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書店,鴻儒小心翼翼地把剛買的東西放到自行車上。那不僅僅是幾本書,更是他精心挑選的精神食糧。他輕輕撫了撫書的封麵,確認放穩當了之後,才直起身子。他今天還有一個重要的行程,準備買些東西去看看這孩子姥姥老人家。這些年孩子姥姥幫忙帶著孩子,其中的辛苦就像一本厚重的書,每一頁都寫滿了操勞與付出。
他來到城裏的百貨大樓,百貨大樓人來人往並沒有讓他感到絲毫的慌亂,他的心思全在挑選禮物上。他在糕點區仔細地打量著各種糕點,那一塊塊精美的糕點仿佛都在訴說著自己的美味。他知道嶽母最喜歡吃那種帶有棗泥餡的糕點,於是他在眾多糕點中精心挑選了一盒包裝精致、新鮮出爐的棗泥糕。接著,他又走向水果區,水果散發著誘人的香氣。他思索著嶽父嶽母的喜好,最後挑選了幾個飽滿多汁的水蜜桃和一串晶瑩剔透的葡萄。想著嶽母看到這些禮物時的開心模樣,他的嘴角不禁微微上揚,仿佛已經看到嶽母臉上那慈祥又喜悅的笑容。
買完東西,他騎著自行車,朝著嶽母家的方向駛去。陽光灑在他身上,帶著絲絲暖意。一路上,他的心情格外舒暢,那路邊的綠樹都像是在為他歡唿雀躍,仿佛連風兒都在為他歌唱,輕柔的風聲像是一首歡快的小曲在他耳邊奏響。
到了嶽母家,幾個孩子聽到聲音第一個跑了出來,像一隻歡快的小兔子,一邊跑還一邊歡快地喊著爸爸,那清脆的聲音在院子裏迴蕩。嶽母也笑容滿麵地迎了出來,她的眼睛裏滿是笑意和慈愛。鴻儒一邊進門換鞋,一邊說道:“媽,您辛苦了,我給您帶了些好吃的,還有幾本養生的書。”嶽母嗔怪著說:“來就來,還帶這麽多東西。”雖然是嗔怪的話語,但臉上卻是藏不住的欣慰與喜悅,眼睛裏閃爍著溫暖的光芒,就像冬日裏的暖陽。
一家人其樂融融地聚在一起,溫馨的氛圍彌漫整個屋子。鴻儒和嶽父嶽母坐在沙發上,這種家庭的溫馨畫麵就像一幅美麗的畫卷。他們談論著孩子的成長,從孩子第一次學會走路,那搖搖晃晃但充滿勇氣的步伐,到孩子第一次開口說話時奶聲奶氣的發音,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迴憶的樂趣;也談論著生活中的趣事,像鄰居家那隻調皮的小貓總是爬上屋頂下不來,最後被大家合力救下來的有趣場景。孩子們則在一旁玩耍,手裏拿著心愛的小玩具,不時發出歡快的笑聲,那笑聲就像銀鈴一般在屋子裏迴蕩。
午飯時間到了,嶽母像往常一樣做了一桌豐盛的菜肴。餐桌上擺滿了色香味俱全的食物,那散發的香氣彌漫在整個餐廳。大家圍坐在一起,享受著這美好的時光。鴻儒看著嶽母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滿了感激。他看到嶽母在廚房裏忙碌地穿梭,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陀螺,每一道菜肴都傾注了她的心血。他知道,嶽母為了這個家付出了很多,而他也會盡自己的努力,讓這個家更加幸福美滿。
與嶽母談論起分地之事,嶽母身為教師,她的學識就像一座豐富的寶藏。她微微坐直了身子,目光中透著一絲關切,便詢問他是否日後要以務農為生。“你寒窗苦讀多年,師範畢業,難道就不想教書育人了嗎?”嶽母的話語裏帶著一絲疑惑。鴻儒答道,經曆那場運動後,他的腦海裏不禁浮現出當時的混亂場景,那一幕幕如同噩夢般纏繞著他,他對教師這一職業心生畏懼,已不敢再登上講台。
嶽母聽了鴻儒的話,輕輕歎了口氣,目光中透著一絲惋惜。“鴻儒啊,我明白你的顧慮,但那都是過去的事了。”
她微微皺眉,眼神中流露出對往事的迴憶,那些迴憶雖已遠去,但在提及這樣的事情時,還是會被觸動。“不過人各有誌,既然你決心務農,那也要好好規劃一番。”鴻儒點點頭,“媽,您放心,我雖不當老師,但讀書識字還是有用的,我想用科學的方法種地。”
嶽母眼睛一亮,“這倒是不錯的想法,現在國家也提倡科技興農呢。”她想到現在科技給農業帶來的種種變革,那些現代化的種植方式和高產量的成果,心中覺得鴻儒如果真能這樣做,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分地的事情給你家裏寫信也說說,沒準也能幫些忙。鴻儒搖搖頭,對他們沒有啥期待,不傷害我們就好。
親身骨肉哪有那麽多仇恨,
有時候,來自親人的傷害,恰似一把鋒利無比的刀,每一下的刺痛都深入骨髓,那帶來的痛苦比敵人的千刀萬剮還要難以忍受,鴻儒對此就深有體會。
當年,就讀師範的鴻儒懷揣著對知識的熱愛與崇敬,沉浸在中外名著的世界裏。在那個充滿文化韻味的世界裏,孔子的儒家智慧和老子的道家思想如同璀璨的星辰,吸引著他不斷探索。他熱愛那些蘊含著深刻哲理的文字,在家中也常常迴味那些名人名言警句,每一句都像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讓他在知識的海洋裏暢遊。
然而,命運卻在這時發生了殘酷的轉折。他的妹妹,本應是與他血脈相連、最為親近的人,卻做出了令他心碎的舉動。在那個特殊的文化運動時期,下鄉知青改造成為許多年輕人無法逃避的命運。
在另一種情境下,妹妹的心理活動又是另一番複雜景象。妹妹原本也是個單純善良的女孩,但周圍的環境對她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時的社會氛圍彌漫著一種狂熱與激進,在學校裏,同學們之間互相監督、互相揭發的情況並不少見。每一次有人揭露了不符合當時所謂“正確思想”的行為,就會被視為進步的表現,受到表揚甚至獎勵。
妹妹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中,內心逐漸產生了巨大的壓力。她看到哥哥沉浸在古典文化和外國名著之中,那些在當時被部分人視為“舊思想”或者“西方腐朽思想”的東西。她開始感到害怕,害怕因為哥哥的行為而使家庭受到牽連。她想,自己和哥哥都生長在普通家庭,如果被判定有問題,整個家庭都會陷入困境。
而且,她的老師們總是在強調集體利益高於一切,為了集體的利益,個人應該勇於揭露身邊的問題。在這種思想的灌輸下,妹妹的內心開始動搖。她看著哥哥對那些書籍如癡如醉的樣子,心中既有對哥哥的擔憂,又有對自身處境的恐懼。她想跟哥哥好好談談,讓哥哥不要再接觸那些東西,可又害怕哥哥不聽她的話,反而會引起更大的麻煩。
於是,在這種矛盾和糾結之中,她逐漸走向了錯誤的道路。她不斷地說服自己,哥哥的行為可能真的是不對的,他應該接受改造,而自己的舉報也是為了哥哥好,讓他能夠更快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這樣,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欺騙和內心掙紮中,她最後還是做出了舉報哥哥的決定。當她舉報的時候,她的內心充滿了複雜的情感,既有對哥哥的愧疚,又有一種為集體做了一件“正確”事情的解脫感。但她不知道,這個決定將會給哥哥帶來多麽巨大的痛苦,也將永遠地刺痛他們之間的親情紐帶。
當鴻儒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他感覺自己的世界仿佛瞬間墜入了無盡的黑暗深淵。他怎麽也無法相信,這樣的背叛竟然來自於自己的親妹妹。那是一種深入靈魂的傷痛,每一次迴憶起來,都像是在剛剛結痂的傷口上又撒上一把鹽,痛得他幾乎無法唿吸。這種來自親人的傷害,就像一根永遠拔不掉的刺,深深地紮在他的心中,讓他對曾經堅信不疑的親情產生了巨大的懷疑和恐懼。
他來到城裏的百貨大樓,百貨大樓人來人往並沒有讓他感到絲毫的慌亂,他的心思全在挑選禮物上。他在糕點區仔細地打量著各種糕點,那一塊塊精美的糕點仿佛都在訴說著自己的美味。他知道嶽母最喜歡吃那種帶有棗泥餡的糕點,於是他在眾多糕點中精心挑選了一盒包裝精致、新鮮出爐的棗泥糕。接著,他又走向水果區,水果散發著誘人的香氣。他思索著嶽父嶽母的喜好,最後挑選了幾個飽滿多汁的水蜜桃和一串晶瑩剔透的葡萄。想著嶽母看到這些禮物時的開心模樣,他的嘴角不禁微微上揚,仿佛已經看到嶽母臉上那慈祥又喜悅的笑容。
買完東西,他騎著自行車,朝著嶽母家的方向駛去。陽光灑在他身上,帶著絲絲暖意。一路上,他的心情格外舒暢,那路邊的綠樹都像是在為他歡唿雀躍,仿佛連風兒都在為他歌唱,輕柔的風聲像是一首歡快的小曲在他耳邊奏響。
到了嶽母家,幾個孩子聽到聲音第一個跑了出來,像一隻歡快的小兔子,一邊跑還一邊歡快地喊著爸爸,那清脆的聲音在院子裏迴蕩。嶽母也笑容滿麵地迎了出來,她的眼睛裏滿是笑意和慈愛。鴻儒一邊進門換鞋,一邊說道:“媽,您辛苦了,我給您帶了些好吃的,還有幾本養生的書。”嶽母嗔怪著說:“來就來,還帶這麽多東西。”雖然是嗔怪的話語,但臉上卻是藏不住的欣慰與喜悅,眼睛裏閃爍著溫暖的光芒,就像冬日裏的暖陽。
一家人其樂融融地聚在一起,溫馨的氛圍彌漫整個屋子。鴻儒和嶽父嶽母坐在沙發上,這種家庭的溫馨畫麵就像一幅美麗的畫卷。他們談論著孩子的成長,從孩子第一次學會走路,那搖搖晃晃但充滿勇氣的步伐,到孩子第一次開口說話時奶聲奶氣的發音,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迴憶的樂趣;也談論著生活中的趣事,像鄰居家那隻調皮的小貓總是爬上屋頂下不來,最後被大家合力救下來的有趣場景。孩子們則在一旁玩耍,手裏拿著心愛的小玩具,不時發出歡快的笑聲,那笑聲就像銀鈴一般在屋子裏迴蕩。
午飯時間到了,嶽母像往常一樣做了一桌豐盛的菜肴。餐桌上擺滿了色香味俱全的食物,那散發的香氣彌漫在整個餐廳。大家圍坐在一起,享受著這美好的時光。鴻儒看著嶽母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滿了感激。他看到嶽母在廚房裏忙碌地穿梭,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陀螺,每一道菜肴都傾注了她的心血。他知道,嶽母為了這個家付出了很多,而他也會盡自己的努力,讓這個家更加幸福美滿。
與嶽母談論起分地之事,嶽母身為教師,她的學識就像一座豐富的寶藏。她微微坐直了身子,目光中透著一絲關切,便詢問他是否日後要以務農為生。“你寒窗苦讀多年,師範畢業,難道就不想教書育人了嗎?”嶽母的話語裏帶著一絲疑惑。鴻儒答道,經曆那場運動後,他的腦海裏不禁浮現出當時的混亂場景,那一幕幕如同噩夢般纏繞著他,他對教師這一職業心生畏懼,已不敢再登上講台。
嶽母聽了鴻儒的話,輕輕歎了口氣,目光中透著一絲惋惜。“鴻儒啊,我明白你的顧慮,但那都是過去的事了。”
她微微皺眉,眼神中流露出對往事的迴憶,那些迴憶雖已遠去,但在提及這樣的事情時,還是會被觸動。“不過人各有誌,既然你決心務農,那也要好好規劃一番。”鴻儒點點頭,“媽,您放心,我雖不當老師,但讀書識字還是有用的,我想用科學的方法種地。”
嶽母眼睛一亮,“這倒是不錯的想法,現在國家也提倡科技興農呢。”她想到現在科技給農業帶來的種種變革,那些現代化的種植方式和高產量的成果,心中覺得鴻儒如果真能這樣做,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分地的事情給你家裏寫信也說說,沒準也能幫些忙。鴻儒搖搖頭,對他們沒有啥期待,不傷害我們就好。
親身骨肉哪有那麽多仇恨,
有時候,來自親人的傷害,恰似一把鋒利無比的刀,每一下的刺痛都深入骨髓,那帶來的痛苦比敵人的千刀萬剮還要難以忍受,鴻儒對此就深有體會。
當年,就讀師範的鴻儒懷揣著對知識的熱愛與崇敬,沉浸在中外名著的世界裏。在那個充滿文化韻味的世界裏,孔子的儒家智慧和老子的道家思想如同璀璨的星辰,吸引著他不斷探索。他熱愛那些蘊含著深刻哲理的文字,在家中也常常迴味那些名人名言警句,每一句都像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讓他在知識的海洋裏暢遊。
然而,命運卻在這時發生了殘酷的轉折。他的妹妹,本應是與他血脈相連、最為親近的人,卻做出了令他心碎的舉動。在那個特殊的文化運動時期,下鄉知青改造成為許多年輕人無法逃避的命運。
在另一種情境下,妹妹的心理活動又是另一番複雜景象。妹妹原本也是個單純善良的女孩,但周圍的環境對她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時的社會氛圍彌漫著一種狂熱與激進,在學校裏,同學們之間互相監督、互相揭發的情況並不少見。每一次有人揭露了不符合當時所謂“正確思想”的行為,就會被視為進步的表現,受到表揚甚至獎勵。
妹妹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中,內心逐漸產生了巨大的壓力。她看到哥哥沉浸在古典文化和外國名著之中,那些在當時被部分人視為“舊思想”或者“西方腐朽思想”的東西。她開始感到害怕,害怕因為哥哥的行為而使家庭受到牽連。她想,自己和哥哥都生長在普通家庭,如果被判定有問題,整個家庭都會陷入困境。
而且,她的老師們總是在強調集體利益高於一切,為了集體的利益,個人應該勇於揭露身邊的問題。在這種思想的灌輸下,妹妹的內心開始動搖。她看著哥哥對那些書籍如癡如醉的樣子,心中既有對哥哥的擔憂,又有對自身處境的恐懼。她想跟哥哥好好談談,讓哥哥不要再接觸那些東西,可又害怕哥哥不聽她的話,反而會引起更大的麻煩。
於是,在這種矛盾和糾結之中,她逐漸走向了錯誤的道路。她不斷地說服自己,哥哥的行為可能真的是不對的,他應該接受改造,而自己的舉報也是為了哥哥好,讓他能夠更快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這樣,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欺騙和內心掙紮中,她最後還是做出了舉報哥哥的決定。當她舉報的時候,她的內心充滿了複雜的情感,既有對哥哥的愧疚,又有一種為集體做了一件“正確”事情的解脫感。但她不知道,這個決定將會給哥哥帶來多麽巨大的痛苦,也將永遠地刺痛他們之間的親情紐帶。
當鴻儒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他感覺自己的世界仿佛瞬間墜入了無盡的黑暗深淵。他怎麽也無法相信,這樣的背叛竟然來自於自己的親妹妹。那是一種深入靈魂的傷痛,每一次迴憶起來,都像是在剛剛結痂的傷口上又撒上一把鹽,痛得他幾乎無法唿吸。這種來自親人的傷害,就像一根永遠拔不掉的刺,深深地紮在他的心中,讓他對曾經堅信不疑的親情產生了巨大的懷疑和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