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雲走進長樂宮。


    太監孫安遞上來一盞茶,蘇雲很自然的接了過來。


    “20年了,你也從一個小太監,變成了一個老太監啊!”


    孫安搖了搖頭,“人哪有不老的呀,就連長青侯您,臉上也是生了不少皺紋,鬢間也是有了白頭發啊!”


    蘇雲隻是陪著他笑了笑,同時也感歎自己化妝技術的進步。


    老?


    自己一點變化都沒有。


    每天迴家看著妻子一點點地變老,蘇雲也是體會到了時間的流逝。


    外出去見韓信,在外麵呆了四年,雖說給小丫頭寫過信,卻也是實打實地冷了小丫頭四年。


    人生啊,又有幾個四年?


    正思考間,一個拄著拐棍,滿鬢白發的老嫗走了出來。


    “蘇雲來了,快坐,快坐快來坐……”


    老嫗正是呂後,雖然呂家已經被滅族,但是沒人敢動這位呂太後。


    她不僅是劉盈的太後,更是劉邦的皇後。


    雖然隻過了不到一個星期,但是呂後像老了十幾歲一般。


    呂後身體佝僂著,雙目無神,和一個星期前依舊權傾天下的自己,完全沒法比。


    要說呂後不恨蘇雲那是假的,但是恨,也僅限於被囚禁的那一天。


    呂家人都是被劉章殺的,整個行動那麽多人參與,蘇雲也隻是個策劃者,有這麽多年的感情在裏麵,呂後早就不恨蘇雲了。


    至於劉章,她也沒資格去恨,說到底,這一切也都是由她呂雉引起的。


    若不是她太貪戀權力,又怎會……


    呂後遞上來一卷布絹,蘇雲打開一看,上麵的字雖然歪歪扭扭的,但是很熟悉……


    “這是在劉盈的枕頭底下找到的,他早就寫好了,隻是一直沒找到機會交給我……”


    蘇雲打開來看,最上麵清楚的寫著幾個字:


    劉盈予母後和雲哥的家信。


    呂後已經眼花了,她希望蘇雲能讀出來。


    蘇雲急忙往下讀了起來,這可是盈兒留在這個世界上最後的東西了。


    “孩兒不孝,愧對母後,請母後恕孩兒不能理解母後之罪,當母後看到這封信時,孩兒大抵是已經去見父皇了。


    母後喜歡權力,孩兒深記母後養育之恩,故而放權於母後,不過孩兒不得不承認,母後做的確實比孩兒好。


    可母後漸漸的變了,或許是被權力遮住了雙眼,現在已經不是我所認知的母後了。


    雲哥找到我,告訴我,他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要發動政變,徹底推翻呂家的統治,安我大漢江山。”


    讀到這兒,蘇雲已經知道,這是當初蘇雲找到劉盈,告訴自己的計劃後,劉盈不放心呂後才寫的。


    蘇雲繼續讀了下去,而劉盈的內心獨白,就像畫麵一樣不斷展開:


    “在母後和大漢江山之間,我終究是選擇了大漢的基業,是孩兒愧對母後,因此,我拚命的求雲哥,希望能留母後一條生路。


    雲哥答應了。


    從雲哥的眼神中,我能看出這場政變,他一定是能贏的,我放心,我很放心。


    唯一就是對不起母後和恭兒,孩兒的身體,恐怕撐不到為母後盡孝的那一天了。


    母後若覺得愧對孩兒,就請好好的活下去,好好的帶著恭兒,不要讓他再參與到政治鬥爭中,哪怕讓他做一個平民百姓也好。


    雲哥,我劉盈這輩子做得最正確的事,就是交了你這個好朋友。


    謝謝你……


    有千言萬語想從嘴邊吐出,可我已經沒力氣了,寫不下去了……”


    信的內容到這就戛然而止了,可讀信和聽信的二人卻覺得意猶未盡……


    ……


    呂後徹底地醒悟了。


    “政治鬥爭,我搞政治卻傷害了身邊最重要的人……


    盈兒剛出生的時候,他爸抱著他,我就這樣握著盈兒的小手,看著這孩子可愛的樣子,


    當時我發誓,絕對不會讓這個孩子吃一點苦。


    可沒想到,到頭來就是我害了他,是我害了他呀……


    再大一點,他爸就出去打天下了,我們母子二人要撐起這個家,照顧一家人。


    他雖然小,可是很懂事,從來沒有向我抱怨過苦……


    那時我就該明白,他是個強硬的孩子,他不軟弱啊!


    是我的錯,是我逼著他才有了今天的結果,都是我的錯啊!


    他從來都是一個合格的孩子,是我不配做他的母親……”


    呂後在一旁迴憶著,過去的一樁樁事情,都重重地迴擊在呂後的心上。


    聽了呂後的哭訴,蘇雲的滴滴淚花也因苦澀而變得沉重,從眼角匯聚,流下……


    順著臉頰流下……


    ……


    代國。


    和京城中沉重的氛圍相比,代國簡直猶如天堂一般。


    這些年來,匈奴一直西征,幾乎沒有再騷擾過漢朝的邊境。


    雖然這些年匈奴沒有再侵擾邊境,可劉恆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匈奴的探查。


    不得不說,匈奴的冒頓單於是一位英主,通過不斷的西征蠶食大月氏,又陸續攻克了西域諸國,匈奴的版圖已經得到了大幅的擴張。


    劉恆知道,漢匈之間的大戰就要不遠了。


    他從來沒有鬆懈過一刻,一直在積極發展生產、備兵訓馬,以防匈奴的入侵。


    在劉恆的不懈努力下,代國的發展越來越好,劉恆用實力證明了不是代國差,而是之前的國君菜。


    公元前187年,代國就迎來了一次大豐收,劉恆覺得,老百姓今年一定可以過一個好的生活。


    為了明年能有一個好收成,劉恆便下令減免田租,希望能把惠民政策落實到實處。


    可劉恆很快就發現,百姓的生活並沒有因此變好。


    依然有很多災民難民,許多老百姓還是吃不上糧食,即便好一點的家庭,手中的糧食也很難熬過這個冬天。


    於是劉恆就問舅舅薄昭,“這到底是怎麽一迴事呢?為什麽大豐收,還減免了田租,老百姓的生活依舊過的不好呢?”


    舅舅薄昭感覺無比欣慰,外甥劉恆小小年紀能察覺到這一點,屬實不易。


    “你作為一國之君,覺得減免田租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實則不然。


    你的政令下給的不是百姓,而是下麵的層層官員,真正將政令落實到地方的,還是下麵的層層官員。


    官員都是有私心的,他們見今年大豐收,就覺得多增收一些賦稅,老百姓也不會被餓死,官府也不會查出來什麽。


    雖然不會征收農業稅,但他們可以從其他方麵,征收各種各樣的稅。


    比如百姓每年要為國家服一定的勞役,這會大大減少他們在田間工作的時間,從而降低收成。


    另外,還有人頭稅、苛捐雜稅等等。


    因此,並不是說減免田租,老百姓就能過上好的生活;不是說減免田租,就會成為百姓口中的好君主。


    有些時候錯誤的政策,反而會加重百姓的負擔。


    隻有親自考察過後,才能體會到老百姓真正的苦,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製定更加合適的政策,這才是一代仁君應該具備的合格品質。”


    薄昭講了那麽多,就想告訴劉恆一個道理:萬事都要親自考察過才能下結論,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見解;要根據具體情況,製定合適的政策。


    而劉恆不僅記住了舅舅薄昭的話,更是從中領悟到了更深的一層。


    這天下的老百姓不僅要承受田畝稅,還有勞役、人頭稅、苛捐雜稅等等,劉恆是真真正正的體會到了老百姓的苦。


    他將舅舅的話牢牢地記在了心中,同時也發誓,一定會將惠民政策,落實到代國的每一位百姓手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局救下劉邦,竟成為曆史權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迴顧雲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迴顧雲生並收藏開局救下劉邦,竟成為曆史權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