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兒被鴻儒接迴來之後,這個家庭就像是被注入了一股鮮活的生命力,迅速煥發出新的生機。
靜兒迴來沒幾天就仿佛完全變了一個人,從之前可能的鬱鬱寡歡變得活蹦亂跳。她在院子裏跑來跑去,那小小的身影如同一隻快樂的小鹿,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她的調皮、活潑和開朗就像春日暖陽下盛開的花朵,盡情地綻放著自己的美好。這是孩子內心世界得到安撫的外在表現,就像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靜兒迴到熟悉的家庭環境,得到了家人的關愛,她內心的安全感迅速迴升,使得她原本被壓抑的天性得以釋放。
她不僅自己充滿活力,還學會了主動幫媽媽做事。和媽媽一起照看妹妹,一起唱搖籃曲哄妹妹睡覺,這一幕幕溫馨的場景,就像家庭畫卷中最動人的色彩。她還開始嚐試承擔家務,學會了掃地,這表明她在努力融入這個家庭,想要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家庭成員。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看,孩子在家庭環境的積極影響下,開始有了利他行為的意識,這種意識的發展有助於她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和自我認知。
然而,孩子畢竟還是孩子,靜兒也會在幫忙過程中添亂。剛掃幹淨的院子被她擺滿很多石頭、磚頭,還會玩泥巴弄得全身很髒。這就像平靜的湖麵偶爾泛起的漣漪,雖然有些許破壞秩序,但也是孩子探索世界、發揮想象力的一種方式。孩子們就像是一個個小小的探險家,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有時候會因為不懂規則而做出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然而,鴻儒有時卻難以抑製自己對著靜兒怒吼起來。表麵上看,這似乎僅僅隻是一位父親對於孩子頑皮行徑所表現出的不滿與嗔怒,但實際上,其背後所潛藏的卻是錯綜複雜的情感脈絡。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鴻儒這般舉動或許源於他內心深處對於靜兒那殷切的期許。他滿心期盼著靜兒可以迅速融入家庭生活的軌道,成長為一個通情達理、溫順乖巧的好孩子。與此同時,不可忽視的是,鴻儒本人也許正承受著來自各方的巨大壓力,再加上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理念如影隨形,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使得他在麵對靜兒時偶爾會情緒失控。
據教育領域專家們的深入研究發現,為數眾多的家長在教導子女的過程當中,均或多或少地出現過類似這樣情緒暴走的狀況。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他們未能掌握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並且在耐心方麵亦有所欠缺。可是,如此這般的吼叫行為極有可能給靜兒幼小的心靈帶來不容忽視的衝擊與影響,宛如一陣狂暴肆虐的颶風,輕而易舉便能將柔嫩脆弱的幼苗摧殘折斷。更有甚者,某些時候當鴻儒無法完全掌控住自己洶湧澎湃的負麵情緒時,甚至還會失手抽打孩子。
那些平日裏被深深壓抑在內心深處的種種複雜情緒,仿佛是一座隨時可能噴發的火山,又好似一隻被困於牢籠中的猛獸,一直在等待著一個爆發的契機。而這道最後防線,就像是一層薄如蟬翼的窗戶紙,看似堅固無比,但實際上卻脆弱得不堪一擊。
終於有一天,當那層防線被無情地衝破時,所有積壓已久的情緒瞬間噴湧而出,其勢之猛,猶如決堤的滔滔洪水一般,以排山倒海之勢洶湧而來,讓人猝不及防且一發而不可收拾。
被打過之後的靜兒,心中充滿了恐懼和不安。她害怕自己會因為這次挨打而被父母狠心送走,從此失去溫暖的家庭和親人的關愛。於是,這個原本有些調皮搗蛋的小女孩,一下子變得乖巧懂事起來,不敢再有絲毫的任性妄為。
而作為父親的鴻儒,則認為對於孩子來說,有時候適當的體罰也是一種必要的教育手段。他覺得隻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讓孩子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不良行為習慣。
所以,在看到靜兒因挨打而變得聽話後,他心中暗暗鬆了一口氣,同時也堅信自己這樣做是正確的選擇。但是打完孩子後也會心疼後悔。
這樣幾次慢慢就循環了起來,這天,靜兒又不小心打碎了碗。鴻儒剛抬起手,看到靜兒驚恐的眼神,手在空中僵住了。他想起上次打了靜兒後,夜裏靜兒夢中的啜泣聲,那聲音就像針一樣紮在他心上。
鴻儒站在那簡陋的泥瓦房裏,周圍是斑駁的牆壁和幾件破舊的家具。他緩緩放下手,歎了口氣。靜兒瑟縮在角落裏,小手緊張地揪著衣角,一雙眼睛怯生生地看著他。鴻儒蹲下身子,輕輕抱住靜兒,說:“寶貝,不怕,爸爸不怪你。”靜兒哇的一聲哭了出來,緊緊抱住爸爸,那哭聲裏夾雜著太多的委屈和不安。
夜晚,鴻儒躺在硬邦邦的木板床上,腦海裏不斷浮現出靜兒驚恐的眼神。這段時間,他一直在壓抑自己的情緒,可是越是壓抑,夜裏就越是莫名其妙地失眠。窗外,時不時傳來幾聲狗吠,更添幾分寂靜。
白天,繁重的勞作讓他疲憊不堪,可是一想到靜兒的教育問題,他心中又滿是憂慮。迴到家中,看到靜兒又做錯了一點小事時,他忍不住和秋盈發起了牢騷。秋盈一邊忙著手中的針線活,一邊不耐煩地說:“還不如不接來。孩子該打還是要打,不打不長記性。”鴻儒皺了皺眉頭,說:“你以為我不想好好教育她嗎?可是你看看這環境,這裏的苦累都沒難倒我,但是教育孩子卻讓我很無力。”
秋盈放下手中的針線,站起身來說:“我們以前的孩子不都是這麽教育過來的嗎?打一頓就聽話了。現在你看她,調皮搗蛋,什麽都做不好。”鴻儒在屋子裏來迴踱步:“時代不一樣了。這裏的教育資源本來就匱乏,靜兒從城裏生了一場大病,迴來雖然好了。我們也不能這樣對她。
一天,靜兒在村裏的小路上玩耍時,不小心弄髒了從城裏帶來的唯一一件漂亮衣服。秋盈看到後,揚起了手就要打。鴻儒急忙攔住了她,說:“你打她有什麽用?這能解決問題嗎?”秋盈生氣地說:“不打怎麽行?這孩子太不懂事了。”鴻儒把靜兒拉到身邊,輕聲問:“靜兒,你為什麽不小心一點呢?”靜兒哭著說:“爸爸,我想和村裏的小朋友一起玩,但是玩的時候就忘記衣服的事情了。”鴻儒聽了,心中有些難過。他知道靜兒渴望融入這裏,但是又總是犯錯。
鴻儒決定和靜兒好好談一談。他帶著靜兒來到村後的小山坡上,指著遠處的田野說:“靜兒,你看這一片田野,就像人生一樣,有很多未知的東西。爸爸知道你來到這裏很不適應,但是我們要學會適應環境,同時也要遵守一些規則。爸爸不想打你,爸爸想和你一起成長。”靜兒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靜兒越大,似乎就越發難以管教,開學首日放學迴家寫作業,學習寫數字 1 時,鴻儒看著靜兒寫得如此繁瑣,一個 1 竟然要寫好幾筆,一撇一捺一豎還要加一橫,這哪裏還是簡單的阿拉伯數字 1 啊,簡直複雜得如同迷宮一般。鴻儒說:“你就寫一個斜杠就行。”靜兒卻反駁道:“老師說了要這樣寫的。”鴻儒頓時火冒三丈,怒不可遏地說道:“你老師什麽水平,我還不清楚?初中都沒讀完!”然而,初中沒讀完又怎樣,人家不照樣是老師。你不是老師,就不要信口胡謅。靜兒的話語中充滿了鄙夷與不屑,這猶如一把火,瞬間點燃了鴻儒內心更大的怒火,他的情緒猶如決堤的洪水一般,再也無法控製。劈頭蓋臉就是一巴掌過去.
這樣的事情從靜兒上學後經常發生,鴻儒坐在那張搖搖欲墜的舊木桌前,昏黃的燈光如同一群疲憊的舞者,在簡陋的房間裏無力地搖曳著。
他正竭盡全力地指導靜兒做功課,可靜兒卻是滿臉的不耐煩,手中的筆像失控的野馬一樣,在紙上胡亂地奔跑著。鴻儒強忍著性子,努力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溫和一些:“靜兒,這個題應該這樣解,你看……”話還沒說完,靜兒就像一隻被驚擾的小鳥,把筆一扔,嘴裏嘟囔著:“你又不是老師,你說得肯定不對。”鴻儒如遭雷擊般愣住了,那一瞬間,他感覺自己的世界仿佛被一道閃電劈開,那些曾經被深深埋藏的情緒,如火山噴發般噴湧而出。
他猛地站起身來,椅子像一個被嚇壞的孩子,尖叫著往後一倒,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你說什麽?”鴻儒的聲音仿佛帶著雷霆萬鈞之勢,震得整個房間都在顫抖。靜兒被嚇得花容失色,她從未見過爸爸如此怒發衝冠的模樣,像一隻受驚的兔子,下意識地往後退縮著。
鴻儒的身軀不由自主地戰栗起來,仿佛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正從內部衝擊著他。他那雙原本深邃而睿智的眼眸此刻燃起了熊熊怒火,那火焰熾熱得似乎要將整個世界都焚燒殆盡。
然而,在這怒焰之中,卻又隱隱交織著一抹深沉的痛苦之色,如同一道無法愈合的傷口,每當迴憶泛起便會汩汩流血。
往昔那些不堪迴首的被批鬥的日子,猶如潮水般洶湧而至,再度清晰地呈現在他的腦海之中。記憶中的那些人麵容扭曲,嘴裏噴吐著惡毒的話語,對著他聲嘶力竭地吼叫著。他們粗暴地推搡著他,毫不留情地將他撞倒在地,然後一窩蜂似的湧上前去,肆意踐踏著他的尊嚴。更有甚者,竟不擇手段地往他身上潑灑各種肮髒汙穢之物,讓他從頭到腳都沾滿了令人作嘔的汙漬。與此同時,那些人的言辭就像一把把鋒利無比的匕首,無情地刺向他的心髒,汙蔑他高尚的人格和清白的聲譽。
而那段被下放到農村的歲月,則宛如一場永無止境的噩夢,死死糾纏著他不放。繁重的農活壓得他幾乎喘不過氣來,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身體早已疲憊到極點。居住環境更是簡陋至極,破舊的茅屋四處透風漏雨,根本無法抵禦風雨的侵襲。不僅如此,身邊的人們對他投來的目光也是那般冷漠,甚至還帶著明顯的歧視與厭惡,仿佛他是一個遭人唾棄的罪人。這些遭遇如同千斤重擔一般,沉甸甸地壓在他的心頭,令他感到窒息和絕望。
他本想給靜兒說“你知道爸爸經曆過什麽嗎?”鴻儒的聲音變得沙啞而激動,“爸爸當年也是堂堂師範畢業,本可以在城裏好好做一名老師,可就因為那些莫須有的罪名被批鬥,被強行下放到這農村。爸爸這麽努力,是不想讓你重蹈爸爸的覆轍,可你……”
他壓抑了自己情緒沒有吼出來,心口一陣疼痛。孩子哪懂成人的痛苦。
靜兒迴來沒幾天就仿佛完全變了一個人,從之前可能的鬱鬱寡歡變得活蹦亂跳。她在院子裏跑來跑去,那小小的身影如同一隻快樂的小鹿,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她的調皮、活潑和開朗就像春日暖陽下盛開的花朵,盡情地綻放著自己的美好。這是孩子內心世界得到安撫的外在表現,就像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靜兒迴到熟悉的家庭環境,得到了家人的關愛,她內心的安全感迅速迴升,使得她原本被壓抑的天性得以釋放。
她不僅自己充滿活力,還學會了主動幫媽媽做事。和媽媽一起照看妹妹,一起唱搖籃曲哄妹妹睡覺,這一幕幕溫馨的場景,就像家庭畫卷中最動人的色彩。她還開始嚐試承擔家務,學會了掃地,這表明她在努力融入這個家庭,想要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家庭成員。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看,孩子在家庭環境的積極影響下,開始有了利他行為的意識,這種意識的發展有助於她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和自我認知。
然而,孩子畢竟還是孩子,靜兒也會在幫忙過程中添亂。剛掃幹淨的院子被她擺滿很多石頭、磚頭,還會玩泥巴弄得全身很髒。這就像平靜的湖麵偶爾泛起的漣漪,雖然有些許破壞秩序,但也是孩子探索世界、發揮想象力的一種方式。孩子們就像是一個個小小的探險家,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有時候會因為不懂規則而做出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然而,鴻儒有時卻難以抑製自己對著靜兒怒吼起來。表麵上看,這似乎僅僅隻是一位父親對於孩子頑皮行徑所表現出的不滿與嗔怒,但實際上,其背後所潛藏的卻是錯綜複雜的情感脈絡。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鴻儒這般舉動或許源於他內心深處對於靜兒那殷切的期許。他滿心期盼著靜兒可以迅速融入家庭生活的軌道,成長為一個通情達理、溫順乖巧的好孩子。與此同時,不可忽視的是,鴻儒本人也許正承受著來自各方的巨大壓力,再加上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理念如影隨形,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使得他在麵對靜兒時偶爾會情緒失控。
據教育領域專家們的深入研究發現,為數眾多的家長在教導子女的過程當中,均或多或少地出現過類似這樣情緒暴走的狀況。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他們未能掌握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並且在耐心方麵亦有所欠缺。可是,如此這般的吼叫行為極有可能給靜兒幼小的心靈帶來不容忽視的衝擊與影響,宛如一陣狂暴肆虐的颶風,輕而易舉便能將柔嫩脆弱的幼苗摧殘折斷。更有甚者,某些時候當鴻儒無法完全掌控住自己洶湧澎湃的負麵情緒時,甚至還會失手抽打孩子。
那些平日裏被深深壓抑在內心深處的種種複雜情緒,仿佛是一座隨時可能噴發的火山,又好似一隻被困於牢籠中的猛獸,一直在等待著一個爆發的契機。而這道最後防線,就像是一層薄如蟬翼的窗戶紙,看似堅固無比,但實際上卻脆弱得不堪一擊。
終於有一天,當那層防線被無情地衝破時,所有積壓已久的情緒瞬間噴湧而出,其勢之猛,猶如決堤的滔滔洪水一般,以排山倒海之勢洶湧而來,讓人猝不及防且一發而不可收拾。
被打過之後的靜兒,心中充滿了恐懼和不安。她害怕自己會因為這次挨打而被父母狠心送走,從此失去溫暖的家庭和親人的關愛。於是,這個原本有些調皮搗蛋的小女孩,一下子變得乖巧懂事起來,不敢再有絲毫的任性妄為。
而作為父親的鴻儒,則認為對於孩子來說,有時候適當的體罰也是一種必要的教育手段。他覺得隻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讓孩子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不良行為習慣。
所以,在看到靜兒因挨打而變得聽話後,他心中暗暗鬆了一口氣,同時也堅信自己這樣做是正確的選擇。但是打完孩子後也會心疼後悔。
這樣幾次慢慢就循環了起來,這天,靜兒又不小心打碎了碗。鴻儒剛抬起手,看到靜兒驚恐的眼神,手在空中僵住了。他想起上次打了靜兒後,夜裏靜兒夢中的啜泣聲,那聲音就像針一樣紮在他心上。
鴻儒站在那簡陋的泥瓦房裏,周圍是斑駁的牆壁和幾件破舊的家具。他緩緩放下手,歎了口氣。靜兒瑟縮在角落裏,小手緊張地揪著衣角,一雙眼睛怯生生地看著他。鴻儒蹲下身子,輕輕抱住靜兒,說:“寶貝,不怕,爸爸不怪你。”靜兒哇的一聲哭了出來,緊緊抱住爸爸,那哭聲裏夾雜著太多的委屈和不安。
夜晚,鴻儒躺在硬邦邦的木板床上,腦海裏不斷浮現出靜兒驚恐的眼神。這段時間,他一直在壓抑自己的情緒,可是越是壓抑,夜裏就越是莫名其妙地失眠。窗外,時不時傳來幾聲狗吠,更添幾分寂靜。
白天,繁重的勞作讓他疲憊不堪,可是一想到靜兒的教育問題,他心中又滿是憂慮。迴到家中,看到靜兒又做錯了一點小事時,他忍不住和秋盈發起了牢騷。秋盈一邊忙著手中的針線活,一邊不耐煩地說:“還不如不接來。孩子該打還是要打,不打不長記性。”鴻儒皺了皺眉頭,說:“你以為我不想好好教育她嗎?可是你看看這環境,這裏的苦累都沒難倒我,但是教育孩子卻讓我很無力。”
秋盈放下手中的針線,站起身來說:“我們以前的孩子不都是這麽教育過來的嗎?打一頓就聽話了。現在你看她,調皮搗蛋,什麽都做不好。”鴻儒在屋子裏來迴踱步:“時代不一樣了。這裏的教育資源本來就匱乏,靜兒從城裏生了一場大病,迴來雖然好了。我們也不能這樣對她。
一天,靜兒在村裏的小路上玩耍時,不小心弄髒了從城裏帶來的唯一一件漂亮衣服。秋盈看到後,揚起了手就要打。鴻儒急忙攔住了她,說:“你打她有什麽用?這能解決問題嗎?”秋盈生氣地說:“不打怎麽行?這孩子太不懂事了。”鴻儒把靜兒拉到身邊,輕聲問:“靜兒,你為什麽不小心一點呢?”靜兒哭著說:“爸爸,我想和村裏的小朋友一起玩,但是玩的時候就忘記衣服的事情了。”鴻儒聽了,心中有些難過。他知道靜兒渴望融入這裏,但是又總是犯錯。
鴻儒決定和靜兒好好談一談。他帶著靜兒來到村後的小山坡上,指著遠處的田野說:“靜兒,你看這一片田野,就像人生一樣,有很多未知的東西。爸爸知道你來到這裏很不適應,但是我們要學會適應環境,同時也要遵守一些規則。爸爸不想打你,爸爸想和你一起成長。”靜兒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靜兒越大,似乎就越發難以管教,開學首日放學迴家寫作業,學習寫數字 1 時,鴻儒看著靜兒寫得如此繁瑣,一個 1 竟然要寫好幾筆,一撇一捺一豎還要加一橫,這哪裏還是簡單的阿拉伯數字 1 啊,簡直複雜得如同迷宮一般。鴻儒說:“你就寫一個斜杠就行。”靜兒卻反駁道:“老師說了要這樣寫的。”鴻儒頓時火冒三丈,怒不可遏地說道:“你老師什麽水平,我還不清楚?初中都沒讀完!”然而,初中沒讀完又怎樣,人家不照樣是老師。你不是老師,就不要信口胡謅。靜兒的話語中充滿了鄙夷與不屑,這猶如一把火,瞬間點燃了鴻儒內心更大的怒火,他的情緒猶如決堤的洪水一般,再也無法控製。劈頭蓋臉就是一巴掌過去.
這樣的事情從靜兒上學後經常發生,鴻儒坐在那張搖搖欲墜的舊木桌前,昏黃的燈光如同一群疲憊的舞者,在簡陋的房間裏無力地搖曳著。
他正竭盡全力地指導靜兒做功課,可靜兒卻是滿臉的不耐煩,手中的筆像失控的野馬一樣,在紙上胡亂地奔跑著。鴻儒強忍著性子,努力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溫和一些:“靜兒,這個題應該這樣解,你看……”話還沒說完,靜兒就像一隻被驚擾的小鳥,把筆一扔,嘴裏嘟囔著:“你又不是老師,你說得肯定不對。”鴻儒如遭雷擊般愣住了,那一瞬間,他感覺自己的世界仿佛被一道閃電劈開,那些曾經被深深埋藏的情緒,如火山噴發般噴湧而出。
他猛地站起身來,椅子像一個被嚇壞的孩子,尖叫著往後一倒,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你說什麽?”鴻儒的聲音仿佛帶著雷霆萬鈞之勢,震得整個房間都在顫抖。靜兒被嚇得花容失色,她從未見過爸爸如此怒發衝冠的模樣,像一隻受驚的兔子,下意識地往後退縮著。
鴻儒的身軀不由自主地戰栗起來,仿佛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正從內部衝擊著他。他那雙原本深邃而睿智的眼眸此刻燃起了熊熊怒火,那火焰熾熱得似乎要將整個世界都焚燒殆盡。
然而,在這怒焰之中,卻又隱隱交織著一抹深沉的痛苦之色,如同一道無法愈合的傷口,每當迴憶泛起便會汩汩流血。
往昔那些不堪迴首的被批鬥的日子,猶如潮水般洶湧而至,再度清晰地呈現在他的腦海之中。記憶中的那些人麵容扭曲,嘴裏噴吐著惡毒的話語,對著他聲嘶力竭地吼叫著。他們粗暴地推搡著他,毫不留情地將他撞倒在地,然後一窩蜂似的湧上前去,肆意踐踏著他的尊嚴。更有甚者,竟不擇手段地往他身上潑灑各種肮髒汙穢之物,讓他從頭到腳都沾滿了令人作嘔的汙漬。與此同時,那些人的言辭就像一把把鋒利無比的匕首,無情地刺向他的心髒,汙蔑他高尚的人格和清白的聲譽。
而那段被下放到農村的歲月,則宛如一場永無止境的噩夢,死死糾纏著他不放。繁重的農活壓得他幾乎喘不過氣來,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身體早已疲憊到極點。居住環境更是簡陋至極,破舊的茅屋四處透風漏雨,根本無法抵禦風雨的侵襲。不僅如此,身邊的人們對他投來的目光也是那般冷漠,甚至還帶著明顯的歧視與厭惡,仿佛他是一個遭人唾棄的罪人。這些遭遇如同千斤重擔一般,沉甸甸地壓在他的心頭,令他感到窒息和絕望。
他本想給靜兒說“你知道爸爸經曆過什麽嗎?”鴻儒的聲音變得沙啞而激動,“爸爸當年也是堂堂師範畢業,本可以在城裏好好做一名老師,可就因為那些莫須有的罪名被批鬥,被強行下放到這農村。爸爸這麽努力,是不想讓你重蹈爸爸的覆轍,可你……”
他壓抑了自己情緒沒有吼出來,心口一陣疼痛。孩子哪懂成人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