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肉桂:引火歸元補陽
百草藥材:百草療愈指南 作者:廣交天下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溫補腎陽
- 作用詳情:肉桂能溫煦腎陽,改善腎陽虛所致的腰膝冷痛、畏寒肢冷、陽痿早泄等症狀,通過補命門之火,促進全身陽氣的恢複與運行。
- 用量用法:可將肉桂研末,每次取1 - 2克,用溫水衝服,每日1 - 2次。
散寒止痛
- 作用詳情:能驅散寒邪,緩解因寒邪凝滯引起的疼痛,如脘腹冷痛、寒疝腹痛、風濕痹痛等,對寒凝經脈導致的氣血不暢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 用量用法:取肉桂3 - 6克,加水煎服,每日1劑,分2 - 3次服用。
溫通經脈
- 作用詳情:可促進血液循環,溫通經絡,改善經絡阻滯、氣血不暢引起的肢體麻木、關節屈伸不利等症狀,使氣血運行通暢。
- 用量用法:用肉桂5 - 10克,浸泡於500毫升白酒中,密封7天後飲用,每次10 - 15毫升,每日2 - 3次。
引火歸元
- 作用詳情:能將上越的虛火引迴腎中,適用於虛陽上浮所致的麵紅、咽痛、牙痛等假熱真寒症狀,使陰陽平衡。
- 用量用法:取肉桂1 - 3克,研末,睡前用溫水衝服。
暖脾胃
- 作用詳情:可增強脾胃陽氣,改善脾胃虛寒引起的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症狀,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
- 用量用法:將肉桂2 - 3克,與大米適量煮粥食用,每日1 - 2次。
降血糖
- 作用詳情:肉桂中的有效成分可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和作用,提高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從而幫助降低血糖水平。
- 用量用法:每日取肉桂粉3 - 6克,分2 - 3次,隨餐服用。
降血脂
- 作用詳情: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質成分的含量,減少脂質在血管壁的沉積,有助於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 用量用法:用肉桂5克,山楂10克,開水衝泡代茶飲,每日1劑。
改善痛經
- 作用詳情:通過溫經散寒、活血行瘀,可緩解因寒凝血瘀導致的痛經,減輕經期小腹冷痛、經血紫暗有塊等症狀。
- 用量用法:在經前3 - 5天開始,取肉桂3 - 5克,紅糖適量,煎水服,每日1 - 2次。
治療失眠
- 作用詳情:肉桂有一定的鎮靜安神作用,能調節神經係統功能,幫助緩解因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多夢、心煩等症狀。
- 用量用法:睡前用肉桂2 - 3克,研末,用醋調成糊狀,敷於湧泉穴,用膠布固定,次日晨起取下。
改善耳鳴
- 作用詳情:對腎陽虛導致的耳鳴有一定療效,通過溫補腎陽,改善耳部的氣血供應,緩解耳鳴症狀。
- 用量用法:取肉桂3 - 5克,熟地黃15克,煎水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
肉桂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幹燥樹皮,是一種具有獨特香氣和藥用價值的中藥材。其在中醫藥領域有著悠久的曆史,最早可追溯至《神農本草經》。
一、描述
肉桂呈槽狀或卷筒狀,外表麵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規則的細皺紋及橫向突起的皮孔。內表麵紅棕色,較平滑,有細縱紋。質地硬而脆,易折斷,斷麵不平坦,呈紫紅色或棕紅色。氣香濃烈,味甜、辣。
二、歸經
肉桂歸腎、脾、心、肝經。《本草綱目》中記載:“肉桂辛甘大熱,能補火助陽,引火歸元,散寒止痛,溫通經脈。”其性辛甘,溫通經脈,能助陽化氣,對人體的陽氣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三、產地與分布
肉桂原產於中國,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福建、雲南等地。廣西是肉桂的主產區,其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50%以上。這些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陽光充足,土壤肥沃,為肉桂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四、形態與特征
肉桂樹高可達10米以上,樹皮灰褐色,老樹皮厚達13毫米。葉互生或近對生,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尖,基部鈍,全緣,表麵綠色,有光澤,背麵淡綠色。圓錐花序腋生或近頂生,花小,白色,花被片6,長約3毫米。果實橢圓形,成熟時黑紫色,無毛。
五、用法及注意事項
(一)用法
1. 內服:可煎湯、研末或入丸、散。如《傷寒論》中的“桂枝湯”,肉桂與其他藥物配伍,起到解肌發表、調和營衛的作用。
2. 外用:研末調敷或磨汁塗敷。如用肉桂末醋調敷於患處,可緩解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
(二)注意事項
1. 用量:肉桂辛熱,用量不宜過大,以免助火傷陰。一般煎湯時,用量為2 - 5克。
2. 禁忌:孕婦及陰虛火旺者忌服。《本草經疏》中提到:“血崩血淋尿血,陰虛火炎、咳嗽吐血、肺痿咳痰、裏急腹痛、小便不利、一切溫病熱甚口渴,陽道漸乏,精神疲倦,小兒五遲、五軟、驚癇、痰火諸證,法鹹忌之。”
3. 不宜久服: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體內陽氣過盛,出現頭暈、目赤、血壓升等症狀。
六、功效與作用
(一)補火助陽
肉桂能溫腎陽,常用於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所致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宮冷等。《景嶽全書》中“右歸丸”,以肉桂與熟地黃、山茱萸等配伍,溫補腎陽,治療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之症。
(二)散寒止痛
肉桂辛散溫通,能散寒邪、通血脈、止疼痛。可用於寒邪凝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寒疝腹痛、寒濕痹痛等。如《金匱要》中“暖肝煎”,肉桂與小茴香、烏藥等配伍,散寒止痛,治療寒疝腹痛。
(三)溫通經脈
肉桂能溫通血脈,促進氣血運行。可用於寒凝血滯、經脈不通所致的痛經、閉經、胸痹等。《婦人良方》中“溫經湯”,肉桂與當歸、川芎等配伍,溫經散寒、通脈止痛,治療衝任虛寒、瘀血阻滯之月經不調、痛經等。
(四)引火歸元
肉桂能引火歸元,使虛火下歸腎。適用於虛陽上浮、麵赤、虛喘、汗出等症。《醫方集解》中“鎮陰煎”,肉桂與熟地、炙甘草等配伍,引火歸元,治療陰盛格陽、真寒假熱之症。
七、附方舉例
(一)肉桂粥
組成:肉桂3克,粳米100克。
功效:補陽氣、暖脾胃。適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
用法:將肉桂研成細粉,粳米煮粥,待粥熟後加入肉桂粉,再煮片刻即可。
(二)肉桂燉雞
組成:肉桂5克,雞肉200克,生薑、蔥、料酒、鹽適量。
功效:溫中散寒、補氣血。適用於脾胃虛寒、氣血不足之畏寒肢冷、食欲不振等。
用法:將雞肉洗淨切塊,與肉桂、生薑、蔥、料酒、鹽一同放入燉盅內,加水適量,燉至雞肉熟爛即可。
(三)肉桂當歸酒
組成:肉桂、當歸各15克,白酒500毫升。
功效:溫經散寒、活血通脈。適用於寒凝血滯之痛經、閉經等。
用法:將肉桂、當歸研成粗末,放入白酒中浸泡一周後即可飲用。
總之,肉桂在中醫藥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無論是在臨床治療還是日常保健方麵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使用時,需根據其特性和具體情況合理運用,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肉桂的應用具有科學依據: 化學成分:肉桂中含有桂皮醛、肉桂酸等多種成分 。桂皮醇具有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能夠改善心血管功能。肉桂酸則具有抗氧化、抗炎等特性,對人體健康有積極影響。
藥理作用:現代研究表明,肉桂有一定的降血糖、降血脂作用。其含有的活性成分能夠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幫助調節血糖水平 。在動物實驗中,肉桂提取物可降低實驗動物的膽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 。
傳統醫學經驗:中醫實踐中,肉桂被用於溫補腎陽、散寒止痛等。像《傷寒論》等經典醫籍裏,肉桂作為重要藥物用於多種病症的治療 。其功效在千百年的臨床實踐中得到了驗證。
- 作用詳情:肉桂能溫煦腎陽,改善腎陽虛所致的腰膝冷痛、畏寒肢冷、陽痿早泄等症狀,通過補命門之火,促進全身陽氣的恢複與運行。
- 用量用法:可將肉桂研末,每次取1 - 2克,用溫水衝服,每日1 - 2次。
散寒止痛
- 作用詳情:能驅散寒邪,緩解因寒邪凝滯引起的疼痛,如脘腹冷痛、寒疝腹痛、風濕痹痛等,對寒凝經脈導致的氣血不暢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 用量用法:取肉桂3 - 6克,加水煎服,每日1劑,分2 - 3次服用。
溫通經脈
- 作用詳情:可促進血液循環,溫通經絡,改善經絡阻滯、氣血不暢引起的肢體麻木、關節屈伸不利等症狀,使氣血運行通暢。
- 用量用法:用肉桂5 - 10克,浸泡於500毫升白酒中,密封7天後飲用,每次10 - 15毫升,每日2 - 3次。
引火歸元
- 作用詳情:能將上越的虛火引迴腎中,適用於虛陽上浮所致的麵紅、咽痛、牙痛等假熱真寒症狀,使陰陽平衡。
- 用量用法:取肉桂1 - 3克,研末,睡前用溫水衝服。
暖脾胃
- 作用詳情:可增強脾胃陽氣,改善脾胃虛寒引起的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症狀,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
- 用量用法:將肉桂2 - 3克,與大米適量煮粥食用,每日1 - 2次。
降血糖
- 作用詳情:肉桂中的有效成分可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和作用,提高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從而幫助降低血糖水平。
- 用量用法:每日取肉桂粉3 - 6克,分2 - 3次,隨餐服用。
降血脂
- 作用詳情: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質成分的含量,減少脂質在血管壁的沉積,有助於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 用量用法:用肉桂5克,山楂10克,開水衝泡代茶飲,每日1劑。
改善痛經
- 作用詳情:通過溫經散寒、活血行瘀,可緩解因寒凝血瘀導致的痛經,減輕經期小腹冷痛、經血紫暗有塊等症狀。
- 用量用法:在經前3 - 5天開始,取肉桂3 - 5克,紅糖適量,煎水服,每日1 - 2次。
治療失眠
- 作用詳情:肉桂有一定的鎮靜安神作用,能調節神經係統功能,幫助緩解因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多夢、心煩等症狀。
- 用量用法:睡前用肉桂2 - 3克,研末,用醋調成糊狀,敷於湧泉穴,用膠布固定,次日晨起取下。
改善耳鳴
- 作用詳情:對腎陽虛導致的耳鳴有一定療效,通過溫補腎陽,改善耳部的氣血供應,緩解耳鳴症狀。
- 用量用法:取肉桂3 - 5克,熟地黃15克,煎水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
肉桂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幹燥樹皮,是一種具有獨特香氣和藥用價值的中藥材。其在中醫藥領域有著悠久的曆史,最早可追溯至《神農本草經》。
一、描述
肉桂呈槽狀或卷筒狀,外表麵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規則的細皺紋及橫向突起的皮孔。內表麵紅棕色,較平滑,有細縱紋。質地硬而脆,易折斷,斷麵不平坦,呈紫紅色或棕紅色。氣香濃烈,味甜、辣。
二、歸經
肉桂歸腎、脾、心、肝經。《本草綱目》中記載:“肉桂辛甘大熱,能補火助陽,引火歸元,散寒止痛,溫通經脈。”其性辛甘,溫通經脈,能助陽化氣,對人體的陽氣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三、產地與分布
肉桂原產於中國,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福建、雲南等地。廣西是肉桂的主產區,其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50%以上。這些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陽光充足,土壤肥沃,為肉桂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四、形態與特征
肉桂樹高可達10米以上,樹皮灰褐色,老樹皮厚達13毫米。葉互生或近對生,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尖,基部鈍,全緣,表麵綠色,有光澤,背麵淡綠色。圓錐花序腋生或近頂生,花小,白色,花被片6,長約3毫米。果實橢圓形,成熟時黑紫色,無毛。
五、用法及注意事項
(一)用法
1. 內服:可煎湯、研末或入丸、散。如《傷寒論》中的“桂枝湯”,肉桂與其他藥物配伍,起到解肌發表、調和營衛的作用。
2. 外用:研末調敷或磨汁塗敷。如用肉桂末醋調敷於患處,可緩解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
(二)注意事項
1. 用量:肉桂辛熱,用量不宜過大,以免助火傷陰。一般煎湯時,用量為2 - 5克。
2. 禁忌:孕婦及陰虛火旺者忌服。《本草經疏》中提到:“血崩血淋尿血,陰虛火炎、咳嗽吐血、肺痿咳痰、裏急腹痛、小便不利、一切溫病熱甚口渴,陽道漸乏,精神疲倦,小兒五遲、五軟、驚癇、痰火諸證,法鹹忌之。”
3. 不宜久服: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體內陽氣過盛,出現頭暈、目赤、血壓升等症狀。
六、功效與作用
(一)補火助陽
肉桂能溫腎陽,常用於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所致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宮冷等。《景嶽全書》中“右歸丸”,以肉桂與熟地黃、山茱萸等配伍,溫補腎陽,治療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之症。
(二)散寒止痛
肉桂辛散溫通,能散寒邪、通血脈、止疼痛。可用於寒邪凝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寒疝腹痛、寒濕痹痛等。如《金匱要》中“暖肝煎”,肉桂與小茴香、烏藥等配伍,散寒止痛,治療寒疝腹痛。
(三)溫通經脈
肉桂能溫通血脈,促進氣血運行。可用於寒凝血滯、經脈不通所致的痛經、閉經、胸痹等。《婦人良方》中“溫經湯”,肉桂與當歸、川芎等配伍,溫經散寒、通脈止痛,治療衝任虛寒、瘀血阻滯之月經不調、痛經等。
(四)引火歸元
肉桂能引火歸元,使虛火下歸腎。適用於虛陽上浮、麵赤、虛喘、汗出等症。《醫方集解》中“鎮陰煎”,肉桂與熟地、炙甘草等配伍,引火歸元,治療陰盛格陽、真寒假熱之症。
七、附方舉例
(一)肉桂粥
組成:肉桂3克,粳米100克。
功效:補陽氣、暖脾胃。適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
用法:將肉桂研成細粉,粳米煮粥,待粥熟後加入肉桂粉,再煮片刻即可。
(二)肉桂燉雞
組成:肉桂5克,雞肉200克,生薑、蔥、料酒、鹽適量。
功效:溫中散寒、補氣血。適用於脾胃虛寒、氣血不足之畏寒肢冷、食欲不振等。
用法:將雞肉洗淨切塊,與肉桂、生薑、蔥、料酒、鹽一同放入燉盅內,加水適量,燉至雞肉熟爛即可。
(三)肉桂當歸酒
組成:肉桂、當歸各15克,白酒500毫升。
功效:溫經散寒、活血通脈。適用於寒凝血滯之痛經、閉經等。
用法:將肉桂、當歸研成粗末,放入白酒中浸泡一周後即可飲用。
總之,肉桂在中醫藥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無論是在臨床治療還是日常保健方麵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使用時,需根據其特性和具體情況合理運用,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肉桂的應用具有科學依據: 化學成分:肉桂中含有桂皮醛、肉桂酸等多種成分 。桂皮醇具有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能夠改善心血管功能。肉桂酸則具有抗氧化、抗炎等特性,對人體健康有積極影響。
藥理作用:現代研究表明,肉桂有一定的降血糖、降血脂作用。其含有的活性成分能夠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幫助調節血糖水平 。在動物實驗中,肉桂提取物可降低實驗動物的膽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 。
傳統醫學經驗:中醫實踐中,肉桂被用於溫補腎陽、散寒止痛等。像《傷寒論》等經典醫籍裏,肉桂作為重要藥物用於多種病症的治療 。其功效在千百年的臨床實踐中得到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