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儒的書法市場逐漸步入正軌,為家庭帶來了穩定的收入,也為孩子們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然而,麵對孩子們即將到來的重要學業轉折點,鴻儒和秋盈卻陷入了糾結與抉擇之中。


    靜兒即將迎來五年級畢業,升入初中的關鍵時期。她內心渴望去城裏上初中,那裏的教育資源更為豐富,師資力量雄厚,能夠為她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平台和更多元的課程選擇,有助於她全麵素質的提升。


    然而,靜兒心裏十分清楚,媽媽秋盈每天都要辛勤地操持家中繁雜的家務事,還要悉心照料一家老老少少的生活起居,其中的艱辛與勞累不言而喻。


    所以當得知有機會可以去城裏上學時,靜兒內心不禁充滿了憂慮和糾結。


    她擔心如果自己離開了家,那麽家裏養的那匹馬就會沒有人按時喂養;豬圈裏嗷嗷待哺的小豬們,也會因為缺少新鮮的豬草而挨餓。


    這些原本都是她日常力所能及的事情,但一旦離開,這一切似乎都會變得混亂不堪。


    更讓靜兒感到不安的是,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環境中,她不知道該怎麽跟其他人打交道,害怕自己會因為不適應新環境而交不到朋友,隻能孤獨地度過每一天。


    這種對未知人際交往的恐懼,如同一片沉重的烏雲籠罩在她心頭,使得她對於是否前往城裏上學這個決定愈發猶豫不決起來。


    比起那些沒有學上、沒有飯吃的同齡人,靜兒其實已經很幸運了。她常常這樣安慰自己:“能夠坐在教室裏安心讀書,有熱騰騰的飯菜吃,不被父母責罵,對我而言,就是一種安逸與幸福。”因此,她開始更加珍惜在學校的時光,努力學習,希望用優異的成績迴報父母的辛勞與期望。


    秋盈對於靜兒有些不舍,


    秋盈對於靜兒的不舍,可能 源自於靜兒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和默默付出。


    靜兒一直是家中的得力助手,無論是日常的家務活,還是照顧妹妹,她總是任勞任怨,盡心盡力地完成。


    她的付出,讓秋盈在繁忙的家務和農活中得以喘息,也讓家庭運轉得更加順暢。“靜兒這孩子,真是懂事。”秋盈常常這樣感歎。


    她記得有一次,老馬生下騾子,沒有下奶需要人整夜守著。當時鴻儒在外工作,秋盈身體不適,靜兒便主動承擔起這個任務。她整夜沒睡,每隔一段時間就去馬圈查看小騾子的情況,給小騾子喂粥、喂水,直到天亮。第二天,她又照常去上學,放學後繼續幫忙做家務,毫無怨言。


    正是因為靜兒的這種默默付出,讓秋盈在不知不覺中習慣了她的存在和幫助。


    她甚至有些依賴靜兒,覺得有靜兒在,家裏的事情就多了一份保障。所以當靜兒有機會去城裏上學時,秋盈心中充滿了矛盾和不舍。一方麵,她為靜兒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感到高興;另一方麵,她又擔心靜兒離開後,自己一個人在家會手忙腳亂,不知該如何應對那些原本由靜兒分擔的家務和農活。


    秋盈對於靜兒也是有些不舍,可能已經用慣了靜兒,如果靜兒離開了,鴻儒不在家她真的不知道自己會是什麽樣。這就是為何那個付出最多的孩子,一直還是付出著,因為一切都是那麽理所當然。


    釋傑心裏非常清楚,爸爸一直心心念念著能在北京買一套房子,以後能戶口遷迴北京。然而,家中還有好幾個孩子正在上學,這無疑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他默默地思考著自己的未來,如果選擇繼續上高中,然後再讀大學,那將會給本就不寬裕的家庭增加更多的開支。想到這裏,釋傑不禁感到有些愧疚和焦慮。就在這時,一個念頭突然閃現在他的腦海裏——去當兵!


    因為他了解到,在部隊裏不僅不需要支付任何夥食費,而且還能夠得到一定的補助。這樣一來,既能減輕家庭的經濟壓力,又可以鍛煉自己、報效國家。


    更重要的是,釋傑相信即使身在部隊,也依然可以通過自學來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並爭取考上軍校。隻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他堅信自己一定能夠實現這個目標。


    於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釋傑決定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家人……找了一個機會,釋傑給鴻儒說了自己的想法:“爸,我有個想法。”釋傑猶豫了一下,還是鼓起勇氣說道,“如果我去當兵,部隊不要任何夥食費,還給補助。我在部隊自學,考軍校,這樣家裏就可以減輕一些經濟壓力。”


    鴻儒看著兒子,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但也有幾分擔憂。“釋傑,當兵是很辛苦的,軍校的學習和訓練強度更大,你真的想好了嗎?”他語重心長地問道,想要確保兒子是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決定。釋傑點了點頭,語氣堅決:“我想好了,我不怕吃苦。為了減輕家裏的負擔,也為了實現我的夢想,我願意去部隊。我相信自己在部隊裏也能學到很多東西,為以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經過一番討論和權衡,鴻儒和秋盈最終決定讓靜兒繼續留在村裏讀初中。雖然這意味著她暫時無法享受到城裏優質的教育資源,但家人能夠給予她更多的陪伴和照顧,讓她在一個熟悉的環境中成長。


    而釋傑則在乍暖還寒的春季征兵開始的時候,毅然決然地去報名參軍了。釋傑穿上軍裝的那一刻,眼中閃爍著堅定和自豪。他知道,這是一條充滿挑戰和艱辛的道路,但他也相信,部隊會磨礪他的意誌,錘煉他的品格,讓他成長為一個更加優秀的人。


    而鴻儒和秋盈則在心中默默地為兒子祈禱,希望他在部隊裏一切順利,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為家庭爭光。


    秋盈在送釋傑去參軍後,心中滿是不舍與牽掛,整日裏都顯得有些鬱鬱寡歡。在送走釋傑、目睹他踏上參軍之路後,秋盈心中湧起複雜的情感。


    她坐在窗前,望著釋傑離去的方向,腦海中不禁浮現出婆婆一直以來堅持讓他們一家去北京的情景。此刻,她似乎終於理解了婆婆的良苦用心。


    迴想起鴻儒剛來村裏時的落魄模樣,秋盈的心就像被揪了一下。那時的鴻儒,背井離鄉,來到這個陌生的村落,沒有親人朋友的支持,隻能暫住在簡陋的馬圈裏。他的境遇,讓秋盈想起了剛看過的電影《牧馬人》中主人公的遭遇。不同的是,《牧馬人》裏的主人公雖然曆經磨難,但最終還有父親來接他迴家;


    而鴻儒,卻隻能獨自一人麵對生活的艱辛與挑戰。“鴻儒當時一定也渴望有個溫暖的家,能讓他在疲憊時有個依靠。”秋盈輕聲自語,眼中閃過一絲淚光。她想象著鴻儒在馬圈裏度過的那些孤獨夜晚,心中滿是心疼與憐惜。


    但姥姥和姥爺也明白這是釋傑成長的必經之路。他們隻能在心裏默默地為釋傑祈禱,希望他能在部隊裏一切順利,早日實現自己的夢想。


    靜兒對這次升學考試感到壓力重重,這與她所在的公社初中招生的激烈競爭有關。公社的初中是附近唯一一所初中,那些不去城裏讀初中的孩子,都會報考這所沒有院牆的學校。學校原先是和小學共處一個校園,後來小學新校舍建成後搬離了,初中部便搬進了原本屬於工作組的那排前出廈的房子。


    工作組曾經是個神秘的地方,那裏曾經有吃公家飯的人,知青們也曾經在那裏生活過。知青返城後,工作組空置了一段時間,後來因為一位村民的茅草屋倒塌,這位村民便搬了進去,在院子裏種上了菜和甘蔗。再後來,這位村民搬走了,大門和院牆也不知何時被拆除了,但那始終是公家的房子,如今成了初中部的所在。


    每年有幾百個孩子競爭考取這所學校,而最終能被錄取的可能隻有60人左右。靜兒知道,自己必須在考試中發揮出最好的水平,才有可能在這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從小學一年級到五年級,每個年級都會有留級生。班裏70多個學生,教室座位有限,每年五年級考初中時,總有很多人考不上。家庭條件好些的,就會讓孩子再複讀一年。


    四年級升五年級時留級的學生最多,如果五年級招的留級生多,那麽四年級升五年級的學生中留級的也會多,因為教室座位有限。留級是根據期末考試成績來決定的,按成績升級,因此有很多人多次留級。有的孩子五年小學可能會讀上8年,靜兒有個同學,一年級就讀了三年。


    盡管如此,靜兒一直是穩穩當當的。雖然每天放學後她都要割草喂豬,常常是聽到學校預備鈴響了,才匆匆忙忙地跑去學校,但她從未因此而耽誤過學習。


    她知道,隻有努力學習,才能在升學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才能順利升入初中,繼續追求自己的夢想。


    快要考試的那段時間,爸爸媽媽都很忙,正趕上收麥子打場,一家忙的飯都顧不上吃,那天考試家裏午飯都沒迴來,家裏好像忘記她要考試,靜兒中午考試後,迴家自己燒火做了茄子疙瘩湯,因為考試簡單的吃了飯,喂了豬和馬,才去考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迴家的路有多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解憂的燕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解憂的燕子並收藏人迴家的路有多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