕地點了點頭,心中暗暗想到:“看來兄長的血脈倒也並非完全不堪大用嘛。雖曆經風雨,但從這眼神之中仍能看出一絲堅毅與果敢。”
此時,朱祁鈺似乎察覺到了叔父投來的目光,他緩緩地轉過頭,望向朱瞻墡。兩人的視線在空中交匯,瞬間碰撞出一股無形的火花。緊接著,朱祁鈺麵色凝重,語重心長地對朱瞻墡說道:“五叔啊,如今大同府那邊的局勢可謂錯綜複雜、變幻莫測。朕思前想後,覺得此事唯有托付於您方能放心。恐怕還得勞煩您不辭辛勞,親自跑一趟大同府了。”
朱瞻墡聽聞此言,臉上沒有絲毫猶豫之色,他微微頷首,表示願意領命前往大同府。其實,他心裏非常清楚朱祁鈺此番派遣自己前去的真正意圖——在太上皇朱祁鎮被鐵箭紮死之後,確定他是不是真的涼透了。然而,麵對這樣一個艱巨而敏感的任務,朱瞻墡深知責任重大,不敢有半點疏忽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