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金美淑和她的丈夫譚寶林帶著孩子小寶上門拜年。自從上次陳秀麗替老譚太太去派出所,她和譚家正式走動起來。譚家是外來戶,他們本沒有實際的親屬關係,金美淑比陳秀麗小兩個月,就認了陳秀麗當姐姐,平日裏做了好吃好喝少不得送來一份,陳秀麗家裏的活兒,譚寶林也沒少幫忙。


    “年後還出去打工嗎?”陳秀麗問譚寶林。


    “還是得去。”譚寶林露出幾分無奈,“家裏沒別的營生,孩子一天天大了,也不能年吃年用,手裏總得攢點。”


    “如果不想離家,就得幹點特產養殖或種植。”陳秀麗給他建議,“養殖成本高,種植能少一些,考慮種點香菇呢?”


    譚寶林先前也做了些功課,“香菇這兩年還挺掙錢,不過一次也要投入差不多兩萬,我聽說也有種失敗的,出不來菇,我就有點害怕,家裏現在還欠著外債呢。”


    陳秀麗在培訓班學過怎麽種香菇,不過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她能提供技術支持,卻不敢打包票。最後她建議譚寶林種點椴樹木耳。


    譚寶林是個大喇叭,從陳秀麗家迴去,不到半日,有好幾個人上門問陳秀麗關於椴樹木耳種植的問題。陳秀麗趁著去劉書記家拜年的功夫,把這事和他提了,書記讓她準備準備,過了初七在村部給大夥兒係統講講椴樹木耳的種植。


    從書記家出來剛好路過周家,周博文給的1000塊錢一直揣在陳秀麗的兜裏,既然都走到這裏,她把心一橫,擇日不如撞日。


    周家的院子還和往日一樣幹淨整潔,不知什麽時候加蓋的門鬥裏,兩盆君子蘭開得正豔,最裏麵擺著一把躺椅,上麵放著墊子和一張毛毯,躺椅旁邊還有一方小小的書架,上麵橫七豎八塞著不少書,看樣子是時常有人在此處曬太陽,看書。


    陳秀麗嘴角牽出一抹冷笑,無需進入家門,隻在門口一瞥就能看出周家迥異於普通莊稼人的故作清高,可惜,心是黑的,再有文化也讓人不齒。


    陳秀麗停住腳步,下定決心,任他家條件再好,絕不再踏上他家的房門。


    “嫂子?”身後響起周博文的聲音,裏麵難掩欣喜。


    陳秀麗迴過身,從兜裏掏出錢,一把塞到周博文手中,再沒出口一個字,扭頭離開。


    齊鳳英冷冷地看著陳秀麗的動作,想上前理論,被周炳仁拉住,最後眼睜睜看著她窈窕的背影消失在拐角。


    種椴樹木耳,投入小,產出時間長,而且不需要太費心管理,講課那天,看熱鬧的,真心想種的,男男女女坐滿一屋子。


    一堂課下來,除了譚寶林,還有七八戶人家要一起種。


    大青山上有很多椴樹,不過,退耕還林政策執行後,山上的樹不允許隨意砍伐。種椴樹耳是政府支持的致富項目,可以享受特殊優待。


    譚寶林和其他村民,帶著村裏開的介紹信去森林派出所申請了一張砍伐證明。


    不到兩天,他們準備好木料。


    作為技術員,這是陳秀麗第一次真刀真槍地上陣,她提起十二分精神,菌種怎麽消毒,椴樹怎麽打洞,怎麽裝菌種,種上了怎麽用黃泥封口,全程跟進。


    若幹天後,直到封上黃泥的洞口長出密密麻麻的小芽,陳秀麗一直懸著的心才徹底放下來。


    因為是第一次種,大家都沒貪多,譚寶林種了3個立方,平鋪下來剛好占譚家半個園子。種椴樹耳最大的好處是易於管理,平時放在園子裏搭的架子上,風吹雨打都不怕,若是碰上十天半月不下雨,以免菌絲幹死,需要人工澆些水。


    和那種用木屑種出來的木耳相比,椴樹耳口感好,營養價值高,在市麵比普通木耳貴一半左右。


    六月過後,雨水一天天地多起來,這七八戶種木耳的人家開始第一次采摘。這是春耳,質量比秋耳稍遜,但遠高於夏耳。


    夏天雨水勤,木耳生長太快,來不及增加厚度就開始腐爛,所以夏耳賣不上價,大多留著自己吃。


    木耳的事情告一段落,陳秀麗開始準備去藥園考察的事。陳曉明家在桓清縣,秀麗來到這裏才知道,桓清和新圖,地貌物產相差無幾,但前者發展比後者強了不是一點半點。


    在桓清縣,不僅有相對成熟的藥材園,山野菜種植也小有規模,這些平時隻有春天才能吃到的時令山珍,通過反季節的大棚,能在春節前後賣出高價。


    桓霞藥園,是陳曉明為自家藥園新改的名字,有兩層意思,一是響應國家退耕還林的號召,二是因為他媳婦叫韓霞。陳曉明包了兩座山,藥園就隱藏在綿延的山脈之中。


    “五味子,細辛,黃芪,三枝九葉草這些常見的藥材都有種,生存條件和環境與野生的無異。”陳曉明指引著秀麗穿梭在藥材床之間。


    “這些都是買的種子?”陳秀麗有些詫異,她曾經向農科站打聽過,很多藥材都沒有種子賣。


    “是種出來的,不過種子買不到,都是我自己上山采,也收過一些,我研究種藥材有十來年了,你看見這些,算是我一年年攢出來的。”


    陳秀麗有些佩服陳曉明,種植是個苦差事,她自己摸索了幾年也沒摸出來門道,人家已經堅持了這麽久。


    “我家我爸以前是赤腳醫生。”陳曉明和陳秀麗講訴自己種植藥材的初衷,“家裏從小藥材就沒斷過,耳濡目染吧,我喜歡藥材,就是聞著味兒都覺得舒服,農民嘛,隻有土地可以利用。”


    “去年藥材行市不好,你也受到影響了吧?”


    “可不是,”陳曉明豁達笑著,“剛剛種出點成果,就趕上跌價,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提起來。現在也沒什麽人收,今年的搞不好就砸手裏了。”


    “你的藥材沒有固定銷路?”陳秀麗不相信,陳曉明種植多年,手裏肯定有不少收藥材的二道販子。


    “沒有。”說到這個,陳曉明歎了一口氣,農民賣點東西是真難,以前量少,過路的藥材販子隨隨便便就收走了,現在眼看著量起來了,價格卻跌了。他知道陳秀麗幹的就是買進賣出的營生,所以才一力勸她過來,在陳曉明看來,能幹買賣的,肯定有銷路,認識人多,怎麽都比他坐在家裏兩眼一抹黑來得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秀麗山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霖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霖玥並收藏秀麗山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