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唐高祖,李淵
曆史盤點:始皇陛下贏麻了 作者:花枝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淵,這位出生於公元 566 年、卒於公元 635 年的人物,表字叔德,乃是隴西成紀(現今甘肅省秦安縣一帶)人士。他作為唐朝的開國之君,其身世背景可謂顯赫非凡。李淵出身自北周時期的貴族之家,其母更是文獻皇後的同胞姐姐。如此高貴的出身,注定了他一生的不凡之路。
早在李淵年僅七歲之時,便已承襲了唐國公的爵位,展現出了超乎常人的早慧與卓越才能。年少時期的李淵,對知識充滿了渴望和熱愛,喜好博覽群書,沉浸於書海之中不斷汲取智慧和力量。
同時,他性格豪爽大方,毫不吝嗇財物,廣結天下各路英雄豪傑,以真誠待人之心贏得了眾多友人的傾心相交。不僅如此,李淵還擁有一項令人讚歎不已的技藝——精湛絕倫的箭術。
話說當時有位大將軍兼駙馬爺竇毅,欲為自己的愛女覓得如意郎君而公開招親。竇毅別出心裁地想出一個獨特的方法:在一扇精美的屏風之上精心繪製了兩隻栩栩如生的孔雀。
並放出話來,聲稱若是誰能夠在百步開外準確無誤地射中孔雀的眼睛,便將自己的寶貝女兒下嫁予他。此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吸引來了無數青年才俊前來一試身手,但遺憾的是,盡管來人眾多,卻無一人能夠成功命中目標。
就在眾人紛紛铩羽而歸之際,李淵聽聞此事後也興致勃勃地前往竇府應試。隻見他氣定神閑地站定身姿,張弓搭箭,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嗬成。
隻聽得“嗖”“嗖”兩聲破空之聲響起,緊接著便是一陣驚歎聲傳來——原來李淵竟然接連射出兩支利箭,且每一支都精準無比地射中了孔雀的一隻眼睛!這般神乎其技的射藝,瞬間讓在場所有人都為之震驚不已。
竇毅目睹此情此景亦是又驚又喜,對李淵的出色表現讚賞有加,毫不猶豫地當場決定將自己心愛的女兒竇氏許配給了這位才華橫溢、武藝超群的青年才俊。從此之後,這段佳話流傳開來,並被後人稱之為“雀屏中選”。
在風雲變幻的隋朝時期,李淵憑借著自身卓越的才能和不懈的努力,曆任了譙、隴、岐這三個州的刺史要職,還擔任過滎陽、樓煩這兩個郡的太守一職。不僅如此,他在朝中也備受器重,先後出任殿內少監以及衛尉少卿等重要職務。
時間來到大業十三年(公元 617 年),此時天下局勢動蕩不安。就在這一年,李淵於晉陽毅然起兵,緊接著便率領著自己麾下的雄師勁旅一路勢如破竹地攻占了長安這座古都。
進入長安之後,李淵並沒有急於稱帝,而是明智地選擇擁立隋煬帝的孫子楊侑登上皇位,並遙尊遠在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與此同時,李淵親自擔任大丞相之職,進而被加封為唐王。
然而,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會因為任何人而停歇。到了義寧二年(公元 618 年),隋煬帝不幸遭遇刺殺身亡。在此情形之下,李淵深知時機已然成熟,於是果斷地逼迫楊侑將皇位禪讓給自己。
就這樣,李淵正式登基稱帝,建立起了赫赫有名的大唐王朝,並將都城定在了長安。新朝初立,自然要有新氣象,李淵隨即改元武德,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篇章。
李淵稱帝之後,深知天下尚未完全平定,於是果斷地派遣自己的兒子們踏上征程。其中,李世民智勇雙全,帶領著精銳之師南征北戰;李建成沉穩睿智,善於統籌全局;李元吉勇猛無畏,衝鋒陷陣毫不退縮。他們各自率領大軍,如猛虎下山般向四方進發,與各路群雄展開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激戰。(這裏說的李淵兒子的才能,女兒平陽公主在後麵說。李建成其實不算差的一個太子,但是誰讓他弟弟是唐太宗李世民呢,這麽一來就顯得他不是那麽出彩了)
在漫長而艱苦的戰爭歲月裏,李世民等人充分發揮出自身的軍事才能和領導魅力。或是運用巧妙的戰術以少勝多,或是憑借頑強的毅力堅守孤城,最終成功剿滅了眾多割據一方的勢力,使得大唐王朝的版圖日益擴大。
與此同時,在政治方麵,李淵表現出了虛懷若穀的一麵。他廣開言路,積極聽取大臣們的意見和建議,並從中篩選出有價值的部分加以采納。
對於那些德才兼備之士,李淵更是不遺餘力地予以重用,讓他們能夠在合適的崗位上施展才華。此外,他還對朝廷的官職體係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使之更加合理高效,從而提高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為了推動經濟的發展和保障民生,李淵大力推行均田製和租庸調製等重要製度。通過均田製,將土地合理分配給農民耕種,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民眾的生產積極性;而租庸調製則確保了國家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為各項事業的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這些政策的作用下,農業生產得到快速恢複和發展,商業貿易也日漸繁榮起來。
在文化領域,李淵高度重視儒家思想的傳承和弘揚。他不僅親自倡導尊崇儒學,還下令興辦各級各類學校,廣泛招收學子入學讀書。
這些舉措為培養大批優秀人才創造了良好條件,同時也為唐朝日後文化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堅實基礎。經過李淵及其諸子的不懈努力,終於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大業,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唐朝。
武德九年,那是一個風雲變幻、驚心動魄的年份。在這一年裏,大唐王朝的宮廷之中發生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政變——玄武門之變。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大唐開國之君唐高祖李淵膝下二子——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的矛盾在這個時候已然到了水火不容、難以調和的地步。而那李元吉更是在其間推波助瀾、煽風點火,使得本就緊張的兄弟關係愈發劍拔弩張。
話說有一日,李世民應邀前往兄長李建成所設宴席。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李世民突然感到腹中劇痛難忍,幾欲昏厥。事後經查,竟是有人暗中在酒菜中下了劇毒!此番經曆令李世民幡然醒悟,若再不有所行動,不僅自己性命難保,就連他身後的整個秦王府眾人也恐將無一幸免。
就在這關乎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李世民宛如狂風巨浪中的一葉孤舟,搖搖欲墜,但好在有長孫無忌以及天策府眾多忠心耿耿的將士們作為堅實後盾,給予了他堅定不移的支持與力量。這些英勇無畏的人們圍聚在李世民身旁,言辭懇切地勸誡他要當機立斷,不可再有絲毫猶豫,必須以雷霆萬鈞之勢迅速扭轉當前不利的局勢。
麵對眾人的殷切期望和緊迫形勢,李世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每一個決定都如同千鈞重擔壓在心頭,稍有不慎便會萬劫不複。然而,經過一番反複權衡利弊和深思熟慮後,他最終還是下定了決心——那便是毅然決然地發動一場足以震驚朝野、徹底改變曆史走向的驚天政變!
於是,李世民帶領著自己最為信任的心腹親信秘密謀劃布局。他們精心挑選了戰略要衝玄武門,並巧妙地在此設下重重埋伏,隻待李建成和李元吉自投羅網。而命運的齒輪也在這一刻開始悄然轉動。
果不其然,李建成和李元吉如往常一般毫無防備地踏入了這片死亡陷阱。刹那間,喊殺聲四起,箭矢如雨般傾瀉而下。李世民身先士卒,手中長劍揮舞得虎虎生風,直取李建成要害而去。隻聽得一聲慘叫劃破長空,李建成應聲倒地,那雙曾經充滿野心的眼睛此刻已然失去了生機,空洞無神地凝視著天空。
緊接著,李元吉也未能逃脫厄運,被亂箭射中身亡。整個戰場瞬間血流成河,屍橫遍野。而李世民則靜靜地站在血泊之中,目光平靜如水地望著李建成死去的雙眼,心中早已沒有了一絲波瀾起伏。盡管他們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但自從李建成和李元吉對他痛下殺手那一刻起,那份血濃於水的親情便已蕩然無存。
正當李世民沉浸在這場殘酷殺戮所帶來的複雜情緒中時,突然間,一雙溫暖柔軟的手輕輕握住了他沾滿鮮血的大手。李世民猛地轉過頭去,映入眼簾的正是他的妻子長孫妃那滿含關切與憂慮的目光。李世民反手握著長孫妃的手,他要牽著她走向那輝煌的未來。
這場血腥的殺戮宛如一場狂風暴雨,驟然席卷了整個長安城,其帶來的震撼如同驚濤駭浪一般,衝擊著每一個人的心靈。城中百姓們瞠目結舌地看著天家上演的一幕幕慘劇,恐懼和驚愕交織在一起,使得整座城市都沉浸在一片死寂般的氛圍當中。而身處皇宮中的李淵,更是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嚇得麵色慘白,身體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
麵對如日中天、強勢崛起的李世民,李淵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壓力撲麵而來。他深知如今的形勢已經完全超出了自己的控製範圍,無論如何掙紮都難以改變局麵。
在經過一番痛苦的思索和權衡之後,李淵萬般無奈之下,隻得被迫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立李世民為太子。這個決定雖然暫時平息了那場驚心動魄的風波,但卻也讓李淵心中充滿了無盡的苦澀和失落。
然而,命運似乎並不打算輕易放過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帝王。就在李淵以為一切都已經塵埃落定之時,新的危機又接踵而至。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淵愈發感覺到自己對於國家局勢的掌控力正在逐漸減弱,仿佛手中的韁繩已然斷裂,那匹脫韁野馬正朝著未知的方向狂奔而去。終於,在深深的絕望和無力感的驅使下,李淵痛下決心,決定退位稱太上皇,將皇位拱手相讓於李世民。
至此,李世民終於如願以償地登上了大唐帝國那至高無上的寶座,開始了他輝煌燦爛的貞觀之治。在他的治理下,唐朝迎來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黃金時期,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之一。
時光匆匆流逝,猶如白駒過隙。轉眼間,便來到了貞觀九年。此時的李淵,早已不複當年的英姿颯爽,歲月的風霜無情地侵蝕著他的身軀,疾病纏身的他變得日益憔悴。終於,在一個寧靜的夜晚,李淵懷著對往昔的迴憶,緩緩合上了雙眼,結束了他那波瀾壯闊且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享年七十一歲的他,就這樣離開了人世,留下了一段令人唏噓不已的曆史篇章。
李淵駕崩的消息傳出後,整個朝堂上下頓時陷入了一片悲痛之中。朝廷依照嚴格的禮儀製度,為這位曾經的開國之君舉行了一場極為隆重盛大的葬禮。葬禮現場莊嚴肅穆,哀樂低迴,無數官員和百姓紛紛前來吊唁,表達他們對李淵的深切緬懷之情。
在葬禮結束後,朝廷還追贈李淵廟號高祖,諡號太武皇帝,以此來彰顯他一生的功績和威望。最後,李淵的遺體被莊重地安放在了一座宏偉壯麗、氣勢磅礴的獻陵之中。這座陵墓見證了李淵生前的榮耀與輝煌,也成為了他永遠安息之所。從此,他長眠於此,靜靜地守護著這片他曾經傾盡心血統治過的土地。
總的來說,李淵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他為唐朝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麵的舉措,為唐朝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中國曆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且不說他有一個名垂青史、震古爍今的兒子,也就是開創了貞觀之治這一盛世局麵的唐太宗李世民。想當年,李淵可謂是人丁興旺,膝下子女眾多,而且個個都是天賦超群、才華橫溢、容貌俊美之輩。而在這些兒女當中,又以他的長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最為出色,堪稱人中龍鳳。
先說這李建成,自小就聰明絕頂,過目不忘,對於那些經典史籍、諸子百家之作都能倒背如流。不僅如此,他還在文韜武略方麵有著極高的造詣,可以說是文武全才。
論起行軍打仗來,他多次親自率領大軍出征,南征北戰,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建立了無數赫赫功勳(雖然最後都是要二鳳去救他的);而在治理國家政事方麵,他同樣表現得極為出色,展現出了超乎常人的治國安邦之才,製定出來的政策措施深受百姓們的擁護與愛戴,真真是贏得了民心民意。
隻可惜啊,正如那句古話所說:“既生瑜,何生亮?”像李建成這樣優秀傑出的人物,偏偏遇到了他那個如同天上降下的紫薇星一般光芒萬丈、耀眼奪目的弟弟——李世民。
李世民自幼便顯露出過人的睿智與膽略,不論是征戰沙場還是籌謀規劃,皆為當世之佼佼。歲月流轉,其功勳愈發顯赫,聲名遠播。
逐漸地,眾人的目光皆匯聚於這位曠世奇才身上,而李建成的光輝則被其全然遮蔽。乃至其父李淵,在李世民輝煌的功績前,亦相形見絀。李世民在武德年間也被稱為天策上將,這是唐高祖李淵為嘉獎次子李世民而開設的官職。
公元 621 年,李世民在虎牢關之戰中連破夏王竇建德、鄭王王世充兩大勢力,為唐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鑒於李世民的卓越戰功,李淵認為其官職已不足以彰顯其榮耀,於是特設天策上將一職,並加領司徒,位列三公之上。
天策上將擁有眾多特權,可自置官屬,包括長史、司馬各一人,從事中郎二人,軍諮祭酒二人,典簽四人,主簿二人,錄事二人,記室參軍事二人,功曹參軍事二人,倉曹參軍事二人,兵曹參軍事二人,騎曹參軍事二人,鎧曹參軍事二人,士曹參軍事二人,以及參軍事六人。此外,天策府還設置了驃騎、車騎兩將軍府,以統領府內諸軍。
天策上將這一職位的設立,不僅是對李世民個人功績的高度認可,也為他日後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皇位奠定了重要基礎。
玄武門之變與其說是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爭鬥,還不如說是李世民和李淵的爭鬥,因為大唐征戰之時大半的疆土都是李世民和姐姐平陽公主打下來的,李淵的出征被圍困之時,還是李世民救他的。這種情況又怎麽能服眾呢。
還有李世民活捉竇建德時,就已經和父親說過竇建德為人寬厚,禮賢下士。在河北的民心和名聲極好,這樣的人隻能招撫,不能誅殺。誰知道李淵根本不聽李世民的話,直接一頓騷操作殺了竇建德,這樣的行為直接讓剛剛安撫下來的河北百姓嘩變鬧事起來。
李世民隻能逐步安撫河北民心,給他爹收拾著爛攤子。當然李世民給李淵收拾爛攤子也不是沒有收獲的,他獲得了河北地區民心。但是李世民疲勞奔波的樣子也讓跟在李世民身邊的天策府眾人心生不滿起來。主公他爹不僅不給兒子助力,還老是給他拖後腿。在這種情況下李淵在建國之前就已經失去了兵權民心兩重助力。
而一個皇帝最重要的就是要對軍隊和有著絕對控製權,但是李淵做不到,他隻能扶持李建成和李世民進行爭鬥,他在從中找尋奪取兵權的機會,誰知道他平衡之術玩脫了,李世民直接不陪他玩這種權衡的遊戲,他直接就掀了桌子,手持利劍劍指皇座。】
早在李淵年僅七歲之時,便已承襲了唐國公的爵位,展現出了超乎常人的早慧與卓越才能。年少時期的李淵,對知識充滿了渴望和熱愛,喜好博覽群書,沉浸於書海之中不斷汲取智慧和力量。
同時,他性格豪爽大方,毫不吝嗇財物,廣結天下各路英雄豪傑,以真誠待人之心贏得了眾多友人的傾心相交。不僅如此,李淵還擁有一項令人讚歎不已的技藝——精湛絕倫的箭術。
話說當時有位大將軍兼駙馬爺竇毅,欲為自己的愛女覓得如意郎君而公開招親。竇毅別出心裁地想出一個獨特的方法:在一扇精美的屏風之上精心繪製了兩隻栩栩如生的孔雀。
並放出話來,聲稱若是誰能夠在百步開外準確無誤地射中孔雀的眼睛,便將自己的寶貝女兒下嫁予他。此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吸引來了無數青年才俊前來一試身手,但遺憾的是,盡管來人眾多,卻無一人能夠成功命中目標。
就在眾人紛紛铩羽而歸之際,李淵聽聞此事後也興致勃勃地前往竇府應試。隻見他氣定神閑地站定身姿,張弓搭箭,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嗬成。
隻聽得“嗖”“嗖”兩聲破空之聲響起,緊接著便是一陣驚歎聲傳來——原來李淵竟然接連射出兩支利箭,且每一支都精準無比地射中了孔雀的一隻眼睛!這般神乎其技的射藝,瞬間讓在場所有人都為之震驚不已。
竇毅目睹此情此景亦是又驚又喜,對李淵的出色表現讚賞有加,毫不猶豫地當場決定將自己心愛的女兒竇氏許配給了這位才華橫溢、武藝超群的青年才俊。從此之後,這段佳話流傳開來,並被後人稱之為“雀屏中選”。
在風雲變幻的隋朝時期,李淵憑借著自身卓越的才能和不懈的努力,曆任了譙、隴、岐這三個州的刺史要職,還擔任過滎陽、樓煩這兩個郡的太守一職。不僅如此,他在朝中也備受器重,先後出任殿內少監以及衛尉少卿等重要職務。
時間來到大業十三年(公元 617 年),此時天下局勢動蕩不安。就在這一年,李淵於晉陽毅然起兵,緊接著便率領著自己麾下的雄師勁旅一路勢如破竹地攻占了長安這座古都。
進入長安之後,李淵並沒有急於稱帝,而是明智地選擇擁立隋煬帝的孫子楊侑登上皇位,並遙尊遠在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與此同時,李淵親自擔任大丞相之職,進而被加封為唐王。
然而,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會因為任何人而停歇。到了義寧二年(公元 618 年),隋煬帝不幸遭遇刺殺身亡。在此情形之下,李淵深知時機已然成熟,於是果斷地逼迫楊侑將皇位禪讓給自己。
就這樣,李淵正式登基稱帝,建立起了赫赫有名的大唐王朝,並將都城定在了長安。新朝初立,自然要有新氣象,李淵隨即改元武德,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篇章。
李淵稱帝之後,深知天下尚未完全平定,於是果斷地派遣自己的兒子們踏上征程。其中,李世民智勇雙全,帶領著精銳之師南征北戰;李建成沉穩睿智,善於統籌全局;李元吉勇猛無畏,衝鋒陷陣毫不退縮。他們各自率領大軍,如猛虎下山般向四方進發,與各路群雄展開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激戰。(這裏說的李淵兒子的才能,女兒平陽公主在後麵說。李建成其實不算差的一個太子,但是誰讓他弟弟是唐太宗李世民呢,這麽一來就顯得他不是那麽出彩了)
在漫長而艱苦的戰爭歲月裏,李世民等人充分發揮出自身的軍事才能和領導魅力。或是運用巧妙的戰術以少勝多,或是憑借頑強的毅力堅守孤城,最終成功剿滅了眾多割據一方的勢力,使得大唐王朝的版圖日益擴大。
與此同時,在政治方麵,李淵表現出了虛懷若穀的一麵。他廣開言路,積極聽取大臣們的意見和建議,並從中篩選出有價值的部分加以采納。
對於那些德才兼備之士,李淵更是不遺餘力地予以重用,讓他們能夠在合適的崗位上施展才華。此外,他還對朝廷的官職體係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使之更加合理高效,從而提高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為了推動經濟的發展和保障民生,李淵大力推行均田製和租庸調製等重要製度。通過均田製,將土地合理分配給農民耕種,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民眾的生產積極性;而租庸調製則確保了國家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為各項事業的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這些政策的作用下,農業生產得到快速恢複和發展,商業貿易也日漸繁榮起來。
在文化領域,李淵高度重視儒家思想的傳承和弘揚。他不僅親自倡導尊崇儒學,還下令興辦各級各類學校,廣泛招收學子入學讀書。
這些舉措為培養大批優秀人才創造了良好條件,同時也為唐朝日後文化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堅實基礎。經過李淵及其諸子的不懈努力,終於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大業,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唐朝。
武德九年,那是一個風雲變幻、驚心動魄的年份。在這一年裏,大唐王朝的宮廷之中發生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政變——玄武門之變。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大唐開國之君唐高祖李淵膝下二子——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的矛盾在這個時候已然到了水火不容、難以調和的地步。而那李元吉更是在其間推波助瀾、煽風點火,使得本就緊張的兄弟關係愈發劍拔弩張。
話說有一日,李世民應邀前往兄長李建成所設宴席。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李世民突然感到腹中劇痛難忍,幾欲昏厥。事後經查,竟是有人暗中在酒菜中下了劇毒!此番經曆令李世民幡然醒悟,若再不有所行動,不僅自己性命難保,就連他身後的整個秦王府眾人也恐將無一幸免。
就在這關乎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李世民宛如狂風巨浪中的一葉孤舟,搖搖欲墜,但好在有長孫無忌以及天策府眾多忠心耿耿的將士們作為堅實後盾,給予了他堅定不移的支持與力量。這些英勇無畏的人們圍聚在李世民身旁,言辭懇切地勸誡他要當機立斷,不可再有絲毫猶豫,必須以雷霆萬鈞之勢迅速扭轉當前不利的局勢。
麵對眾人的殷切期望和緊迫形勢,李世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每一個決定都如同千鈞重擔壓在心頭,稍有不慎便會萬劫不複。然而,經過一番反複權衡利弊和深思熟慮後,他最終還是下定了決心——那便是毅然決然地發動一場足以震驚朝野、徹底改變曆史走向的驚天政變!
於是,李世民帶領著自己最為信任的心腹親信秘密謀劃布局。他們精心挑選了戰略要衝玄武門,並巧妙地在此設下重重埋伏,隻待李建成和李元吉自投羅網。而命運的齒輪也在這一刻開始悄然轉動。
果不其然,李建成和李元吉如往常一般毫無防備地踏入了這片死亡陷阱。刹那間,喊殺聲四起,箭矢如雨般傾瀉而下。李世民身先士卒,手中長劍揮舞得虎虎生風,直取李建成要害而去。隻聽得一聲慘叫劃破長空,李建成應聲倒地,那雙曾經充滿野心的眼睛此刻已然失去了生機,空洞無神地凝視著天空。
緊接著,李元吉也未能逃脫厄運,被亂箭射中身亡。整個戰場瞬間血流成河,屍橫遍野。而李世民則靜靜地站在血泊之中,目光平靜如水地望著李建成死去的雙眼,心中早已沒有了一絲波瀾起伏。盡管他們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但自從李建成和李元吉對他痛下殺手那一刻起,那份血濃於水的親情便已蕩然無存。
正當李世民沉浸在這場殘酷殺戮所帶來的複雜情緒中時,突然間,一雙溫暖柔軟的手輕輕握住了他沾滿鮮血的大手。李世民猛地轉過頭去,映入眼簾的正是他的妻子長孫妃那滿含關切與憂慮的目光。李世民反手握著長孫妃的手,他要牽著她走向那輝煌的未來。
這場血腥的殺戮宛如一場狂風暴雨,驟然席卷了整個長安城,其帶來的震撼如同驚濤駭浪一般,衝擊著每一個人的心靈。城中百姓們瞠目結舌地看著天家上演的一幕幕慘劇,恐懼和驚愕交織在一起,使得整座城市都沉浸在一片死寂般的氛圍當中。而身處皇宮中的李淵,更是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嚇得麵色慘白,身體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
麵對如日中天、強勢崛起的李世民,李淵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壓力撲麵而來。他深知如今的形勢已經完全超出了自己的控製範圍,無論如何掙紮都難以改變局麵。
在經過一番痛苦的思索和權衡之後,李淵萬般無奈之下,隻得被迫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立李世民為太子。這個決定雖然暫時平息了那場驚心動魄的風波,但卻也讓李淵心中充滿了無盡的苦澀和失落。
然而,命運似乎並不打算輕易放過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帝王。就在李淵以為一切都已經塵埃落定之時,新的危機又接踵而至。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淵愈發感覺到自己對於國家局勢的掌控力正在逐漸減弱,仿佛手中的韁繩已然斷裂,那匹脫韁野馬正朝著未知的方向狂奔而去。終於,在深深的絕望和無力感的驅使下,李淵痛下決心,決定退位稱太上皇,將皇位拱手相讓於李世民。
至此,李世民終於如願以償地登上了大唐帝國那至高無上的寶座,開始了他輝煌燦爛的貞觀之治。在他的治理下,唐朝迎來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黃金時期,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之一。
時光匆匆流逝,猶如白駒過隙。轉眼間,便來到了貞觀九年。此時的李淵,早已不複當年的英姿颯爽,歲月的風霜無情地侵蝕著他的身軀,疾病纏身的他變得日益憔悴。終於,在一個寧靜的夜晚,李淵懷著對往昔的迴憶,緩緩合上了雙眼,結束了他那波瀾壯闊且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享年七十一歲的他,就這樣離開了人世,留下了一段令人唏噓不已的曆史篇章。
李淵駕崩的消息傳出後,整個朝堂上下頓時陷入了一片悲痛之中。朝廷依照嚴格的禮儀製度,為這位曾經的開國之君舉行了一場極為隆重盛大的葬禮。葬禮現場莊嚴肅穆,哀樂低迴,無數官員和百姓紛紛前來吊唁,表達他們對李淵的深切緬懷之情。
在葬禮結束後,朝廷還追贈李淵廟號高祖,諡號太武皇帝,以此來彰顯他一生的功績和威望。最後,李淵的遺體被莊重地安放在了一座宏偉壯麗、氣勢磅礴的獻陵之中。這座陵墓見證了李淵生前的榮耀與輝煌,也成為了他永遠安息之所。從此,他長眠於此,靜靜地守護著這片他曾經傾盡心血統治過的土地。
總的來說,李淵是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他為唐朝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麵的舉措,為唐朝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中國曆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且不說他有一個名垂青史、震古爍今的兒子,也就是開創了貞觀之治這一盛世局麵的唐太宗李世民。想當年,李淵可謂是人丁興旺,膝下子女眾多,而且個個都是天賦超群、才華橫溢、容貌俊美之輩。而在這些兒女當中,又以他的長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最為出色,堪稱人中龍鳳。
先說這李建成,自小就聰明絕頂,過目不忘,對於那些經典史籍、諸子百家之作都能倒背如流。不僅如此,他還在文韜武略方麵有著極高的造詣,可以說是文武全才。
論起行軍打仗來,他多次親自率領大軍出征,南征北戰,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建立了無數赫赫功勳(雖然最後都是要二鳳去救他的);而在治理國家政事方麵,他同樣表現得極為出色,展現出了超乎常人的治國安邦之才,製定出來的政策措施深受百姓們的擁護與愛戴,真真是贏得了民心民意。
隻可惜啊,正如那句古話所說:“既生瑜,何生亮?”像李建成這樣優秀傑出的人物,偏偏遇到了他那個如同天上降下的紫薇星一般光芒萬丈、耀眼奪目的弟弟——李世民。
李世民自幼便顯露出過人的睿智與膽略,不論是征戰沙場還是籌謀規劃,皆為當世之佼佼。歲月流轉,其功勳愈發顯赫,聲名遠播。
逐漸地,眾人的目光皆匯聚於這位曠世奇才身上,而李建成的光輝則被其全然遮蔽。乃至其父李淵,在李世民輝煌的功績前,亦相形見絀。李世民在武德年間也被稱為天策上將,這是唐高祖李淵為嘉獎次子李世民而開設的官職。
公元 621 年,李世民在虎牢關之戰中連破夏王竇建德、鄭王王世充兩大勢力,為唐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鑒於李世民的卓越戰功,李淵認為其官職已不足以彰顯其榮耀,於是特設天策上將一職,並加領司徒,位列三公之上。
天策上將擁有眾多特權,可自置官屬,包括長史、司馬各一人,從事中郎二人,軍諮祭酒二人,典簽四人,主簿二人,錄事二人,記室參軍事二人,功曹參軍事二人,倉曹參軍事二人,兵曹參軍事二人,騎曹參軍事二人,鎧曹參軍事二人,士曹參軍事二人,以及參軍事六人。此外,天策府還設置了驃騎、車騎兩將軍府,以統領府內諸軍。
天策上將這一職位的設立,不僅是對李世民個人功績的高度認可,也為他日後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皇位奠定了重要基礎。
玄武門之變與其說是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爭鬥,還不如說是李世民和李淵的爭鬥,因為大唐征戰之時大半的疆土都是李世民和姐姐平陽公主打下來的,李淵的出征被圍困之時,還是李世民救他的。這種情況又怎麽能服眾呢。
還有李世民活捉竇建德時,就已經和父親說過竇建德為人寬厚,禮賢下士。在河北的民心和名聲極好,這樣的人隻能招撫,不能誅殺。誰知道李淵根本不聽李世民的話,直接一頓騷操作殺了竇建德,這樣的行為直接讓剛剛安撫下來的河北百姓嘩變鬧事起來。
李世民隻能逐步安撫河北民心,給他爹收拾著爛攤子。當然李世民給李淵收拾爛攤子也不是沒有收獲的,他獲得了河北地區民心。但是李世民疲勞奔波的樣子也讓跟在李世民身邊的天策府眾人心生不滿起來。主公他爹不僅不給兒子助力,還老是給他拖後腿。在這種情況下李淵在建國之前就已經失去了兵權民心兩重助力。
而一個皇帝最重要的就是要對軍隊和有著絕對控製權,但是李淵做不到,他隻能扶持李建成和李世民進行爭鬥,他在從中找尋奪取兵權的機會,誰知道他平衡之術玩脫了,李世民直接不陪他玩這種權衡的遊戲,他直接就掀了桌子,手持利劍劍指皇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