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布渣葉退黃解毒作用
百草藥材:百草療愈指南 作者:廣交天下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布渣葉常用量為10-30克,以下是布渣葉單一用藥作用及用量的示例:
清熱消滯
- 取布渣葉15克,開水衝泡代茶飲,可緩解食滯化熱引起的腹脹、口臭等症狀。
利濕退黃
- 布渣葉20克,水煎服,每日1劑,可促進濕熱之邪排出,輔助改善黃疸症狀。
健胃消食
- 用布渣葉12克,加適量山楂同煮,飲湯,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幫助消化食物,緩解消化不良。
化痰止咳
- 布渣葉15克,與適量枇杷葉一起煎服,每日1劑,可化痰止咳,減輕咳嗽、咳痰症狀。
緩解感冒發熱
- 取布渣葉10克,與薄荷5克同煎,分2次服,可幫助疏散風熱,緩解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咽痛等。
改善口瘡
- 布渣葉10克,煎水含漱,每日數次,能清熱瀉火,促進口瘡愈合。
降血脂
- 布渣葉30克,水煎後分2次服,長期堅持飲用,有助於降低血脂水平。
改善便秘
- 用布渣葉15克,火麻仁10克,煎水服用,可潤腸通便,緩解腸燥便秘。
解酒毒
- 飲酒後取布渣葉20克,煎水飲用,能解酒毒,減輕酒後頭痛、惡心等不適。
緩解牙齦腫痛
- 布渣葉12克,煎水後含服,每次含漱3-5分鍾,每日多次,可清熱消腫,緩解牙齦腫痛。
布渣葉上述十例單一用藥作用及用量在一些中醫藥文獻及臨床實踐中是有相關記錄的:
- 清熱消滯、利濕退黃:《生草藥性備要》《本草求原》等記載布渣葉能清熱、消積食、利小便,可用於治療食滯、黃疸等,與清熱消滯、利濕退黃的應用相符。
- 健胃消食、化痰止咳:《嶺南采藥錄》提及布渣葉能“消食化積,理肝氣”,臨床也常將其用於健胃消食、化痰止咳,說明健胃消食、化痰止咳的用藥有依據。
- 緩解感冒發熱、改善口瘡:中醫理論認為布渣葉的清熱作用可用於風熱感冒、口瘡等,在一些地方的民間醫藥實踐中有使用布渣葉緩解感冒發熱、改善口瘡的記錄。
- 降血脂: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布渣葉有降血脂等作用,相關研究文獻為布渣葉降血脂的用量及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學依據。
- 改善便秘、解酒毒、緩解牙齦腫痛:這些應用雖較少有古代典籍明確記載,但在現代民間偏方及一些中醫臨床經驗交流中,有布渣葉用於改善便秘、解酒毒、緩解牙齦腫痛的相關內容。
布渣葉,在中醫領域占據著重要地位。它不僅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更是蘊含著豐富的藥用價值。接下來,我們將從歸經、產地與分布、形態與特征、用法及注意事項、功效與作用等方麵進行詳細介紹,並列舉十個附方及其用途。
歸經
布渣葉歸肺、胃經。肺主氣司唿吸,布渣葉能夠宣肺止咳,對於肺氣不宣所導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有很好的調理作用。胃主受納腐熟水穀,布渣葉能和胃化濕,有助於脾胃的運化功能,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問題有積極的改善作用。
產地與分布
布渣葉主要分布於中國南方地區,如廣東、廣西、福建、雲南等地。這些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土壤肥沃,為布渣葉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在廣東,布渣葉多生長在山地、丘陵及林緣地帶。其適應能力較強,在一些較為貧瘠的土壤中也能生長。廣西的布渣葉則多分布在山區,當地的森林資源豐富,布渣葉在這樣的環境中茁壯成長。福建的布渣葉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這些地區的氣候特點和土壤條件有利於布渣葉的生長。雲南的布渣葉分布廣泛,其生長環境多樣,從海拔較低的河穀地帶到海拔較高的山區都有布渣葉的身影。
形態與特征
布渣葉為椴樹科植物破布葉的幹燥葉。其葉片呈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約8 - 18厘米,寬約4 - 8厘米。葉片表麵為黃綠色或綠褐色,有明顯的網狀脈紋。葉的邊緣有細鋸齒,質地較薄。
布渣葉的顏色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在春季和夏季,葉片較為翠綠,而到了秋季,葉片逐漸變為黃綠色。布渣葉的質地柔軟,在幹燥後容易破碎。其葉柄較短,一般為1 - 2厘米。布渣葉的花朵為淡黃色,呈聚傘花序,花朵較小,直徑約為1厘米。果實為球形,成熟時呈黑色。
用法及注意事項
布渣葉的用法多樣,常見的有煎湯、泡茶、煮粥等。在煎湯時,一般取10 - 15克布渣葉,加入適量的水,煎煮20 - 30分鍾即可。泡茶時,將布渣葉放入杯中,用開水衝泡,可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適量的蜂蜜或冰糖。煮粥時,將布渣葉與大米一起煮,煮至粥熟即可。
在使用布渣葉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首先,布渣葉不宜過量使用,以免引起胃腸道不適。其次,布渣葉對於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等,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此外,布渣葉在儲存時應注意防潮,避免發黴變質。
功效與作用
布渣葉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化食消積等功效。其主要作用如下:
1. 清熱解毒:布渣葉能夠清除體內的熱毒,對於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它可以通過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將體內的熱毒排出體外。
2. 利濕退黃:布渣葉對於濕熱黃疸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它能夠促進膽汁的分泌,幫助肝髒排出體內的膽紅素,從而達到退黃的效果。
3. 化食消積:布渣葉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對於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問題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它可以增強胃腸道的蠕動,幫助消化食物。
4. 抗菌消炎:布渣葉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對於一些細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它可以抑製細菌的生長繁殖,減輕炎症反應。
5. 抗氧化:布渣葉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能夠清除體內的自由基,延緩衰老。它可以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損傷,提高身體的免疫力。
複方及其用途
1. 布渣葉湯
組成:布渣葉15克,山楂10克,麥芽10克。
用法:將布渣葉、山楂、麥芽一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煎煮20 - 30分鍾即可。
用途:可用於治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狀。布渣葉能夠化食消積,山楂和麥芽則有助於促進消化。
2. 布渣葉茶
組成:布渣葉10克,綠茶5克。
用法:將布渣葉和綠茶一起放入杯中,用開水衝泡,可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適量的蜂蜜或冰糖。
用途: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適用於黃疸、肝炎等疾病。布渣葉能夠清除體內的熱毒,綠茶則有清熱利濕的作用。
3. 布渣葉粥
組成:布渣葉10克,大米50克。
用法:將布渣葉與大米一起煮,煮至粥熟即可。
用途: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布渣葉能夠和胃化濕,大米則有健脾益胃的作用。
4. 布渣葉燉雞
組成:布渣葉15克,雞肉100克。
用法:將布渣葉和雞肉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燉煮至雞肉熟爛即可。
用途:具有滋補身體、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布渣葉能夠補充營養,雞肉則有滋補氣血的功效。
5. 布渣葉糖漿
組成:布渣葉10克,冰糖適量。
用法:將布渣葉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煎煮20 - 30分鍾,然後加入冰糖攪拌均勻,煮至糖漿濃稠即可。
用途:可用於治療咳嗽、氣喘等症狀。布渣葉能夠宣肺止咳,冰糖則有潤肺止咳的作用。
6. 布渣葉散
組成:布渣葉10克,陳皮5克。
用法:將布渣葉和陳皮一起研成粉末,裝入瓶中備用。每次取適量的布渣葉散,用開水衝服。
用途:可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布渣葉能夠化食消積,陳皮則有理氣和胃的作用。
7. 布渣葉煎劑
組成:布渣葉15克,金銀花10克。
用法:將布渣葉和金銀花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煎煮20 - 30分鍾即可。
用途:具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適用於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布渣葉能夠清除體內的熱毒,金銀花則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8. 布渣葉丸
組成:布渣葉10克,山楂10克。
用法:將布渣葉和山楂一起研成粉末,然後加入適量的蜂蜜或澱粉,製成丸狀。每次取適量的布渣葉丸,用開水衝服。
用途:可用於治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狀。布渣葉能夠化食消積,山楂則有促進消化的作用。
9. 布渣葉湯
組成:布渣葉15克,荷葉10克。
用法:將布渣葉和荷葉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煎煮20 - 30分鍾即可。
用途:可用於治療暑熱煩渴、泄瀉等症狀。布渣葉能夠清熱解暑,荷葉則有清熱利濕的作用。
10. 布渣葉酒
組成:布渣葉10克,白酒適量。
用法:將布渣葉放入白酒中浸泡,密封保存一段時間後即可飲用。用途: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作用。適用於跌打損傷、關節疼痛等症狀。布渣葉能夠促進血液循環,白酒則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布渣葉在傳統中醫裏有著廣泛的應用,其功效與作用得到了人們的認可。通過合理的使用布渣葉及其附方,可以有效地治療各種疾病,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在使用布渣葉時,我們應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合適的用法,並注意其注意事項,以充分發揮布渣葉的藥用價值。
布渣葉的功效等內容部分有科學依據,部分還處於傳統醫學理論階段,以下是具體說明:藥理學研究支持部分
抗炎抗菌作用: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布渣葉含有黃酮類、揮發油等成分,這些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炎、抗菌活性。其抗炎作用可能是通過抑製炎症因子的釋放等機製來減輕炎症反應,這為其在治療一些炎症相關疾病如咽喉腫痛等提供了科學依據。
抗氧化作用:布渣葉中的成分如黃酮類化合物是良好的抗氧化劑。它們能夠清除體內多餘的自由基,自由基會對細胞的脂質、蛋白質和dna等造成損傷,抗氧化作用有助於減少這種損傷,進而在延緩衰老和預防一些慢性疾病方麵可能發揮積極作用。
消化係統作用的依據
促進消化:在消化係統方麵,布渣葉能增強胃腸道蠕動。這可能與其含有的一些生物活性成分有關,這些成分可以刺激胃腸平滑肌的收縮,幫助食物在胃腸道內更好地移動,從而促進消化吸收,對於消化不良等症狀有改善作用。同時,它對膽汁分泌的促進也有一定的研究支持,膽汁分泌增加有助於脂肪的消化分解,對減輕肝髒負擔和退黃也可能有一定作用。
傳統醫學理論待驗證部分
歸經理論:布渣葉歸肺、胃經是中醫傳統理論。從現代醫學角度看,這種歸經的概念目前還難以找到直接對應的生理係統聯係,它是基於中醫長期的臨床實踐觀察總結出來的理論,尚未被現代科學完全驗證。
部分複方的作用:在一些複方使用中,如與其他中藥配伍治療暑熱煩渴、活血化瘀等複雜的中醫症狀,其中的機製很多是基於中醫的辨證論治體係。雖然在臨床實踐中可能觀察到效果,但具體的藥理作用機製、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等還需要更多的現代科學研究,如藥物代謝動力學、藥物效應動力學等方麵的研究來闡釋清楚。
清熱消滯
- 取布渣葉15克,開水衝泡代茶飲,可緩解食滯化熱引起的腹脹、口臭等症狀。
利濕退黃
- 布渣葉20克,水煎服,每日1劑,可促進濕熱之邪排出,輔助改善黃疸症狀。
健胃消食
- 用布渣葉12克,加適量山楂同煮,飲湯,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幫助消化食物,緩解消化不良。
化痰止咳
- 布渣葉15克,與適量枇杷葉一起煎服,每日1劑,可化痰止咳,減輕咳嗽、咳痰症狀。
緩解感冒發熱
- 取布渣葉10克,與薄荷5克同煎,分2次服,可幫助疏散風熱,緩解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咽痛等。
改善口瘡
- 布渣葉10克,煎水含漱,每日數次,能清熱瀉火,促進口瘡愈合。
降血脂
- 布渣葉30克,水煎後分2次服,長期堅持飲用,有助於降低血脂水平。
改善便秘
- 用布渣葉15克,火麻仁10克,煎水服用,可潤腸通便,緩解腸燥便秘。
解酒毒
- 飲酒後取布渣葉20克,煎水飲用,能解酒毒,減輕酒後頭痛、惡心等不適。
緩解牙齦腫痛
- 布渣葉12克,煎水後含服,每次含漱3-5分鍾,每日多次,可清熱消腫,緩解牙齦腫痛。
布渣葉上述十例單一用藥作用及用量在一些中醫藥文獻及臨床實踐中是有相關記錄的:
- 清熱消滯、利濕退黃:《生草藥性備要》《本草求原》等記載布渣葉能清熱、消積食、利小便,可用於治療食滯、黃疸等,與清熱消滯、利濕退黃的應用相符。
- 健胃消食、化痰止咳:《嶺南采藥錄》提及布渣葉能“消食化積,理肝氣”,臨床也常將其用於健胃消食、化痰止咳,說明健胃消食、化痰止咳的用藥有依據。
- 緩解感冒發熱、改善口瘡:中醫理論認為布渣葉的清熱作用可用於風熱感冒、口瘡等,在一些地方的民間醫藥實踐中有使用布渣葉緩解感冒發熱、改善口瘡的記錄。
- 降血脂: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布渣葉有降血脂等作用,相關研究文獻為布渣葉降血脂的用量及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學依據。
- 改善便秘、解酒毒、緩解牙齦腫痛:這些應用雖較少有古代典籍明確記載,但在現代民間偏方及一些中醫臨床經驗交流中,有布渣葉用於改善便秘、解酒毒、緩解牙齦腫痛的相關內容。
布渣葉,在中醫領域占據著重要地位。它不僅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更是蘊含著豐富的藥用價值。接下來,我們將從歸經、產地與分布、形態與特征、用法及注意事項、功效與作用等方麵進行詳細介紹,並列舉十個附方及其用途。
歸經
布渣葉歸肺、胃經。肺主氣司唿吸,布渣葉能夠宣肺止咳,對於肺氣不宣所導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有很好的調理作用。胃主受納腐熟水穀,布渣葉能和胃化濕,有助於脾胃的運化功能,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問題有積極的改善作用。
產地與分布
布渣葉主要分布於中國南方地區,如廣東、廣西、福建、雲南等地。這些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土壤肥沃,為布渣葉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在廣東,布渣葉多生長在山地、丘陵及林緣地帶。其適應能力較強,在一些較為貧瘠的土壤中也能生長。廣西的布渣葉則多分布在山區,當地的森林資源豐富,布渣葉在這樣的環境中茁壯成長。福建的布渣葉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這些地區的氣候特點和土壤條件有利於布渣葉的生長。雲南的布渣葉分布廣泛,其生長環境多樣,從海拔較低的河穀地帶到海拔較高的山區都有布渣葉的身影。
形態與特征
布渣葉為椴樹科植物破布葉的幹燥葉。其葉片呈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約8 - 18厘米,寬約4 - 8厘米。葉片表麵為黃綠色或綠褐色,有明顯的網狀脈紋。葉的邊緣有細鋸齒,質地較薄。
布渣葉的顏色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在春季和夏季,葉片較為翠綠,而到了秋季,葉片逐漸變為黃綠色。布渣葉的質地柔軟,在幹燥後容易破碎。其葉柄較短,一般為1 - 2厘米。布渣葉的花朵為淡黃色,呈聚傘花序,花朵較小,直徑約為1厘米。果實為球形,成熟時呈黑色。
用法及注意事項
布渣葉的用法多樣,常見的有煎湯、泡茶、煮粥等。在煎湯時,一般取10 - 15克布渣葉,加入適量的水,煎煮20 - 30分鍾即可。泡茶時,將布渣葉放入杯中,用開水衝泡,可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適量的蜂蜜或冰糖。煮粥時,將布渣葉與大米一起煮,煮至粥熟即可。
在使用布渣葉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首先,布渣葉不宜過量使用,以免引起胃腸道不適。其次,布渣葉對於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等,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此外,布渣葉在儲存時應注意防潮,避免發黴變質。
功效與作用
布渣葉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化食消積等功效。其主要作用如下:
1. 清熱解毒:布渣葉能夠清除體內的熱毒,對於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它可以通過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將體內的熱毒排出體外。
2. 利濕退黃:布渣葉對於濕熱黃疸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它能夠促進膽汁的分泌,幫助肝髒排出體內的膽紅素,從而達到退黃的效果。
3. 化食消積:布渣葉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對於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問題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它可以增強胃腸道的蠕動,幫助消化食物。
4. 抗菌消炎:布渣葉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對於一些細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它可以抑製細菌的生長繁殖,減輕炎症反應。
5. 抗氧化:布渣葉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能夠清除體內的自由基,延緩衰老。它可以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損傷,提高身體的免疫力。
複方及其用途
1. 布渣葉湯
組成:布渣葉15克,山楂10克,麥芽10克。
用法:將布渣葉、山楂、麥芽一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煎煮20 - 30分鍾即可。
用途:可用於治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狀。布渣葉能夠化食消積,山楂和麥芽則有助於促進消化。
2. 布渣葉茶
組成:布渣葉10克,綠茶5克。
用法:將布渣葉和綠茶一起放入杯中,用開水衝泡,可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適量的蜂蜜或冰糖。
用途: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適用於黃疸、肝炎等疾病。布渣葉能夠清除體內的熱毒,綠茶則有清熱利濕的作用。
3. 布渣葉粥
組成:布渣葉10克,大米50克。
用法:將布渣葉與大米一起煮,煮至粥熟即可。
用途: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布渣葉能夠和胃化濕,大米則有健脾益胃的作用。
4. 布渣葉燉雞
組成:布渣葉15克,雞肉100克。
用法:將布渣葉和雞肉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燉煮至雞肉熟爛即可。
用途:具有滋補身體、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布渣葉能夠補充營養,雞肉則有滋補氣血的功效。
5. 布渣葉糖漿
組成:布渣葉10克,冰糖適量。
用法:將布渣葉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煎煮20 - 30分鍾,然後加入冰糖攪拌均勻,煮至糖漿濃稠即可。
用途:可用於治療咳嗽、氣喘等症狀。布渣葉能夠宣肺止咳,冰糖則有潤肺止咳的作用。
6. 布渣葉散
組成:布渣葉10克,陳皮5克。
用法:將布渣葉和陳皮一起研成粉末,裝入瓶中備用。每次取適量的布渣葉散,用開水衝服。
用途:可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布渣葉能夠化食消積,陳皮則有理氣和胃的作用。
7. 布渣葉煎劑
組成:布渣葉15克,金銀花10克。
用法:將布渣葉和金銀花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煎煮20 - 30分鍾即可。
用途:具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適用於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布渣葉能夠清除體內的熱毒,金銀花則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8. 布渣葉丸
組成:布渣葉10克,山楂10克。
用法:將布渣葉和山楂一起研成粉末,然後加入適量的蜂蜜或澱粉,製成丸狀。每次取適量的布渣葉丸,用開水衝服。
用途:可用於治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狀。布渣葉能夠化食消積,山楂則有促進消化的作用。
9. 布渣葉湯
組成:布渣葉15克,荷葉10克。
用法:將布渣葉和荷葉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煎煮20 - 30分鍾即可。
用途:可用於治療暑熱煩渴、泄瀉等症狀。布渣葉能夠清熱解暑,荷葉則有清熱利濕的作用。
10. 布渣葉酒
組成:布渣葉10克,白酒適量。
用法:將布渣葉放入白酒中浸泡,密封保存一段時間後即可飲用。用途: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作用。適用於跌打損傷、關節疼痛等症狀。布渣葉能夠促進血液循環,白酒則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布渣葉在傳統中醫裏有著廣泛的應用,其功效與作用得到了人們的認可。通過合理的使用布渣葉及其附方,可以有效地治療各種疾病,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在使用布渣葉時,我們應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合適的用法,並注意其注意事項,以充分發揮布渣葉的藥用價值。
布渣葉的功效等內容部分有科學依據,部分還處於傳統醫學理論階段,以下是具體說明:藥理學研究支持部分
抗炎抗菌作用: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布渣葉含有黃酮類、揮發油等成分,這些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炎、抗菌活性。其抗炎作用可能是通過抑製炎症因子的釋放等機製來減輕炎症反應,這為其在治療一些炎症相關疾病如咽喉腫痛等提供了科學依據。
抗氧化作用:布渣葉中的成分如黃酮類化合物是良好的抗氧化劑。它們能夠清除體內多餘的自由基,自由基會對細胞的脂質、蛋白質和dna等造成損傷,抗氧化作用有助於減少這種損傷,進而在延緩衰老和預防一些慢性疾病方麵可能發揮積極作用。
消化係統作用的依據
促進消化:在消化係統方麵,布渣葉能增強胃腸道蠕動。這可能與其含有的一些生物活性成分有關,這些成分可以刺激胃腸平滑肌的收縮,幫助食物在胃腸道內更好地移動,從而促進消化吸收,對於消化不良等症狀有改善作用。同時,它對膽汁分泌的促進也有一定的研究支持,膽汁分泌增加有助於脂肪的消化分解,對減輕肝髒負擔和退黃也可能有一定作用。
傳統醫學理論待驗證部分
歸經理論:布渣葉歸肺、胃經是中醫傳統理論。從現代醫學角度看,這種歸經的概念目前還難以找到直接對應的生理係統聯係,它是基於中醫長期的臨床實踐觀察總結出來的理論,尚未被現代科學完全驗證。
部分複方的作用:在一些複方使用中,如與其他中藥配伍治療暑熱煩渴、活血化瘀等複雜的中醫症狀,其中的機製很多是基於中醫的辨證論治體係。雖然在臨床實踐中可能觀察到效果,但具體的藥理作用機製、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等還需要更多的現代科學研究,如藥物代謝動力學、藥物效應動力學等方麵的研究來闡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