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想起了大哥
我都皇叔了,叫劉備聲大哥怎麽了 作者:醜胖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一條消息讓劉忠非常的感慨。畢竟自己能夠走到現在這一步,離不開劉宏的欣賞。更別說劉宏一個能夠把三公這樣的官職都明碼實價賣的皇帝,白白的就給了劉忠一個西園校尉的位置,這是多麽大的恩情啊。
當然,這件事情對劉忠也有一個好處,就是趙雲從今以後就隻有自己這個主公了。趙雲一介白身,被劉宏直接破格任命為羽林左監,趙雲一直都非常感念劉宏的知遇之恩。隨著劉宏的駕崩,趙雲從此之後隻能死心塌地的跟著劉忠了。
第二條消息劉忠也隻能是知道知道。畢竟自己現在的實力和公孫瓚碰一碰的話,失敗的概率實在是太大的。公孫瓚不但在士卒數量上占絕對的優勢,而且他的兵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戰鬥力也是劉忠新招募的士卒所不能比的。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比不過人家,就算是劉虞催的再急,又能怎麽樣呢?
不過還是需要給劉虞迴書一封,寫明自己的苦衷,在表達下自己的忠心。畢竟自己要想在涿郡更快的發展,離不開劉虞的支持。
第三條消息就讓劉忠比較糾結了。劉忠是知道三國曆史進程的。在何太後護著十常侍,不允許何進誅殺的情況下。何進和袁紹這兩個臥龍鳳雛,估計依然會做出召外兵入京誅殺閹豎的愚蠢決定。當然,何進是真的蠢,袁紹是真的蠢還是另有目的,劉忠認為是值得商討的。
但這些不是劉忠糾結的地方,不管袁紹是真蠢還是假蠢,這都與劉忠沒有關係。劉忠糾結的是自己要不要去摻和一把呢?畢竟當時董卓沒有用多少兵力就控製了京師洛陽,如果不是後來倒行逆施,還真有可能執掌了這大漢的天下。
“若是自己去的話,是不是也能掌控京師?”劉忠開始幻想了。“自己若是掌控了京師,肯定不會像董卓那樣倒行逆施,那這大漢天下是不是就會幽而複明?曆史會不是就此改變?後人期盼的三造大漢的浪漫就會在自己手上實現?”
不知道為什麽,這個念頭在劉忠的腦子裏一出現,就開始壓製不住的瘋長。劉忠總是不由自主的想要說服自己去試一試。劉忠想要找人商量商量,可是身邊隻有趙雲、高順,你若是和他們商量行軍打仗沒問題,商量這樣的大事?兩人都是忠貞良善之人,不知道會怎麽看自己呢!
劉忠這時候才明白謀士的重要性。不管是光明正大還是陰謀詭計,都離不開謀士的出謀劃策。劉忠後悔來到涿郡之後,怎麽不派人去把徐庶、諸葛亮、郭嘉、賈詡這樣的人都綁過來給自己效力。
遠水解不了近渴,就算現在去綁可能也來不及了,更何況綁來了人家不一定會給你效力。給你來一個徐庶進劉營一言不發,你又能怎麽樣呢?
“哎!”劉忠長歎了一口氣,還是自己慢慢分析吧!
去,是肯定要去的!劉忠覺得這樣的情況下不去搏一把,簡直都有點對不起自己。說不定上天讓自己穿越到這裏,就是為了三造大漢的。這樣好的機會不去把握,劉忠很難說服自己。
去,劉忠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握有先機。劉忠甚至可以不等何進密詔到,就直接上表朝廷請求入京誅殺閹豎。朝中諸事皆是何進當家,必定能獲得準許。自己隻要搶的先機,那董卓總有20萬大軍,前鋒也沒有多少,也進不得洛陽城。若是他敢提兵攻打洛陽城,自己隻需要抵擋數月,各地勤王之兵就能陸續到達,董卓不想被消滅,就隻有退迴西涼。
但是,有一個變數就是袁紹!
那何進出身屠沽之輩,如此短可以理解。那袁紹家四世三公,朝堂鬥爭經驗極其豐富,怎麽會支持何進做出引外兵入京誅殺閹豎這樣愚蠢的決定?當時曹操就明確表示對付十常侍,但付一獄吏足矣,難道袁紹會不知道?
常言道,不是蠢,就是壞!劉忠來自於後世,知道袁紹此人絕對不蠢,那就隻有一個答案:壞!曆史細思極恐!袁紹給何進出主意引外兵入京誅殺閹豎,最先到的就是董卓、丁原!
那董卓可以說也是袁家的門生故吏,曾經被司徒袁隗征辟為並州此時。而丁原的手下有一個叫張楊的,後來做了上黨太守,手裏掌控著幾千並州軍,也是袁家的門生故吏。
由此想來,那袁紹勸何進引外兵入京師,是不是有可能是想把自己家的門生故吏們招來,以便自己家掌控朝廷呢?隻不過是最終玩脫了手,被自己家的門生故吏反噬而已。
如果曆史的真相是這樣的話,劉忠就算是帶兵入京掌控了洛陽,袁家會不會勾結董卓,把自己做掉?
因此,去,是必須要去!但是劉忠也必須要給自己留一條後路:就是自己去了京師,這涿郡絕對不能丟!隻要涿郡不丟,那就算自己去洛陽失敗了,依然有一塊基業可以立足。
但現在的問題是,自己手下無非是高順、趙雲,那趙順也就是個訓練士卒的材料。自己去京師必定會帶著高順、趙雲,那涿郡留誰來守呢?
思來想去,劉忠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結義兄弟劉備!這不是最好的人選嗎?劉忠在涿郡的對手或者說假想敵,無非是公孫瓚而已。那公孫瓚和劉備曾經是同窗,公孫瓚總不至於不顧這點情麵吧?就算是那公孫瓚不講武德,以劉備的本事,關羽、張飛的武勇,守住自己這條後路應該不是什麽問題!
當然,讓劉備來幫助守涿郡,劉忠也有一點不放心,那就是劉備天生的魅魔聖體。好像老劉家就是有這個基因傳承,像劉邦、劉秀,再到劉備,好像天生就能在身邊聚集英傑。別讓劉備在這裏守一守涿郡,把人心都守到他那裏去了。自己在洛陽一旦兵敗,再退到這涿郡豈不是非常尷尬?
到底要不要請大哥劉備來幫自己守涿郡呢?劉忠又糾結起來了。
想了又想,劉忠還是相信後世對於劉備的評價,毅然做出了決定!
當然,這件事情對劉忠也有一個好處,就是趙雲從今以後就隻有自己這個主公了。趙雲一介白身,被劉宏直接破格任命為羽林左監,趙雲一直都非常感念劉宏的知遇之恩。隨著劉宏的駕崩,趙雲從此之後隻能死心塌地的跟著劉忠了。
第二條消息劉忠也隻能是知道知道。畢竟自己現在的實力和公孫瓚碰一碰的話,失敗的概率實在是太大的。公孫瓚不但在士卒數量上占絕對的優勢,而且他的兵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戰鬥力也是劉忠新招募的士卒所不能比的。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比不過人家,就算是劉虞催的再急,又能怎麽樣呢?
不過還是需要給劉虞迴書一封,寫明自己的苦衷,在表達下自己的忠心。畢竟自己要想在涿郡更快的發展,離不開劉虞的支持。
第三條消息就讓劉忠比較糾結了。劉忠是知道三國曆史進程的。在何太後護著十常侍,不允許何進誅殺的情況下。何進和袁紹這兩個臥龍鳳雛,估計依然會做出召外兵入京誅殺閹豎的愚蠢決定。當然,何進是真的蠢,袁紹是真的蠢還是另有目的,劉忠認為是值得商討的。
但這些不是劉忠糾結的地方,不管袁紹是真蠢還是假蠢,這都與劉忠沒有關係。劉忠糾結的是自己要不要去摻和一把呢?畢竟當時董卓沒有用多少兵力就控製了京師洛陽,如果不是後來倒行逆施,還真有可能執掌了這大漢的天下。
“若是自己去的話,是不是也能掌控京師?”劉忠開始幻想了。“自己若是掌控了京師,肯定不會像董卓那樣倒行逆施,那這大漢天下是不是就會幽而複明?曆史會不是就此改變?後人期盼的三造大漢的浪漫就會在自己手上實現?”
不知道為什麽,這個念頭在劉忠的腦子裏一出現,就開始壓製不住的瘋長。劉忠總是不由自主的想要說服自己去試一試。劉忠想要找人商量商量,可是身邊隻有趙雲、高順,你若是和他們商量行軍打仗沒問題,商量這樣的大事?兩人都是忠貞良善之人,不知道會怎麽看自己呢!
劉忠這時候才明白謀士的重要性。不管是光明正大還是陰謀詭計,都離不開謀士的出謀劃策。劉忠後悔來到涿郡之後,怎麽不派人去把徐庶、諸葛亮、郭嘉、賈詡這樣的人都綁過來給自己效力。
遠水解不了近渴,就算現在去綁可能也來不及了,更何況綁來了人家不一定會給你效力。給你來一個徐庶進劉營一言不發,你又能怎麽樣呢?
“哎!”劉忠長歎了一口氣,還是自己慢慢分析吧!
去,是肯定要去的!劉忠覺得這樣的情況下不去搏一把,簡直都有點對不起自己。說不定上天讓自己穿越到這裏,就是為了三造大漢的。這樣好的機會不去把握,劉忠很難說服自己。
去,劉忠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握有先機。劉忠甚至可以不等何進密詔到,就直接上表朝廷請求入京誅殺閹豎。朝中諸事皆是何進當家,必定能獲得準許。自己隻要搶的先機,那董卓總有20萬大軍,前鋒也沒有多少,也進不得洛陽城。若是他敢提兵攻打洛陽城,自己隻需要抵擋數月,各地勤王之兵就能陸續到達,董卓不想被消滅,就隻有退迴西涼。
但是,有一個變數就是袁紹!
那何進出身屠沽之輩,如此短可以理解。那袁紹家四世三公,朝堂鬥爭經驗極其豐富,怎麽會支持何進做出引外兵入京誅殺閹豎這樣愚蠢的決定?當時曹操就明確表示對付十常侍,但付一獄吏足矣,難道袁紹會不知道?
常言道,不是蠢,就是壞!劉忠來自於後世,知道袁紹此人絕對不蠢,那就隻有一個答案:壞!曆史細思極恐!袁紹給何進出主意引外兵入京誅殺閹豎,最先到的就是董卓、丁原!
那董卓可以說也是袁家的門生故吏,曾經被司徒袁隗征辟為並州此時。而丁原的手下有一個叫張楊的,後來做了上黨太守,手裏掌控著幾千並州軍,也是袁家的門生故吏。
由此想來,那袁紹勸何進引外兵入京師,是不是有可能是想把自己家的門生故吏們招來,以便自己家掌控朝廷呢?隻不過是最終玩脫了手,被自己家的門生故吏反噬而已。
如果曆史的真相是這樣的話,劉忠就算是帶兵入京掌控了洛陽,袁家會不會勾結董卓,把自己做掉?
因此,去,是必須要去!但是劉忠也必須要給自己留一條後路:就是自己去了京師,這涿郡絕對不能丟!隻要涿郡不丟,那就算自己去洛陽失敗了,依然有一塊基業可以立足。
但現在的問題是,自己手下無非是高順、趙雲,那趙順也就是個訓練士卒的材料。自己去京師必定會帶著高順、趙雲,那涿郡留誰來守呢?
思來想去,劉忠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結義兄弟劉備!這不是最好的人選嗎?劉忠在涿郡的對手或者說假想敵,無非是公孫瓚而已。那公孫瓚和劉備曾經是同窗,公孫瓚總不至於不顧這點情麵吧?就算是那公孫瓚不講武德,以劉備的本事,關羽、張飛的武勇,守住自己這條後路應該不是什麽問題!
當然,讓劉備來幫助守涿郡,劉忠也有一點不放心,那就是劉備天生的魅魔聖體。好像老劉家就是有這個基因傳承,像劉邦、劉秀,再到劉備,好像天生就能在身邊聚集英傑。別讓劉備在這裏守一守涿郡,把人心都守到他那裏去了。自己在洛陽一旦兵敗,再退到這涿郡豈不是非常尷尬?
到底要不要請大哥劉備來幫自己守涿郡呢?劉忠又糾結起來了。
想了又想,劉忠還是相信後世對於劉備的評價,毅然做出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