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命不命的,你才幾歲!”王靜急起來,說話像機關槍一樣,“咱們老師說過,若是中國人當初認命,就沒有今天的新中國,你學習那麽好,這點道理還需要我給你講嗎?”


    陳秀麗痛哭出聲,“我也是沒有辦法呀。”她看向王家一家三口,不是所有人都像王靜一樣有一直支持她的父母。


    滴滴聲由遠及近傳來,是客車到了。


    “你快走吧,別管我了。”陳秀麗推著王靜上車。


    王靜從車門處探出身子,“我去一高中把你的情況和老師說一下,讓你晚幾天報道,你等我的電話。”


    縣高中給了陳秀麗20天的時間,她在家裏日盼夜盼終於等到了王萍的電話,卻是讓她去姥姥家借錢。


    把錢匯走以後,陳秀麗獨自站在太子河畔,流水潺潺,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故事,又似她心中無盡的憂愁。


    陳秀麗最終還是辜負了王靜的好意,家裏的負債,弟弟的殘疾好似不可逾越的鴻溝,阻擋了她求學的路。


    想憑借讀書改變命運的願望,終究還是成了泡影。


    九月底,陳立業終於出院。經過省醫院醫生的不懈治療,陳立業右腳大腳趾和二腳趾得以保全,雖然也留下了殘疾,但是隻要不幹重活,提重物,不影響行走。


    這已經是不幸中的大幸。


    此次意外,讓陳家背負了近5萬元的外債,這差不多是他們家六七年的收入。


    陳大發懶惰不假,但還不至於做出賴賬那等不要臉的事情。從省城迴來不到兩天,恰逢村裏加深水渠,他扛著?頭一大早就去幹活了。


    王萍也一反常態,去了鎮上的工藝品廠領了好些工藝品迴家。陳秀麗把父母的變化看在眼裏,這一陣子積累的壓抑痛苦,總算有所緩解,至少父母還不是那麽無可救藥。


    農村的日子跟著節氣走,待陳秀麗幫著父母把陳家所有的地收完,時間已經跨過十一月份,冬天來了。


    東北冬季漫長,天寒地凍,除了少數如打柴這樣專屬於冬天的活計之外,幾乎所有農活都停止了。人們習慣躲在屋子裏,享受著難得的清閑,俗稱貓冬。


    距離過年還有兩個月,工藝品廠因為提前完成了年度指標,而新的訂單還沒來,老板早早的關門歇業。陳秀麗不想白白浪費大好時光,她早有準備,在立秋以後,央求陳大發去山裏割了很多杏條。


    杏條也叫胡枝子,是一種多年生的灌木。山坡上,山溝裏,雜木林中,到處都是它們的身影。因為枝條柔韌細長,是編筐的好材料。


    筐是東北農村生活的必需品,裝幹糧,盛糧食,挖藥材,趕集,走親戚,樣樣都離不了它。集市上賣筐,大的20塊,小的10塊。


    王萍對此嗤之以鼻,編筐不如粘工藝品容易,也不如它掙錢多。


    “兩三天才能編一個,也不知道能不能賣出去,費這麽大勁兒你圖什麽?”


    “圖掙錢啊,呆著也是呆著,筐編好了放在那裏,有人買就賣了,沒人買也不用搭吃喝,總比坐以待斃的好。”


    陳秀麗手上的動作不停,柔韌細長的杏條在她手中好似有了生命力,一圈一圈地盤旋出筐的輪廓。


    “別給我拽文詞兒,說什麽大道理。”王萍扔下手裏的牛角刀,說話不由得帶了幾分火氣,“我就知道這玩意不值錢,不夠費勁的。”


    陳秀麗停下動作,說出了埋藏已久的心裏話,“你和我爸就是大錢掙不到,小錢不想掙,才把日子過成了這樣。”


    這話戳了王萍的肺管子,她把已經編好的筐底扔到地上,指責陳秀麗,“你有良心沒有?我們沒過好日子是因為生了你們三個,當初生你妹妹的時候超生,把家裏罰得連大門都摘走了。”


    “也就是這兩年才稍微緩過來點,又攤上了你弟弟的事。”王萍說到傷心處,掉起了眼淚。


    “我知道沒去上高中,讓你恨上了我們。可是我們能有什麽辦法,要是砸了我的骨頭能賣錢,把家裏的債還上,我倒寧願一了百了。”


    王萍抹著眼淚迴到了裏屋,陳秀麗歎了口氣,跟在後麵給她道歉。


    “媽,你想多了,我沒那個意思,我也從來沒怨過你們。隻是希望你們能明白積少成多的道理。”


    “別以為隻有你讀過書,有文化,積少成多不假,可也有一個詞叫杯水車薪,就咱家的外債,你編多少筐也還不完。”


    雖然是賭氣的話,但話糙理不糙,指望著家裏現有的條件還債,無異於癡人說夢。


    陳秀麗想到了打工這條路。


    陳家本家裏有個她的小姑姑在市裏的蠟燭廠打工,去年過年迴來的時候,拿迴來了好多各種各樣的蠟燭。有聖誕老人,白雪公主,還有形態各異的小動物,這些蠟燭讓平日裏隻見過普通紅白蠟燭的村裏人開了眼界。


    這個小姑姑叫陳紅,陳秀麗一直叫她紅姑。


    臘月二十,紅姑坐著大客車,帶著兩個大號包裹迴來了。晚上陳秀麗去她家裏找她詢問蠟燭廠的情況。


    “紅姑,你們廠明年還招人嗎?我也想去。”


    紅姑燙著市裏流行的大波浪,穿了一件大紅色的粗線毛衣,像個電視劇裏的摩登女郎。


    “招人呀,我們廠的蠟燭今年簽了日韓的訂單,貨量翻倍。你要是想去,等過了年,和我一起走唄。”


    “紅姑,廠裏供吃供住嗎?一個月能開多少錢?”這是陳秀麗最關心的問題。


    “供吃供住。”說到廠子的待遇,紅姑有幾分得意,“蠟燭廠的活輕鬆不累,工資一個月是600,幹的好有獎金,能開到700,一年下來差不多8000塊錢。”


    紅姑父母坐在一旁,連連點頭稱讚,說紅姑一人掙的錢,比他們全家一年從年頭忙活到年尾還多。


    聽到這裏,陳秀麗原本高漲的熱情有些熄火,她兩個月掙了3000,這樣算下來打工還不如留在家裏刨根。


    “那我想想,也和家裏商量一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秀麗山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霖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霖玥並收藏秀麗山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