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想要製成溫度計的方法可遠遠不止一種哦!舉個例子吧,如果將兩塊不同的金屬片重疊放置在一起,比如金子和銅,那麽當溫度上升到某個特定值時,您覺得會發生什麽情況呢?沒錯,由於兩種金屬的熱膨脹係數存在差異,它們很有可能會朝著熔點較高的那一側彎曲。而且這種彎曲程度可不是微乎其微的喲,隻要通過一些巧妙的設計將這個彎曲的數值放大,讓肉眼能夠清晰地觀察到,那麽這不就成為了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溫度計製作方式嘛!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科學研究可是一項極其複雜且浩大的工程啊。僅僅依靠我們一兩個人的力量,哪怕耗盡一生的時間,又能夠真正探究出多少事物背後隱藏的奧秘呢?因此呀,我們必須要團結起所有那些對於研究工作充滿熱情與興趣的人們,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合作,才有可能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取得更多更重大的突破和成就呐!


    一直專注傾聽著張好古講話的宋應星,突然間開口打破了沉默:“致遠啊,我這兒有個問題想要請教一下你。咱們來設想這樣一種情況,如果我們利用水的溫度變化,並給這種溫度變化設定一個特定的值。接著呢,根據水的定量去稱重它,然後再將同樣數量的其他物體拿來稱重作比較,就會發現它們的重量並不相同。既然如此,那是不是意味著所有物體的量都是不一樣的呀?而且這個所謂的‘量’,它既可以是重量,也能夠是長度,甚至還可能是體積。照這麽說下去,是不是世間萬物都存在著某一個獨特的量呢?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不就代表著所有的東西其實都是可以被量化的嗎?”


    張好古聽到這話,瞬間瞪大了雙眼,心中不禁暗自驚歎不已。他萬萬沒有料到,宋應星竟然能夠思考到這般深度,並且還提出了如此具有前瞻性的量化概念。要知道,在當時那個時代,這樣的思維方式無疑是相當先進且令人矚目的!隨即迴答道:“沒錯啊,世間萬物皆可被量化處理。無論是物體的重量還是其長度,都能夠用具體的數據來描述。不過嘛,要想實現這種量化並非毫無限製,它還需要滿足特定的條件才行哦!就拿水來說吧,同樣重量的固態冰與液態水,它們所占據的體積能一樣嗎?顯然不同呀!所以說,量化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完成的,得先有個前提條件擺在那兒。你能想到量化這個概念,已經很棒啦!遙想上古時期,秦始皇推行‘書同文、車同軌’政策,這不就是一種統一標準的體現嘛。但問題來了,這個所謂的統一到底是以什麽作為準則的呢?這就得靠咱們去給每一個量製定規則啦!好比說時間,為啥一天會被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呢?其實咱們的老祖宗比這分得更細致呢!一刹那稱作一念,二十念才構成一瞬,而二十瞬又組成了一彈指,接下來,二十彈指合起來叫一羅預,再然後,二十羅預相加便是一須臾。如此算下來,一日一夜總共包含三十須臾。除此之外,還有年、月、日這些大的時間單位,以及時辰下麵更小的刻度,比如刻;另外像一炷香、一盞茶、彈指等等,這些也統統都是表示時間長短的單位喲!”然而,僅僅如此仍然不夠精準,無法滿足我們對於真理和知識的追求。因此,接下來我們必須踏上一條艱辛的道路——進行精確定位!無論是長度、重量亦或是時間等各種度量單位,我們都要深入探究其本質,力求獲得最為準確的數據和定義。


    這條路注定漫長而曲折,因為我們所要研究的領域實在太過廣泛。前方等待著我們的是無盡的未知與挑戰,但這並不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為此,我懇請陛下能夠批準成立一所專門的研究院,以便集中各方人才之力共同攻克這些難題。


    這份重任宛如一座巍峨的大山,沉甸甸地壓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肩頭。它所承載的重量不僅僅關乎著國家的繁榮昌盛、民族的興旺發達,更是與整個人類對於這個廣袤世界認知的不斷深化緊密相連。這是一項無比艱巨而又意義深遠的偉大使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為了能夠順利地完成此項使命,我們急切地渴望有更多誌同道合的力量源源不斷地加入進來。因為我們深知,單靠一己之力往往難以成就大業。正如古人雲:“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專長和才能,就如同夜空中璀璨的繁星,雖然光芒各異,但卻共同構成了那浩瀚無垠的美麗星空。


    隻有當我們齊心協力,將眾人的智慧匯聚在一起時,方能充分發揮出各自的優勢所在。如此一來,我們便有望在追尋真理的漫漫征途中實現突破性的進展,揭開那些隱藏在重重迷霧之後的神秘麵紗,為人類的知識寶庫增添新的瑰寶。讓我們攜手共進,勇往直前,去迎接那充滿未知與挑戰的未來!


    張好古手裏緊緊握著那支簡易溫度計,小心翼翼地將其放入一個精致的盒子中,然後邁著輕快的步伐朝著大棚走去。走之前,他還不忘再次叮囑玻璃廠的工人們:“一定要多多製作這種溫度計啊。


    張好古微笑著點了點頭,便轉身離開了。不多時,他來到了自己位於郊外的莊園。一進門,他就高聲唿喊起負責管理莊園事務的那個人。待那人匆匆趕來後,張好古耐心地向他演示了溫度計的使用方法,並詳細講解了如何根據溫度的變化采取相應的措施。


    “記住,如果白天溫度太高,可以把門打開通風;等到了晚上溫度降低的時候,就要安排人手把那些提前編織好的草簾覆蓋在溫室外麵。如果天氣特別寒冷,咱們就得考慮用炭火來給溫室升溫啦。”說到這裏,張好古靈機一動,心裏暗自盤算道:不如讓機械廠製造一批專門用於取暖的炭爐吧,這樣既方便自己使用,又能作為一項新產品推向市場,說不定還能賺上一筆呢!想到這兒,他不禁笑逐顏開。


    每多得一些利潤,對於自身而言,後續的計劃實施起來將會愈發順遂。因為有了充足的資金支持,許多原本難以推進的環節也能夠迎刃而解。


    在隨後的時光裏,張好古終日忙碌於衙門兩司以及實驗室之間。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潛心鑽研與精心製作,他所設計的爐子、馬車等樣品終於大功告成!其中,馬車共有三個款式:其一乃是可容納多達二十人的四輪大馬車;其二則是僅供四人乘坐的小巧四輪馬車;其三為兩輪式的,此款主要用於載貨運輸。


    這幾款馬車可謂是巧奪天工之作,它們皆是通過木材與鐵器的完美結合而精心構建起來的。主體框架乃是運用極為堅固的鐵質材料精心打製而成,這種材質賦予了馬車堅實可靠的骨架;至於其他部分,則明智地選擇了木質結構來搭建,既減輕了整體重量又增添了幾分自然的美感。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那輛小巧玲瓏的四輪馬車了。呈倒三角形,前麵是駕者的地方,後麵是乘客的地方,可以並排坐三人,後麵有靠背,它的四個輪子以及連接輪子的軸都是由純度極高的鐵經過千錘百煉鑄造而成,每一個細節都展現出精湛的工藝水平。不僅如此,為了讓輪子具備更強的耐磨性和出色的防滑性能,工匠們更是別出心裁地在外圈處使用了柔韌性極佳的蒲公英膠進行了嚴絲合縫的包裹處理。


    除此之外,設計者們還充分考慮到乘客的舒適需求,在車體和輪架之間獨具匠心地加裝了一套彈性優良的彈簧裝置。這個小小的創新之舉極大程度地降低了車輛行駛過程中的顛簸感,使得乘車體驗更為舒適宜人。


    當所有的準備工作全部完成後,張好古滿懷期待地親自登上了這輛精致無比的小四輪馬車,開始了他的試乘之旅。隨著車夫輕輕揮動馬鞭,車子緩緩啟動,並逐漸加速行駛在了道路之上。一路上,張好古都沉浸在一種前所未有的驚喜之中——整個行程竟然出奇地平穩順暢、舒適愜意!車輪滾動之時,幾乎讓人感受不到絲毫明顯的顛簸或震動。即便是偶爾遇到一些不太平整的路麵狀況,車身也能夠迅速做出調整,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


    當然,這輛馬車雖然在很多方麵表現優異,但不可避免地還是存在著一些細微的不足之處有待後續的改進和完善。不過,如果單純從乘坐的舒適性角度來評判的話,它已然足夠令人感到心滿意足了。相信假以時日,經過不斷地優化升級,它必將成為一款無可挑剔的頂級座駕。


    張好古馬不停蹄地趕到機械廠,下達了一項重要指令:全力打造大四輪以及兩輪車輛!然而,由於任務艱巨且時間緊迫,現有的人手遠遠無法滿足生產需求。關鍵時刻,幸好登萊地區的流民源源不斷地湧入京城,這才解了燃眉之急。盡管如此,人力仍然捉襟見肘。


    要知道,當時的機械化程度極低,幾乎所有的產品都得依靠大量人工精心製作。對於這個剛剛興起的產業而言,別無他法,唯有依靠龐大的人員數量來堆砌產量。


    張好古有條不紊地安排好了陳啟雲接下來的工作計劃之後,親自駕駛著小四輪馬車緩緩駛出。隻見他身後緊跟著吳大寶和成均二人,他們各自騎著一匹駿馬,就這樣,一行三人徑直朝著老師家中奔去。


    待他們抵達之時,老師尚未下班歸來。於是,張好古便耐心地陪伴著師娘閑聊家常,氣氛融洽而溫馨。過不多久,老師終於迴到家中。剛一踏入院門,他的目光瞬間被停放在院子裏的那輛小巧精致的馬車所吸引,知道這肯定是張好古的新作品。甚至連家門都顧不得進,便迫不及待地湊上前去仔細研究起來。


    張好古見狀,趕忙迎上前去,請老師坐上馬車。緊接著,他熟練地揮動馬鞭,駕馭著馬車平穩地行駛至大街之上。坐在車上的徐光啟親身感受著這次試駕之旅,心中滿是歡喜與滿意。畢竟,如他這般年事已高之人,平日裏上下班會選擇乘坐馬車出行,但以往所乘之車實在太過是難言,一路顛簸下來,感覺全身骨頭都快散架了,那經曆是苦不堪言。相比之下,這輛新馬車無疑舒適得多。


    今日乘坐的這輛小巧精致的馬車,其舒適度簡直超乎想象!當它駛過那崎嶇不平的路麵時,車身隻是微微顫動著,仿佛是在翩翩起舞一般,輕輕鬆鬆地就跨越了那些坑窪之處,讓人幾乎感受不到絲毫的顛簸。


    試乘結束之後,徐光啟並沒有立刻讓張好古離開,反倒是熱情地將他留在家中共進午餐。這其中緣由嘛,自然與張好古平日裏對老師家的諸多幫襯密不可分。自從有了張好古時常的關照,老師家中的日子逐漸變得寬裕起來,尤其是在飲食方麵,更是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以往,老師常常需要親自前往市場采購食材,如今可大不一樣了。要麽是張好古自己帶來各種美味佳肴,要麽就是派人專門購置並送至府上。雖說那位性格執拗的老先生堅持要食用自家所產的大米,但畢竟鬆山距離京城路途遙遠,運輸頗為不便。


    可老先生就非要吃自家產的,這樣可比去市場上買產生的費用要高很多,當時生活的窘迫和這點多少也有關係。以至於讓徐驥迴家種田,老人一輩子兩袖清風,不貪不腐,身居高位,家裏卻是清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學名張好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溪聽水夜半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溪聽水夜半更並收藏學名張好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