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奉天靖難【二】
曆史盤點:始皇陛下贏麻了 作者:花枝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然而,在那場驚心動魄、風雲變幻的靖難之役中,有一個人所展現出來的重要性同樣不容小覷,此人便是徐皇後。這位尊貴的女性乃是明成祖朱棣一生摯愛的伴侶,也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位賢後。
在靖難之役爆發之際,局勢波譎雲詭,各方勢力紛爭不斷。而徐皇後卻毫不猶豫地選擇堅定地站在了丈夫朱棣這一方,成為了他最為堅實的精神支柱。
每當朱棣感到疲憊不堪或是心生疑慮之時,徐皇後總是能夠用溫柔的話語和深情的目光給予他無盡的安慰與鼓舞,讓他重新振作起來,繼續勇往直前。
當朱棣毅然決然地起兵之後,整個戰局愈發緊張激烈。在此關鍵時刻,徐皇後挺身而出,肩負起了鎮守北平這座重鎮的重任。她以非凡的勇氣和卓越的才智,有條不紊地組織起城中的防禦工事,調兵遣將,嚴密布防,力保後方的安穩無虞。
麵對來勢洶洶、如潮水般洶湧而至的攻城敵軍,徐皇後毫無懼色,更不曾有絲毫退縮之意。相反,她身先士卒,親自披上厚重的鎧甲,英姿颯爽地登上城樓指揮作戰。
不僅如此,她還振臂一唿,號召城中的婦女們一同奮起抵抗敵人的入侵。這些平日裏看似柔弱的女子們,在徐皇後的感召下紛紛拿起武器,勇敢地投入到戰鬥之中。
在這場生死攸關的戰役中,徐皇後不僅表現出了無畏的英勇,更是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她積極參與到軍事策劃當中,深入分析敵我雙方的形勢優劣,並提出一係列精妙絕倫的戰略戰術建議。
與此同時,她深知士氣對於一支軍隊而言至關重要,於是便不辭辛勞地奔走於各個軍營之間,親自慰問將士們,激勵他們奮勇殺敵。
正是因為有著徐皇後這樣一位智勇雙全、德才兼備的賢內助在背後默默付出、全力支持,朱棣的軍隊方能在戰場上屢建奇功,最終成功奪取天下,登上皇位。
而在朱棣即位之後,徐皇後依然沒有停下腳步,她開始涉足政治領域,憑借自身廣博的學識和獨到的見解,積極參與國家大政方針的製定與決策,為明朝的繁榮昌盛和長治久安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可以說,徐皇後的支持與努力猶如一股強大的動力源泉,有力地推動著朱棣在靖難之役中走向勝利,並在其統治時期開創了一番輝煌燦爛的盛世景象。(徐皇後其實也是參與政治了的)
在明朝時期,眾多的皇後大多出身於平凡的平民家庭,然而徐皇後卻與眾不同。她的身世背景相較於其他皇後而言,可以說是極其顯赫和非凡的存在。
這位徐皇後出生於公元 1362 年至 1407 年之間,其父親正是大名鼎鼎的明朝開國元勳——徐達。作為徐達的長女,自小就備受矚目,享受著尊貴與榮耀。而這樣特殊的身份也注定了她不平凡的一生,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了屬於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
自小起,她便展現出過人的聰慧才智,對於書籍有著濃厚的興趣,終日手不釋卷,沉浸於知識的海洋之中。因其博學多才,時人皆尊稱其為“女諸生”。
時光流轉,至洪武九年,即公元 1376 年,徐皇後迎來了人生中的重要時刻——被正式冊封為燕王妃。從此之後,她與燕王朱棣攜手相伴,共同走過風雨歲月。
而當那場驚心動魄的靖難之役爆發之際,徐皇後更是挺身而出,以巾幗不讓須眉之勢協助朱棣鎮守北平城。她不僅親自參與軍事謀劃,更積極組織城中軍民抵禦敵軍的進攻,為穩定局勢立下汗馬功勞。
待到朱棣成功登上皇位,徐皇後亦順理成章地被冊立為一國之母。然而,身居高位的她並未因此而驕傲自滿,反而時刻心係天下蒼生。她屢次向朱棣進諫忠言,力勸他廣招賢能之士,同時要關懷黎民百姓的艱難困苦,施仁政於民。
除此之外,徐皇後還尤為注重對子女們的悉心教導。在她的言傳身教之下,諸位皇子和公主皆成長為德才兼備之人,成為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才。
可惜天不假年,永樂五年之時,年僅四十六歲的徐皇後終因病魔纏身,與世長辭。她的離去令朱棣悲痛欲絕,也讓整個宮廷乃至天下臣民都深感惋惜。但她那傳奇般的一生以及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將永遠銘刻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之中,熠熠生輝。】
永樂七年
朱棣得知徐皇後的死期時,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惶恐。他的腳步匆匆,不顧一切地奔向坤寧宮的方向,仿佛時間在這一刻變得無比緊迫。
這一路走來,朱棣的心緒就如同那洶湧澎湃的海浪一般難以平靜。他的腦海之中,往昔與徐皇後一同度過的那些美好時光仿佛電影畫麵般不停地閃現而過。每一個場景都是那麽清晰,那麽深刻,讓他無法忘懷。
想當初,他們二人彼此相依相偎,攜手並肩,勇敢地迎接並戰勝了宮廷裏接踵而至的重重艱難險阻以及各種棘手難題。徐皇後那溫婉如水的性情、聰穎過人的智慧還有堅定不移的意誌,始終都像是一根頂天立地的頂梁柱,穩穩地支撐在他的心頭。然而此時此刻,這位一直在他生命中占據著至關重要地位的女子,竟然即將要永遠地離開他了!
當朱棣曆經千辛萬苦,終於抵達坤寧宮的時候,他整個人已經氣喘籲籲,胸膛劇烈起伏著,好似風箱一般。他那雙原本犀利有神的眼眸此刻也被滿滿的焦慮和深切的悲痛所填滿。
隻見他腳步踉蹌而又匆忙地衝進寢宮之內,一眼便望見了安靜地平躺在床榻之上的徐皇後。她那張往日總是洋溢著溫和笑容的麵龐此時卻蒼白得猶如一張薄紙,毫無血色可言。朱棣見狀,心如刀絞,急忙三步並作兩步奔至床邊,然後毫不猶豫地伸出雙手緊緊地握住了徐皇後那隻略顯冰涼且無力的纖纖細手。
他閉上眼睛,全神貫注地去感受著從她手腕處傳來的那極其微弱的脈搏跳動,一顆心瞬間沉入無底深淵,無盡的無助感和絕望情緒如潮水般瘋狂湧上心頭,幾乎將他徹底淹沒。
朱棣的眼眶瞬間濕潤,淚水如決堤般不由自主地奔湧而下。他微微顫抖著嘴唇,輕聲地唿喚著徐皇後那熟悉而又親切的名字,仿佛每一聲唿喚都是對愛人最後的挽留與不舍。他多麽渴望她能夠聽到自己飽含深情的唿喊,睜開雙眼再看一眼這個深愛著她的男人。
站在徐皇後的病榻之前,朱棣的心情沉重到了極點。他靜靜地凝視著那張曾經美麗動人、如今卻憔悴不堪的麵龐,心中滿是痛苦與無奈。
他雙手合十,默默地向上天祈禱著,祈求上蒼能大發慈悲,再多賜予他們一些相處的時光。
可是,無論朱棣怎樣虔誠地祈禱,命運的車輪依舊無情地滾滾向前,絲毫沒有停下的跡象。眼看著徐皇後的生命之火一點點微弱下去,就如同風中殘燭一般隨時可能熄滅,朱棣的心也隨之沉入了無底深淵。
就在眾人都陷入絕望之際,突然之間,一道淡淡的金光毫無征兆地從天而降,宛如一條金色的絲帶,輕輕地纏繞在了徐皇後的身軀之上。
緊接著,那道金光開始緩緩流動起來,所過之處,原本支離破碎的身體內部竟奇跡般地被一一修複。隻見徐皇後那蒼白如雪的麵容,也在這神奇光芒的照耀下漸漸泛起了絲絲血色,原本緊閉的雙眸似乎有了些許顫動的跡象。
這突如其來的變化令在場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尤其是朱棣更是瞪大了眼睛,難以置信地望著眼前發生的這不可思議的一幕。
“咳咳,皇上”突然一陣咳嗽,打斷了靜謐的氣氛,徐皇後緩緩的睜開眼,溫和的看著麵前的朱棣,朱棣見到徐皇後醒來,連忙上前握住了她的手,招唿太醫上前給皇後診脈。
太醫診完脈後,麵上滿是喜色,跪下說道:“娘娘的身體現在好了很多,後麵仔細調養生息便可痊愈”
朱棣聽到徐皇後身體好了些許,大喜。朱高熾眼裏滿滿都是喜色,他不會失去娘了,真是太好了!
朱棣立刻下令,讓禦膳房準備最好的膳食,為徐皇後調養身體。他親自前往徐皇後的寢宮,陪伴在她身邊,細心照料。朱高熾也跟在父親身邊,寸步不離地守護著母親。
徐皇後看著朱棣和朱高熾三兄弟,心中充滿了感動和欣慰。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和兒子們是多麽的愛她。她輕輕地握住朱棣的手,說:“陛下,臣妾能有今日,全賴陛下的厚愛和照顧。臣妾感激不盡。”
朱棣微笑著看著徐皇後,說:“你是朕的妻子,朕自然要好好照顧你。你放心,朕一定會讓你早日康複的。”
朱高熾也說:“娘,你一定要快點好起來。”徐皇後點了點頭,說:“好,好。你們都是娘的好孩子。娘一定會盡快好起來的。瞧瞧娘的高熾,最近都清減了不少”徐皇後心疼的摸著大兒子的胖臉。
朱高熾聽著母親的關心,連忙笑著道:“娘,你別看兒子好像清減了不少,但是兒子感覺兒子的身體沒有以往那麽笨重了,步伐都輕快了不少呢”徐皇後聞言大喜,連忙讓朱高熾走了幾步,看他確實腳步沒有那麽沉重,這才放下心來。
(變相給大胖兒子減了個肥吧)
在靖難之役爆發之際,局勢波譎雲詭,各方勢力紛爭不斷。而徐皇後卻毫不猶豫地選擇堅定地站在了丈夫朱棣這一方,成為了他最為堅實的精神支柱。
每當朱棣感到疲憊不堪或是心生疑慮之時,徐皇後總是能夠用溫柔的話語和深情的目光給予他無盡的安慰與鼓舞,讓他重新振作起來,繼續勇往直前。
當朱棣毅然決然地起兵之後,整個戰局愈發緊張激烈。在此關鍵時刻,徐皇後挺身而出,肩負起了鎮守北平這座重鎮的重任。她以非凡的勇氣和卓越的才智,有條不紊地組織起城中的防禦工事,調兵遣將,嚴密布防,力保後方的安穩無虞。
麵對來勢洶洶、如潮水般洶湧而至的攻城敵軍,徐皇後毫無懼色,更不曾有絲毫退縮之意。相反,她身先士卒,親自披上厚重的鎧甲,英姿颯爽地登上城樓指揮作戰。
不僅如此,她還振臂一唿,號召城中的婦女們一同奮起抵抗敵人的入侵。這些平日裏看似柔弱的女子們,在徐皇後的感召下紛紛拿起武器,勇敢地投入到戰鬥之中。
在這場生死攸關的戰役中,徐皇後不僅表現出了無畏的英勇,更是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她積極參與到軍事策劃當中,深入分析敵我雙方的形勢優劣,並提出一係列精妙絕倫的戰略戰術建議。
與此同時,她深知士氣對於一支軍隊而言至關重要,於是便不辭辛勞地奔走於各個軍營之間,親自慰問將士們,激勵他們奮勇殺敵。
正是因為有著徐皇後這樣一位智勇雙全、德才兼備的賢內助在背後默默付出、全力支持,朱棣的軍隊方能在戰場上屢建奇功,最終成功奪取天下,登上皇位。
而在朱棣即位之後,徐皇後依然沒有停下腳步,她開始涉足政治領域,憑借自身廣博的學識和獨到的見解,積極參與國家大政方針的製定與決策,為明朝的繁榮昌盛和長治久安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可以說,徐皇後的支持與努力猶如一股強大的動力源泉,有力地推動著朱棣在靖難之役中走向勝利,並在其統治時期開創了一番輝煌燦爛的盛世景象。(徐皇後其實也是參與政治了的)
在明朝時期,眾多的皇後大多出身於平凡的平民家庭,然而徐皇後卻與眾不同。她的身世背景相較於其他皇後而言,可以說是極其顯赫和非凡的存在。
這位徐皇後出生於公元 1362 年至 1407 年之間,其父親正是大名鼎鼎的明朝開國元勳——徐達。作為徐達的長女,自小就備受矚目,享受著尊貴與榮耀。而這樣特殊的身份也注定了她不平凡的一生,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了屬於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
自小起,她便展現出過人的聰慧才智,對於書籍有著濃厚的興趣,終日手不釋卷,沉浸於知識的海洋之中。因其博學多才,時人皆尊稱其為“女諸生”。
時光流轉,至洪武九年,即公元 1376 年,徐皇後迎來了人生中的重要時刻——被正式冊封為燕王妃。從此之後,她與燕王朱棣攜手相伴,共同走過風雨歲月。
而當那場驚心動魄的靖難之役爆發之際,徐皇後更是挺身而出,以巾幗不讓須眉之勢協助朱棣鎮守北平城。她不僅親自參與軍事謀劃,更積極組織城中軍民抵禦敵軍的進攻,為穩定局勢立下汗馬功勞。
待到朱棣成功登上皇位,徐皇後亦順理成章地被冊立為一國之母。然而,身居高位的她並未因此而驕傲自滿,反而時刻心係天下蒼生。她屢次向朱棣進諫忠言,力勸他廣招賢能之士,同時要關懷黎民百姓的艱難困苦,施仁政於民。
除此之外,徐皇後還尤為注重對子女們的悉心教導。在她的言傳身教之下,諸位皇子和公主皆成長為德才兼備之人,成為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才。
可惜天不假年,永樂五年之時,年僅四十六歲的徐皇後終因病魔纏身,與世長辭。她的離去令朱棣悲痛欲絕,也讓整個宮廷乃至天下臣民都深感惋惜。但她那傳奇般的一生以及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將永遠銘刻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之中,熠熠生輝。】
永樂七年
朱棣得知徐皇後的死期時,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惶恐。他的腳步匆匆,不顧一切地奔向坤寧宮的方向,仿佛時間在這一刻變得無比緊迫。
這一路走來,朱棣的心緒就如同那洶湧澎湃的海浪一般難以平靜。他的腦海之中,往昔與徐皇後一同度過的那些美好時光仿佛電影畫麵般不停地閃現而過。每一個場景都是那麽清晰,那麽深刻,讓他無法忘懷。
想當初,他們二人彼此相依相偎,攜手並肩,勇敢地迎接並戰勝了宮廷裏接踵而至的重重艱難險阻以及各種棘手難題。徐皇後那溫婉如水的性情、聰穎過人的智慧還有堅定不移的意誌,始終都像是一根頂天立地的頂梁柱,穩穩地支撐在他的心頭。然而此時此刻,這位一直在他生命中占據著至關重要地位的女子,竟然即將要永遠地離開他了!
當朱棣曆經千辛萬苦,終於抵達坤寧宮的時候,他整個人已經氣喘籲籲,胸膛劇烈起伏著,好似風箱一般。他那雙原本犀利有神的眼眸此刻也被滿滿的焦慮和深切的悲痛所填滿。
隻見他腳步踉蹌而又匆忙地衝進寢宮之內,一眼便望見了安靜地平躺在床榻之上的徐皇後。她那張往日總是洋溢著溫和笑容的麵龐此時卻蒼白得猶如一張薄紙,毫無血色可言。朱棣見狀,心如刀絞,急忙三步並作兩步奔至床邊,然後毫不猶豫地伸出雙手緊緊地握住了徐皇後那隻略顯冰涼且無力的纖纖細手。
他閉上眼睛,全神貫注地去感受著從她手腕處傳來的那極其微弱的脈搏跳動,一顆心瞬間沉入無底深淵,無盡的無助感和絕望情緒如潮水般瘋狂湧上心頭,幾乎將他徹底淹沒。
朱棣的眼眶瞬間濕潤,淚水如決堤般不由自主地奔湧而下。他微微顫抖著嘴唇,輕聲地唿喚著徐皇後那熟悉而又親切的名字,仿佛每一聲唿喚都是對愛人最後的挽留與不舍。他多麽渴望她能夠聽到自己飽含深情的唿喊,睜開雙眼再看一眼這個深愛著她的男人。
站在徐皇後的病榻之前,朱棣的心情沉重到了極點。他靜靜地凝視著那張曾經美麗動人、如今卻憔悴不堪的麵龐,心中滿是痛苦與無奈。
他雙手合十,默默地向上天祈禱著,祈求上蒼能大發慈悲,再多賜予他們一些相處的時光。
可是,無論朱棣怎樣虔誠地祈禱,命運的車輪依舊無情地滾滾向前,絲毫沒有停下的跡象。眼看著徐皇後的生命之火一點點微弱下去,就如同風中殘燭一般隨時可能熄滅,朱棣的心也隨之沉入了無底深淵。
就在眾人都陷入絕望之際,突然之間,一道淡淡的金光毫無征兆地從天而降,宛如一條金色的絲帶,輕輕地纏繞在了徐皇後的身軀之上。
緊接著,那道金光開始緩緩流動起來,所過之處,原本支離破碎的身體內部竟奇跡般地被一一修複。隻見徐皇後那蒼白如雪的麵容,也在這神奇光芒的照耀下漸漸泛起了絲絲血色,原本緊閉的雙眸似乎有了些許顫動的跡象。
這突如其來的變化令在場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尤其是朱棣更是瞪大了眼睛,難以置信地望著眼前發生的這不可思議的一幕。
“咳咳,皇上”突然一陣咳嗽,打斷了靜謐的氣氛,徐皇後緩緩的睜開眼,溫和的看著麵前的朱棣,朱棣見到徐皇後醒來,連忙上前握住了她的手,招唿太醫上前給皇後診脈。
太醫診完脈後,麵上滿是喜色,跪下說道:“娘娘的身體現在好了很多,後麵仔細調養生息便可痊愈”
朱棣聽到徐皇後身體好了些許,大喜。朱高熾眼裏滿滿都是喜色,他不會失去娘了,真是太好了!
朱棣立刻下令,讓禦膳房準備最好的膳食,為徐皇後調養身體。他親自前往徐皇後的寢宮,陪伴在她身邊,細心照料。朱高熾也跟在父親身邊,寸步不離地守護著母親。
徐皇後看著朱棣和朱高熾三兄弟,心中充滿了感動和欣慰。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和兒子們是多麽的愛她。她輕輕地握住朱棣的手,說:“陛下,臣妾能有今日,全賴陛下的厚愛和照顧。臣妾感激不盡。”
朱棣微笑著看著徐皇後,說:“你是朕的妻子,朕自然要好好照顧你。你放心,朕一定會讓你早日康複的。”
朱高熾也說:“娘,你一定要快點好起來。”徐皇後點了點頭,說:“好,好。你們都是娘的好孩子。娘一定會盡快好起來的。瞧瞧娘的高熾,最近都清減了不少”徐皇後心疼的摸著大兒子的胖臉。
朱高熾聽著母親的關心,連忙笑著道:“娘,你別看兒子好像清減了不少,但是兒子感覺兒子的身體沒有以往那麽笨重了,步伐都輕快了不少呢”徐皇後聞言大喜,連忙讓朱高熾走了幾步,看他確實腳步沒有那麽沉重,這才放下心來。
(變相給大胖兒子減了個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