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成長
駙馬納妾我休棄,駙馬造反我稱帝 作者:紙老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文君沒有迴答,隻是衝崔鬆蘿微微行了個禮。
崔鬆蘿已經忘了自己有多久沒見元煊了,她隻知道今天是自己的休沐日,終於不用給自己的族叔和那位宦官帶膳了。
她進了殿門忍不住小聲感慨,“你說那幫人下值之後還要宴飲,這難得的休沐還要設宴相約,麾下之人要去找自己真正的主子,這不是完全沒有休息嗎?”
一句話說得劉文君都笑起來。
元煊衝她招招手,“最近怕是真休不了了,在太府怎麽樣,我聽人報給我,你倒是和同僚相處不錯,隻是清融那小孩兒將事情都甩手給你了?”
崔鬆蘿搖搖頭,“哪有,我們說好的,她負責配火藥,剩下的那些找工人組裝和儲存的活計都交給了我。”
怕元煊懷疑自己的能力,她繼續說道,“我找的匠人,還有那些圖紙都好好做了保密的措施的,那些匠人的家眷我也都好好收到莊子裏頭養著了,不會泄密,也不會叫旁人看出來什麽的。”
元煊早就知道了崔鬆蘿的操作,但聽崔鬆蘿說還是認真誇了一句,“我知道你經商出色,保管自己那些方子都很厲害,自然有本事,這才放心送你去太府,隻是如今你的同僚可有為難你?”
雖說明麵上做不了什麽手腳,但在外的觀感和自己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崔鬆蘿有時候有種小動物的直覺,元煊覺得自己有必要問一問。
“你放心,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太府同僚的女眷都收到了我送的好禮,也宴請過這些人,他們骨子裏雖然瞧不起女人,但至少麵上不會太為難我,可能也是覺得我威脅不到他們什麽。”
崔鬆蘿一麵說著一麵忽然一拍腦袋,她最近政治素養大大提升,大約明白火器監製這件事的負責人不再是元煊,而是高陽王,這是兩黨的博弈,元煊找她來肯定也不隻是問自己的上班體驗。
“對了!高陽王!我為著批款快,設宴時也請過度支尚書,度支尚書似乎是看在您的麵子上才來的,宴會上大讚我的酒水不錯,那酒我蒸餾過,極容易醉,他喝多了,跟我說了一句話。”
崔鬆蘿認真想了想,耷拉下眉毛,學著度支尚書努力做出八字眉的愁眉苦臉樣,“時勢不好,你主子不在,這下我可要苦起來了,也不知道這迴能不能留下足夠北方打仗的糧草。”
她大概能讀出來,這時勢似乎不隻是世道,還有發生不久的涇州之亂,太後勢弱,所以高陽王才能代表皇帝勢力接受元煊從頭搞起來的火器之事。
元煊一眼就瞧出來了她在學誰,挑了挑眉毛,“你和度支尚書府上多來往來往,若他再訴苦,告訴他你曾 經營不少庫房,最擅關倉捉鼠。”
劉文君看了一眼崔鬆蘿,有些擔心她不明白這意思,也擔心長公主又讓崔鬆蘿隻做傳聲筒,那教人獨立不是教了個半途而廢?
崔鬆蘿卻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脈,“是我要聯絡度支尚書,借著我在操辦火器這項,從撥款上抓住高陽王貪汙,侵吞國庫的把柄嗎?”
孩子長大了,孩子聰明了。
元煊和劉文君對視一眼,都看出了對方眼中的欣慰。
“行了,快到午時了,咱們一塊兒用膳吧。”元煊主動打住了話題。
沒承想崔鬆蘿學聰明了,看向了落後一步出門的劉文君,“姐姐還沒告訴我,剛剛說什麽走不走的?鹿偈和清融也都少見了,要是你走了,我更沒著落了。”
哪有元煊這樣一直往外送人的,之前廢太子的時候把周清融送出去情有可原,可如今元煊已經封侯,食邑更多了,名下有鹽田、礦產這兩個大頭,更不提還有私有的馬場和兵甲,算上她的鬆清商號,幾乎能與從前河間王比肩。
如此勢力,偏偏送出去了鹿偈,放生了她和周清融,如今還要放劉文君。
難不成,原文裏劉文君就是這般成了女尚書的?
劉文君笑了笑,再次自然轉移了話題,“都這個點了,殿下邀了清融用膳,怎麽還沒聽見通傳?”
崔鬆蘿又被轉移了心思,“是誒,她最近都忙得看不見人影,不過我聽府中仆人說起城外的道觀求醫很靈。”
周清融沒來,自世祖以後,大周皇帝登基必按照祖宗舊例,親登道壇,接受符籙。
隻是如今國教為佛,洛陽城內的道場就被辟在城南,隻有一百零六人,大門緊閉,很是荒涼。
周清融入昭玄寺後日日去道場裏頭找這些吃著皇家粟卻一點沒事兒幹的人,這群人也算是正兒八經的新天師道門徒,和羅夫人這等先入門後才去嵩山修道的不一樣。
她打著交流經書教義的名義,和這群被圈養的道士論了幾天的道,誠摯表達了自己將新天師道重新捧上國教的誌向。
道士們看著這個孩子,飽滿到有些臃腫的臉上浮現了心照不宣的笑容。
真天真啊,看起來像是被羅夫人養在深山裏,全然不知天高地厚了。
“如今的國教可是佛教,元氏養著我們,也不過是祖宗遺旨而已,我們能做什麽?你這個山裏來的野孩子仗著長公主引薦是膽氣足,可也不能太異想天開。”
周清融當然不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孩子。
她十七歲了,在大周這個年紀當娘的比比皆是,更何況她能夠在嶙峋的山間和湍急的江水旁采藥,她雖然武術一般,但非常矯健,並且野外生存知識豐富——這麽比起來,眼前這一百零六人,才更像是沒有多少自理能力的孩子。
周清融迴答道,“昔日天師在山間修煉之時,為完成抱負,悉心整頓道義,加強戒律,得道出山後弱於儒學,便日夜研讀,終以禮度為首,講經論道,施術弘教,以道法權謀,引為大周國師,我新天師道終為國教。”
“天師仙逝前,心知膝下弟子入京都後,貪圖享受,無所長進,後繼無人,靜輪天宮竣工無期,遺憾離世,至今亦有三四代人矣,你們誌向在京都內消磨,就忘了天師曾再三謝絕北太平真君授予弟子們高官顯爵,隻一心扶乩請神,畫符鎮災,祈禱戰事勝利,希冀太平到來。”
“你們忘了祖師之德,我這個卻不敢忘,如今北亂未平,朝廷大將征戰在外,我們何不效仿天師,齋戒做法,祈禱勝利,若大戰得勝,天師道複興在望,何愁不能再成國教?”
這群人忘記了祖師的事跡嗎?自然沒有。
隻是他們都被圈養久了,而元氏傳到先帝手上政變頻繁,他們隻想盡力減少自己的存在感,當個能在下一任皇帝上位的時候,傳授圖籙的工具。
至於別的,他們想也不敢想。
周清融瞧著眼前這群人,隻能看到幾個年輕的道人臉上的蠢蠢欲動。
“小兒說大話,如今戰亂之際,兩黨相爭,我們這出頭的椽子,真折進去了就連這最後一點體麵和容身之處都沒了!”
周清融自然不是不知事的人,從東宮離開的那一刻,她就隱約明白了成王敗寇之中,跌落的不隻是王,還有所有相關聯的人,好在當年元煊早早送她們離開,免了她們一場災禍。
“危機也是機會,眼下就有個大機會。”她淡然道,“你們不是不知道我是怎麽被長公主賞識的,這個機會我願意拿來換我們天師道一同崛起。”
“就跟當年天師為西征出力一樣,我們也能為平北出力,火器離不開火藥,也是戰爭中的大殺器,我們煉丹的時候總有炸爐的時候,火藥的配方也是我們常接觸的煉丹材料,若有人願意跟隨我複興天師道,你們就是我的門徒,自然會學得我的道術。”
周清融特地端出了昔年元煊迴見門人的做派,那張從西北歸來被風霜磨礪得清瘦的臉上顯出別樣的威嚴光彩來。
台下迅速翕動起來,都知道平息北亂是大功,這的確是一個不能再好的機會。
“我願意追隨主簿。”一人率先開了口。
一句話下去,像是米袋開了個口子,米袋中的米爭先恐後洶湧而出,很快將飽滿的米袋漏剩了一半。
“隻是……我等亦有人不精通煉丹之術。”
“這個無妨,大家最擅長的是開壇做道場,這也是我們的本,不能忘,隻是如今的世道,我們與佛教並不相同,總要顯出我們的風範來,國教一味要求布施奉獻,他們固然有存在的理由,可天師早已明確不許征收租米錢稅,如今世道疾苦,餓殍遍野,我們要以身作則,開壇做法亦不可耗費過多錢糧,隻以誠心為祭,隻為討北祈福,這才是我們的道義。”
“諸位若願追隨,天師道自然複興在望,事成便是大喜,若不成,諸位依舊有留存的理由,那火藥道法方子,也算我們的本事。”
周清融語畢,道場內響起低低的議論聲,帶著急促的湧動,一時之間道場像是將要崩塌的山雪,被同頻的共振轟然擊碎,衝刷而下,露出原本的崢嶸青山來。
道士不少都是煉丹的好手,周清融隻帶了一迴就能輕鬆上手配置火藥了,而調整好了配比,教會了自己的教徒的人已經投身了元煊答應給她的另一偉大事業——行醫布道。
凡有空閑之時,周清融都在洛陽城外道觀義診,道觀很是樸素,與周圍的佛寺格格不入,甚至一進去就能嗅到濃重的草藥味,神像亦是泥胎塑,供桌小小的,被一大鍋熬製的“符水”和擺著的擔架桌椅擠得越發可憐,比尋常人家裏供奉的佛龕也差不了多少了,端得清苦。
最初富貴士族幾乎從未入內,去的多是佃農和僧隻戶,連尋常百姓都少見,這些人隻為了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能領到有一碗似乎有些飽腹感的“符水”,據說能消災解乏。
後來治病救人的義診被仆人侍從佃戶宣揚出去,平民甚至商戶也來了,可道觀不收絹布銅錢,治好了想要感謝,那就獻上草藥和少許粟米。
原先有些灰敗的泥像腳麵都像有了神光,光滑了許多。
可神不能救人,能救人的是人,是穀粟,人不知道。
周清融想,她要成“神”,才能救人。
留在道場而不是跟著周清融的那群道士也認真開始了祈福開壇,沒問皇家要祭品,也並不大張旗鼓,一切從簡,但漸漸大街小巷都知道了,那群道場的道士在為北亂祈福。
像是這世道,終於有了為眾生向天唿喊的聲音,即便微小,但眾生已經聽到了。
崔鬆蘿已經忘了自己有多久沒見元煊了,她隻知道今天是自己的休沐日,終於不用給自己的族叔和那位宦官帶膳了。
她進了殿門忍不住小聲感慨,“你說那幫人下值之後還要宴飲,這難得的休沐還要設宴相約,麾下之人要去找自己真正的主子,這不是完全沒有休息嗎?”
一句話說得劉文君都笑起來。
元煊衝她招招手,“最近怕是真休不了了,在太府怎麽樣,我聽人報給我,你倒是和同僚相處不錯,隻是清融那小孩兒將事情都甩手給你了?”
崔鬆蘿搖搖頭,“哪有,我們說好的,她負責配火藥,剩下的那些找工人組裝和儲存的活計都交給了我。”
怕元煊懷疑自己的能力,她繼續說道,“我找的匠人,還有那些圖紙都好好做了保密的措施的,那些匠人的家眷我也都好好收到莊子裏頭養著了,不會泄密,也不會叫旁人看出來什麽的。”
元煊早就知道了崔鬆蘿的操作,但聽崔鬆蘿說還是認真誇了一句,“我知道你經商出色,保管自己那些方子都很厲害,自然有本事,這才放心送你去太府,隻是如今你的同僚可有為難你?”
雖說明麵上做不了什麽手腳,但在外的觀感和自己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崔鬆蘿有時候有種小動物的直覺,元煊覺得自己有必要問一問。
“你放心,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太府同僚的女眷都收到了我送的好禮,也宴請過這些人,他們骨子裏雖然瞧不起女人,但至少麵上不會太為難我,可能也是覺得我威脅不到他們什麽。”
崔鬆蘿一麵說著一麵忽然一拍腦袋,她最近政治素養大大提升,大約明白火器監製這件事的負責人不再是元煊,而是高陽王,這是兩黨的博弈,元煊找她來肯定也不隻是問自己的上班體驗。
“對了!高陽王!我為著批款快,設宴時也請過度支尚書,度支尚書似乎是看在您的麵子上才來的,宴會上大讚我的酒水不錯,那酒我蒸餾過,極容易醉,他喝多了,跟我說了一句話。”
崔鬆蘿認真想了想,耷拉下眉毛,學著度支尚書努力做出八字眉的愁眉苦臉樣,“時勢不好,你主子不在,這下我可要苦起來了,也不知道這迴能不能留下足夠北方打仗的糧草。”
她大概能讀出來,這時勢似乎不隻是世道,還有發生不久的涇州之亂,太後勢弱,所以高陽王才能代表皇帝勢力接受元煊從頭搞起來的火器之事。
元煊一眼就瞧出來了她在學誰,挑了挑眉毛,“你和度支尚書府上多來往來往,若他再訴苦,告訴他你曾 經營不少庫房,最擅關倉捉鼠。”
劉文君看了一眼崔鬆蘿,有些擔心她不明白這意思,也擔心長公主又讓崔鬆蘿隻做傳聲筒,那教人獨立不是教了個半途而廢?
崔鬆蘿卻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脈,“是我要聯絡度支尚書,借著我在操辦火器這項,從撥款上抓住高陽王貪汙,侵吞國庫的把柄嗎?”
孩子長大了,孩子聰明了。
元煊和劉文君對視一眼,都看出了對方眼中的欣慰。
“行了,快到午時了,咱們一塊兒用膳吧。”元煊主動打住了話題。
沒承想崔鬆蘿學聰明了,看向了落後一步出門的劉文君,“姐姐還沒告訴我,剛剛說什麽走不走的?鹿偈和清融也都少見了,要是你走了,我更沒著落了。”
哪有元煊這樣一直往外送人的,之前廢太子的時候把周清融送出去情有可原,可如今元煊已經封侯,食邑更多了,名下有鹽田、礦產這兩個大頭,更不提還有私有的馬場和兵甲,算上她的鬆清商號,幾乎能與從前河間王比肩。
如此勢力,偏偏送出去了鹿偈,放生了她和周清融,如今還要放劉文君。
難不成,原文裏劉文君就是這般成了女尚書的?
劉文君笑了笑,再次自然轉移了話題,“都這個點了,殿下邀了清融用膳,怎麽還沒聽見通傳?”
崔鬆蘿又被轉移了心思,“是誒,她最近都忙得看不見人影,不過我聽府中仆人說起城外的道觀求醫很靈。”
周清融沒來,自世祖以後,大周皇帝登基必按照祖宗舊例,親登道壇,接受符籙。
隻是如今國教為佛,洛陽城內的道場就被辟在城南,隻有一百零六人,大門緊閉,很是荒涼。
周清融入昭玄寺後日日去道場裏頭找這些吃著皇家粟卻一點沒事兒幹的人,這群人也算是正兒八經的新天師道門徒,和羅夫人這等先入門後才去嵩山修道的不一樣。
她打著交流經書教義的名義,和這群被圈養的道士論了幾天的道,誠摯表達了自己將新天師道重新捧上國教的誌向。
道士們看著這個孩子,飽滿到有些臃腫的臉上浮現了心照不宣的笑容。
真天真啊,看起來像是被羅夫人養在深山裏,全然不知天高地厚了。
“如今的國教可是佛教,元氏養著我們,也不過是祖宗遺旨而已,我們能做什麽?你這個山裏來的野孩子仗著長公主引薦是膽氣足,可也不能太異想天開。”
周清融當然不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孩子。
她十七歲了,在大周這個年紀當娘的比比皆是,更何況她能夠在嶙峋的山間和湍急的江水旁采藥,她雖然武術一般,但非常矯健,並且野外生存知識豐富——這麽比起來,眼前這一百零六人,才更像是沒有多少自理能力的孩子。
周清融迴答道,“昔日天師在山間修煉之時,為完成抱負,悉心整頓道義,加強戒律,得道出山後弱於儒學,便日夜研讀,終以禮度為首,講經論道,施術弘教,以道法權謀,引為大周國師,我新天師道終為國教。”
“天師仙逝前,心知膝下弟子入京都後,貪圖享受,無所長進,後繼無人,靜輪天宮竣工無期,遺憾離世,至今亦有三四代人矣,你們誌向在京都內消磨,就忘了天師曾再三謝絕北太平真君授予弟子們高官顯爵,隻一心扶乩請神,畫符鎮災,祈禱戰事勝利,希冀太平到來。”
“你們忘了祖師之德,我這個卻不敢忘,如今北亂未平,朝廷大將征戰在外,我們何不效仿天師,齋戒做法,祈禱勝利,若大戰得勝,天師道複興在望,何愁不能再成國教?”
這群人忘記了祖師的事跡嗎?自然沒有。
隻是他們都被圈養久了,而元氏傳到先帝手上政變頻繁,他們隻想盡力減少自己的存在感,當個能在下一任皇帝上位的時候,傳授圖籙的工具。
至於別的,他們想也不敢想。
周清融瞧著眼前這群人,隻能看到幾個年輕的道人臉上的蠢蠢欲動。
“小兒說大話,如今戰亂之際,兩黨相爭,我們這出頭的椽子,真折進去了就連這最後一點體麵和容身之處都沒了!”
周清融自然不是不知事的人,從東宮離開的那一刻,她就隱約明白了成王敗寇之中,跌落的不隻是王,還有所有相關聯的人,好在當年元煊早早送她們離開,免了她們一場災禍。
“危機也是機會,眼下就有個大機會。”她淡然道,“你們不是不知道我是怎麽被長公主賞識的,這個機會我願意拿來換我們天師道一同崛起。”
“就跟當年天師為西征出力一樣,我們也能為平北出力,火器離不開火藥,也是戰爭中的大殺器,我們煉丹的時候總有炸爐的時候,火藥的配方也是我們常接觸的煉丹材料,若有人願意跟隨我複興天師道,你們就是我的門徒,自然會學得我的道術。”
周清融特地端出了昔年元煊迴見門人的做派,那張從西北歸來被風霜磨礪得清瘦的臉上顯出別樣的威嚴光彩來。
台下迅速翕動起來,都知道平息北亂是大功,這的確是一個不能再好的機會。
“我願意追隨主簿。”一人率先開了口。
一句話下去,像是米袋開了個口子,米袋中的米爭先恐後洶湧而出,很快將飽滿的米袋漏剩了一半。
“隻是……我等亦有人不精通煉丹之術。”
“這個無妨,大家最擅長的是開壇做道場,這也是我們的本,不能忘,隻是如今的世道,我們與佛教並不相同,總要顯出我們的風範來,國教一味要求布施奉獻,他們固然有存在的理由,可天師早已明確不許征收租米錢稅,如今世道疾苦,餓殍遍野,我們要以身作則,開壇做法亦不可耗費過多錢糧,隻以誠心為祭,隻為討北祈福,這才是我們的道義。”
“諸位若願追隨,天師道自然複興在望,事成便是大喜,若不成,諸位依舊有留存的理由,那火藥道法方子,也算我們的本事。”
周清融語畢,道場內響起低低的議論聲,帶著急促的湧動,一時之間道場像是將要崩塌的山雪,被同頻的共振轟然擊碎,衝刷而下,露出原本的崢嶸青山來。
道士不少都是煉丹的好手,周清融隻帶了一迴就能輕鬆上手配置火藥了,而調整好了配比,教會了自己的教徒的人已經投身了元煊答應給她的另一偉大事業——行醫布道。
凡有空閑之時,周清融都在洛陽城外道觀義診,道觀很是樸素,與周圍的佛寺格格不入,甚至一進去就能嗅到濃重的草藥味,神像亦是泥胎塑,供桌小小的,被一大鍋熬製的“符水”和擺著的擔架桌椅擠得越發可憐,比尋常人家裏供奉的佛龕也差不了多少了,端得清苦。
最初富貴士族幾乎從未入內,去的多是佃農和僧隻戶,連尋常百姓都少見,這些人隻為了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能領到有一碗似乎有些飽腹感的“符水”,據說能消災解乏。
後來治病救人的義診被仆人侍從佃戶宣揚出去,平民甚至商戶也來了,可道觀不收絹布銅錢,治好了想要感謝,那就獻上草藥和少許粟米。
原先有些灰敗的泥像腳麵都像有了神光,光滑了許多。
可神不能救人,能救人的是人,是穀粟,人不知道。
周清融想,她要成“神”,才能救人。
留在道場而不是跟著周清融的那群道士也認真開始了祈福開壇,沒問皇家要祭品,也並不大張旗鼓,一切從簡,但漸漸大街小巷都知道了,那群道場的道士在為北亂祈福。
像是這世道,終於有了為眾生向天唿喊的聲音,即便微小,但眾生已經聽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