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的蘑菇少,在臨上凍之前,陳秀麗加緊收了一批秋耳。紅姑很不情願,“你知道賣一斤山蘑菇抵得上5斤木耳不?”
陳秀麗當然知道,她勸紅姑,“蒼蠅再小也是肉,附加值低咱們就走量,你多開發點客戶,木耳和香菇管夠。”
“行,你是老板,你說了算。”紅姑故意說得陰陽怪氣,以此表達自己的不滿,不過,抱怨歸抱怨,活兒還是照幹。
“你那邊新建廠子,兩頭跑你忙得過來嗎?”
“拉來一個有力的外援,如果光靠我自己肯定不行。”陳秀麗脫下高跟鞋,她剛剛和薑維新去看了一處地方,路走多了,腳掌疼,“加工廠這批木耳加工完,能歇差不多兩個月,趁著這個空擋,我和薑廠長爭取在年前把廠址定了,年後立春以後開始動工。”
紅姑也想入股飲片廠,這幾年加工廠一直在盈利,每年到手的分紅都有不少,飲片廠是個好項目,可惜陳秀麗打從一開始就沒想帶她。
幾次通電話,想問陳秀麗能否追加投資的話都在嘴邊,這次也不例外,紅姑又一次打了退堂鼓,她告訴自己,錦上添花遠遠比不上雪中送炭,廠子建起來到處都需要錢,她必須等到最恰當的那個時機。
晚上剛吃過晚飯,陳秀麗的電話響了,她看著來電人,不自覺皺了皺眉毛。
王萍看她不接電話,隻盯著屏幕發呆,有些奇怪,“怎麽,我在這兒不方便接電話?”
“媽呀,你真是大咧咧的時候,神經比磨盤都粗,想得多的時候,心眼又跟針鼻兒一樣小。”王萍這種自相矛盾常常讓陳秀麗哭笑不得,“沒有不方便的事,就是我沒想好怎麽說。”
陳秀麗沒有相中薑維新選中的廠址,她更傾向於在太平鎮,或者黃泥崗。
薑維新選中的地方在撫溪生物醫藥產業基地裏麵,全稱撫溪生物醫藥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簡稱高新區。為了吸取大批企業入駐,高新區對入駐企業予以稅收,貸款方麵的優惠。
選在這裏建廠,百利而無一害,就是因為這樣,陳秀麗才不願意接薑維新的電話。
在選廠方麵,陳秀麗有兩個私心,一個是她有加工廠,兩者相隔太遠,跑起來太麻煩,她擔心兩兩兼顧不了。另一個私心就是,廠子建在黃泥崗,村裏人就可以去廠裏打工,不用撇家舍業跑到外麵,她不止一次聽見村裏留守女人眼淚汪汪地說起在外打工的丈夫。這幾年也有因為夫妻長期分居,耐不住寂寞,找了別人,最終離婚的情況。
陳秀麗想為黃泥崗做點事。
電話一直在響,陳秀麗感歎,薑維新一把年紀了,脾氣還像個年輕人一樣倔強,果然應了林玉琴私底下喊他的老倔頭。
陳秀麗無奈接起電話,和薑維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薑維新沉默半晌,長歎一聲,“想做點事,不一定非要把廠子建在村裏,你幫村裏修橋鋪路,都行。”
“路前幾年都修完了,再說,這多實在,穩穩當當在家裏上班,而且村裏人工便宜,趕上忙的時候多招點人,閑的時候就少招點,靈活機動。”
“秀麗!”薑維新語氣嚴肅,“你若想做一個企業,就要拿出做企業的標準,不要總按著加工廠那樣的草台班子管理。”
話糙理不糙,陳秀麗承認,長白山珍加工廠的確是草台班子。
“草台班子也沒耽誤掙錢賣貨呀,薑叔。”
雖然在電話裏講這些不那麽方便,但話說到了這裏,擇日不如撞日,薑維新準備給陳秀麗上一課。
“加工廠的成功有兩方麵原因,第一你品控抓得好,產品具有一定的稀缺性;第二,大連的銷售公司是加工廠的門麵,我問你,你的銷售公司管理模式和加工廠一樣嗎?”
陳秀麗不說話了,紅姑的銷售公司采取的完全是現代企業管理模式,每一個員工都簽合同,交社保,甚至還有競業協議。
“我們的飲片廠以後要麵對大型的藥企,藥房,甚至醫院,如果還是加工廠這樣的情況,換成是你,你會願意合作嗎?你和小琴也考察過小的飲片廠,說得好聽是廠子,其實就是小作坊。我相信,這不是你想要做的企業。”
陳秀麗被說的心服口服,她虛心請教,“薑叔,你說的企業管理模式我認同,我也願意在飲片廠實施,可是這和在不在黃泥崗辦廠沒有衝突。”
“的確沒有衝突。”薑維新沒有因為陳秀麗的死心眼不高興,相反他很高興,這些年他見了太多在時代的風口成長起來的企業,有句話說得好,風口的豬都能飛起來。可是真正決定這頭豬飛得多久,多高的是企業的良心,而這點恰恰取決於企業執劍人的人品與底線。
“花無千日紅,人無百日好。”薑維新的聲音裏帶著一絲沉重,“眾口難調,把企業建在家門口,你能保證讓所有人都滿意嗎?如果不能,村裏老頭老太太上門,圍著你家,或者廠子不走,你能應付得來嗎?”
陳秀麗沉默了,她想起加工廠成立之初,陳家的親戚,想方設法要來廠裏上班,當時她很果斷地拒絕了。這看似不相幹的兩件事,其實本質是一樣的,隻是自己沒看破,幸好還有薑維新為她把關。
“薑叔,你當年有後悔過嗎?”
薑維新的笑聲透過聽筒,傳到陳秀麗耳朵裏,“沒有後悔,隻不過家裏被人砸玻璃,澆大糞的時候,難免心寒。”
廠址就這樣定下來了,陳秀麗開著車又跑了一趟,從黃泥崗上高速,單程1個小時,不心疼過路費,也還能接受。
第一場清雪飄過,村裏又開了一次村民大會,主要商量種植龍膽草的事情,陳秀麗在會上和村裏承諾,會收購黃泥崗種植的龍膽草。有了銷路,村民種植熱情被點燃,幾乎家家都報了名。
又因為村裏沒有技術人員,劉德水提議由村委會出麵,邀請陳曉明來做技術指導,付給他一定報酬。陳秀麗見大家熱情高漲,私底下找劉德水商量,在村委會空出一間辦公室,由她出錢,給村裏購買一批種養殖技術相關書籍,成立閱讀角。
劉德水高興的胡子都翹了起來,合不攏嘴。
陳秀麗當然知道,她勸紅姑,“蒼蠅再小也是肉,附加值低咱們就走量,你多開發點客戶,木耳和香菇管夠。”
“行,你是老板,你說了算。”紅姑故意說得陰陽怪氣,以此表達自己的不滿,不過,抱怨歸抱怨,活兒還是照幹。
“你那邊新建廠子,兩頭跑你忙得過來嗎?”
“拉來一個有力的外援,如果光靠我自己肯定不行。”陳秀麗脫下高跟鞋,她剛剛和薑維新去看了一處地方,路走多了,腳掌疼,“加工廠這批木耳加工完,能歇差不多兩個月,趁著這個空擋,我和薑廠長爭取在年前把廠址定了,年後立春以後開始動工。”
紅姑也想入股飲片廠,這幾年加工廠一直在盈利,每年到手的分紅都有不少,飲片廠是個好項目,可惜陳秀麗打從一開始就沒想帶她。
幾次通電話,想問陳秀麗能否追加投資的話都在嘴邊,這次也不例外,紅姑又一次打了退堂鼓,她告訴自己,錦上添花遠遠比不上雪中送炭,廠子建起來到處都需要錢,她必須等到最恰當的那個時機。
晚上剛吃過晚飯,陳秀麗的電話響了,她看著來電人,不自覺皺了皺眉毛。
王萍看她不接電話,隻盯著屏幕發呆,有些奇怪,“怎麽,我在這兒不方便接電話?”
“媽呀,你真是大咧咧的時候,神經比磨盤都粗,想得多的時候,心眼又跟針鼻兒一樣小。”王萍這種自相矛盾常常讓陳秀麗哭笑不得,“沒有不方便的事,就是我沒想好怎麽說。”
陳秀麗沒有相中薑維新選中的廠址,她更傾向於在太平鎮,或者黃泥崗。
薑維新選中的地方在撫溪生物醫藥產業基地裏麵,全稱撫溪生物醫藥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簡稱高新區。為了吸取大批企業入駐,高新區對入駐企業予以稅收,貸款方麵的優惠。
選在這裏建廠,百利而無一害,就是因為這樣,陳秀麗才不願意接薑維新的電話。
在選廠方麵,陳秀麗有兩個私心,一個是她有加工廠,兩者相隔太遠,跑起來太麻煩,她擔心兩兩兼顧不了。另一個私心就是,廠子建在黃泥崗,村裏人就可以去廠裏打工,不用撇家舍業跑到外麵,她不止一次聽見村裏留守女人眼淚汪汪地說起在外打工的丈夫。這幾年也有因為夫妻長期分居,耐不住寂寞,找了別人,最終離婚的情況。
陳秀麗想為黃泥崗做點事。
電話一直在響,陳秀麗感歎,薑維新一把年紀了,脾氣還像個年輕人一樣倔強,果然應了林玉琴私底下喊他的老倔頭。
陳秀麗無奈接起電話,和薑維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薑維新沉默半晌,長歎一聲,“想做點事,不一定非要把廠子建在村裏,你幫村裏修橋鋪路,都行。”
“路前幾年都修完了,再說,這多實在,穩穩當當在家裏上班,而且村裏人工便宜,趕上忙的時候多招點人,閑的時候就少招點,靈活機動。”
“秀麗!”薑維新語氣嚴肅,“你若想做一個企業,就要拿出做企業的標準,不要總按著加工廠那樣的草台班子管理。”
話糙理不糙,陳秀麗承認,長白山珍加工廠的確是草台班子。
“草台班子也沒耽誤掙錢賣貨呀,薑叔。”
雖然在電話裏講這些不那麽方便,但話說到了這裏,擇日不如撞日,薑維新準備給陳秀麗上一課。
“加工廠的成功有兩方麵原因,第一你品控抓得好,產品具有一定的稀缺性;第二,大連的銷售公司是加工廠的門麵,我問你,你的銷售公司管理模式和加工廠一樣嗎?”
陳秀麗不說話了,紅姑的銷售公司采取的完全是現代企業管理模式,每一個員工都簽合同,交社保,甚至還有競業協議。
“我們的飲片廠以後要麵對大型的藥企,藥房,甚至醫院,如果還是加工廠這樣的情況,換成是你,你會願意合作嗎?你和小琴也考察過小的飲片廠,說得好聽是廠子,其實就是小作坊。我相信,這不是你想要做的企業。”
陳秀麗被說的心服口服,她虛心請教,“薑叔,你說的企業管理模式我認同,我也願意在飲片廠實施,可是這和在不在黃泥崗辦廠沒有衝突。”
“的確沒有衝突。”薑維新沒有因為陳秀麗的死心眼不高興,相反他很高興,這些年他見了太多在時代的風口成長起來的企業,有句話說得好,風口的豬都能飛起來。可是真正決定這頭豬飛得多久,多高的是企業的良心,而這點恰恰取決於企業執劍人的人品與底線。
“花無千日紅,人無百日好。”薑維新的聲音裏帶著一絲沉重,“眾口難調,把企業建在家門口,你能保證讓所有人都滿意嗎?如果不能,村裏老頭老太太上門,圍著你家,或者廠子不走,你能應付得來嗎?”
陳秀麗沉默了,她想起加工廠成立之初,陳家的親戚,想方設法要來廠裏上班,當時她很果斷地拒絕了。這看似不相幹的兩件事,其實本質是一樣的,隻是自己沒看破,幸好還有薑維新為她把關。
“薑叔,你當年有後悔過嗎?”
薑維新的笑聲透過聽筒,傳到陳秀麗耳朵裏,“沒有後悔,隻不過家裏被人砸玻璃,澆大糞的時候,難免心寒。”
廠址就這樣定下來了,陳秀麗開著車又跑了一趟,從黃泥崗上高速,單程1個小時,不心疼過路費,也還能接受。
第一場清雪飄過,村裏又開了一次村民大會,主要商量種植龍膽草的事情,陳秀麗在會上和村裏承諾,會收購黃泥崗種植的龍膽草。有了銷路,村民種植熱情被點燃,幾乎家家都報了名。
又因為村裏沒有技術人員,劉德水提議由村委會出麵,邀請陳曉明來做技術指導,付給他一定報酬。陳秀麗見大家熱情高漲,私底下找劉德水商量,在村委會空出一間辦公室,由她出錢,給村裏購買一批種養殖技術相關書籍,成立閱讀角。
劉德水高興的胡子都翹了起來,合不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