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內的文官武將各自返迴府邸,率領著家奴、私兵護衛大街小巷。


    黨派林立的朝廷命官們摒棄了往日的恩怨,不約而同的一致對外。


    京都一旦被破,他們一代人乃至幾代人打拚出的家業可就都毀了,就算聖人不急,他們也得急。


    三代家族積澱,十年寒窗苦讀,二十年官場起起伏伏,才換得今天的官位。


    可惡的叛軍想要奪走我們的一切?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萬壽節宴會上喝的酩酊大醉的外國使節們睡了一夜,成功躲過了宮廷政變,但卻沒想到京都被叛軍包圍。


    活著真是不容易,中原確實地大物博,但是非紛擾也太多了,還是自己的國家生活的安穩些。


    太玄殿前廣場上,數千朱家私兵額頭前統一紮著白綾。


    皇宮內所有的太監皆身著縞素,主子要去拚命,他們豈有退縮的道理?這一刻誰也不能說他們不是男人。


    成百上千名宮女不施粉黛,換上了壓箱底舍不得穿的嶄新宮服,分批次登上城牆。


    教坊司的舞伎與樂官都是現成的,有條不紊的站在城樓最顯眼的地方。


    這些身份地位且最不起眼的伶人、婢女、奴才的肩膀上扛著影響曆史進程的重要任務。


    京都城外二十裏處,叛軍主將馮大猷滿頭白發,閃露精光的雙眸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


    半年前,正當他心灰意冷準備懸梁自盡時,一個拄著拐杖的老者敲響了他的房門,並且留下了三隻錦囊。


    憑借第一隻錦囊,馮大猷從失意的老將軍重新執掌了一地兵權。


    打開第二隻錦囊,馮大猷得到了許諾,一個能替他的妻兒報仇雪恨的許諾。這件事他沒有一天不想,想辦到卻難如登天。


    第三隻錦囊還未拆封,老者跟他說過,請在起義軍大敗之時,或麵臨重要決定時再打開,錦囊裏的答案可以為其解惑。


    馮將軍論資曆是王朝的老將,先皇征戰四方時他就是正六品昭武副尉,手下兵丁三百四十八人。二十多歲的年紀,能得此官職,可謂少年得誌。


    馮大猷豪放瀟灑,不喜攀附權貴,因為脾氣相投與潛邸時的聖人交情匪淺。


    那時聖人身邊有兩虎三傑,兩名虎將執掌重兵,分別是馬守城、馮大猷。


    三傑之首的位置非胞弟睿和親王莫屬,其次是現在的刑部尚書孫世傑,和已經病故前任禮部尚書裴奉溥。


    神武門兵變時,馮大猷並沒有跟隨起兵,而是將自己手中所有的兵馬都交給了馬守城。


    忠義不能兩全,老聖人對他有提攜之恩,他不能違背自己的良心。


    所以在事後論功行賞時,馬守城升遷成了鎮守整個西北的統帥,孫世傑從幕僚搖身一變成了六部的主官,老兄弟裏隻有馮大猷官升一品,坐鎮冀州成為了五品遊擊將軍。


    這點他倒不怨恨聖人,出多大力,得多大的好處。沒跟著出生入死,還想多分甜頭?


    他還年輕,有的是力氣,有的是勇猛,憑借自己的雙手未嚐不能封侯拜相,揚名天下。


    一念之差,馮大猷因為選擇的錯誤,多走了十五年的冤枉路。孫世傑與馮大猷在太玄殿見麵時,已經都成了兩鬢斑白的老人。


    正四品的忠武將軍,武將中已經是不低的官銜。


    馮大猷很滿足,他拚了這麽多年,身受七八處重傷,兩次在鬼門關打轉,差點醒不過來。


    不是為了證明他有多強,隻是要告訴當年的老兄弟們,他失去的東西,能靠自己的本事拿迴來。


    人老了想法自然會改變不少,馮大猷守著自己半生的發妻,兒孫滿堂環繞膝下,這種天倫之樂足夠讓他快活的度過往後餘生。


    然而,不久之後,聖人的一道聖旨,完全打亂了他的計劃。


    馮大猷勞苦功高,即日擢升為西南軍鎮督軍,從二品鎮軍大將軍。子馮瑞祥,封賞其為正七品致果校尉。願繼承其父的勇猛忠義,為國效命。


    馮大猷聽到這封含金量極高的聖旨,當即淚眼朦朧,原來聖人並沒有忘了他,苦盡甘來,他的努力得到了肯定。自己從軍三年才換來的官銜,兒子十二歲就當上了七品校尉。值了,一切都值得了。


    可是事實並不像馮大猷想象中的那麽簡單,直到他到了西南軍鎮才發現此地不是什麽富貴窩,而是實打實的龍潭虎穴。


    軍鎮督軍的官銜不是保命符而是催命符,給兒子的七品校尉,則是作為聖人的一點點愧疚和補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福壽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蜜瓜琉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蜜瓜琉璃並收藏福壽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