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年代,生產隊分配生產資料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關乎著每家每戶,如果能分到一匹強壯的馬,那種地就會省不少力氣。
為了避免抓鬮過程中出現作弊、引發矛盾,公社特意派人前來監督,確保整個過程的公平公正。
公社的人一到,立刻著手準備抓鬮事宜。他們深知,若讓本村村民參與寫編號,極有可能出現貓膩,比如故意將好馬牛、優質工具的編號放在容易抓取的位置,或是偷偷透露給親朋好友。
因此,他們決定親自對馬牛及工具進行編號,然後將編號一一對應地寫好。
編號寫好後,公社的人將紙團揉成團,放入一個簸箕中。簸箕輕輕搖晃,紙團在其中翻滾碰撞,被徹底打亂順序。
隨後,簸箕中的紙團被轉移到桌子上,擺成整齊的一排,等待村民們前來抓鬮。
抓鬮時,每家派出一名代表,依次上前,隨機抓取一個紙團。紙團抓完後,有人心生貪念,想要兩個號,以便獲得更多生產資料。公社的人考慮到實際情況,便允許再抓一次。然而,補抓一個號需要額外支付一些錢,許多家庭因經濟拮據,隻能無奈放棄這個機會。
鴻儒家卻是個例外。他們家在上次修房子時,得到了北京親戚的資助,至今還剩一些餘款。鴻儒思量再三,決定抓住這個機會,再抓一次鬮。
他心中暗想,若能抓到一隻馬和一個馬槽,那可真是再好不過了。
馬槽對於養馬戶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器具,有了它,喂養馬匹就方便多了。
當小心翼翼地展開那個對應號碼的紙團時,鴻儒的眼睛猛地一亮,難以置信的驚喜之情如潮水般湧上心頭——他竟然真的抓到了一個夢寐以求的馬槽!
刹那間,他那張原本平靜的臉龐像是被陽光照耀一般,瞬間綻放出無比燦爛的笑容。那笑容如同春日盛開的花朵,絢爛而奪目,每一道皺紋都洋溢著滿滿的喜悅與滿足。
然而,當他滿懷期待地打開第二個號碼對應的紙團後,心情卻稍稍低落了下來。原來,這個號碼所對應的並不是他期望中的良駒,而是一匹略顯年邁和瘦弱的老馬。盡管心中難免湧起一絲失望,但很快這種情緒就被深深的憐憫與同情所取代。
這匹老馬對於鴻儒而言,可謂是再熟悉不過了。遙想當年,他因故被下放至那簡陋的牛棚居住之時,便與這匹老馬結下了不解之緣,共同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
彼時的它,身姿矯健、毛色光亮,雖稱不上正值壯年,但也絕不像如今這般盡顯老態龍鍾之象,更無半點疲態可言。
然而,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無情的光陰就如一把鋒利的刻刀,在它原本光滑的皮毛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淺淺的皺紋;又似一陣狂風驟雨,肆意地摧殘著它曾經挺拔的脊梁,使之漸漸變得彎曲佝僂起來。
望著眼前這匹已步入暮年的老馬,鴻儒情不自禁地輕輕歎息一聲,心中滿是感慨與憐惜之情。
迴想起往昔那些與之相伴相依的日子裏所經曆的點點滴滴,他暗自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一定要悉心照料好這位曾陪自己走過風雨曆程的老友,讓它在餘下不多的生命時光中能夠感受到哪怕隻是一絲絲的溫暖與關懷。
他去看了看這匹老馬,毛色暗淡,身形瘦削,蹄子上還留有幾處未愈合的傷痕,顯然是長期勞作、缺乏精心照料所致。肚子扁扁的很瘦。
它那雙眼眸宛如深不見底的幽潭,其中似乎隱匿著無窮無盡的辛酸和難以言喻的疲憊。
望著那對眸子,鴻儒不由自主地迴想起自己曾經在田間揮汗如雨、辛苦勞作的情景。同樣身為終日勞碌奔波的苦命之人,他又怎麽能夠狠下心腸,眼睜睜地看著這匹年邁的老馬繼續承受苦難?
雖然其他社員沒有抓到這匹老馬而暗自慶幸,但他們並沒有在一旁冷嘲熱諷。
有人好心地告訴鴻儒:“這可是一匹皮實的母馬啊,說不定還能產下小馬駒或者騾子呢!”
就連隊長也湊過來誇讚道:“這匹馬的品種相當優良,而且性情十分溫順。前幾年已經生育過好幾胎啦!就是這兩年瘦了沒再下馬駒,最近幾個月沒好好吃”
聽到這些話語,鴻儒心中一動,最終決定收留這匹老母馬,並在心底默默祈禱,期望她真的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下一代。
在這廣袤無垠的世界裏,每一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且無比珍貴的存在。無論是翱翔於天際的飛鳥、穿梭於林間的走獸,還是綻放於田野的花朵、生長於水底的遊魚;無論是微小如細菌的微生物,還是龐大如山嶽的巨獸,它們都擁有屬於自己的生命軌跡和生存意義。
每一個生命都有其獨特的故事,或許充滿了歡樂與喜悅,又或許飽含著痛苦與悲傷。然而,無論經曆過怎樣的風雨滄桑,每一個生命都值得我們去尊重、去關愛、去溫柔地對待。因為正是這些形形色色的生命共同構成了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賦予了它無盡的生機與活力。
當我們麵對那些弱小而無助的生命時,更應該心懷憐憫之心。也許隻是一隻受傷的小鳥,需要我們輕輕捧起並給予悉心照料;
也許隻是一朵即將凋零的花兒,渴望得到我們一滴清水的滋潤。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舉動,也可能成為拯救一個生命的關鍵,讓那份脆弱重新煥發出希望之光。
同時,對於其他人類的生命,我們同樣要報以最大程度的理解和包容。每個人都會犯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和困境。當他人陷入低穀時,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個鼓勵的眼神,亦或是一次真誠的幫助,都有可能成為他們重新站起來的力量源泉。
總之,世間萬物皆平等,每一個生命都應被溫柔以待。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與神奇,共同創造出一個充滿愛與和諧的美麗家園。
鴻儒決定為老馬蓋一個西屋,讓它有一個遮風擋雨、溫暖舒適的棲息之地。他深知家中經濟狀況雖有所改善,但仍需精打細算,不能大手大腳。
於是,他四處搜集材料,用土坯作為主要建材。土坯在當地隨處可見,成本低廉,且具有良好的保溫性能,非常適合用來搭建馬圈。
他向鄰居們借來一些舊木頭,用作馬圈的框架和門框。這些木頭雖有些磨損,但依然堅固耐用。又從自家地裏挖來黃土,摻上麥秸稈,攪拌均勻後製成土坯。經過幾天的晾曬,土坯變得堅硬如磚,可以用來壘砌馬圈的牆壁。
經過一周的辛勤努力,馬圈終於完工了。雖然外觀簡樸,但結構穩固,功能齊全。馬圈內部寬敞明亮,地麵被鴻儒特意墊上了一層厚厚的幹草,既柔軟又保暖。牆壁上還留有幾扇小窗,保證了馬圈內部的通風透氣。老馬被牽進新馬圈時,似乎也感受到了鴻儒的善意,它在馬圈裏轉了幾圈,然後靜靜地臥在幹草上,閉上眼睛,享受著這份來之不易的安寧。
然而,盡管已經過去了一些時日,但它依舊難以適應這種全新的生活狀態。好幾次,它都奮力地掙脫那束縛著它自由的韁繩,撒開四蹄朝著曾經熟悉無比的生產隊牲口屋狂奔而去。
當它氣喘籲籲地抵達目的地時,卻驚訝地發現那個承載著無數迴憶的馬槽竟然消失不見了!往昔裏與夥伴們一同吃草、嬉戲打鬧的場景仿佛還曆曆在目,可如今卻是空蕩蕩一片,連一個同伴的身影都尋覓不到。它的幾個孩子也不見了。
不僅如此,原本略顯雜亂的牲口屋此刻已被收拾得格外整潔幹淨。地麵一塵不染,牆壁也被擦拭得光亮如新。這一切跡象都表明,似乎有人即將搬入這個屋子居住。
望著眼前這陌生而又熟悉的景象,老馬不禁心頭一陣悲涼。它仰頭發出一聲長長的嘶鳴,那聲音劃破長空,仿佛是在向過去的歲月告別,又似是在對未知的未來發出無助的呐喊……
那緊緊跟隨著他的鴻儒,可以聽見這匹馬內心深處的聲音。隻見鴻儒輕輕地拍了拍馬背,語重心長地說道:“這裏已經不再是屬於你的家啦。”
他那深邃的眼眸之中,悄然流淌出了一縷若有若無的哀傷與無可奈何之色。緊接著,隻見他嘴唇微微輕啟,如同夢囈一般喃喃自語起來:“此地……此地乃是我心中那永遠也無法被時光磨滅、深深烙印著的傷痛之所啊!
真的是萬萬沒有料到,你對於這樣一個充滿了痛苦迴憶的地方,居然會表現得如此眷戀難舍。”話音剛落,那位名叫鴻儒的男子便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然後緩緩地唿出,發出了一聲長長的歎息。那歎息之聲,仿佛承載著他內心深處無盡的憂愁與煩悶,試圖隨著這一聲長歎而統統消散於這片天地之間。
就在這時,那匹馬仿佛通人性似的,它微微晃動著自己那修長而美麗的尾巴,似乎在迴應著什麽。
同時,它的馬蹄也開始有些焦躁不安起來,不停地踏著堅實的地麵,每一下都發出清脆悅耳、猶如鼓點般的聲響。這聲音在寂靜的道路上傳得很遠很遠,仿佛是它內心情緒的一種宣泄。
然而,盡管這匹馬兒顯得有些躁動,但它依然緊緊跟隨著鴻儒的步伐,一步一步地向著家的方向走去。它那矯健的身姿和優雅的動作,與鴻儒沉穩的身影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獨特而和諧的畫麵。
有了新馬圈,鴻儒對老馬那可真是上心多啦!每天天剛亮,他就會準點出現在馬圈,給老馬鏟屎、換幹草,把馬圈裏收拾得幹幹淨淨的。接著呢,再把精心搭配的飼料倒進馬槽,老馬一瞧,喲嗬,這不是它熟悉的馬槽嘛,立馬就開開心心地吃了起來。鴻儒看著老馬吃得那麽香,心裏頭那叫一個欣慰!
他時常給老馬梳洗打扮,查看身體狀況。瞅見老馬的蹄子有點磨損,就趕忙找來村裏的獸醫,給老馬修剪蹄子,再塗上一些藥膏。
在鴻儒的悉心照料下,老馬的毛色變得越來越亮堂,身體也越來越有精神。
它不再是那匹無精打采的老馬,肚子也慢慢地鼓了起來,而是充滿了活力,成為了鴻儒農業生產的好幫手。
有了這個西屋馬圈的馬,鴻儒在農業生產中也得到了諸多便利。老馬有了一個安穩的棲息之地,不再像以前那樣風吹日曬,體力得到了很好的恢複和保持。
正好秋收要耕作或運輸莊稼時,老馬便迅速地投入工作,任勞任怨地完成任務。放學後靜兒去地裏割草更勤了,她知道,隻有讓馬吃飽,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靜兒來到地裏,看到老馬正在努力地拉著犁,汗水濕透了它的皮毛。她心疼地摸了摸老馬的頭,然後開始割草。她動作熟練,不一會兒就割了一大捆草。
靜兒把草放在老馬的麵前,看著它津津有味地吃著。她心裏感到很欣慰,因為她知道,自己的努力能讓老馬更有力氣。
老馬吃完草後,靜兒牽著它來到河邊,讓它喝了個飽。然後,她又牽著馬迴到地裏,繼續勞作。
在靜兒的幫助下,老馬的工作變得更加輕鬆。它感激地看著靜兒,仿佛在說:“謝謝你,小主人。”
靜兒也笑了,她知道,自己和老馬是最好的朋友。他們一起努力,一定能完成秋收的任務。
秋收過後,田野裏一片繁忙的景象。農民們忙著整理土地,準備種植下一季的作物。然而,對於靜兒家來說,有一塊地卻讓他們犯了難——那是一塊鹽堿地。
鹽堿地,顧名思義,土壤中含有較高的鹽分和堿性物質。這種土壤環境對大多數農作物來說極為不利。鹽分過高會導致植物細胞脫水,影響正常的生理活動;堿性物質則會破壞土壤結構,使土壤板結,不利於作物根係的生長和養分的吸收。因此,鹽堿地常常被視為“不毛之地”,種植作物的難度極大。
麵對這塊鹽堿地,靜兒的爸爸和媽媽經過一番商量,最終決定先種植一年冬小麥試試。冬小麥相較於其他作物,具有一定的耐鹽堿特性,且生長周期較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適應鹽堿地的環境。
爸爸說:“雖然鹽堿地的條件不好,但咱們也不能輕易放棄。冬小麥的根係發達,能夠吸收土壤深層的水分和養分,而且它的生長過程中還能分泌一些有機酸,有助於緩解土壤的堿性。咱們就先種一年試試,看看效果如何。”
媽媽雖然有些擔憂,但也支持爸爸的決定:“是啊,咱們辛辛苦苦種了一年的地,也不能讓這塊地荒廢。就算收成不好,也能積累一些種植經驗,為以後改良土壤打下基礎。”
為了提高鹽堿地種植冬小麥的成功率,靜兒的父母精心挑選了耐鹽堿的冬小麥品種。他們向農技站的專家請教,了解不同品種的特性,最終選定了一個既耐鹽堿又高產的品種。
播種時,他們采用了比普通土地更高的播種密度,以增加有效苗數,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時,還對種子進行了包衣處理,給種子穿上一層“保護衣”,增強其抗病蟲害和抗逆境的能力,確保種子能夠在鹽堿地中順利發芽生長。
在種植過程中,改良土壤是關鍵。靜兒的父母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降低土壤的鹽堿度。他們先是對土地進行了深翻,將表層含鹽量較高的土壤翻到深層,再施入大量的有機肥和石膏等土壤改良劑。有機肥能夠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石膏則能與土壤中的鹽堿發生化學反應,中和部分堿性物質,降低土壤的ph值。
灌溉方麵,他們采用了科學的灌溉方法。在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如拔節期、孕穗期和灌漿期,合理安排灌溉時間和灌溉量,避免大水漫灌,減少水分蒸發帶來的鹽分積累。同時,還利用雨水淋溶的原理,在雨季來臨前,提前做好排水準備,讓雨水充分淋洗土壤,帶走部分鹽分。
好不容易完成了秋季農活的忙碌,鴻儒決定前往北京。
迴北京並非鴻儒的初衷,而是母親在每封信中殷切的盼望,期望他能歸家。對母親而言,兒子歸來便意味著家的迴歸,然而她卻無從知曉兒子心中家的所在。
鴻儒此番前往北京,其實內心深處早已有了自己的一番盤算。
畢竟,家中那幾個孩子的未來前程可是他當前最為掛心之事啊!釋超、釋傑還有雯雯這三個孩子都已然升入初中,開始麵臨學業上的種種挑戰與壓力;
而乖巧懂事的靜兒,眼看著明年就要迎來小升初這個重要的人生轉折點啦。家鄉這邊的教育資源跟北京相比,著實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呀!
尤其是在素質教育方麵,更是無法相提並論。在北京,孩子們能夠接觸到更為先進、多元化且豐富多彩的教育模式和課程設置,可以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出全麵發展的綜合素質來。
所以,為了能讓自家孩子擁有更廣闊的成長空間和更多樣化的發展機會,鴻儒才毅然決然地決定踏上前往北京之路。
他心中最為愧疚之人便是秋盈。想當初,為了能與他長相廝守,並共同撫養他們愛情的結晶——那個可愛的孩子,秋盈毅然決然地舍棄了迴城工作這一難得的機會。自兩人步入婚姻殿堂之後,秋盈更是將溫柔體貼展現得淋漓盡致。
婚後,他們居住在秋盈父母所贈予的房屋之中。然而,令人欽佩的是,秋盈從未流露出絲毫高高在上、盛氣淩人的優越感。
對於生性敏感且有些自卑的鴻儒而言,他幾乎未曾體會到寄人籬下的那般滋味。相反,秋盈對待他始終保持著一種仰望的姿態,仿佛他就是她生命中的全部依靠,是那高不可攀卻又令其傾心不已的存在。
這種自下而上的仰視目光,猶如春日裏那一抹最和煦的陽光,輕輕地灑落在鴻儒的身上,給予了他源源不斷的溫暖和強大無匹的力量。在這充滿敬意的注視之下,鴻儒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仿佛成為了一座巍峨聳立的高山,備受尊崇;又好似一片廣袤無垠的海洋,不可或缺。
然而,即便是如此穩重如山、深沉似海的鴻儒,偶爾也會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發一些小脾氣。每當這個時候,秋盈總是默默地承受著一切,她那雙美麗而清澈的眼眸中雖然會閃過一絲委屈,但更多的卻是對鴻儒的理解和包容。就像是一陣輕柔的微風,悄然無聲地撫平了鴻儒心頭的焦躁與不安。也讓他越發覺得自己虧欠秋盈太多太多。
從記事起,他便一直跟隨著母親四處漂泊。歲月如梭,迴憶如潮水般湧上心頭,然而在那漫長的時光長河中,似乎從來沒有一個真正能讓他們安心落腳、稱之為“家”的地方。
雖然繼父對他還算不錯,從不曾虧待於他,可那種源自內心深處的陌生與疏離感卻始終揮之不去。每當夜深人靜時,望著窗外漆黑的夜空,他都會默默地問自己:這裏真的是我的家嗎?
而家中其他孩子們對他的欺淩,則更是成為了他童年難以磨滅的陰影。那些嘲諷的話語、無情的拳腳相加,如同噩夢一般縈繞在他的腦海之中,哪怕時至今日,每每迴想起來,依舊令人心悸不已。
那時的他,常常覺得自己就像是這個家庭中的多餘人,無論怎樣努力去融入,都無法改變這一事實。他隻能默默地承受著一切,將所有的委屈和痛苦深埋心底,期待著有一天能夠逃離這片黑暗的角落,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光明。
為了避免抓鬮過程中出現作弊、引發矛盾,公社特意派人前來監督,確保整個過程的公平公正。
公社的人一到,立刻著手準備抓鬮事宜。他們深知,若讓本村村民參與寫編號,極有可能出現貓膩,比如故意將好馬牛、優質工具的編號放在容易抓取的位置,或是偷偷透露給親朋好友。
因此,他們決定親自對馬牛及工具進行編號,然後將編號一一對應地寫好。
編號寫好後,公社的人將紙團揉成團,放入一個簸箕中。簸箕輕輕搖晃,紙團在其中翻滾碰撞,被徹底打亂順序。
隨後,簸箕中的紙團被轉移到桌子上,擺成整齊的一排,等待村民們前來抓鬮。
抓鬮時,每家派出一名代表,依次上前,隨機抓取一個紙團。紙團抓完後,有人心生貪念,想要兩個號,以便獲得更多生產資料。公社的人考慮到實際情況,便允許再抓一次。然而,補抓一個號需要額外支付一些錢,許多家庭因經濟拮據,隻能無奈放棄這個機會。
鴻儒家卻是個例外。他們家在上次修房子時,得到了北京親戚的資助,至今還剩一些餘款。鴻儒思量再三,決定抓住這個機會,再抓一次鬮。
他心中暗想,若能抓到一隻馬和一個馬槽,那可真是再好不過了。
馬槽對於養馬戶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器具,有了它,喂養馬匹就方便多了。
當小心翼翼地展開那個對應號碼的紙團時,鴻儒的眼睛猛地一亮,難以置信的驚喜之情如潮水般湧上心頭——他竟然真的抓到了一個夢寐以求的馬槽!
刹那間,他那張原本平靜的臉龐像是被陽光照耀一般,瞬間綻放出無比燦爛的笑容。那笑容如同春日盛開的花朵,絢爛而奪目,每一道皺紋都洋溢著滿滿的喜悅與滿足。
然而,當他滿懷期待地打開第二個號碼對應的紙團後,心情卻稍稍低落了下來。原來,這個號碼所對應的並不是他期望中的良駒,而是一匹略顯年邁和瘦弱的老馬。盡管心中難免湧起一絲失望,但很快這種情緒就被深深的憐憫與同情所取代。
這匹老馬對於鴻儒而言,可謂是再熟悉不過了。遙想當年,他因故被下放至那簡陋的牛棚居住之時,便與這匹老馬結下了不解之緣,共同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
彼時的它,身姿矯健、毛色光亮,雖稱不上正值壯年,但也絕不像如今這般盡顯老態龍鍾之象,更無半點疲態可言。
然而,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無情的光陰就如一把鋒利的刻刀,在它原本光滑的皮毛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淺淺的皺紋;又似一陣狂風驟雨,肆意地摧殘著它曾經挺拔的脊梁,使之漸漸變得彎曲佝僂起來。
望著眼前這匹已步入暮年的老馬,鴻儒情不自禁地輕輕歎息一聲,心中滿是感慨與憐惜之情。
迴想起往昔那些與之相伴相依的日子裏所經曆的點點滴滴,他暗自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一定要悉心照料好這位曾陪自己走過風雨曆程的老友,讓它在餘下不多的生命時光中能夠感受到哪怕隻是一絲絲的溫暖與關懷。
他去看了看這匹老馬,毛色暗淡,身形瘦削,蹄子上還留有幾處未愈合的傷痕,顯然是長期勞作、缺乏精心照料所致。肚子扁扁的很瘦。
它那雙眼眸宛如深不見底的幽潭,其中似乎隱匿著無窮無盡的辛酸和難以言喻的疲憊。
望著那對眸子,鴻儒不由自主地迴想起自己曾經在田間揮汗如雨、辛苦勞作的情景。同樣身為終日勞碌奔波的苦命之人,他又怎麽能夠狠下心腸,眼睜睜地看著這匹年邁的老馬繼續承受苦難?
雖然其他社員沒有抓到這匹老馬而暗自慶幸,但他們並沒有在一旁冷嘲熱諷。
有人好心地告訴鴻儒:“這可是一匹皮實的母馬啊,說不定還能產下小馬駒或者騾子呢!”
就連隊長也湊過來誇讚道:“這匹馬的品種相當優良,而且性情十分溫順。前幾年已經生育過好幾胎啦!就是這兩年瘦了沒再下馬駒,最近幾個月沒好好吃”
聽到這些話語,鴻儒心中一動,最終決定收留這匹老母馬,並在心底默默祈禱,期望她真的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下一代。
在這廣袤無垠的世界裏,每一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且無比珍貴的存在。無論是翱翔於天際的飛鳥、穿梭於林間的走獸,還是綻放於田野的花朵、生長於水底的遊魚;無論是微小如細菌的微生物,還是龐大如山嶽的巨獸,它們都擁有屬於自己的生命軌跡和生存意義。
每一個生命都有其獨特的故事,或許充滿了歡樂與喜悅,又或許飽含著痛苦與悲傷。然而,無論經曆過怎樣的風雨滄桑,每一個生命都值得我們去尊重、去關愛、去溫柔地對待。因為正是這些形形色色的生命共同構成了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賦予了它無盡的生機與活力。
當我們麵對那些弱小而無助的生命時,更應該心懷憐憫之心。也許隻是一隻受傷的小鳥,需要我們輕輕捧起並給予悉心照料;
也許隻是一朵即將凋零的花兒,渴望得到我們一滴清水的滋潤。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舉動,也可能成為拯救一個生命的關鍵,讓那份脆弱重新煥發出希望之光。
同時,對於其他人類的生命,我們同樣要報以最大程度的理解和包容。每個人都會犯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和困境。當他人陷入低穀時,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個鼓勵的眼神,亦或是一次真誠的幫助,都有可能成為他們重新站起來的力量源泉。
總之,世間萬物皆平等,每一個生命都應被溫柔以待。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與神奇,共同創造出一個充滿愛與和諧的美麗家園。
鴻儒決定為老馬蓋一個西屋,讓它有一個遮風擋雨、溫暖舒適的棲息之地。他深知家中經濟狀況雖有所改善,但仍需精打細算,不能大手大腳。
於是,他四處搜集材料,用土坯作為主要建材。土坯在當地隨處可見,成本低廉,且具有良好的保溫性能,非常適合用來搭建馬圈。
他向鄰居們借來一些舊木頭,用作馬圈的框架和門框。這些木頭雖有些磨損,但依然堅固耐用。又從自家地裏挖來黃土,摻上麥秸稈,攪拌均勻後製成土坯。經過幾天的晾曬,土坯變得堅硬如磚,可以用來壘砌馬圈的牆壁。
經過一周的辛勤努力,馬圈終於完工了。雖然外觀簡樸,但結構穩固,功能齊全。馬圈內部寬敞明亮,地麵被鴻儒特意墊上了一層厚厚的幹草,既柔軟又保暖。牆壁上還留有幾扇小窗,保證了馬圈內部的通風透氣。老馬被牽進新馬圈時,似乎也感受到了鴻儒的善意,它在馬圈裏轉了幾圈,然後靜靜地臥在幹草上,閉上眼睛,享受著這份來之不易的安寧。
然而,盡管已經過去了一些時日,但它依舊難以適應這種全新的生活狀態。好幾次,它都奮力地掙脫那束縛著它自由的韁繩,撒開四蹄朝著曾經熟悉無比的生產隊牲口屋狂奔而去。
當它氣喘籲籲地抵達目的地時,卻驚訝地發現那個承載著無數迴憶的馬槽竟然消失不見了!往昔裏與夥伴們一同吃草、嬉戲打鬧的場景仿佛還曆曆在目,可如今卻是空蕩蕩一片,連一個同伴的身影都尋覓不到。它的幾個孩子也不見了。
不僅如此,原本略顯雜亂的牲口屋此刻已被收拾得格外整潔幹淨。地麵一塵不染,牆壁也被擦拭得光亮如新。這一切跡象都表明,似乎有人即將搬入這個屋子居住。
望著眼前這陌生而又熟悉的景象,老馬不禁心頭一陣悲涼。它仰頭發出一聲長長的嘶鳴,那聲音劃破長空,仿佛是在向過去的歲月告別,又似是在對未知的未來發出無助的呐喊……
那緊緊跟隨著他的鴻儒,可以聽見這匹馬內心深處的聲音。隻見鴻儒輕輕地拍了拍馬背,語重心長地說道:“這裏已經不再是屬於你的家啦。”
他那深邃的眼眸之中,悄然流淌出了一縷若有若無的哀傷與無可奈何之色。緊接著,隻見他嘴唇微微輕啟,如同夢囈一般喃喃自語起來:“此地……此地乃是我心中那永遠也無法被時光磨滅、深深烙印著的傷痛之所啊!
真的是萬萬沒有料到,你對於這樣一個充滿了痛苦迴憶的地方,居然會表現得如此眷戀難舍。”話音剛落,那位名叫鴻儒的男子便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然後緩緩地唿出,發出了一聲長長的歎息。那歎息之聲,仿佛承載著他內心深處無盡的憂愁與煩悶,試圖隨著這一聲長歎而統統消散於這片天地之間。
就在這時,那匹馬仿佛通人性似的,它微微晃動著自己那修長而美麗的尾巴,似乎在迴應著什麽。
同時,它的馬蹄也開始有些焦躁不安起來,不停地踏著堅實的地麵,每一下都發出清脆悅耳、猶如鼓點般的聲響。這聲音在寂靜的道路上傳得很遠很遠,仿佛是它內心情緒的一種宣泄。
然而,盡管這匹馬兒顯得有些躁動,但它依然緊緊跟隨著鴻儒的步伐,一步一步地向著家的方向走去。它那矯健的身姿和優雅的動作,與鴻儒沉穩的身影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獨特而和諧的畫麵。
有了新馬圈,鴻儒對老馬那可真是上心多啦!每天天剛亮,他就會準點出現在馬圈,給老馬鏟屎、換幹草,把馬圈裏收拾得幹幹淨淨的。接著呢,再把精心搭配的飼料倒進馬槽,老馬一瞧,喲嗬,這不是它熟悉的馬槽嘛,立馬就開開心心地吃了起來。鴻儒看著老馬吃得那麽香,心裏頭那叫一個欣慰!
他時常給老馬梳洗打扮,查看身體狀況。瞅見老馬的蹄子有點磨損,就趕忙找來村裏的獸醫,給老馬修剪蹄子,再塗上一些藥膏。
在鴻儒的悉心照料下,老馬的毛色變得越來越亮堂,身體也越來越有精神。
它不再是那匹無精打采的老馬,肚子也慢慢地鼓了起來,而是充滿了活力,成為了鴻儒農業生產的好幫手。
有了這個西屋馬圈的馬,鴻儒在農業生產中也得到了諸多便利。老馬有了一個安穩的棲息之地,不再像以前那樣風吹日曬,體力得到了很好的恢複和保持。
正好秋收要耕作或運輸莊稼時,老馬便迅速地投入工作,任勞任怨地完成任務。放學後靜兒去地裏割草更勤了,她知道,隻有讓馬吃飽,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靜兒來到地裏,看到老馬正在努力地拉著犁,汗水濕透了它的皮毛。她心疼地摸了摸老馬的頭,然後開始割草。她動作熟練,不一會兒就割了一大捆草。
靜兒把草放在老馬的麵前,看著它津津有味地吃著。她心裏感到很欣慰,因為她知道,自己的努力能讓老馬更有力氣。
老馬吃完草後,靜兒牽著它來到河邊,讓它喝了個飽。然後,她又牽著馬迴到地裏,繼續勞作。
在靜兒的幫助下,老馬的工作變得更加輕鬆。它感激地看著靜兒,仿佛在說:“謝謝你,小主人。”
靜兒也笑了,她知道,自己和老馬是最好的朋友。他們一起努力,一定能完成秋收的任務。
秋收過後,田野裏一片繁忙的景象。農民們忙著整理土地,準備種植下一季的作物。然而,對於靜兒家來說,有一塊地卻讓他們犯了難——那是一塊鹽堿地。
鹽堿地,顧名思義,土壤中含有較高的鹽分和堿性物質。這種土壤環境對大多數農作物來說極為不利。鹽分過高會導致植物細胞脫水,影響正常的生理活動;堿性物質則會破壞土壤結構,使土壤板結,不利於作物根係的生長和養分的吸收。因此,鹽堿地常常被視為“不毛之地”,種植作物的難度極大。
麵對這塊鹽堿地,靜兒的爸爸和媽媽經過一番商量,最終決定先種植一年冬小麥試試。冬小麥相較於其他作物,具有一定的耐鹽堿特性,且生長周期較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適應鹽堿地的環境。
爸爸說:“雖然鹽堿地的條件不好,但咱們也不能輕易放棄。冬小麥的根係發達,能夠吸收土壤深層的水分和養分,而且它的生長過程中還能分泌一些有機酸,有助於緩解土壤的堿性。咱們就先種一年試試,看看效果如何。”
媽媽雖然有些擔憂,但也支持爸爸的決定:“是啊,咱們辛辛苦苦種了一年的地,也不能讓這塊地荒廢。就算收成不好,也能積累一些種植經驗,為以後改良土壤打下基礎。”
為了提高鹽堿地種植冬小麥的成功率,靜兒的父母精心挑選了耐鹽堿的冬小麥品種。他們向農技站的專家請教,了解不同品種的特性,最終選定了一個既耐鹽堿又高產的品種。
播種時,他們采用了比普通土地更高的播種密度,以增加有效苗數,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時,還對種子進行了包衣處理,給種子穿上一層“保護衣”,增強其抗病蟲害和抗逆境的能力,確保種子能夠在鹽堿地中順利發芽生長。
在種植過程中,改良土壤是關鍵。靜兒的父母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降低土壤的鹽堿度。他們先是對土地進行了深翻,將表層含鹽量較高的土壤翻到深層,再施入大量的有機肥和石膏等土壤改良劑。有機肥能夠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石膏則能與土壤中的鹽堿發生化學反應,中和部分堿性物質,降低土壤的ph值。
灌溉方麵,他們采用了科學的灌溉方法。在小麥生長的關鍵時期,如拔節期、孕穗期和灌漿期,合理安排灌溉時間和灌溉量,避免大水漫灌,減少水分蒸發帶來的鹽分積累。同時,還利用雨水淋溶的原理,在雨季來臨前,提前做好排水準備,讓雨水充分淋洗土壤,帶走部分鹽分。
好不容易完成了秋季農活的忙碌,鴻儒決定前往北京。
迴北京並非鴻儒的初衷,而是母親在每封信中殷切的盼望,期望他能歸家。對母親而言,兒子歸來便意味著家的迴歸,然而她卻無從知曉兒子心中家的所在。
鴻儒此番前往北京,其實內心深處早已有了自己的一番盤算。
畢竟,家中那幾個孩子的未來前程可是他當前最為掛心之事啊!釋超、釋傑還有雯雯這三個孩子都已然升入初中,開始麵臨學業上的種種挑戰與壓力;
而乖巧懂事的靜兒,眼看著明年就要迎來小升初這個重要的人生轉折點啦。家鄉這邊的教育資源跟北京相比,著實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呀!
尤其是在素質教育方麵,更是無法相提並論。在北京,孩子們能夠接觸到更為先進、多元化且豐富多彩的教育模式和課程設置,可以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出全麵發展的綜合素質來。
所以,為了能讓自家孩子擁有更廣闊的成長空間和更多樣化的發展機會,鴻儒才毅然決然地決定踏上前往北京之路。
他心中最為愧疚之人便是秋盈。想當初,為了能與他長相廝守,並共同撫養他們愛情的結晶——那個可愛的孩子,秋盈毅然決然地舍棄了迴城工作這一難得的機會。自兩人步入婚姻殿堂之後,秋盈更是將溫柔體貼展現得淋漓盡致。
婚後,他們居住在秋盈父母所贈予的房屋之中。然而,令人欽佩的是,秋盈從未流露出絲毫高高在上、盛氣淩人的優越感。
對於生性敏感且有些自卑的鴻儒而言,他幾乎未曾體會到寄人籬下的那般滋味。相反,秋盈對待他始終保持著一種仰望的姿態,仿佛他就是她生命中的全部依靠,是那高不可攀卻又令其傾心不已的存在。
這種自下而上的仰視目光,猶如春日裏那一抹最和煦的陽光,輕輕地灑落在鴻儒的身上,給予了他源源不斷的溫暖和強大無匹的力量。在這充滿敬意的注視之下,鴻儒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仿佛成為了一座巍峨聳立的高山,備受尊崇;又好似一片廣袤無垠的海洋,不可或缺。
然而,即便是如此穩重如山、深沉似海的鴻儒,偶爾也會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發一些小脾氣。每當這個時候,秋盈總是默默地承受著一切,她那雙美麗而清澈的眼眸中雖然會閃過一絲委屈,但更多的卻是對鴻儒的理解和包容。就像是一陣輕柔的微風,悄然無聲地撫平了鴻儒心頭的焦躁與不安。也讓他越發覺得自己虧欠秋盈太多太多。
從記事起,他便一直跟隨著母親四處漂泊。歲月如梭,迴憶如潮水般湧上心頭,然而在那漫長的時光長河中,似乎從來沒有一個真正能讓他們安心落腳、稱之為“家”的地方。
雖然繼父對他還算不錯,從不曾虧待於他,可那種源自內心深處的陌生與疏離感卻始終揮之不去。每當夜深人靜時,望著窗外漆黑的夜空,他都會默默地問自己:這裏真的是我的家嗎?
而家中其他孩子們對他的欺淩,則更是成為了他童年難以磨滅的陰影。那些嘲諷的話語、無情的拳腳相加,如同噩夢一般縈繞在他的腦海之中,哪怕時至今日,每每迴想起來,依舊令人心悸不已。
那時的他,常常覺得自己就像是這個家庭中的多餘人,無論怎樣努力去融入,都無法改變這一事實。他隻能默默地承受著一切,將所有的委屈和痛苦深埋心底,期待著有一天能夠逃離這片黑暗的角落,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