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賈誼獻策
開局救下劉邦,竟成為曆史權臣? 作者:迴顧雲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之前處理韓王信後代時,劉恆就感覺蘇雲的表現不太對勁,在聽了今天二人的對話後,劉恆已經將所有的事情連在了一起。
原來韓信沒有死,原來是雲哥將他保了下來,好一個雲哥,好有本事啊!
他雖然發現了,但他沒有選擇拆穿。
等劉恆召群臣進來時,呂後早已帶著笑,沒了氣息……
“先皇後,駕崩了……”
群臣一聽,皆掩著麵目哀傷,實際上隻有極少數人表情略有悲傷,大多數人就是光打雷不下雨。
呂後的政治身份敏感,影響劉恆地位的正統性,群臣都知道劉恆有手段,而且還坐穩了皇位,誰也不敢在這時候哭得很傷心。
隻有蘇雲,默默地離開了皇宮,迎著大雪,迎著寂寞……
淚水和雪水摻雜著從臉頰緩緩滑落,凝結在腳印裏,蘇雲就這樣披著大雪,漫無目的的走著,走著……
……
公元前180年,呂後於長樂宮中去世,享年62歲,死後葬於長陵,和劉邦合葬。
由於呂後早已沒了權勢,所以呂後的死並未在朝中引起多大的響動,很快,朝堂上就恢複了以往的樣子。
劉恆一直在想辦法提拔一批年輕人才,利用他們來削弱軍功集團的勢力,可惜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賈誼的一篇文章。
他對這個年輕人充滿了興趣,於是專門將他召進宮中,對他進行了考校。
雖然賈誼現在隻是一名文學博士,但是就文學造詣方麵,漢朝沒幾個人是他的對手。
因此劉恆提出的問題,他都能對答如流。
而且賈誼還年輕,身為年輕人,做事總是比較激進,總能提出求穩的群臣看不出來的問題,讓劉恆大加稱讚。
劉恆才23歲,也是年輕人,他們是同齡人,自然在許多問題上有相同的見解。
和那些喜歡彎彎繞、有很深的政治頭腦、仗著軍功不把劉恆放在眼裏群臣相比,和賈誼說話真的很舒服。
劉恆自以為是遇到了知己,於是提拔賈誼為太中大夫。
賈誼可開心壞了,在口頭表示效忠劉恆的同時,提出了一個方法,可以幫助劉恆解決一個心腹大患。
劉恆有三個心腹大患,功臣、劉姓諸侯王、匈奴。
賈誼認為,想要一味地以武力解決匈奴是很困難的,要想徹底根除匈奴的問題,就要不斷地將匈奴漢化。
賈誼舉出了戰國的例子,指出在春秋初期,隻有中原地區屬於漢族,通過不斷地向周邊漢化,漸漸地將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同化,增強各地區的民族認同,才有了如今的大漢。
春秋戰國打了幾百年,最終卻被西部邊陲小國秦國完成統一。
秦故地許多地方都是西戎人,通過不斷的漢化,讓他們變成中原民族的一部分,這也是秦能逐漸發展的重要原因。
通過不斷地向匈奴進行文化物質輸出,讓匈奴人認識到漢朝物資的好,漸漸地他們就會依賴於漢朝的物資、認同漢朝的文化。
況且,漢匈邊境上許多地區原來就是故秦的領土,當地的百姓仍然保留著許多漢人的習慣,爭取到他們,也是我們反擊匈奴的重要力量。
“因此,我認為一味的武力,很難解決漢匈雙方的矛盾,匈奴人居住於草原,視劫掠為天經地義。
我們隻有通過不斷的物質輸出和文化輸出,讓匈奴人逐漸漢化,認同漢朝,我們就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徹底擊垮匈奴人的民族脊梁!”
“啪啪啪——!”
賈誼講得非常細致、全麵,劉恆聽完忍不住拍手稱讚。
賈誼講得這一套完全符合現在的情景,劉恆就是想不費一兵一卒,解決漢匈之間的問題,沒想到賈誼就將政策提出來了。
劉恆起身,雙手一拱,彎上腰向賈誼深深行了一禮。
賈誼哪敢受這禮?
這可折煞他了,趕緊上前扶起劉恆。
“朕正愁無法解決匈奴的問題,如今先生如此係統的提出了解決辦法,可以讓千千萬萬的將士免於戰火,可以解決匈奴這個漢朝的巨大隱患,先生當得起朕師啊!
既然如此,還請先生迴去,將今天說的好好整理一下,寫成一道奏疏,改天奏上來,讓朕好好看看,並和群臣好好商量一下如何實施。”
如此的知遇之恩,足以讓年少的賈誼對劉恆效忠一輩子了。
事實證明,少年的臣子不能遇見太驚豔的皇帝啊!
—————————
幾天後的大朝會上,劉恆將賈誼呈上來的奏書當眾宣讀,在聽了賈誼寫的奏書後,在座的大臣無不佩服賈誼的才幹。
之前有人提出類似的辦法,但從來沒有人如此係統的講解,也沒有人舉出之前成功的例子。
明眼人都看出來,劉恆對這封奏書極為讚同,況且又是有利於大漢的事情,群臣欣然同意。
一時間,賈誼成為了皇帝身邊的紅人。
劉恆將這封奏書裏的內容定為了對匈奴的國策,決定按照賈誼寫的,開始潛移默化的影響匈奴。
散朝後,賈誼在大家的稱讚聲中,第一個離開了大朝會。
在最末端的袁盎可看不下去了,覺得賈誼如此出風頭,必然會帶來大的禍患啊,想要跟上去勸勸賈誼。
袁盎快步走出大殿,卻想到了劉恆之前責罰他時說的話,他突然停了下來,沒有再追上去……
賈誼這個名字,很快就火遍了整個長安城,成為大家口中討論不斷的角色。
由於蘇雲現在天天要教太子讀書,不能經常去找劉恆,劉恆閑來無事,便會召賈誼前來商討一番。
賈誼抓住機會,趁勢給劉恆指出了大漢麵臨的許多問題。
賈誼認為,漢朝開國已20餘年,在劉恆的治理下,天下已經穩定了下來,一片欣欣向榮,絕對不會走向秦朝二世而亡的極端;
如今天下已定,漢朝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地承繼原來的秦朝。
賈誼鼓勵劉恆改定曆法,變易車馬,改換服色,定官名,興禮樂,更改秦朝舊製,重新確立一套獨屬於漢朝的製度。
賈誼的每句話都說到劉恆的心坎上了,可以說是句句迎合劉恆的心意;
劉恆早就想這麽幹了,就是沒有想好怎麽改。
賈誼再次將自己的提議編成了一道奏疏,上呈給了劉恆。
賈誼提出以黃色為尊,祭祀用五種牲畜,其他官名也悉數更改。
在大朝會上,劉恆推辭了兩下,表示不肯改製,但群臣明白,劉恆是在演戲,於是紛紛上奏請求劉恆改製。
劉恆開心了,但沒有完全按照賈誼說的,隻是挑了部分改製。
賈誼提出的,他不是完全讚同,他就想借著這個事,來試探一下群臣。
一時間,賈誼出盡了風頭,卻也因此得罪了許多的人。
既然是改製,便會影響一批人的利益,那些被影響利益的人不敢恨劉恆,還不敢恨你賈誼嗎?
賈誼啊賈誼,你給我等著!!
……
原來韓信沒有死,原來是雲哥將他保了下來,好一個雲哥,好有本事啊!
他雖然發現了,但他沒有選擇拆穿。
等劉恆召群臣進來時,呂後早已帶著笑,沒了氣息……
“先皇後,駕崩了……”
群臣一聽,皆掩著麵目哀傷,實際上隻有極少數人表情略有悲傷,大多數人就是光打雷不下雨。
呂後的政治身份敏感,影響劉恆地位的正統性,群臣都知道劉恆有手段,而且還坐穩了皇位,誰也不敢在這時候哭得很傷心。
隻有蘇雲,默默地離開了皇宮,迎著大雪,迎著寂寞……
淚水和雪水摻雜著從臉頰緩緩滑落,凝結在腳印裏,蘇雲就這樣披著大雪,漫無目的的走著,走著……
……
公元前180年,呂後於長樂宮中去世,享年62歲,死後葬於長陵,和劉邦合葬。
由於呂後早已沒了權勢,所以呂後的死並未在朝中引起多大的響動,很快,朝堂上就恢複了以往的樣子。
劉恆一直在想辦法提拔一批年輕人才,利用他們來削弱軍功集團的勢力,可惜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賈誼的一篇文章。
他對這個年輕人充滿了興趣,於是專門將他召進宮中,對他進行了考校。
雖然賈誼現在隻是一名文學博士,但是就文學造詣方麵,漢朝沒幾個人是他的對手。
因此劉恆提出的問題,他都能對答如流。
而且賈誼還年輕,身為年輕人,做事總是比較激進,總能提出求穩的群臣看不出來的問題,讓劉恆大加稱讚。
劉恆才23歲,也是年輕人,他們是同齡人,自然在許多問題上有相同的見解。
和那些喜歡彎彎繞、有很深的政治頭腦、仗著軍功不把劉恆放在眼裏群臣相比,和賈誼說話真的很舒服。
劉恆自以為是遇到了知己,於是提拔賈誼為太中大夫。
賈誼可開心壞了,在口頭表示效忠劉恆的同時,提出了一個方法,可以幫助劉恆解決一個心腹大患。
劉恆有三個心腹大患,功臣、劉姓諸侯王、匈奴。
賈誼認為,想要一味地以武力解決匈奴是很困難的,要想徹底根除匈奴的問題,就要不斷地將匈奴漢化。
賈誼舉出了戰國的例子,指出在春秋初期,隻有中原地區屬於漢族,通過不斷地向周邊漢化,漸漸地將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同化,增強各地區的民族認同,才有了如今的大漢。
春秋戰國打了幾百年,最終卻被西部邊陲小國秦國完成統一。
秦故地許多地方都是西戎人,通過不斷的漢化,讓他們變成中原民族的一部分,這也是秦能逐漸發展的重要原因。
通過不斷地向匈奴進行文化物質輸出,讓匈奴人認識到漢朝物資的好,漸漸地他們就會依賴於漢朝的物資、認同漢朝的文化。
況且,漢匈邊境上許多地區原來就是故秦的領土,當地的百姓仍然保留著許多漢人的習慣,爭取到他們,也是我們反擊匈奴的重要力量。
“因此,我認為一味的武力,很難解決漢匈雙方的矛盾,匈奴人居住於草原,視劫掠為天經地義。
我們隻有通過不斷的物質輸出和文化輸出,讓匈奴人逐漸漢化,認同漢朝,我們就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徹底擊垮匈奴人的民族脊梁!”
“啪啪啪——!”
賈誼講得非常細致、全麵,劉恆聽完忍不住拍手稱讚。
賈誼講得這一套完全符合現在的情景,劉恆就是想不費一兵一卒,解決漢匈之間的問題,沒想到賈誼就將政策提出來了。
劉恆起身,雙手一拱,彎上腰向賈誼深深行了一禮。
賈誼哪敢受這禮?
這可折煞他了,趕緊上前扶起劉恆。
“朕正愁無法解決匈奴的問題,如今先生如此係統的提出了解決辦法,可以讓千千萬萬的將士免於戰火,可以解決匈奴這個漢朝的巨大隱患,先生當得起朕師啊!
既然如此,還請先生迴去,將今天說的好好整理一下,寫成一道奏疏,改天奏上來,讓朕好好看看,並和群臣好好商量一下如何實施。”
如此的知遇之恩,足以讓年少的賈誼對劉恆效忠一輩子了。
事實證明,少年的臣子不能遇見太驚豔的皇帝啊!
—————————
幾天後的大朝會上,劉恆將賈誼呈上來的奏書當眾宣讀,在聽了賈誼寫的奏書後,在座的大臣無不佩服賈誼的才幹。
之前有人提出類似的辦法,但從來沒有人如此係統的講解,也沒有人舉出之前成功的例子。
明眼人都看出來,劉恆對這封奏書極為讚同,況且又是有利於大漢的事情,群臣欣然同意。
一時間,賈誼成為了皇帝身邊的紅人。
劉恆將這封奏書裏的內容定為了對匈奴的國策,決定按照賈誼寫的,開始潛移默化的影響匈奴。
散朝後,賈誼在大家的稱讚聲中,第一個離開了大朝會。
在最末端的袁盎可看不下去了,覺得賈誼如此出風頭,必然會帶來大的禍患啊,想要跟上去勸勸賈誼。
袁盎快步走出大殿,卻想到了劉恆之前責罰他時說的話,他突然停了下來,沒有再追上去……
賈誼這個名字,很快就火遍了整個長安城,成為大家口中討論不斷的角色。
由於蘇雲現在天天要教太子讀書,不能經常去找劉恆,劉恆閑來無事,便會召賈誼前來商討一番。
賈誼抓住機會,趁勢給劉恆指出了大漢麵臨的許多問題。
賈誼認為,漢朝開國已20餘年,在劉恆的治理下,天下已經穩定了下來,一片欣欣向榮,絕對不會走向秦朝二世而亡的極端;
如今天下已定,漢朝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地承繼原來的秦朝。
賈誼鼓勵劉恆改定曆法,變易車馬,改換服色,定官名,興禮樂,更改秦朝舊製,重新確立一套獨屬於漢朝的製度。
賈誼的每句話都說到劉恆的心坎上了,可以說是句句迎合劉恆的心意;
劉恆早就想這麽幹了,就是沒有想好怎麽改。
賈誼再次將自己的提議編成了一道奏疏,上呈給了劉恆。
賈誼提出以黃色為尊,祭祀用五種牲畜,其他官名也悉數更改。
在大朝會上,劉恆推辭了兩下,表示不肯改製,但群臣明白,劉恆是在演戲,於是紛紛上奏請求劉恆改製。
劉恆開心了,但沒有完全按照賈誼說的,隻是挑了部分改製。
賈誼提出的,他不是完全讚同,他就想借著這個事,來試探一下群臣。
一時間,賈誼出盡了風頭,卻也因此得罪了許多的人。
既然是改製,便會影響一批人的利益,那些被影響利益的人不敢恨劉恆,還不敢恨你賈誼嗎?
賈誼啊賈誼,你給我等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