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被蘇雲勸開後,劉恆的狀態變了好多了,雖說依舊節儉、勤政,但是懂得怎麽愛自己了。


    劉恆偶爾會加頓餐,吃點好的犒勞一下自己;也不會和以前一樣,一忙就是一天,每天都會抽出時間來陪陪兒子和母親,甚至還有時間找雲哥下兩把象棋。


    蘇雲是看在眼裏,喜在心裏。


    以前劉恆的節儉情況和工作狀態,他真怕劉恆猝死了。


    ……


    劉恆一直在致力於培養自己的人,在想辦法瓦解前功臣集團。


    這天,他看到了河南郡郡守吳公的一篇文章,看的是愛不釋手。


    再結合吳公這些年卓越的政績,劉恆決定征召吳公入朝,擔任延尉卿。


    吳公入朝,給劉恆舉薦了一個人才——賈誼。


    賈誼的存在,詮釋了一個道理:


    天才,隻見我的門檻!


    年僅19歲的賈誼,便以博學能文聞名於郡縣,深得吳公青睞,聘為了自己的幕僚。


    劉恆大喜,有人才他自然開心,於是聘請賈誼入朝擔任博士。


    賈誼也特別開心,沒想到新皇帝這麽重視他,他一展才華的機會終於來了!


    ————————


    周勃離開朝堂後,陳平、蘇雲、灌嬰輔佐劉恆,三個人達成了一種奇怪的平衡,朝堂上也迎來了短暫的祥和、安穩。


    直到兩件事情的發生,徹底打破了朝堂上的寧靜。


    第一件事,是城陽王劉章去世。


    劉恆給他上諡號“景”,他的嫡長子劉喜繼承了城陽王。


    說來也巧,劉章的嫡長子,竟然和劉邦的二哥一個名字。


    第二件事是匈奴的冒頓在聽說漢朝發生了大動亂後,也在積極策劃著進攻漢朝。


    匈奴在經過充分準備後,率領20萬大軍,大舉揮師南下進攻代地。


    消息傳到長安,舉國震動,劉恆急忙召來大家商議。


    匈奴人大舉進攻威脅邊疆,群臣又分成了三派,一派主戰,一派主和,另一派從中調和。


    主戰派以周勃、灌嬰為首,他們認為大漢的國力已經增長,如今,匈奴大舉進犯,此時正是擊敗匈奴,一雪前恥的大好時機。


    周勃雖然交出了權力,但此時仍然是絳侯,而且是朝中的老臣,劉恆還是把他叫來商議了。


    主和派以季布、張蒼為首,他們認為大漢此時的國力還沒有完全恢複,況且新帝剛登基不久,不宜和匈奴大規模開戰。


    調和派就主要是陳平和蘇雲,他們是誰都不幫,誰吵得兇就從中勸一勸,主打的就是一個誰都不得罪。


    這朝中要明哲保身,如果站隊太明顯,必然會被另一方的人針對,蘇雲跟著陳平,自然不會那麽傻。


    和蘇雲比較熟功臣大多都去世了,現在就剩下一些和蘇雲不熟的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幹脆跟著陳平調和。


    隻要劉恆不單獨問他,他是不會提建議的。


    看著大家吵得不可開交,劉恆也是一陣頭大,大家各有各的道理,誰也不能說誰錯。


    無奈,劉恆隻能先讓大家離開,他要自己一個人靜靜,好好想想。


    劉恆將蘇雲和陳平留了下來,他知道兩個人心裏都有答案,隻是不願意說出來,得罪別人。


    沒了外人,蘇雲也不裝了,“陛下,臣認為,國力永遠都在發展,無論怎麽發展,都很難達到大家的滿意。


    如今匈奴20萬大軍進犯,他們要的便是從中取得大利益,並不是簡簡單單的一些好處,就能讓他們退走的。


    如果不打一仗,讓匈奴見識到漢朝的強盛,匈奴必然會獅子大開口;


    況且漢匈之間矛盾已久,不是打兩仗就能解決的了的問題,短時間內,和親政策必然還是難以改變,不打服他們,我們又怎能在和親中占據主動權呢?”


    蘇雲自然知道後麵漢武帝痛打匈奴的事情,對進攻匈奴有很大的熱血,他實在不想放棄這麽個好機會。


    得到了雲哥的建議,劉恆又轉頭看向陳平,希望他也出主意。


    陳平一捋胡須,說出了自己的見解:“打是必須要打的,是人家來進犯我們,不是我們去找人家的事情,我們出兵也是天經地義。


    趁著現在朝中許多老將還在,一鼓作氣將匈奴擊敗,不然等精通戰事老將去世後,我大漢更難以和匈奴開戰了。”


    劉恆才20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自然是抵擋不了建功立業的誘惑,如今見陳平和蘇雲都讚同,劉恆也下定了決心。


    “好!兩位大人說的正合朕心,匈奴和漢朝恩怨已久,此時也該了結一下了。”說著,劉恆便招唿陳平擬詔。


    “此次出戰應該以誰為帥?又該以誰為將?帶多少人呢?”


    陳平和蘇雲對視一眼後,很默契的上前一步,異口同聲的說道:“灌嬰可謂帥,至於要領多少軍隊,陛下可與灌嬰商議。”


    如何統兵,又如何打如此大規模的戰役,他二人確實不如灌嬰在行。


    “不!”劉恆伸出手,態度堅決的拒絕了二人的建議。


    “我有一言,請兩位大人靜聽。”


    “我本來就是代王,如今匈奴大舉入侵代國,我熟知前線情況,又身為皇帝,豈能龜縮在長安城中?


    此次出征,我願禦駕親征親自掛帥,由灌嬰為將總領大軍30萬,蘇雲為監軍,陳平留在朝中輔佐太子總理朝政。”


    這話可嚇壞了兩人,皇帝瘋了不成?


    劉恆不是劉邦,劉邦是連年在戰場上征戰的,統兵能力自然毋庸置疑,因此劉邦一朝幾乎都是劉邦禦駕親征。


    可劉恆從來沒有領過兵,況且年輕氣盛,這又是一場大戰,又怎能親自帶兵禦駕親征?


    蘇雲想到了明朝的某個禦駕親征的皇帝,也是這個年紀,也是同樣的北方大敵。


    “陛下不可啊,陛下從來沒有領過大軍,匈奴來勢洶洶,戰場之上局勢又瞬息萬變,可是很危險的啊!”


    劉恆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似乎對擊敗匈奴胸有成竹,“匈奴人進犯代國,我身為代王,理應前往,況且我對代國熟悉,有我在,必能振奮士兵的士氣。


    蘇太尉放心,又不上戰爭前線,就在後麵指揮,不會有什麽危險的。”


    蘇雲是真的擔心劉恆的安危,想要繼續上前勸說,卻被陳平拉住了。


    陳平上前一步,躬身行了一禮,變換了原來憂鬱的神色,笑道:“陛下禦駕親征可以,但陛下要任命灌嬰為帥,戰事上的決策都要聽左丞相灌嬰的,另外還要帶上柴武、蟲達這些開國老將。”


    都是為了劉恆的安全,劉恆也退一步,答應了陳平的要求。


    在經過朝中群臣商討後,最後由劉恆拍板:


    由陳平率領一眾文臣輔佐太子處理朝政,灌嬰為帥劉恆禦駕親征,柴武、蟲達等人為大將,蘇雲為監軍,率領30萬大軍北上支援代國,抵禦匈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局救下劉邦,竟成為曆史權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迴顧雲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迴顧雲生並收藏開局救下劉邦,竟成為曆史權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