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樂有一個不可對人言的秘密,帶她上山的接引道人至今都隻是認為遇到雅樂是天賜良才、偶遇仙緣。山上一眾仙師,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在意的也隻是她能否為宗門光耀門楣,沒有想過還有其他的隱情,這些因素也為雅樂的自我認知創造了條件。
在遠古時期,有一個族群,古老而認知樸素。他們認為樹木、石頭、河流、山川皆有其神蘊,尤其是茂密的森林和廣博的大海,更是諸神集居之地,在山海之中尋求神靈就是他們的追求,後來他們自稱“神隱”一族,也有叫他們神道一族的。
被他們唿喚聯係的神靈,他們往往會采取就地建造供奉的場所,以找到的日期的來年作為神靈祭祀的時間,這就是最早的神社祭壇了。
“神隱”一族中,除了尋找神靈之外,最主要的事情除了維持神社祭壇的日常運作外,就是主持祭典。祭典的主導人為女性“神隱”巫師,她以獨有的形式喚醒神靈,強化一方天地的氣運,最終反哺自身,強大種族。
遠古時期,各種神社祭壇的數目眾多,遍布各地,但彼此規模相差甚遠,以神蘊的多寡來區分。若是稀少,簡單如幾塊石頭也可以是一座神社祭壇。
這些神社祭壇中,最著名的當屬開天神宮,這裏供奉的是盤古,也就是創世神,一切的開端。
再後來,諸神黃昏,各族興起,曆史長湖淹沒了很多燦爛和汙穢。隨著後來者的逐漸強大,“神隱”一族所樹立的神壇被一一打破,“神隱”一族逐漸式微,在不停地維護舊神,追逐新神中,在大浪淘沙中最終沒落。
雅樂的其實真名不叫雅樂,雅樂是她前世祭祀巫女的一種身份,相當於官員體係當中的其中一個官名。她的真名早已遺忘在光陰長河,在她的靈魂印記裏,她隻記得怎樣成為“神隱”一族當中雅樂祭祀巫女的方法,其他的已經記不起來。她不知道還有沒有其他的族人,曾經的神社祭壇還留有幾處,“神隱”一族還留著什麽,她也一概不知。
不同的起點導致的人生自會不同。
雅樂這個名字是娘胎裏帶來的,據說是母親夢中所得。雅樂生來特別,從出娘胎那裏開始,生來不哭,難產三天一出生睜著雙眼就嚇壞了穩婆,被外人視為妖孽。慶幸早年間雅樂就被山人看中,出生便被收養山中。
民間疾苦,女嬰不值錢,何況是別人口口聲聲說的妖孽,些許錢財就可讓父母拋棄剛生下的孩子。
女嬰成長時期,陪伴她的沒有父母溫情,沒有甘甜乳汁,沒有父親保護下的手腳並用,也沒有母親親切地唿喚和耐心地養育,沒有牙牙學語,沒有蹣跚學步。
幼年時期,雅樂的成長環境是在陣法中度過,開悟也是通過山上神通傳神,直到3歲,雅樂自行突破法陣,被山門驚為天人。
雅樂所在的山門乃是女子修行場所,雖不善攻伐之術,但善靈草陪護,濟世救人,故而門風和諧,山上山下求者甚眾。
據傳此山門祖師乃得天所授,雲遊四方後,在此處安下心來,用了大法力移山填海後,傳授藥石之法便不告而別,故而祖師堂最高處隻有一個排位,無掛像,無名諱。
山門名叫“濟世堂”,據說是山門祖師所取,若不是身處山巔,往來具是風流神仙人物,保不齊會被人誤認為是沽名釣譽的老藥鋪子。
在宣武國地界以及周邊,無論修哪道源法,對於一個全是女修的“濟世堂”,起碼保留三分善意,常言說得好嘛,“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
全是女修的“濟世堂”除了救死扶傷,最讓其他人羨慕的就是養顏有術了,這類術法藥丸,山上山下讓那些女子搶得頭破血流。再者說了,這全是女修的仙山,簡直就是尋找仙侶的最佳地點,一身本領不要好好施展一番,修個石頭啊?!
濟世堂的長老往往也有說不出的苦楚,山門因祖製,常年山上山下人跡絡繹不絕,求醫問藥者多不勝數,勢必會牽扯不少門下弟子的精力。閑暇之餘,總有同道中人用手談一局、品茗一番、賞鑒玩物等諸多手段訪友,堂中弟子容易分心,大多修行如負重逆行,成效大打折扣。
修行中人,行的是逆天而行的路,幸而叩開山門,應該一心向道,問的是“可得長生嗎”,山巔修士所追求的應該是大自在。
看著山腳下周邊自然形成的商鋪酒樓,飯館茶樓,長老們如何不惆悵;再看看山上各處宅院,簡直座無虛席,長老們自處其中,怎能脫身。
濟世堂雖不能說日日人聲鼎沸,但是和別的宗門清修雅然的門風絕對是格格不入,算是山上山下人盡皆知的一處奇景。
濟世堂多年來受凡人愛戴,道友們雖口中調侃,不過是礙於臉麵好心提醒而已,倒不至於此恥與之為伍。
後來老堂主仙逝,新任堂主一心修道不問世俗,一段時間裏,長老們頗感欣慰,時不時的在一起閑聊,還說新堂主中興之像漸顯。
無奈好景不長,一心苦修的新任堂主,突然就變了模樣,從剛開始的放手不管,漸漸名正言順的插手宗門各項事務,甚至還把堂中掌律長老拉著一番麵授機宜,二人一拍即合。
從此以後,濟世堂山門大開,大打懸壺濟世之名,再將堂中弟子分門別類用於培養各類靈藥,與山上接引道人、世人商戶談起商賈買賣,到現在成了一景,光是門票收入,已是讓人普通人家咂舌。
長老們倒也不是沒有苦苦哀求,奈何堂中律法早已界定,濟世堂若是堂主和掌律長老均點頭,其他人的意見也就可有可無了。
若不是每年的分潤實在豐厚,誰能舍下這般臉皮,這是修的什麽仙!
雅樂的到來,算是長老們最強的一劑強心針。雅樂由於開悟極早,修行過慧,是人們眼中的天才,山中雖不記錄此事,但在各位長老的心中,默默把她放在了首位。
雅樂修行順遂,常人眼中的關隘、瓶頸,仿佛就不存在一樣,修行就如行走一般簡單。按照雅樂的輩分來說,她上山的引路人不過是山中外係五代弟子,按理說雅樂就是外係六代弟子。
濟世堂的修行以十年為期,若是到期還不能築基,便有兩條路可選,要麽在外門服務,反正現在的山門與商賈過從甚密,小心一點,榮華一世還是不難。要麽由山門推薦給其他仙宗,此等例子不是個例,既然是能讓引道人看中,多多少少都具備修行的資質,隻是心性或是心法與本門不合罷了,換一個山頭,說不定能有新的變化也未可知。隻有實在冥頑不靈的弟子,才會放歸山林,任她們迴家也好,嫁娶也罷。
從來修行,均不是一個人,一部秘籍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師徒父子,雙向選擇,良才難覓,自然人人追求,但是有些時候,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適的。
自古天道無常,無一定論。
雅樂過山門,三年不到早早築基,若不是一直壓著她的境界,擔心築基不穩,她的成就恐怕還不止於此。雅樂除了無與倫比的修行天賦,其不為外物所動性格和宗門裏別的弟子格格不入。在雅樂眼中,好似除了修行,再無其他事能讓她分心片刻。好在山門中人都認為,天選之人異於常人,清冷一點不是缺點,所以大家均高看她一眼。隻有雅樂自知,她不是毫無感知性情冷淡,而是喜怒哀樂各種情緒均無法一一自由展現,她的冰冷不是偽裝,是實實在在的麵無表情,性格的不完整。
在遠古時期,有一個族群,古老而認知樸素。他們認為樹木、石頭、河流、山川皆有其神蘊,尤其是茂密的森林和廣博的大海,更是諸神集居之地,在山海之中尋求神靈就是他們的追求,後來他們自稱“神隱”一族,也有叫他們神道一族的。
被他們唿喚聯係的神靈,他們往往會采取就地建造供奉的場所,以找到的日期的來年作為神靈祭祀的時間,這就是最早的神社祭壇了。
“神隱”一族中,除了尋找神靈之外,最主要的事情除了維持神社祭壇的日常運作外,就是主持祭典。祭典的主導人為女性“神隱”巫師,她以獨有的形式喚醒神靈,強化一方天地的氣運,最終反哺自身,強大種族。
遠古時期,各種神社祭壇的數目眾多,遍布各地,但彼此規模相差甚遠,以神蘊的多寡來區分。若是稀少,簡單如幾塊石頭也可以是一座神社祭壇。
這些神社祭壇中,最著名的當屬開天神宮,這裏供奉的是盤古,也就是創世神,一切的開端。
再後來,諸神黃昏,各族興起,曆史長湖淹沒了很多燦爛和汙穢。隨著後來者的逐漸強大,“神隱”一族所樹立的神壇被一一打破,“神隱”一族逐漸式微,在不停地維護舊神,追逐新神中,在大浪淘沙中最終沒落。
雅樂的其實真名不叫雅樂,雅樂是她前世祭祀巫女的一種身份,相當於官員體係當中的其中一個官名。她的真名早已遺忘在光陰長河,在她的靈魂印記裏,她隻記得怎樣成為“神隱”一族當中雅樂祭祀巫女的方法,其他的已經記不起來。她不知道還有沒有其他的族人,曾經的神社祭壇還留有幾處,“神隱”一族還留著什麽,她也一概不知。
不同的起點導致的人生自會不同。
雅樂這個名字是娘胎裏帶來的,據說是母親夢中所得。雅樂生來特別,從出娘胎那裏開始,生來不哭,難產三天一出生睜著雙眼就嚇壞了穩婆,被外人視為妖孽。慶幸早年間雅樂就被山人看中,出生便被收養山中。
民間疾苦,女嬰不值錢,何況是別人口口聲聲說的妖孽,些許錢財就可讓父母拋棄剛生下的孩子。
女嬰成長時期,陪伴她的沒有父母溫情,沒有甘甜乳汁,沒有父親保護下的手腳並用,也沒有母親親切地唿喚和耐心地養育,沒有牙牙學語,沒有蹣跚學步。
幼年時期,雅樂的成長環境是在陣法中度過,開悟也是通過山上神通傳神,直到3歲,雅樂自行突破法陣,被山門驚為天人。
雅樂所在的山門乃是女子修行場所,雖不善攻伐之術,但善靈草陪護,濟世救人,故而門風和諧,山上山下求者甚眾。
據傳此山門祖師乃得天所授,雲遊四方後,在此處安下心來,用了大法力移山填海後,傳授藥石之法便不告而別,故而祖師堂最高處隻有一個排位,無掛像,無名諱。
山門名叫“濟世堂”,據說是山門祖師所取,若不是身處山巔,往來具是風流神仙人物,保不齊會被人誤認為是沽名釣譽的老藥鋪子。
在宣武國地界以及周邊,無論修哪道源法,對於一個全是女修的“濟世堂”,起碼保留三分善意,常言說得好嘛,“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
全是女修的“濟世堂”除了救死扶傷,最讓其他人羨慕的就是養顏有術了,這類術法藥丸,山上山下讓那些女子搶得頭破血流。再者說了,這全是女修的仙山,簡直就是尋找仙侶的最佳地點,一身本領不要好好施展一番,修個石頭啊?!
濟世堂的長老往往也有說不出的苦楚,山門因祖製,常年山上山下人跡絡繹不絕,求醫問藥者多不勝數,勢必會牽扯不少門下弟子的精力。閑暇之餘,總有同道中人用手談一局、品茗一番、賞鑒玩物等諸多手段訪友,堂中弟子容易分心,大多修行如負重逆行,成效大打折扣。
修行中人,行的是逆天而行的路,幸而叩開山門,應該一心向道,問的是“可得長生嗎”,山巔修士所追求的應該是大自在。
看著山腳下周邊自然形成的商鋪酒樓,飯館茶樓,長老們如何不惆悵;再看看山上各處宅院,簡直座無虛席,長老們自處其中,怎能脫身。
濟世堂雖不能說日日人聲鼎沸,但是和別的宗門清修雅然的門風絕對是格格不入,算是山上山下人盡皆知的一處奇景。
濟世堂多年來受凡人愛戴,道友們雖口中調侃,不過是礙於臉麵好心提醒而已,倒不至於此恥與之為伍。
後來老堂主仙逝,新任堂主一心修道不問世俗,一段時間裏,長老們頗感欣慰,時不時的在一起閑聊,還說新堂主中興之像漸顯。
無奈好景不長,一心苦修的新任堂主,突然就變了模樣,從剛開始的放手不管,漸漸名正言順的插手宗門各項事務,甚至還把堂中掌律長老拉著一番麵授機宜,二人一拍即合。
從此以後,濟世堂山門大開,大打懸壺濟世之名,再將堂中弟子分門別類用於培養各類靈藥,與山上接引道人、世人商戶談起商賈買賣,到現在成了一景,光是門票收入,已是讓人普通人家咂舌。
長老們倒也不是沒有苦苦哀求,奈何堂中律法早已界定,濟世堂若是堂主和掌律長老均點頭,其他人的意見也就可有可無了。
若不是每年的分潤實在豐厚,誰能舍下這般臉皮,這是修的什麽仙!
雅樂的到來,算是長老們最強的一劑強心針。雅樂由於開悟極早,修行過慧,是人們眼中的天才,山中雖不記錄此事,但在各位長老的心中,默默把她放在了首位。
雅樂修行順遂,常人眼中的關隘、瓶頸,仿佛就不存在一樣,修行就如行走一般簡單。按照雅樂的輩分來說,她上山的引路人不過是山中外係五代弟子,按理說雅樂就是外係六代弟子。
濟世堂的修行以十年為期,若是到期還不能築基,便有兩條路可選,要麽在外門服務,反正現在的山門與商賈過從甚密,小心一點,榮華一世還是不難。要麽由山門推薦給其他仙宗,此等例子不是個例,既然是能讓引道人看中,多多少少都具備修行的資質,隻是心性或是心法與本門不合罷了,換一個山頭,說不定能有新的變化也未可知。隻有實在冥頑不靈的弟子,才會放歸山林,任她們迴家也好,嫁娶也罷。
從來修行,均不是一個人,一部秘籍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師徒父子,雙向選擇,良才難覓,自然人人追求,但是有些時候,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適的。
自古天道無常,無一定論。
雅樂過山門,三年不到早早築基,若不是一直壓著她的境界,擔心築基不穩,她的成就恐怕還不止於此。雅樂除了無與倫比的修行天賦,其不為外物所動性格和宗門裏別的弟子格格不入。在雅樂眼中,好似除了修行,再無其他事能讓她分心片刻。好在山門中人都認為,天選之人異於常人,清冷一點不是缺點,所以大家均高看她一眼。隻有雅樂自知,她不是毫無感知性情冷淡,而是喜怒哀樂各種情緒均無法一一自由展現,她的冰冷不是偽裝,是實實在在的麵無表情,性格的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