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八,陳立業扛著一條一米多長的大鮁魚進了家門。因為家裏正在烀肉,水蒸氣彌漫在廚房裏,王萍眼花,以為他扛了一把大刀。
“我的媽呀,還有這麽大的鮁魚。”
陳大發也嘖嘖稱奇,“這不是要成精了?”
“這是青島特產,在青島,女婿上門必須得拎這樣兩條鮁魚,否則不讓進門呢。”
為著這兩條鮁魚,陳立業特地辦了托運。
陳秀玲耳朵尖,抓住他的話柄,“咋地,你吃了閉門羹,所以把鮁魚扛家裏來了。”
陳立業把妹妹湊過來的一張圓臉推迴去,順著她的話說,“是啊,人家沒看上我,連人帶魚都給推了出來。”
陳秀玲慌了,哥哥不是喜歡開玩笑的人,“你逗我呢吧?”
“你猜?”
陳立業留下陳秀玲獨自淩亂,進屋換衣服去了。
吃晚飯的時候,陳立業和家人講起了這條鮁魚的前世今生。
這條鮁魚的確經曆了被退貨的命運,不過不是陳立業,而是他的同事小鄭。
小鄭是西北人,和一青島姑娘談了兩年戀愛,兩個人相處不錯,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原本商量好,年前到女方家,年後帶女方迴西北,等迴來時把小鄭媽媽也帶到青島,雙方父母坐在一起商量結婚的事。
因為小鄭父親很早就去世了,他母親靠著攤煎餅把他養大,所以小鄭就想結婚以後把母親接過來,和他們一起生活。將來幫他們做做家務,帶帶孩子也方便。
他的這一提議遭到了女方的強烈反對,女方直言不與婆婆住在一起。小鄭當下心裏就很不舒服,我總不能娶了媳婦忘了娘吧。不過他還是退了一步,不住一起也行,在他們新房附近給老太太租個房子,這樣既能相互照顧,也不會打擾小兩口的生活。
這樣兩全其美的辦法,卻仍然沒有被接受。女方要求很明確,因為姑娘不會做飯,所以結婚後還是迴家裏吃飯,婚房最好買在姑娘娘家小區。至於以後有了孩子,也有姑娘的媽媽帶,不需要婆婆上手。
言下之意就是讓小鄭媽媽自己在老家,不要過來,不止現在不要過來,最好是永遠不要過來。
這讓小鄭無法接受,他一路拚命讀書,最大的動力就是想讓自己媽過上好日子,想起老太太滿是凍瘡的手,他心裏就堵得難受。最終雙方不歡而散,拎上門的兩條大鮁魚也被退了貨,一條被陳立業扛迴了家,另一條進了他們師父的肚子。
小鄭的故事,落在陳家三個女人的耳朵裏,激起了不一樣的反應。
“這家人真有意思,能接受人家兒子,不接受人家親媽。”陳秀玲年齡小,還沒有接觸過婆媳矛盾,說話帶著一種理想主義的鋒芒。“要是嫌棄人家媽,就別和人家談戀愛,既然談了戀愛,就得接受他的家庭,做出這種夾生事,真給我們女生丟臉。”
陳秀麗在婆媳關係裏吃過虧,她能理解女人不想和婆婆相處的心態,不過,她也同樣不認同小鄭女朋友的做法,把老太太接過來,分開住,這樣既能成全了小鄭盡孝的心思,也能盡可能保全小兩口的二人世界。非要強製不讓人過來,屬實有些過分了。
王萍的思想還停留在過去,她那個年代,基本是婆婆說什麽是什麽,即使有怨言也不敢當麵說,最多迴家抱怨陳大發幾句。她先前一門心思盼著抱孫子,從來沒想過婆媳之間的相處。
這頓飯她吃得有些索然無味,思來想去,王萍告訴陳立業,“我和你爸就呆在黃泥崗,哪也不去,你要是找了對象,不用擔心這個事,我們倆不去討人嫌。”
陳大發連聲附和,“對對對,我們倆就喜歡黃泥崗,給我們天安門都不住。”
原本有些沉悶的氣氛,被陳大發一句話打破了。
“爸,你可真敢想,還敢住天安門。”
陳立業也有些後悔,不該講小鄭的事,讓父母多想,馬上就著陳秀玲的話,講起了自己去北京出差的事。
陳家難得家裏人都聚齊,過一個團圓年,但因為陳立業馬上要去非洲,最快也要兩年才迴來,歡聚裏也帶著一絲離別愁緒,就像躲在暗處的一根刺,時不時地紮一下。
單位體諒這批援建的員工,特地給大夥多放了幾天假,陳立業可以一直呆到正月十五。
在村裏,正月十五比三十有意思,放煙花,扭秧歌,籠篝火。
陳秀麗開著車,帶著陳立業和陳秀玲去隔壁鎮子買煙花,直買到車子裝不下才作罷。
“盡情放吧,到了非洲就沒有了。”陳立業打小就喜歡放煙花,每到過年,他就跑到別人家的院子裏,在一堆點燃過的鞭炮屑裏翻找漏網之魚,再把它們拆開,把裏麵的火藥倒出來,加上撚,做成簡易煙花。
有一次把新衣服燒穿了一個大洞,氣得王萍也不管是不是過年,操起燒火棍打了他幾下。
正月十四開始送燈,陳立業提前在院子裏動了幾個冰燈。
送燈是當地一項特別古老的習俗,具體傳了多久已經不可考。農村的墳地都在山上,並不集中,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去墳前點蠟燭,即送燈。
因為是在野外,山上風又大,蠟燭剛點上就會熄滅,所以外麵都會罩上一個罩子。早些年大家都是自己用水凍,現在瓶子多了,基本為了方便,都會選擇各種各樣的塑料或者玻璃瓶子。
十四,十五,十六,連著三天,陳立業每到晚上都去陳家墳塋地裏送燈。陳大發知道兒子是為著明後兩年迴不來彌補,盡管他腿腳上山不方便,還是由著他了。
陳立業離家那天,王萍包了酸菜餡的餃子,上車餃子下車麵,是習俗。陳立業埋頭吃了很久,久到臉上的淚痕都幹了。
陳秀麗見狀,提議她開車帶著全家人去機場送陳立業。
在車上,王萍慈愛地看著陳立業,淚眼婆娑,“小業啊,咱們盡量還是不找非洲人,小黑孩兒太黑了,我怕天黑了找不著人。”
陳秀麗忍不住笑出了聲,她越來越發現,她媽的腦迴路和正常人不太一樣。
“我的媽呀,還有這麽大的鮁魚。”
陳大發也嘖嘖稱奇,“這不是要成精了?”
“這是青島特產,在青島,女婿上門必須得拎這樣兩條鮁魚,否則不讓進門呢。”
為著這兩條鮁魚,陳立業特地辦了托運。
陳秀玲耳朵尖,抓住他的話柄,“咋地,你吃了閉門羹,所以把鮁魚扛家裏來了。”
陳立業把妹妹湊過來的一張圓臉推迴去,順著她的話說,“是啊,人家沒看上我,連人帶魚都給推了出來。”
陳秀玲慌了,哥哥不是喜歡開玩笑的人,“你逗我呢吧?”
“你猜?”
陳立業留下陳秀玲獨自淩亂,進屋換衣服去了。
吃晚飯的時候,陳立業和家人講起了這條鮁魚的前世今生。
這條鮁魚的確經曆了被退貨的命運,不過不是陳立業,而是他的同事小鄭。
小鄭是西北人,和一青島姑娘談了兩年戀愛,兩個人相處不錯,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原本商量好,年前到女方家,年後帶女方迴西北,等迴來時把小鄭媽媽也帶到青島,雙方父母坐在一起商量結婚的事。
因為小鄭父親很早就去世了,他母親靠著攤煎餅把他養大,所以小鄭就想結婚以後把母親接過來,和他們一起生活。將來幫他們做做家務,帶帶孩子也方便。
他的這一提議遭到了女方的強烈反對,女方直言不與婆婆住在一起。小鄭當下心裏就很不舒服,我總不能娶了媳婦忘了娘吧。不過他還是退了一步,不住一起也行,在他們新房附近給老太太租個房子,這樣既能相互照顧,也不會打擾小兩口的生活。
這樣兩全其美的辦法,卻仍然沒有被接受。女方要求很明確,因為姑娘不會做飯,所以結婚後還是迴家裏吃飯,婚房最好買在姑娘娘家小區。至於以後有了孩子,也有姑娘的媽媽帶,不需要婆婆上手。
言下之意就是讓小鄭媽媽自己在老家,不要過來,不止現在不要過來,最好是永遠不要過來。
這讓小鄭無法接受,他一路拚命讀書,最大的動力就是想讓自己媽過上好日子,想起老太太滿是凍瘡的手,他心裏就堵得難受。最終雙方不歡而散,拎上門的兩條大鮁魚也被退了貨,一條被陳立業扛迴了家,另一條進了他們師父的肚子。
小鄭的故事,落在陳家三個女人的耳朵裏,激起了不一樣的反應。
“這家人真有意思,能接受人家兒子,不接受人家親媽。”陳秀玲年齡小,還沒有接觸過婆媳矛盾,說話帶著一種理想主義的鋒芒。“要是嫌棄人家媽,就別和人家談戀愛,既然談了戀愛,就得接受他的家庭,做出這種夾生事,真給我們女生丟臉。”
陳秀麗在婆媳關係裏吃過虧,她能理解女人不想和婆婆相處的心態,不過,她也同樣不認同小鄭女朋友的做法,把老太太接過來,分開住,這樣既能成全了小鄭盡孝的心思,也能盡可能保全小兩口的二人世界。非要強製不讓人過來,屬實有些過分了。
王萍的思想還停留在過去,她那個年代,基本是婆婆說什麽是什麽,即使有怨言也不敢當麵說,最多迴家抱怨陳大發幾句。她先前一門心思盼著抱孫子,從來沒想過婆媳之間的相處。
這頓飯她吃得有些索然無味,思來想去,王萍告訴陳立業,“我和你爸就呆在黃泥崗,哪也不去,你要是找了對象,不用擔心這個事,我們倆不去討人嫌。”
陳大發連聲附和,“對對對,我們倆就喜歡黃泥崗,給我們天安門都不住。”
原本有些沉悶的氣氛,被陳大發一句話打破了。
“爸,你可真敢想,還敢住天安門。”
陳立業也有些後悔,不該講小鄭的事,讓父母多想,馬上就著陳秀玲的話,講起了自己去北京出差的事。
陳家難得家裏人都聚齊,過一個團圓年,但因為陳立業馬上要去非洲,最快也要兩年才迴來,歡聚裏也帶著一絲離別愁緒,就像躲在暗處的一根刺,時不時地紮一下。
單位體諒這批援建的員工,特地給大夥多放了幾天假,陳立業可以一直呆到正月十五。
在村裏,正月十五比三十有意思,放煙花,扭秧歌,籠篝火。
陳秀麗開著車,帶著陳立業和陳秀玲去隔壁鎮子買煙花,直買到車子裝不下才作罷。
“盡情放吧,到了非洲就沒有了。”陳立業打小就喜歡放煙花,每到過年,他就跑到別人家的院子裏,在一堆點燃過的鞭炮屑裏翻找漏網之魚,再把它們拆開,把裏麵的火藥倒出來,加上撚,做成簡易煙花。
有一次把新衣服燒穿了一個大洞,氣得王萍也不管是不是過年,操起燒火棍打了他幾下。
正月十四開始送燈,陳立業提前在院子裏動了幾個冰燈。
送燈是當地一項特別古老的習俗,具體傳了多久已經不可考。農村的墳地都在山上,並不集中,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去墳前點蠟燭,即送燈。
因為是在野外,山上風又大,蠟燭剛點上就會熄滅,所以外麵都會罩上一個罩子。早些年大家都是自己用水凍,現在瓶子多了,基本為了方便,都會選擇各種各樣的塑料或者玻璃瓶子。
十四,十五,十六,連著三天,陳立業每到晚上都去陳家墳塋地裏送燈。陳大發知道兒子是為著明後兩年迴不來彌補,盡管他腿腳上山不方便,還是由著他了。
陳立業離家那天,王萍包了酸菜餡的餃子,上車餃子下車麵,是習俗。陳立業埋頭吃了很久,久到臉上的淚痕都幹了。
陳秀麗見狀,提議她開車帶著全家人去機場送陳立業。
在車上,王萍慈愛地看著陳立業,淚眼婆娑,“小業啊,咱們盡量還是不找非洲人,小黑孩兒太黑了,我怕天黑了找不著人。”
陳秀麗忍不住笑出了聲,她越來越發現,她媽的腦迴路和正常人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