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社交中,既有“陽關大道”,也有許許多多的“獨木橋”,有的人在社交中表現差勁:胡言亂語、自以為是、沒有分寸……這都是在把自己往“獨木橋”上推,這樣做必然導致摩擦矛盾,即使本領再高強,也難免落得個眾叛親離。所以千萬不要走上這根步步艱難、處處碰壁的“獨木橋”。


    1.不做沒信用的人


    【社交魔方】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屍走肉。


    ——赫伯特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既需要十分誠實,更需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如果隻會說大話,開空頭支票,卻不履行自己的承諾,這樣的人一定會受到人們的唾棄和鄙視。


    上司許下諾言後不能兌現將不利於在下屬麵前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從而導致上下級之間交往的失敗。某機關的田處長是出了名的支票機,隻會許諾,不會兌現。前不久,單位新分來一個小夥子,計算機專業畢業的,田處長一大早就把他叫到了辦公室,笑眯眯地說:“小陳啊!我看了你的履曆,不錯不錯,以後啊咱們單位的計算機就交給你負責了,出了什麽故障你就給看看,需要升級什麽的你就看著辦!有前途啊,我最喜歡有專長的人才了!”小夥子一陣激動:“田處長,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幹!”幾天之內,小夥子天天加班,把單位的幾台電腦大整修了一遍,田處長高興地說:“小陳啊,我不會委屈人才,忙過了這一段,我就一定要提拔你!”小夥子樂得天天“溜”著處長,甚至還跑到處長家裏教處長兒子學電腦,單位裏的同事看到小夥子這麽賣力,卻隻是暗暗搖頭。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田處長的“提拔”還是沒消息,實在忍不住了,小夥子跑去問田處長,他支吾以對:“這個嘛,我還得再研究一下!”小夥子心裏真是又急又氣。同事老張拍著小夥子肩膀說:“認了吧!田處長的話不能信,四年前他就說提拔我當科長,我現在還不是小科員!”


    不久後,處裏的工作出現了個大紕漏,田處長急得跳腳,可還是沒有人願意幫他,最後他被降職外調了,大家樂的直鼓掌:“支票機總算走了!”


    做領導的有一種失敗,是最不受人同情的,那就是把大家當阿鬥,隨意哄騙。用得著大家時,又是許願又是承諾,好話堆滿一籮筐,說得大家紛紛為此效命;而當用不著時,極盡委蛇之能事,記性也不好了,以前說過的全忘了。這樣的領導失去了群眾基礎,失去了人心,一旦遇到什麽工作失誤或是錯誤,立刻就會牆倒眾人推,無可挽迴地一敗塗地。因此當領導的一定要一諾千金,這樣在與下屬打交道時才會成功。


    中華民族有一個古老的傳統,那就是對信用與名譽的注重。曾有個“抱柱守信”的故事,講道:古時候有個年輕人,和人相約在橋下。他等了許久,約會的人不見。一會兒,河水上漲,漫過橋來,他為了守信,死死地抱住橋柱,一個心眼地等待著友人的到來。河水越漲越高,竟把他淹死了。這位年輕人抱柱而死的行為盡管有點迂腐,然而,那種“言必信,行必果”的品格,卻是永遠值得人們敬佩的。


    在中國曆史上,這一類“待人以信”的故事,不勝枚舉。楚人稱道季布:“得黃金萬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孔子也把“朋友信之”列為他生平的誌向之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更是他老人家的名言。很顯然,重視信用與名譽,已經成為我們祖先做人的根本守則。


    有些人口頭上對任何事都“沒問題”、“一句話,包在我身上”,一口承諾;可是,嘴上承諾,腦中遺忘,或腦中雖未遺忘,但不盡力,辦到了就吹噓,辦不到就噤若寒蟬。這種把承諾視作兒戲,是對朋友的不負責行為,要不得,遲早得為人所拋棄。


    輕易對別人許諾,說明你根本就沒考慮所辦一件事情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這樣,困難一來,你就隻會幹瞪眼。從而給人留下了“不守信用”的印象。許諾越多,問題越多。所以,“輕諾”是必然“寡信”的。


    有許多諾言是否能兌現得了,不隻是決定於主觀的努力,還有一個客觀條件的因素。有些照正常的情況是可以辦到的事,後來因為客觀條件起了變化,一時辦不到,這是常有的事。因此,我們在工作中,不要輕率許諾,許諾時不要斬釘截鐵地拍胸脯,應留一定的餘地。當然,這種留有餘地是為了不使對方從希望的高峰墜入失望的深穀,而不是給自己不做努力埋契機。自己必須竭盡全力。如果你沒有把握,就不要向人許諾。迫不得已時,就要實事求是,有幾分把握說幾分,這樣時間長了,人家才會信任你,把你當成靠得住的人。


    2.鋒芒別太露


    【社交魔方】


    想到禍福無常,就不應因一時走運而得意忘形。


    ——伊索


    一個人若是無鋒芒,那就是提不起來,所以有鋒芒是好事;但如果鋒芒太露,那就會刺傷別人,這樣的人自然也就沒什麽好人緣,沒人緣可不是小問題,它會直接影響到你社交的成敗。所以,與人交往時既不要全無鋒芒,也不要鋒芒畢露,最好是在二者中間找一個平衡點。


    凡事都有兩重性,即好的一麵和不好的一麵。同一件事,若從好的方麵去理解,便是一件好事;但若從不好的一麵去理解,便是一件壞事。人緣的作用正在於此,它有時可以使壞的變好,也可以使好的變壞。假如你人緣好,那麽你每做一件事,別人都會津津樂道,即使你做錯了事,冒犯了別人,別人也會善意理解你的過錯。生活在如此寬鬆和諧的環境裏,你心理沒有負擔,處處可以盡情盡興。但如果你人緣不好,那麽你每做一件事別人都會雞蛋裏挑骨頭,更不要說做錯事、冒犯別人了,即使你處處謹慎小心,事事正確,別人也會不以為然,不拿正眼看你。生活在如此冷漠的環境裏,你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多餘的人,不要談什麽歡樂和幸福了。好人緣的人腳下的路有千萬條,反之,便隻剩下一座獨木橋了。而要想有個好人緣,就不要鋒芒畢露、咄咄逼人。


    很多時候,我們麵對的不一定是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沒必要針鋒相對。退一步別人過去了,自己也可以順利通過。寬鬆和諧的人際關係,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方便,又避免了許多麻煩。假如你胸懷鴻鵠之誌,可以一心一意去積蓄力量;假如你隻想做普通人,鋒芒畢露,處處表現自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可以活得從從容容,逍遙自在。可進可退,兩頭是路,何樂而不為?


    有人可能覺得這樣做過於世故,過於圓滑了吧?其實不然,這裏所說的收斂實際上是保護個性健康發展,成功實現自我價值的一條捷徑。


    有多少人由於年輕氣盛,愛出風頭而處處碰壁,為了適應社會,不得不磨平棱角,令銳氣殆盡,最終還是一事無成。有句話不是說“好刀出在刃上”嗎?一個人的鋒芒也應該在關鍵時候、必要的時候展露給眾人,那時人們自然會承認你確實是一把鋒利的寶刀。而不是時不時地拿出來揮舞一番,直殺得別人片甲不留方才甘心。刀刃需要長期的磨礪,隻圖一時之快,不懂保養,隻會令其鈍化。


    大文豪蕭伯納贏得很多人的尊敬和仰慕。據說他從小就很聰明,且言語幽默,但是年輕時的他特別喜歡展露鋒芒,說話也尖酸刻薄,誰要是給他說一句話,便會有體無完膚之感。後來,一位老朋友私下對他說:“你現在常常出語幽人之默,非常風趣可喜,但是大家都覺得,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更快樂,因為他們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開口了。你的才幹確實比他們略勝一籌,但這麽一來,朋友將逐漸離開你,這對你又有什麽益處呢?”老朋友的這番話使蕭伯納如夢初醒,他感到如果不收斂鋒芒,徹底改過,社會將不再接納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呢?所以他立下宗旨,從此以後,再也不講尖酸的話了,要把天才發揮在文學上,這一轉變造就了他後來在文壇上的地位。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平時鋒芒畢露會使我們眾叛親離,走進死胡同,而適當地收斂鋒芒,將才華用到有用的大事上,積蓄力量,必然會做出一番事業來。


    與“鋒芒畢露”相對,我們提倡“沉默是金”的處世哲學。林亮被分配到某水產公司後,對單位裏工作懶散、不思進取的情況實在看不慣。兩個月後,他給大領導寫了一封洋洋灑灑的萬言信,直抒胸臆,從上到下批了個遍,對他這一做法,同事認為“有病”,領導目瞪口呆,結果不到一個月,林亮就被調走了。


    一些年輕人到了新單位後,就不分場合地大發議論,無節製地說三道四,大有“初生之犢不怕虎”的精神,但是這種鋒芒畢露很可能會使比較主觀的領導和同事覺得你傲慢、偏激而產生對你的不良印象。再說信口開河的淺薄和浮躁也是在損害你的形象。你不如保持適當的沉默,這是謙虛友好的表示,也是一種自信和力量的體現,將你的鋒芒在工作中顯露,以出色的工作成績和謙遜的作風贏得聲譽。與人交往應當含而不露,即便你真比人聰明,也不必張揚著讓“地球人都知道”,收斂鋒芒、韜光養晦,你才能適應複雜的人際環境,才能有個好人緣。


    3.不要隨便指責別人


    【社交魔方】


    不能用溫和語言征服的人,用嚴肅的語言更不能征服。


    ——契訶夫


    與人交往中,我們常常易犯隨便指責別人的錯誤。“唉呀,你做的不對!”“怎麽連這點小事也辦不好!”像這樣的指責,在生活中隨處都可以聽到,然而隨便指責別人並非是什麽好事,它會給你的人際交往帶來嚴重阻礙。


    有一位先生,喜歡跟別人爭辯,借以賣弄自己的學識而已,如果你不跟他爭辯,他倒也不會來麻煩你、傷害你。


    這位先生,自己是一個很好的人,忠實、不說謊、不偽裝,也從來不投機取巧,不做一點虧心事,更不占別人便宜。


    像這樣一個好人,怎麽會不受別人歡迎呢?


    原來他過分看重了自己,以為自己是個十全十美的人,以為人人都應該以他為模範、為導師。因此,他就喜歡隨時隨地地去教訓別人、指導別人。看見別人有一點點缺點,就加以批評、指責,像大人管小孩、老師對學生一樣,擺出一副道貌岸然,神聖不可侵犯的神態。甚至常常有意地誇大別人的缺點,把別人的一時疏忽或無心的過失,說成是存心不良或者行為不端。


    同時他又不能容忍別人對他有什麽不恭敬、不忠實之處。如果他吃了別人一點虧或受了別人一點點欺騙,那他就把對方當作罪大惡極、無恥之極的人,加以攻擊、嘲笑、諷刺或漫罵不已。


    隻要想一下就可以知道這種人是多麽地令人可怕,到處都會激起別人的憎惡與反感。


    一個人對自己要求嚴格,不做一點錯事,這自然是千該萬該,十分正確的事。但不要因此就把自己看得太高,以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別人,以為別人都是笨蛋,隻有自己才是聖人。對別人的過失與錯誤,首先要分析他們犯錯的原因,可能是受到惡劣環境的影響,可能是因為他們自己認識不清,也可能隻是一時疏忽,有時還可能因為求好反而犯了錯誤,主觀上求好,而客觀上犯了錯誤。除了一些真正與人為敵的社會敗類,應該群起而攻之外,大多數人所犯的錯誤都是可以原諒,也都是可以改正的。我們應該抱著與人為善的態度,對別人的錯誤,在不傷別人自尊心的原則下,誠懇而婉轉地加以解釋與勸導,安慰他們的苦惱,鼓勵他們改正,這樣做,對於改善你的人際關係更有效。


    1863年,蓋茨堡戰役開始了,7月4日晚上,李將軍開始向南方潰退。李將軍帶著敗兵逃到波多馬克河邊,麵對前方高漲的河水與後方追擊的政府軍,李將軍進退維穀,他們此刻已成甕中之鱉。此役隻要徹底擊潰李將軍的殘餘軍隊,內戰很快就可以結束。對此天賜良機,林肯信心十足地用電報命令維得將軍:“立刻出擊,不用通知召開緊急軍事會議。”隨即又另派特使督促維得馬上行動。


    而維得將軍呢?他完全違背林肯的命令,先行通知召開緊急軍事會議。而後又遲疑不決,一拖再拖。最後,水退了,李將軍帶領軍隊越過波多馬克河逃走了。


    林肯聞知此事,勃然大怒,在失望、痛苦之餘,林肯坐下來給維得寫了一封信。信的內容體現了林肯內心的極大不滿:


    [gk2][htk]我親愛的將軍:


    我不相信你能懂得因李將軍逃走一事所導致的嚴重後果。他本來在我們的掌握之中,而且,隻要他一就擒,加上我們最近獲得的勝利,戰爭即可結束。現在,戰爭可能會無限期地持續下去,上星期你不能順利擒得李將軍,如今他逃到波多馬克河以南,你又如何能保證成功呢?我無法期望你改變形勢,而我也並不期盼你現在會做得更好。良機已經失去,我實在感到無限的悲痛。[ht][hk]


    林肯在寫完這封信之後,心裏又產生了別的想法:無論如何,大錯已經鑄成,把這封信寄出,除了讓自己一時覺得痛快以外,沒有別的用處。維得會為自己辯解,會反過來攻擊自己,這隻有使大家都不愉快,甚至危及他的前途,以至於迫使他離開軍隊而已。


    此時,如果說有人最有資格批評人的話,那個人就是林肯,可是,他卻沒有那麽做。慘痛的教訓告訴他:尖銳的批評和惡狠狠的責備,所得的效果都等於零。


    於是,這封信沒有被寄出,它被永遠的收藏了起來。試想,如果維得將軍拜讀了此信之後,會有何感想?又會有什麽反應呢?如果你希望激起一種反抗,使人痛恨數年或至死難忘,那你就可以試試對人發表一些尖酸刻薄的批評,這樣你的願望就可以輕易實現了。


    指責別人是一種能破壞人際關係的強力炸藥,所以遇到問題時,讓我們盡量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一下,少一點責備,多一點理解,這樣做對你更有好處。


    4.從容應對惹厭的人


    【社交魔方】


    寬宏是這樣一種德性:它不為個人所受的傷害進行迴報,而且不看重這些傷害,它不去抓住報複的機會,即使是這種機會已經提供給他了的時候。


    ——包爾生


    生活和工作中,我們都難免會碰到一些無事生非的人、嫉賢妒能的人、散播謠言的人、虛偽陰險的人等等。和這些人應該怎樣相處呢?


    也許你確實是與人為善,但是你的善未必能換迴來善,需知任何創造性都是在客觀上對於平庸的挑戰,任何機敏和智慧都在反襯著愚蠢和蠻橫,任何好心好意都在客觀上揭露著、為難著心懷叵測;而任何大公無私都好像是故意出小肚雞腸的人的洋相。在工作中,你做得越好,就越會有同事痛恨你,這是不能不正視的現實。一般人碰到用心險惡的人會有四種辦法來對付:


    一是以痛恨對惡。杜麗上班不到一個月,就和單位裏的幾個女同事結下了仇:處長的小姨子仗勢欺人、出納趙欣尖酸刻薄、對桌同事陰險狡詐、打字員朱雪挑撥離間……總之,單位裏沒幾個好人。男朋友勸她多忍讓一點,有話好好說,反被杜麗罵了一頓,她決定給那幾個女人點厲害,讓她們知道誰都不是好欺負的。從那以後,杜麗就開始每天跟她們吵,跟她們罵,向領導打小報告,跟同事告密……一段時間下來,雖然杜麗也吃了不少暗虧,但幾個同事的氣焰也給壓下來不少。杜麗洋洋得意,沒想到男朋友卻提出了分手。他說:“看看你現在的樣子,和那幾個女人有什麽區別,滿腦子就想著怎麽算計別人,我再也受不了你了。”這樣的結果讓杜麗驚呆了,她明明隻是想為自己討個公道啊!


    以為自己與自己的小圈子乃清白的天使,以為周圍的一切人是魔鬼和惡棍,於是整天咬牙切齒,苦大仇深,氣迷心竅,不可終日,這是不可取的,因為這第一是神經病,第二是以惡對惡,本身就已經惡了,本身就已經與他或她心目中的魔鬼惡棍無大異了、趨同了。


    二是以疑對惡。嘀嘀咕咕,遮遮掩掩,患得患失,猶豫不決,生怕吃虧上當,總覺得四麵楚歌。結果可能你少吃了兩次虧,但更失掉了許多朋友和機會,失掉了大度和信心,失掉了本來有所作為的可能。


    三是以大言對惡。以煽情對惡,以悲情“秀”對惡:言必稱險惡,言必罵世人皆惡我獨善,世人皆濁我獨清;言必橫掃千軍如卷席;言必爆破多少噸的***。目前有一種說法很流行,說是知識分子的使命在於批判。這個提法對於生活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知識分子尤為正確,因為他們的環境裏成為主流的可能是自滿自足,是物質享受,是相對或暫時的平穩,是“曆史的終結”乃至霸權主義。


    四是以消極對惡。不反抗、無作為,隻懂得自怨自艾,這就是所謂的消極。張軍是個出名的老好人,不過為了這個脾氣也多受了不少氣。這輩子張軍最恨的就是女經理李飛花,最難的業務,她一定會派給張軍跑;跑熟的業務,李飛花一定會讓他交給新手;有什麽好事一定輪不到張軍,加班、緊急出差這些事,張軍沒有一次逃得掉……“真他媽的李飛花呀!我這一輩子就交代在她手上了!”張軍每天都要這樣跟老婆、孩子、親戚朋友抱怨,“上次,不是她硬插了一扛,業務經理就是我的了!”“今天,李飛花又給我安排了個‘好活’……”久而久之,大家對他的抱怨都厭煩極了,他剛一開頭,大家就全散了,每個人都說:“老張這人挺好,就是太愛發牢騷!”


    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人,一輩子嘮嘮叨叨,神經兮兮,黏黏糊糊,訴不完的苦,生不完的氣,發不完的牢騷,埋怨不完的“客觀”,到了生命的最後一息了,他或她已經是一事無成的定局了,還在那裏怨天尤人呢。


    那麽,我們能不能做到,保持幹淨更保持穩定,保持操守更保持好心情,保持正義感更保持理性,保持有所不為有所不信更保持與人為善呢?許多時候,你的絕大多數同事還是好的,至少是正常的。這樣說由於過分正常,也會使得某些人暴跳如雷吧?而多數情況下,絕大多數人,他們對待你的態度取決於你對他們的態度。至於說到他們的毛病,不見得一定比你多,即使是常常不比你少。無論如何,我們可以努力做到使自己變成一個和善安定的因素、團結的因素、文明的因素,而不是相反;我們可以努力做到心平氣和,冷靜理智,謙恭有禮,助人為樂,而不是相反,急火攻心,暴躁偏執,盛氣淩人,四麵樹敵。甚至對那些或某一個對你確實是心懷敵意乃至已經不擇手段地傷害你的同事,你也可以反躬自問,自己有什麽毛病?有什麽使他或她受到傷害的記錄?有沒有可能消除誤解化“敵”為友?還要設身處地想想對方是否也有情可原。


    從長遠看,一切個人的嫉恨怨毒,一切鼓噪生事,一切簽名告狀,流言蜚語也好,棍子帽子也好,在一個大氣候相對穩定的形勢下,作用十分有限,可能起的是反作用。你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大可以正常動作,平穩反應,保持良好心態,不受幹擾,讓各種事務按部就班地進行。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對於討厭的人,你不要理他,讓他一個人折騰,估計他很快就會覺得沒趣。但如果對方鬧個沒完沒了,那你就要找個有利時機,狠狠地迴擊一下,讓他收斂,這也就夠了。


    5.不能隻顧表現自己


    【社交魔方】


    對自我的留意在要和人打交道的時候雖然是必要的,但在交往中卻必須不要顯露出來,因為那樣就會產生窘迫,或者就會是矯揉造作。


    ——康德


    社交場中,你不能隻顧著表現自己,不顧及別人,否則無論你走到哪裏也不會受到歡迎。


    有的人說話不顧及別人的態度與想法,隻是一個人滔滔不絕,說個沒完沒了,講到高興之處,更是眉飛色舞,你一插嘴,立刻就會被打斷。這樣的人,還是大有人在的。李曉就是這樣一個人,隻要他一打開話匣子,就很難止住。跟他在一起,你就要不情願地當個聽眾。他甚至可以從上午講到下午,連一句重複的話都沒有,真不知道他的話都是從哪兒來的。每次他找人閑聊,大家都躲得遠遠的,因為和他在一起實在沒勁。


    人與人交往,重要的是雙方的溝通和交流。在整個談話過程中,若隻有一個人在說,就不容易與對方產生共鳴,這樣就達不到溝通和交流的效果。就是說,交談中要給他人說話的機會,一味地嘮叨不停就會使人不願意與你交談。


    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各不相同,如果你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就會引起他人的不滿。其實,每個人由於生活經曆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也會不盡相同,各持己見也是正常的現象。但是當他人提出不同意見時,就斷然否定,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這樣必定會給人留下狹隘偏激的印象,使交談無法進行下去,甚至不歡而散。當你與他人交談時,應該顧及對方的感受,以寬容為懷,即使他人的觀點不正確,也要堅持與對方共同探討下去。


    林楓是某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學生會會長,一表人才,能言善辯,口才極佳。但他有一個特點,凡事爭強好勝,常因為一些問題的看法與別人爭得麵紅耳赤,非得爭個輸贏出來才肯罷休。總認為自己說的話有道理,別人說的話沒道理。別人的看法和觀點,常常被他駁得一無是處。大家討論什麽問題時,隻要他在場,就會疾言厲色,一會兒反駁這個,一會兒又批評那個,好像隻有他一個人是正確的,別人都不如他。如果不把死的說活,活的說成仙,就不會善罷甘休。就這樣,常常會把氣氛弄得很緊張,最後大家隻好不歡而散。


    還有的人,十分熱衷於突出自己,與他人交往時,總愛談一些自己感到榮耀的事情,而不在意對方的感受。a女士就是這樣一個人,不論誰到她家去,椅子還沒有坐熱,就把她家值得炫耀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向你說,說話的表情還是一副十分得意的樣子。一位老同學的丈夫下崗了,經濟上有點緊張,她知道了,非但沒有安慰人家,反而對這位同學說:“我家老頭子每月工資八百元,我們家花也花不完。”她女兒給她買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因為很值錢,她就跑到人家那裏去炫耀:“這是我女兒在香港給我買的衣服,猜一猜多少錢?一千八百元。”說完很得意的表情,意思是:“怎麽樣,買不起吧。”


    表現自己,雖然說是人的共同心理,但也要注意尺度與分寸。如果隻是一味熱衷於表現自己,輕視他人,對他人不屑一顧,這樣很容易給人造成自吹自擂的不良印象。


    洛寧剛調到公司的時候,為了讓別人盡快地了解他,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處處表現自己。本來是領導已經知道的事情,他偏偏要去積極地匯報。在同事麵前,天天都說自己有學問、有能力,說以前在某某單位時,自己幹得多麽出色,在上大學的時候,成績是多麽的好,老師多麽器重他,同學們多麽佩服他。剛開始,大家還認真地聽他說,後來,大家對於他的表現都十分反感,覺得他太愛表現自己了。


    一次,領導問大家:“有一項工作,誰能夠勝任?”他一看機會來了,就搶先向領導說:“我能幹好。”弄得大家心裏麵都不太痛快。其實,他根本就沒有把握,可是為了表現自己,就打腫臉充胖子的攬了下來。但接下來,他可就犯了難,自己對這件工作真的是沒有把握,做好做壞,自己心裏一點兒底也沒有。看得出來,他有向同事求救的想法,可是大家心裏暗笑,沒有一個人幫他。有一位同事說:“沒那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啊。”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他也隻好一臉的苦笑。後來,這項工作他沒有按時完成,領導非常生氣,批評了他。一位同事對他說:“你也該接受教訓了,以後踏踏實實地工作吧。”說得他不斷地點頭。


    一個人,在與別人相處和交往的時候,要多注意別人的心理感受。隻有抓住了別人的心理,才能真正贏得別人的讚賞與好感。如果你隻顧表現自己,在人前搶出風頭,不給別人表現的機會,那就會受到忌恨,在人際交往中陷入尷尬境地。


    6.說話不能張口就來


    【社交魔方】


    社交的秘訣,並不在於諱言真實,而是在講真話的同時也不激怒對方。


    ——獲原塑太郎


    社交中,一些人說話簡直像不經過大腦一樣,想到什麽就說什麽,這些話常常是不恰當的、沒分寸的。結果不知不覺中就得罪了人。


    宋光心地善良,樂於幫助人,可是,他卻沒有能夠贏得別人的好感,為什麽呢?原因是他說話經常得罪人。一次,他熱心地為一個男同事介紹對象,他說:“這個女孩,個子長得高,而且也很漂亮,你去見見,我看你們倆挺合適的。”同事很感興趣,就向他詢問了這個女孩的具體情況。當時聽他介紹完以後,同事覺得這個女孩條件不太適合自己,但同事還不好意思對他直說,就委婉地對他說:“我現在很忙,暫時還不想處朋友,等以後再說吧!”他聽同事這樣說,知道同事不同意,就一副不高興的樣子說:“你有什麽了不起呀,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還想找什麽樣的?你真是太狂了。”同事一聽這話,當時就生氣地說:“我現在就是不想處朋友,你操哪門子心呀!不同意,就是不同意,要是真的那麽好,你自己處算了,反正你也沒有對象呢。”其實,他為朋友介紹對象,不管成與不成,同事都應該好好地感謝他才對,可是由於他說話出口傷人,引起了同事的不滿,才對他以牙還牙的。本來是一件好事情,他卻沒有把握好,反而得罪了人,真是“費力不討好”。現實生活中,像他這樣的人大有人在。


    一個女孩要到深圳去闖一闖,臨行前,去看望一個過去十分要好的朋友。當朋友得知她要到深圳發展時,不但沒有鼓勵她,反而嘲笑她說:“你在這個小地方還沒混出個樣來,就要到深圳去發展?深圳就缺你呀!那是什麽地方?!走到街上迎麵遇到三個人,兩個本科生,一個博士生!中專生到那裏怎麽混啊!我看比你強的人,出去的也沒幾個發展好的,我看你還是好好想一想吧!作為朋友我提醒你,要看清自己有多大本事。”女孩聽了這話,很是生氣,起身離開了朋友的家。在她腦海裏,始終記著朋友這句話。


    作為朋友,在這個時候即使不說鼓勵的話,也不應該潑冷水,這會傷害朋友的自尊心,影響日後的交往。


    其實,像他們這樣的人,品質並不壞,壞就壞在沒有掌握說話的分寸。除非他們不說話,隻要一開口,就得罪人,久而久之,人們真是從心底不願與這樣的人來往。


    在與人交往中,要不得罪人,就要注意說話的分寸,多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為他人著想,盡量不要觸怒了對方,這不利於自己人際交往的質量。同樣是一句話,在不同的場合,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一個在社交場中遊刃有餘的人,深知在不同的場合,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


    小雪是福建人,來京三年多了,幾天前處了個對象,條件非常好:家在本地,有房有車,人品長相都不錯。同事們都十分羨慕她,說她找了一個好對象,紛紛祝賀她。可是有一個同事卻說:“你條件也不太好啊,怎麽偏偏找了一個條件這麽好的?是不是這個人有什麽毛病?”本來是很愉快的心情,被她這突如其來的話就給破壞了。一個同事趕緊打圓場說:“你怎麽能這麽說人家呢?咱們小雪條件也不差呀,皮膚又好,又苗條,個性又好,就單憑這一點,什麽樣的找不著啊!”那個潑冷水的同事知道自己說走了嘴,不好意思地說:“我不是那個意思,真的,小雪,你可別誤會。我覺得你男朋友條件太好了,與你家條件太懸殊了,我隻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小雪很生氣:“你說來說去,還是在貶低我,怎麽啦,我家條件是沒有他家好,那又怎麽樣?他就是看上我了,有什麽奇怪的!少見多怪,我看你才是有毛病呢!”


    這個潑冷水的同事,其實也沒有什麽惡意,就是不知道說話的分寸。不知道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這麽幾句話,就把人家給得罪了。假如她真的這麽認為,也不該說出來,心裏知道就行了,她要是不說話,誰也沒有把她當啞巴看,何必說出來,惹得人家不高興呢?鬧得給自己沒有台階下。與人交往時,說話一定要有分寸,少說別人不愛聽的話,以免觸怒對方,影響兩人關係。為了贏得別人的好感,就要注意別人的心理需求,多為對方考慮。


    7.閑談莫論人非


    【社交魔方】


    誹謗不會使受謗者遭殃,卻常會使誹謗者身敗名裂。


    ——查·科爾頓


    社交中,人們最討厭的莫過於說別人閑話、搬弄是非的人了。說別人閑話的做法是最不可取的,閑話說多了,必然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小黃是某單位的骨幹。以前,領導十分看重他,單位裏有什麽重要工作都由他來做,可是自從單位調來個新同事,他的日子就沒有那麽好過了。這個新調來的同事,可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天天與領導套近乎,沒事的時候,就往領導的辦公室跑,東拉西扯地與領導說個沒完沒了。而且還時常幫領導做一些私事,因此,領導對他格外看重,他說的話,領導都很重視。可是令小黃不解的是:這個新來的同事處處與他作對,令他百思不得其解,他們倆無冤無仇,幹嘛與自己過不去呢?一天,小黃的工作做完了,想找領導匯報一下,就去領導辦公室,可是當他走到辦公室門外時,就聽到這個新來的同事在說自己的壞話:“小黃的人品還是不錯,可是他的工作太粗心了,業務也不精。”小黃心想:“原來他在打自己的小報告,這個家夥,真不是個東西,竟然是這種小人,為了抬高自己貶低別人。”其實,這個新同事的業務根本就不行,可是沒想到還背地打小報告,說別人閑話。他沒有進去,聽完了轉身迴到自己的辦公室,氣就不打一處來。自從那次被打完小報告以後,領導對小黃就不如以前那樣器重了,單位很多工很多是非都是在閑聊中惹出來的作都交給新同事做。漸漸地,單位裏很多人都知道了這個新同事的為人,都對他十分不滿,可是又惹不起他。領導非常信任他,並處處維護他,所以他過得很是得意。


    後來,小黃單位人事發生變動,又來了一位新領導,這個新領導很有魄力,上任以後,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在科室重組時,按照單位的規定,如果哪個科室都不要的人,隻能下崗。由於這個新同事平時愛打別人的小報告,說別人的閑話,一點人緣都沒有,所以哪個科室都不要他。最後,他隻好灰頭土臉地下崗了。打小報告的結果隻有一個——引起對方的懷恨。有的人會立即反撲,有的則“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至少你和對方已有了嫌隙。當然,如果對方不知是你所為另當別論,但要做到人不知鬼不覺談何容易。


    沒有人願意與一個愛說閑話的人交往,因為他了解你越多,他給你造的閑話就越多。這樣的人,好比是一顆定時炸彈,和他在一起交往,隨時都有被炸傷的危險。社交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不惹口舌是非,別人走運,不管你心理感受如何,都不要因為嫉妒而傳人閑話,因為這樣做是最愚蠢的——你什麽也沒得到,卻得罪了不少人。


    “是非隻因開口多”,今天道東家長,明天說西家短,這種人沒有不遭到報複的,謹言慎語是一種修養,一種水平,一種智慧。


    8.千萬別做榴蓮


    【社交魔方】


    確切的人生是:保持一種適宜狀態的與世無爭的生活。


    ——蒙田


    有些人就像榴蓮一樣,本質內裏很好,但光看外表卻讓人望而卻步。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在交際中不注重細節,因而讓人難以接受。


    某公司新來了兩名小姐,一位是狂野型的,姓歐,一位是斯文型的,姓楊。兩人都在試用期,但最後隻能留下一個。歐小姐是時尚女性,打扮得非常新潮,熱褲吊帶背心、拖鞋,什麽都敢穿進辦公室,頭發幾天染一個顏色,前衛的妝扮,叮叮當當的飾品,走到哪裏都要吸引一大串目光。而另一位楊小姐,恰恰相反,每天都是一套中規中矩的套裝,簡直乏善可陳。有一天,大家正在上班,突然聞到一股怪味,大家找來找去才發現都是一包海鮮惹的禍,誰把海鮮帶到公司來了?歐小姐大聲笑著說:“是我的,晚上要吃,所以中午就買迴來放著!”大家沒說什麽,可一下午工作得都很不開心!兩個月到了,兩個人的工作做的都不錯,但最後還是選楊小姐留下,因為她和同事相處得比較和諧,而歐小姐已經成了同事眼中的“公害”。


    有些人在與他人來往時,不注意交際中的細節問題,言談舉止隨隨便便,還美其名曰:不拘小節。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交際中的舉手投足都是判斷一個人品行的標準,若是你像歐小姐那樣不注重細節,那你的形象和人際關係就將受到影響。


    有一個人,對別人特別熱心,誰家要是有什麽事,他都會幫一把。可是他有一個毛病,就是不注重細節。如果誰家正在吃飯,正巧讓他趕上了,沒等人讓他吃,他會馬上坐到飯桌前,喝酒吃飯,毫不客氣。一開始,由於大家對他印象好,誰也沒有往心裏去,可是時間長了,就對他產生了看法,認為這個人也太隨便了,雖然人是好人,可是這一點卻讓人無法忍受。有一次,鄰居家正在吃午飯,他一進屋便說:“好香啊!我看一看做的是什麽菜?唷!是魚香肉絲啊!今天我有口福了。”說完,他找了一個椅子坐下,等著吃飯。這一吃不要緊,從下午兩點多一直吃到晚上八點多,一邊吃一邊嘮嗑,天南海北,無所不談。吃了一下午,他也不覺得累,菜涼了,他說:“再給熱熱。”等熱完了,再接著吃。沒完沒了,實在無法讓人忍受。可是誰也不好意思對他說出來,平常鄰裏關係都不錯,如果不讓他吃,那讓人家多沒麵子,以後怎麽相處啊。一天,他又去鄰居家做客,鄰居的孩子放學迴來了就對母親說:“我都餓了。”母親說:“再等一會兒,等客人走了再吃吧。”可是又過了好久,他還沒有要走的意思。孩子急了,走到屋裏,裝作打瞌睡。他這才想到要告辭,等他走了,大家歎了口長氣。後來,隻要他在人家吃飯的時候來,人家就趕緊收拾桌子,說:“你趕的真是不巧,我們都吃完了。”就這樣把他拒絕了。


    在人際交往中,一些細節問題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是也不能忽視。不然,就會影響到你與人相處。生活中,這種人還真不少,他們不注意別人的心理感受,認為彼此之間都是熟人、朋友,可以無話不談,做事不必那麽認真,別人也不會對自己有什麽看法。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不注重細節的人在交際場合並不受人歡迎,常常會遭到他人的反感與不滿。人際交往中,常常是在細枝末節上體現出一個人的品質與修養。如果你不注意這些細節,在社交中就會受到別人的排斥,即使你再熱情、再善良,你的社交還是不會成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社交的方圓藝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孫郡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孫郡鍇並收藏社交的方圓藝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