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惠妃宣妃的暗中較勁
重生後,我把胖橘寵上天 作者:小林老師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用過了豐盛的午膳,豐生額派遣冬梅帶領莫琪雅前往太後宮中探望。自從烏雅氏出事以後,太皇太後不僅不再允許太後撫養莫琪雅,還命令太後從慈寧宮搬迴到壽康宮居住。
畢竟人非草木,豈能沒有感情呢?太後養育莫琪雅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不可能輕易割舍這份親情。
而莫琪雅與太後相處已久,突然之間無法見到太後,自然會感到傷心難過。此外,豐生額並沒有想要讓太後和莫琪雅祖孫分開的意思。因此,每天午膳過後,她都會派遣冬梅護送莫琪雅前往太後宮中午睡,並在下午陪伴太後,直到晚飯前再返迴。這樣既能滿足太後對莫琪雅的思念之情,又能保證莫琪雅的日常生活不受影響。
……
這段時間裏,宮裏真是熱鬧非凡。先是宜貴人被查出已有身孕三個月,緊接著惠妃和宣妃又對覺禪氏衛庶妃腹中尚未出世的皇嗣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為何惠妃和宣妃不將主意打到宜貴人身上呢?
原來,宜貴人此前深得皇上寵愛。她不僅無子卻能獲封為嬪,而且在四妃的排位中僅次於惠妃娘娘,甚至連為皇上生育過多個皇嗣的榮妃娘娘也要排在她後麵。因此,眾人皆認為宜貴人生下皇子後,皇上必定會晉升她的位分,至少也會封她為嬪位,就算複升妃位看似不大可能,但也並非毫無希望。故而,惠妃和宣妃並未有爭奪宜貴人孩子的念頭。
惠妃和宣妃每日流水般的補品送進衛庶妃的宮殿裏,讓衛庶妃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畢竟,她原本是惠妃娘娘宮中的人,如果收下這些補品,恐怕會讓惠妃娘娘認為她懷有二心;而倘若拒收,又難免會觸怒宣妃娘娘,因為宣妃娘娘背後的勢力太過龐大,她實在招惹不起。
然而,她們並未看透其中的關鍵。實際上,皇上絕不會允許宣妃撫養衛庶妃所生之子。宣妃所做的一切皆是徒勞無功,皇上已將一個健康的皇子賜予蒙古科爾沁布,自然不會再給予另一位皇子供博爾濟吉特氏撫養。
宣妃的政治敏銳度向來較低,她之所以能夠在後宮中晉升至妃位,完全依賴於其家族背景和強大的後台支持。有太皇太後和太後娘娘撐腰,無人敢於輕易對她動手。
宣妃那壯實的身子骨,可是草原上長大的姑娘啊!可為什麽一直沒有懷孕呢?而且最近皇上對宣妃的寵愛也不少啊。其實皇上並不希望宣妃懷上龍種,因為他不想看到博爾濟吉特氏和愛新覺羅氏的愛情結晶,蒙古妃嬪在《大清後宮》裏的血脈並不少了,包括皇上他自己都是博爾濟吉特氏和愛新覺羅氏的血脈,蒙古人在大清皇族內的話語權太大了!
與此同時,宜貴人也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她本以為隻要生下皇子,就能被封為嬪位,但即便成為嬪位,也無法改變她是包衣出身的事實。如果她決定將孩子留在身邊撫養,那麽孩子的未來就會受到影響;但若是將孩子送給他人撫養,她又怎麽舍得呢?更何況,她的五阿哥已經被送到了太後身邊。
惠妃也對宣妃的所作所為非常的不理解,因為衛庶妃本來就是她宮裏的人,就算沒有包衣這些事兒,衛庶妃的孩子也理所應當的由自己撫養,這才是正確的,而宣妃偏偏非要來橫插一杠子。
宣妃心中的不甘愈發強烈,她認為自己從未失手過,無論多麽渴望的事物都能如願以償。況且近期表哥對她的寵愛有加,她堅信他不會因為惠妃那個容顏漸老、色衰愛弛的女子而拒絕她的請求。如此一來,她在名義上便能與表哥擁有一個血脈相連的孩子。此外,看看皇貴妃便可知曉,當初皇貴妃也是在養育了烏雅氏所生的四阿哥後才得以懷孕生子。或許自己收養了衛庶妃的孩子後,自己的孩子也會接踵而至。想到此處,宣妃的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
端貴人董佳氏也想要把自己的女兒放在主位娘娘那兒撫養,可以說是現在滿蒙八旗出身的主位娘娘那兒都炙手可熱。不僅深受皇上的寵愛,而且在包一出生的第一位嬪妃那裏很有麵子,她們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因為有一個包衣出身的額娘而前程受限。
郭庶妃則是很被動,因為她本身就沒有撫養公主的權利,之前自己的妹妹是一宮主位風光的宜妃娘娘,所以自己的女兒名義上說是放在妹妹宜妃的名下撫養,實際上一直跟著自己生活,但是因為包衣這些事兒,皇上下旨不允許包衣出身女子生的公主封為固倫公主,這樣也影響到了自己女兒的前程,但是因為郭庶妃是庶出,妹妹宜貴人是嫡出,她也不好跟妹妹說,公主不放在你的名下撫養了,我想要為公主奔一個更好的前程,她也沒有那個資格說畢竟她隻是家族送進宮為妹妹固寵生子的工具罷了,又有什麽話語權可言呢?
郭庶妃一臉愁容,心中滿是無奈和憂慮。她原本是希望通過妹妹宜妃的地位來提升自己女兒的待遇,但現在卻陷入了困境。
她深知自己作為庶出,無法與嫡出的妹妹相提並論,更別提爭奪撫養權了。她默默地歎了口氣,感到自己的命運如同風中殘燭,搖曳不定。
而此時,宜貴人正坐在宮殿裏,享受著宮女們的服侍。她優雅地品嚐著茶點,心情愉悅。然而,當她得知郭庶妃的煩惱後,臉色變得陰沉起來。
郭庶妃淚流滿麵,她感到自己的努力都白費了。她曾以為通過妹妹的幫助,可以為女兒爭取更好的未來,但現實卻如此殘酷。她意識到自己的身份低微,無法改變女兒的命運。她隻能默默接受這個事實,繼續在宮中過著卑微的生活。
然而在爭奪衛庶妃肚子裏的皇嗣的角逐中,還是惠妃娘娘更勝一籌,因為太皇太後出手了,太皇太後訓斥了宣妃,軒妃老實了很多,並沒有繼續與惠妃爭奪。
畢竟人非草木,豈能沒有感情呢?太後養育莫琪雅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不可能輕易割舍這份親情。
而莫琪雅與太後相處已久,突然之間無法見到太後,自然會感到傷心難過。此外,豐生額並沒有想要讓太後和莫琪雅祖孫分開的意思。因此,每天午膳過後,她都會派遣冬梅護送莫琪雅前往太後宮中午睡,並在下午陪伴太後,直到晚飯前再返迴。這樣既能滿足太後對莫琪雅的思念之情,又能保證莫琪雅的日常生活不受影響。
……
這段時間裏,宮裏真是熱鬧非凡。先是宜貴人被查出已有身孕三個月,緊接著惠妃和宣妃又對覺禪氏衛庶妃腹中尚未出世的皇嗣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為何惠妃和宣妃不將主意打到宜貴人身上呢?
原來,宜貴人此前深得皇上寵愛。她不僅無子卻能獲封為嬪,而且在四妃的排位中僅次於惠妃娘娘,甚至連為皇上生育過多個皇嗣的榮妃娘娘也要排在她後麵。因此,眾人皆認為宜貴人生下皇子後,皇上必定會晉升她的位分,至少也會封她為嬪位,就算複升妃位看似不大可能,但也並非毫無希望。故而,惠妃和宣妃並未有爭奪宜貴人孩子的念頭。
惠妃和宣妃每日流水般的補品送進衛庶妃的宮殿裏,讓衛庶妃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畢竟,她原本是惠妃娘娘宮中的人,如果收下這些補品,恐怕會讓惠妃娘娘認為她懷有二心;而倘若拒收,又難免會觸怒宣妃娘娘,因為宣妃娘娘背後的勢力太過龐大,她實在招惹不起。
然而,她們並未看透其中的關鍵。實際上,皇上絕不會允許宣妃撫養衛庶妃所生之子。宣妃所做的一切皆是徒勞無功,皇上已將一個健康的皇子賜予蒙古科爾沁布,自然不會再給予另一位皇子供博爾濟吉特氏撫養。
宣妃的政治敏銳度向來較低,她之所以能夠在後宮中晉升至妃位,完全依賴於其家族背景和強大的後台支持。有太皇太後和太後娘娘撐腰,無人敢於輕易對她動手。
宣妃那壯實的身子骨,可是草原上長大的姑娘啊!可為什麽一直沒有懷孕呢?而且最近皇上對宣妃的寵愛也不少啊。其實皇上並不希望宣妃懷上龍種,因為他不想看到博爾濟吉特氏和愛新覺羅氏的愛情結晶,蒙古妃嬪在《大清後宮》裏的血脈並不少了,包括皇上他自己都是博爾濟吉特氏和愛新覺羅氏的血脈,蒙古人在大清皇族內的話語權太大了!
與此同時,宜貴人也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她本以為隻要生下皇子,就能被封為嬪位,但即便成為嬪位,也無法改變她是包衣出身的事實。如果她決定將孩子留在身邊撫養,那麽孩子的未來就會受到影響;但若是將孩子送給他人撫養,她又怎麽舍得呢?更何況,她的五阿哥已經被送到了太後身邊。
惠妃也對宣妃的所作所為非常的不理解,因為衛庶妃本來就是她宮裏的人,就算沒有包衣這些事兒,衛庶妃的孩子也理所應當的由自己撫養,這才是正確的,而宣妃偏偏非要來橫插一杠子。
宣妃心中的不甘愈發強烈,她認為自己從未失手過,無論多麽渴望的事物都能如願以償。況且近期表哥對她的寵愛有加,她堅信他不會因為惠妃那個容顏漸老、色衰愛弛的女子而拒絕她的請求。如此一來,她在名義上便能與表哥擁有一個血脈相連的孩子。此外,看看皇貴妃便可知曉,當初皇貴妃也是在養育了烏雅氏所生的四阿哥後才得以懷孕生子。或許自己收養了衛庶妃的孩子後,自己的孩子也會接踵而至。想到此處,宣妃的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
端貴人董佳氏也想要把自己的女兒放在主位娘娘那兒撫養,可以說是現在滿蒙八旗出身的主位娘娘那兒都炙手可熱。不僅深受皇上的寵愛,而且在包一出生的第一位嬪妃那裏很有麵子,她們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因為有一個包衣出身的額娘而前程受限。
郭庶妃則是很被動,因為她本身就沒有撫養公主的權利,之前自己的妹妹是一宮主位風光的宜妃娘娘,所以自己的女兒名義上說是放在妹妹宜妃的名下撫養,實際上一直跟著自己生活,但是因為包衣這些事兒,皇上下旨不允許包衣出身女子生的公主封為固倫公主,這樣也影響到了自己女兒的前程,但是因為郭庶妃是庶出,妹妹宜貴人是嫡出,她也不好跟妹妹說,公主不放在你的名下撫養了,我想要為公主奔一個更好的前程,她也沒有那個資格說畢竟她隻是家族送進宮為妹妹固寵生子的工具罷了,又有什麽話語權可言呢?
郭庶妃一臉愁容,心中滿是無奈和憂慮。她原本是希望通過妹妹宜妃的地位來提升自己女兒的待遇,但現在卻陷入了困境。
她深知自己作為庶出,無法與嫡出的妹妹相提並論,更別提爭奪撫養權了。她默默地歎了口氣,感到自己的命運如同風中殘燭,搖曳不定。
而此時,宜貴人正坐在宮殿裏,享受著宮女們的服侍。她優雅地品嚐著茶點,心情愉悅。然而,當她得知郭庶妃的煩惱後,臉色變得陰沉起來。
郭庶妃淚流滿麵,她感到自己的努力都白費了。她曾以為通過妹妹的幫助,可以為女兒爭取更好的未來,但現實卻如此殘酷。她意識到自己的身份低微,無法改變女兒的命運。她隻能默默接受這個事實,繼續在宮中過著卑微的生活。
然而在爭奪衛庶妃肚子裏的皇嗣的角逐中,還是惠妃娘娘更勝一籌,因為太皇太後出手了,太皇太後訓斥了宣妃,軒妃老實了很多,並沒有繼續與惠妃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