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王吳著,乃是當年長沙王吳芮的後代,也是當今唯一的異姓諸侯王。


    將賈誼貶到長沙,劉恆是有自己的考慮的:


    一來吳著謙遜有禮,注重文事,對有才的人頗為欣賞;


    二來雖然他是唯一的異姓諸侯王,卻是和朝廷關係最親近的,將賈誼貶過去輔佐,也可以避免他投靠其他的劉姓諸侯王。


    劉恆蘇雲二人商量後,最後還是將賈誼召了過來,將他悄悄地貶去了長沙,任命成了長沙王吳著的太傅。


    等君臣反應過來的時候,賈誼已經被貶走了。


    群臣無奈,隻能放過了賈誼,默認了劉恆的決定。


    這一次的交鋒,兄弟二人憑借一招釜底抽薪,再次取得的勝利。


    ……


    太子劉啟漸漸長大,蘇雲也教了他一些簡單的治國道理,劉恆想要兒子多曆練一下,於是允許他出入蘇雲的丞相府。


    反正按照劉恆、蘇雲二人的協定,這丞相府早晚要成為太子的。


    這天劉恆找蘇雲去商議國策,劉啟早上便沒了功課,跑到了丞相府玩耍。


    此時的丞相府中,一年輕人正在忙著處理政務,將頭低得很沉,眼和手一刻都不曾停歇。


    劉啟很好奇,便上前查看。


    那年輕人還以為是丞相府下麵的官員來了,於是趕緊招唿他來協助自己。


    劉啟沒有動。


    “我說的話你沒有聽見嗎?這麽多事情呢,還不趕緊……”


    他沒有再說下去,因為他抬起了頭。


    他是見過太子的,因為蘇雲是太子的先生,他又是丞相府的長史,在前往匯報政務的時候見過太子。


    他先是一愣,但很快反應了過來,急忙投了手中的筆,站起來行禮,“臣晁錯,拜見太子殿下。”


    這年輕人正是晁錯,前些日子剛被蘇雲提拔為丞相府長史。


    劉啟趕忙上前將他扶了起來,“快起來,快起來,你處理政務真的很認真,和我的先生有一拚啊!”


    晁錯起身抬頭的那一刻,兩個人的目光正好在空中交錯,兩人的眼神像是被某種神秘的東西牽引,從而帶動著兩人久久地愣在原地相視,難以分開。


    還是劉啟先感應到自己砰砰的心跳,強掙紮著移開了自己的眼神。


    劉啟趕忙後退了兩步,感應著自己的心跳,竟跳的出奇的快。


    晁錯還以為太子受到了驚嚇,趕忙上前認錯,“臣有罪,先是忙著處理政務怠慢了太子,後又不知怎的,驚嚇到了太子,還望太子恕罪。”


    “你…孤赦你無罪,你倒勤勞,辦事那麽認真,日後可跟著我一起處理政務。”


    從這話裏,晁錯讀出了許多信息;


    太子不僅赦他無罪,還很看重他!


    晁錯激動得連連行禮,才一個月的時間,他就從一個小官升到了丞相府長史,又被太子看中,將來必然是前途無量啊!


    晁錯高興,劉啟更高興。


    將來這丞相府的屬官,自己可以直接接管,現在籠絡住他們,未來自己用起來才能更加的得心應手。


    不得不說,劉啟年紀輕輕就很有政治頭腦,是天生當皇帝的料子。


    ……


    小程不識也長大了,出落成一名意氣風發的少年,個子快趕上蘇雲高了。


    程不識也對兵事深感興趣,之前床底下藏的韓信所寫的兵法,程不識都幾乎看了個遍。


    他深受韓信兵法的影響,認為治軍應當嚴整有序,重視軍紀才能夠讓敵人畏服。


    蘇雲將他引薦入了北軍,跟在周亞夫身邊,想讓周亞夫帶帶他。


    周亞夫考驗了一下程不識,發現他雖然年紀小,但是在帶兵上很有見識,於是同意了蘇雲的請求,收下了他在自己身邊做事。


    將程不識引進軍中,蘇雲也算是了了個心事。


    從北軍中出來,蘇雲又想到了韓信,許久不見他了,倒也想念了。


    也不能怪自己不去看他,實在是最近太忙了,自從陳平去世之後,蘇雲就一刻沒有停歇過,算是接了陳平的班。


    北軍現在倒還好,有周亞夫在這接管著自己,不用操太多的心。


    再過兩年,蘇雲打算將周亞夫舉薦給劉恆,讓他來接替自己成為北軍的中尉。


    每天要處理政務、管理百官,時不時的還會被劉恆叫去解決問題,還要給太子授課,自己真的忙不過來啊!


    西漢初期的丞相真的很累,要管的事情有很多,權力大得要命,甚至說是第二個皇帝也不為過。


    在上次得罪了群臣之後,蘇雲現在每次出門都要帶兩個北軍的士兵,就怕有人要暗殺他。


    雖然自己有內功,還有真氣護體,不怕人刺殺,但還是多帶兩個人為妙,畢竟多帶一個人就多一份保險。


    —————————


    幹兒子韓瀅年齡也不小了,蘇雲將他帶進了丞相府,安排的官職不是很高,就是怕別人認出來。


    官職不是很高的話,就不會被人問起出身,蘇雲任命也就沒那麽麻煩。


    韓信還是和往常一樣酒鬼,蘇雲一去高興的很,喝了個酩酊大醉。


    最近也沒什麽軍事上的事情,不需要和韓信討論,就聊聊家常,蘇雲就離開了。


    韓信年紀也不小了,60歲了,怕是很難再上戰場指揮千軍萬馬了。


    終是時光荏苒,英雄遲暮,盡顯社會之淒涼啊!


    ……


    秋天到了,麥子又熟了一茬,老天爺賞臉,今年漢朝又迎來了一次大豐收。


    劉恆高興壞了,他現在是很相信上天預兆什麽的話的,認為是自己的虔誠打動了上天,降下祥瑞。


    對於劉恆這種想法,蘇雲也沒法勸。


    畢竟漢朝的生產力實在太低,老百姓想吃飽飯很困難,因此很信鬼神之說。


    再加上受教育程度低,思想不開化,當時鬼神之類的學說在民間非常流行,一度引起了大多數人的信任。


    雖然天人感應什麽的是董仲舒提出的,但其實在董仲舒之前,人們就很相信天神的學說,敬重天地,視天地為最大。


    實際上就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期盼,還是生產力低下造成的,人們寄希望於神明,祈求來年能有一個好收成。


    但是呢,皇帝對於神明,還處於一種信與不信之間。


    皇帝自身很信任神明,時常祭拜上天,祈求上天保佑新的一年有一個好的收成。


    皇帝想維護統治,鼓勵老百姓在民間紮實生產,讓老百姓積極努力地工作,就不能讓老百姓信神明一說。


    一旦老百姓太過信任神明,天天等著老天養活,不辛勤的耕種,那不都得餓死?


    所以在漢武帝之前,漢朝官方一直對神明是模棱兩可的。


    不得不說,董仲舒搞的一套確實很好用,將上天神明和皇權連接在一起,主張君權神授,將皇帝捧為高高在上的存在,讓人們像敬重天神一樣敬重皇帝,從而達到穩定江山的作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局救下劉邦,竟成為曆史權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迴顧雲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迴顧雲生並收藏開局救下劉邦,竟成為曆史權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