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建文新政
曆史盤點:始皇陛下贏麻了 作者:花枝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建文帝朱允炆乃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乃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的第二個兒子。
其於公元 1398 年 6 月 30 日登上皇位,直至 1402 年 7 月 13 日,在位時間雖不長,但卻在曆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因其年號為建文,故而在後世人們常稱之為建文帝,當然也有一些人將其稱作朱允文或者朱允汶。
時光迴溯到洪武二十五年(即 1392 年),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朱允炆的父親朱標因病離世,這一沉重打擊讓整個皇室陷入悲痛之中。然而,正是在此刻,朱允炆憑借著自身的才能和祖父朱元璋對他的寵愛與期望,被冊立為皇太孫,成為了大明江山未來的接班人。
終於,在明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 1398 年),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順理成章地繼承大統,坐上了那象征著至高無上權力的龍椅。初登帝位的朱允炆躊躇滿誌,決心一展宏圖。由於得到了文官集團特別是來自江浙一帶的士大夫們的堅定擁護與支持,年輕氣盛的建文帝決定效仿古代聖王,推行一係列改革措施,意圖重振朝綱。
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便是大規模的削藩行動。朱允炆深知那些擁兵自重的藩王們對於中央政權構成了巨大威脅,因此力排眾議,堅決實施削藩政策。然而,這一舉動卻觸犯了眾多地方勢力的核心利益,引發了他們強烈的不滿與反抗。
就在建文元年(即 1399 年),實力雄厚的燕王朱棣在湘王朱柏被朱允炆逼死之後還上了湘戾王的諡號,此番涼薄之下,悍然打出“清君側”的旗號,悍然發動了一場震驚朝野的叛亂——“靖難之役”。這場戰爭曆時長達四年之久,雙方軍隊在戰場上展開了無數次血腥廝殺,一時間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最終,在建文四年(1402 年),朱棣率領大軍勢如破竹般攻破了南京城。至此,建文帝的統治畫上了句號,而朱棣則成功登基稱帝,開啟了永樂盛世的新篇章。至於那位曾經君臨天下的建文帝朱允炆,自南京城淪陷之日起便下落不明,成為了千古之謎,引得後人無盡遐想與猜測。
關於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自古以來就是史學界和民間津津樂道、眾說紛紜的一大謎團。據《明史》所記,當朱棣率領大軍成功攻破南京城之後,宮廷之中突然燃起熊熊大火。而在這場漫天火海之中,建文帝竟然離奇地消失無蹤,去向成謎。
當時,燕王朱棣派遣宦官從火災後的廢墟裏找出了皇帝與皇後的屍體,並宣稱這便是建文帝及其皇後。然而,僅僅過了八天,也就是壬申日那天,便匆匆將其安葬了事。可是,這樣倉促的處理方式難免讓人覺得其中另有隱情。
與此同時,社會上還廣泛流傳著另一種說法。有人聲稱,其實早在宮中起火之前,建文帝就已經通過秘密修建的地道逃離了皇宮。此後,他改名換姓,藏匿於民間,開始了漂泊不定、浪跡天涯的生活。
朱棣登上皇位之後,心中對於建文帝的下落始終耿耿於懷。於是,他多次暗中派出親信手下四處探尋建文帝的蹤跡。這些人走遍大江南北,深入窮鄉僻壤,不放過任何一絲線索。然而,盡管他們費盡心思、不遺餘力,最終卻依然未能找到建文帝的確切下落。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關建文帝下落的各種傳聞愈發撲朔迷離。有的說他隱居深山老林,出家當了和尚;還有的說他遠走海外,甚至可能到達了南洋一帶。總之,這個曆史謎題至今仍未被徹底解開,留給後人無盡的遐想空間。
而建文帝之所以會失敗,可以從他所推行的建文新政的實質以及其具體行為來深入剖析。
首先,在建文新政實施期間,建文帝采取了一項重大舉措——撤掉平等處的衛所。其中尤為值得關注的便是開平衛。
要知道,開平衛的治所設置在前元朝時期的上都城,此地位於當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以及多倫縣周邊區域,歸屬於北平都司管轄。
迴溯至明朝初期那個階段,開平衛始終處於與北元相互對峙的前沿地帶。不得不說,這個地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極為關鍵,但同時也存在一個突出問題:它距離中原地區實在太過遙遠。
如此一來,給軍隊運輸糧草便成了一件極其棘手且困難重重之事。路途的遙遠不僅導致運輸成本大幅增加,更使得糧草供應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嚴重影響了當地駐軍的戰鬥力及持久作戰能力。
話說當時,朝廷忽然降下一道詔令,猶如晴天霹靂一般砸在了邊關衛所的眾多將士頭上。這道詔令竟是要將這些戍守邊疆、保家衛國的軍隊就地解散,令其返迴原籍!一時間,原本威風凜凜的軍戶們瞬間淪為普普通通的農民。
迴顧曆史長河,但凡文官主政之時,邊關往往都會麵臨收縮防線以及裁減軍隊的命運。個中緣由其實並不複雜,隻因每年運往邊關充作糧餉之物,皆是來自江南大地主們的腰包。
對於這些視財如命的人來說,眼睜睜地看著自家錢財流入那些當兵之人手中,簡直就是割肉之痛。於是乎,裁減下來的軍隊便能迅速投入到農田勞作之中,為老爺們開墾荒地、種植莊稼,如此一來,既節省了軍費開支,又增添了農業勞動力,真可謂是一箭雙雕之舉。
然而,至於朝廷是否會因此遭受外敵威脅,這顯然並非那些地主大老爺們所關心之事。即便改天換日、改朝換代,他們依舊能夠繼續過著紙醉金迷、歌舞升平的生活,絲毫不受影響。畢竟,無論誰坐天下,都離不開他們雄厚的財力支持和土地資源。
其二、確定保舉之法。
朱允炆剛剛繼承皇位不過短短五日,那些心急如焚的文官們便迅速抓住機會,以“內外缺官”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急切地拋出了他們精心謀劃已久的保舉法。仿佛早已等待這一刻多時,迫不及待地想要將其付諸實施。
事已至此,保舉法的推行似乎已經勢在必行。無論是那些地位卑微的小吏,還是普普通通的鄉村百姓,甚至連因受到牽連而被迫充軍之人,無論數量多寡,都可以憑借他人的保舉前往吏部謀求官職。如此寬鬆的條件和廣泛的範圍,使得人人皆有機會踏入仕途。
那麽,究竟是誰擁有這般權力能夠對這些形形色色的人進行保舉呢?答案不言而喻,自然是非文官莫屬。就這樣,隨著保舉法的施行,一個規模宏大且緊密相連的利益共同體即將應運而生。這些人之間的關係可謂休戚與共、榮辱一體。在這種情況下,吏治怎能不走向腐敗墮落之路呢?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那位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的於謙大人,竟然也傾向於恢複古老的周禮,並對保舉法表示出一定程度的推崇。或許他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考量,但這無疑給原本就錯綜複雜的局勢又增添了一層迷霧。
其三,裁撤各衙門的檢校。想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特意設置了一個名為“檢校”的職位,其設立初衷乃是為了嚴密地監督各級官員。
這些檢校日常所從事的工作,便是四處刺探各個衙門中的官員是否存在處事不公或是違反紀律法規等狀況,一旦有所發現,便會立刻向上級稟報。正因為如此行徑,使得那些文官們對他們簡直是咬牙切齒、痛恨至極。
如今新君剛剛登基即位,文官們便迫不及待地將所有的檢校盡數裁撤。如此一來,再也無人能夠對他們加以監管和約束,而底層的真實情況自然而然也就無法傳遞到皇帝的耳中。
古往今來,眾多慘痛的曆史教訓無不昭示著一個道理:倘若失去了有效的監督機製,那麽這些文官在行事之時必然會肆無忌憚、毫無底線可言。長此以往,必將導致朝政混亂不堪、官場腐敗叢生,甚至可能危及國家的根基與穩定。
其四,將裁撤稅課局與稅課司。據不完全統計,在建文帝時期,朝廷總計裁減掉了多達一百零九個稅課局以及四十一個稅課司!要知道,在明代的時候,各府、各州所設立的稅務部門被稱作稅課司,而縣裏設置的則稱為稅課局。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裁撤這些收稅的部門豈不是一件大好事?然而,事實遠非如此簡單,可別想得太過天真了!難道這樣做就意味著不再征收稅款了嗎?當然不是,稅款依舊照常收取,隻不過換了一種方式——改由鄉間的“裏老”負責征收罷了。
那麽,這裏所說的“裏老”究竟是什麽人呢?實際上,他們就是所謂的裏長。而這些裏長往往都需要依賴當地的地主豪強才能維持其地位和權力。
如此一來,可以毫不誇張地講,原本掌握在朝廷手中的收稅大權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落入了江南大地主們的掌控之中。倘若當年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未能取得成功,那麽明朝末年那種朝廷無法收到足夠稅款,而江南地區的地主卻能夠富得流油的狀況,恐怕將會整整提前兩百年來臨!
第五點,必須要強調對文官的重視以及對武將的壓製。遙想當年洪武時期,無論是親王、勳貴還是武臣,其地位和權勢皆淩駕於文官之上。然而,隨著老皇帝駕崩,局勢瞬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文官們猶如脫韁野馬般迅速崛起並張狂起來。
他們不僅將六部尚書的官階由正二品一舉提升至正一品,更是將布政使一職從原本的從二品拔高到了正二品。如此一來,文官們得以徹底掌控朝堂上的話語權,而曾經威風凜凜的武勳們則被壓製得幾乎無法喘息。
當燕王朱棣發布移檄天下之際,他毫不留情地對這種狀況予以嚴厲批判。甚至直言不諱地指出當今聖上已然淪為文官手中被操控的提線木偶,毫無自主之權。
其中,那位齊尚書、黃太卿以及左班的眾多文職官員無疑皆是禍國殃民的奸臣賊子!他們全然不顧祖宗定下的法規製度,肆意妄為地作惡多端。
更為可惡的是,這些人牢牢把持著獎懲與任免等重要權力,致使整個國家陷入混亂無序的狀態。如今,放眼天下,眾人皆知有齊尚書此人,卻似乎忘卻了尚有高高在上的皇帝存在。這般局麵,實在令人痛心疾首。
話說那明武宗時期權傾朝野的大太監劉瑾,此人在打壓文官之時,手段雖狠辣,但卻基本不會牽連其家人。然而,當文官們成功扳倒劉瑾之後,他們所展現出的冷酷無情簡直令人發指!就連劉瑾那年僅九歲的侄孫劉二漢,如此年幼無辜之人,竟也未能逃脫厄運。不僅如此,劉瑾的所有族人皆被一同押往刑場,慘遭斬首之刑。
與此同時,周王、齊王、湘王、代王以及岷王等諸王紛紛倒台。其中尤以湘王之遭遇最為淒慘,他在走投無路之下,最終選擇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至此,燕王朱棣已然陷入絕境,擺在他麵前的似乎唯有造反這一條道路可行。而朱允炆及其麾下的文官們,顯然嚴重低估了燕王與眾多武勳將領的真正實力。
隨著一場又一場激烈大戰的展開,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了——朱棣率領的人馬非但沒有減少,反而越打越多。在這漫長而殘酷的戰爭進程中,局勢逐漸變得明朗起來。
終於,穀王朱橞和曹國公李景隆眼見大勢已去,無奈之下隻得選擇開城投降。他們二人此舉,實際上代表了整個宗室和勳貴階層對於當前形勢的態度轉變。
正所謂“沉默的力量有時候大得驚人”,當燕王朱棣率軍順利進入京城後,他對曾經迫害過自己及諸多宗親的文官們展開了血腥的報複行動。
一時間,京城之中血雨腥風,無數文官慘死於屠刀之下,血流成河。這般慘烈景象,可謂是因果循環,報應不爽,也算得上是燕王對先前遭受不公待遇的一種狠狠迴擊。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建文新政能夠取得圓滿成功,那麽方孝孺、齊泰以及黃子澄這三個人將會搖身一變,成為實質上把控朝廷政務的真正主宰者,宛如皇帝一般唿風喚雨。
而可憐的朱允炆呢?他背後所依靠的僅僅隻是文官集團而已。相比之下,其力量實在太過薄弱,以至於他不得不緊緊依附於這個文官集團,就如同那攀援在懸崖峭壁上的脆弱藤蔓,稍有不慎便可能墜入萬丈深淵。
如此一來,堂堂朱家皇帝竟也淪為了受人擺布的傀儡皇帝,徒有其名卻無其實權。倘若沒有朱棣毅然決然地起兵發動靖難之役,那麽毫無疑問,大明王朝必將步秦朝隋朝之後塵,成為又一個僅傳至二世便轟然崩塌、土崩瓦解的短命朝代。】
其於公元 1398 年 6 月 30 日登上皇位,直至 1402 年 7 月 13 日,在位時間雖不長,但卻在曆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因其年號為建文,故而在後世人們常稱之為建文帝,當然也有一些人將其稱作朱允文或者朱允汶。
時光迴溯到洪武二十五年(即 1392 年),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朱允炆的父親朱標因病離世,這一沉重打擊讓整個皇室陷入悲痛之中。然而,正是在此刻,朱允炆憑借著自身的才能和祖父朱元璋對他的寵愛與期望,被冊立為皇太孫,成為了大明江山未來的接班人。
終於,在明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 1398 年),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順理成章地繼承大統,坐上了那象征著至高無上權力的龍椅。初登帝位的朱允炆躊躇滿誌,決心一展宏圖。由於得到了文官集團特別是來自江浙一帶的士大夫們的堅定擁護與支持,年輕氣盛的建文帝決定效仿古代聖王,推行一係列改革措施,意圖重振朝綱。
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便是大規模的削藩行動。朱允炆深知那些擁兵自重的藩王們對於中央政權構成了巨大威脅,因此力排眾議,堅決實施削藩政策。然而,這一舉動卻觸犯了眾多地方勢力的核心利益,引發了他們強烈的不滿與反抗。
就在建文元年(即 1399 年),實力雄厚的燕王朱棣在湘王朱柏被朱允炆逼死之後還上了湘戾王的諡號,此番涼薄之下,悍然打出“清君側”的旗號,悍然發動了一場震驚朝野的叛亂——“靖難之役”。這場戰爭曆時長達四年之久,雙方軍隊在戰場上展開了無數次血腥廝殺,一時間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最終,在建文四年(1402 年),朱棣率領大軍勢如破竹般攻破了南京城。至此,建文帝的統治畫上了句號,而朱棣則成功登基稱帝,開啟了永樂盛世的新篇章。至於那位曾經君臨天下的建文帝朱允炆,自南京城淪陷之日起便下落不明,成為了千古之謎,引得後人無盡遐想與猜測。
關於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自古以來就是史學界和民間津津樂道、眾說紛紜的一大謎團。據《明史》所記,當朱棣率領大軍成功攻破南京城之後,宮廷之中突然燃起熊熊大火。而在這場漫天火海之中,建文帝竟然離奇地消失無蹤,去向成謎。
當時,燕王朱棣派遣宦官從火災後的廢墟裏找出了皇帝與皇後的屍體,並宣稱這便是建文帝及其皇後。然而,僅僅過了八天,也就是壬申日那天,便匆匆將其安葬了事。可是,這樣倉促的處理方式難免讓人覺得其中另有隱情。
與此同時,社會上還廣泛流傳著另一種說法。有人聲稱,其實早在宮中起火之前,建文帝就已經通過秘密修建的地道逃離了皇宮。此後,他改名換姓,藏匿於民間,開始了漂泊不定、浪跡天涯的生活。
朱棣登上皇位之後,心中對於建文帝的下落始終耿耿於懷。於是,他多次暗中派出親信手下四處探尋建文帝的蹤跡。這些人走遍大江南北,深入窮鄉僻壤,不放過任何一絲線索。然而,盡管他們費盡心思、不遺餘力,最終卻依然未能找到建文帝的確切下落。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關建文帝下落的各種傳聞愈發撲朔迷離。有的說他隱居深山老林,出家當了和尚;還有的說他遠走海外,甚至可能到達了南洋一帶。總之,這個曆史謎題至今仍未被徹底解開,留給後人無盡的遐想空間。
而建文帝之所以會失敗,可以從他所推行的建文新政的實質以及其具體行為來深入剖析。
首先,在建文新政實施期間,建文帝采取了一項重大舉措——撤掉平等處的衛所。其中尤為值得關注的便是開平衛。
要知道,開平衛的治所設置在前元朝時期的上都城,此地位於當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以及多倫縣周邊區域,歸屬於北平都司管轄。
迴溯至明朝初期那個階段,開平衛始終處於與北元相互對峙的前沿地帶。不得不說,這個地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極為關鍵,但同時也存在一個突出問題:它距離中原地區實在太過遙遠。
如此一來,給軍隊運輸糧草便成了一件極其棘手且困難重重之事。路途的遙遠不僅導致運輸成本大幅增加,更使得糧草供應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嚴重影響了當地駐軍的戰鬥力及持久作戰能力。
話說當時,朝廷忽然降下一道詔令,猶如晴天霹靂一般砸在了邊關衛所的眾多將士頭上。這道詔令竟是要將這些戍守邊疆、保家衛國的軍隊就地解散,令其返迴原籍!一時間,原本威風凜凜的軍戶們瞬間淪為普普通通的農民。
迴顧曆史長河,但凡文官主政之時,邊關往往都會麵臨收縮防線以及裁減軍隊的命運。個中緣由其實並不複雜,隻因每年運往邊關充作糧餉之物,皆是來自江南大地主們的腰包。
對於這些視財如命的人來說,眼睜睜地看著自家錢財流入那些當兵之人手中,簡直就是割肉之痛。於是乎,裁減下來的軍隊便能迅速投入到農田勞作之中,為老爺們開墾荒地、種植莊稼,如此一來,既節省了軍費開支,又增添了農業勞動力,真可謂是一箭雙雕之舉。
然而,至於朝廷是否會因此遭受外敵威脅,這顯然並非那些地主大老爺們所關心之事。即便改天換日、改朝換代,他們依舊能夠繼續過著紙醉金迷、歌舞升平的生活,絲毫不受影響。畢竟,無論誰坐天下,都離不開他們雄厚的財力支持和土地資源。
其二、確定保舉之法。
朱允炆剛剛繼承皇位不過短短五日,那些心急如焚的文官們便迅速抓住機會,以“內外缺官”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急切地拋出了他們精心謀劃已久的保舉法。仿佛早已等待這一刻多時,迫不及待地想要將其付諸實施。
事已至此,保舉法的推行似乎已經勢在必行。無論是那些地位卑微的小吏,還是普普通通的鄉村百姓,甚至連因受到牽連而被迫充軍之人,無論數量多寡,都可以憑借他人的保舉前往吏部謀求官職。如此寬鬆的條件和廣泛的範圍,使得人人皆有機會踏入仕途。
那麽,究竟是誰擁有這般權力能夠對這些形形色色的人進行保舉呢?答案不言而喻,自然是非文官莫屬。就這樣,隨著保舉法的施行,一個規模宏大且緊密相連的利益共同體即將應運而生。這些人之間的關係可謂休戚與共、榮辱一體。在這種情況下,吏治怎能不走向腐敗墮落之路呢?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那位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的於謙大人,竟然也傾向於恢複古老的周禮,並對保舉法表示出一定程度的推崇。或許他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考量,但這無疑給原本就錯綜複雜的局勢又增添了一層迷霧。
其三,裁撤各衙門的檢校。想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特意設置了一個名為“檢校”的職位,其設立初衷乃是為了嚴密地監督各級官員。
這些檢校日常所從事的工作,便是四處刺探各個衙門中的官員是否存在處事不公或是違反紀律法規等狀況,一旦有所發現,便會立刻向上級稟報。正因為如此行徑,使得那些文官們對他們簡直是咬牙切齒、痛恨至極。
如今新君剛剛登基即位,文官們便迫不及待地將所有的檢校盡數裁撤。如此一來,再也無人能夠對他們加以監管和約束,而底層的真實情況自然而然也就無法傳遞到皇帝的耳中。
古往今來,眾多慘痛的曆史教訓無不昭示著一個道理:倘若失去了有效的監督機製,那麽這些文官在行事之時必然會肆無忌憚、毫無底線可言。長此以往,必將導致朝政混亂不堪、官場腐敗叢生,甚至可能危及國家的根基與穩定。
其四,將裁撤稅課局與稅課司。據不完全統計,在建文帝時期,朝廷總計裁減掉了多達一百零九個稅課局以及四十一個稅課司!要知道,在明代的時候,各府、各州所設立的稅務部門被稱作稅課司,而縣裏設置的則稱為稅課局。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裁撤這些收稅的部門豈不是一件大好事?然而,事實遠非如此簡單,可別想得太過天真了!難道這樣做就意味著不再征收稅款了嗎?當然不是,稅款依舊照常收取,隻不過換了一種方式——改由鄉間的“裏老”負責征收罷了。
那麽,這裏所說的“裏老”究竟是什麽人呢?實際上,他們就是所謂的裏長。而這些裏長往往都需要依賴當地的地主豪強才能維持其地位和權力。
如此一來,可以毫不誇張地講,原本掌握在朝廷手中的收稅大權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落入了江南大地主們的掌控之中。倘若當年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未能取得成功,那麽明朝末年那種朝廷無法收到足夠稅款,而江南地區的地主卻能夠富得流油的狀況,恐怕將會整整提前兩百年來臨!
第五點,必須要強調對文官的重視以及對武將的壓製。遙想當年洪武時期,無論是親王、勳貴還是武臣,其地位和權勢皆淩駕於文官之上。然而,隨著老皇帝駕崩,局勢瞬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文官們猶如脫韁野馬般迅速崛起並張狂起來。
他們不僅將六部尚書的官階由正二品一舉提升至正一品,更是將布政使一職從原本的從二品拔高到了正二品。如此一來,文官們得以徹底掌控朝堂上的話語權,而曾經威風凜凜的武勳們則被壓製得幾乎無法喘息。
當燕王朱棣發布移檄天下之際,他毫不留情地對這種狀況予以嚴厲批判。甚至直言不諱地指出當今聖上已然淪為文官手中被操控的提線木偶,毫無自主之權。
其中,那位齊尚書、黃太卿以及左班的眾多文職官員無疑皆是禍國殃民的奸臣賊子!他們全然不顧祖宗定下的法規製度,肆意妄為地作惡多端。
更為可惡的是,這些人牢牢把持著獎懲與任免等重要權力,致使整個國家陷入混亂無序的狀態。如今,放眼天下,眾人皆知有齊尚書此人,卻似乎忘卻了尚有高高在上的皇帝存在。這般局麵,實在令人痛心疾首。
話說那明武宗時期權傾朝野的大太監劉瑾,此人在打壓文官之時,手段雖狠辣,但卻基本不會牽連其家人。然而,當文官們成功扳倒劉瑾之後,他們所展現出的冷酷無情簡直令人發指!就連劉瑾那年僅九歲的侄孫劉二漢,如此年幼無辜之人,竟也未能逃脫厄運。不僅如此,劉瑾的所有族人皆被一同押往刑場,慘遭斬首之刑。
與此同時,周王、齊王、湘王、代王以及岷王等諸王紛紛倒台。其中尤以湘王之遭遇最為淒慘,他在走投無路之下,最終選擇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至此,燕王朱棣已然陷入絕境,擺在他麵前的似乎唯有造反這一條道路可行。而朱允炆及其麾下的文官們,顯然嚴重低估了燕王與眾多武勳將領的真正實力。
隨著一場又一場激烈大戰的展開,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了——朱棣率領的人馬非但沒有減少,反而越打越多。在這漫長而殘酷的戰爭進程中,局勢逐漸變得明朗起來。
終於,穀王朱橞和曹國公李景隆眼見大勢已去,無奈之下隻得選擇開城投降。他們二人此舉,實際上代表了整個宗室和勳貴階層對於當前形勢的態度轉變。
正所謂“沉默的力量有時候大得驚人”,當燕王朱棣率軍順利進入京城後,他對曾經迫害過自己及諸多宗親的文官們展開了血腥的報複行動。
一時間,京城之中血雨腥風,無數文官慘死於屠刀之下,血流成河。這般慘烈景象,可謂是因果循環,報應不爽,也算得上是燕王對先前遭受不公待遇的一種狠狠迴擊。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建文新政能夠取得圓滿成功,那麽方孝孺、齊泰以及黃子澄這三個人將會搖身一變,成為實質上把控朝廷政務的真正主宰者,宛如皇帝一般唿風喚雨。
而可憐的朱允炆呢?他背後所依靠的僅僅隻是文官集團而已。相比之下,其力量實在太過薄弱,以至於他不得不緊緊依附於這個文官集團,就如同那攀援在懸崖峭壁上的脆弱藤蔓,稍有不慎便可能墜入萬丈深淵。
如此一來,堂堂朱家皇帝竟也淪為了受人擺布的傀儡皇帝,徒有其名卻無其實權。倘若沒有朱棣毅然決然地起兵發動靖難之役,那麽毫無疑問,大明王朝必將步秦朝隋朝之後塵,成為又一個僅傳至二世便轟然崩塌、土崩瓦解的短命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