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稻香村


    道家三清天下,一處山水禁製的獨峰之上,周遭一派畫像,風景秀麗,山水相依,聲紋靜謐。


    在山腳下有一座柳園,不遠處緩緩走來一頭水牛,有一牧童手拿一根樹枝,口中嘿哈,手舞樹枝作劍招不停。快到柳園門前,空中無形波紋一閃,像泡沫一般隔斷內外,牧童騎牛緩緩消失天地間,好生神奇。


    若是旁人看來,一定大驚失色,讚為奇觀。牧童及水牛倒是自得其樂,緩緩走進一片草地。


    這時,牧童用樹枝拍打牛角,口中大喝一聲:“臥!”水牛聽聲便停下腳步,緩緩跪倒,牧童順勢滾下,手腳麻利地把牛拴在樹旁,繩兒長長,一旁青草幽幽。牧童丟掉樹枝,拍拍身上的浮土草葉,再把褲腿和袖子放下,認真把衣褲抹平,再用準備好的草繩係好衣褲,仔細打量一番,這才抬起頭來。牧童看著年紀不大,從身高上打量,約莫十二三歲的樣子,模樣精明,有著農家孩子的健康膚色和被生活打磨的老繭。


    牧童看了看柳園的大門,雙手握拳深吸了一口氣,便抬步向前,走到門前,不禁心裏打鼓,平時使不完的力氣竟然控製不住手腳發抖。


    仿佛風聲迎客,房門隨風而開,視野延伸,園內早有一老嬤嬤站立,笑容慈祥。


    牧童看見老人,便心下一寬,趕緊深居了一躬,便緊緊抓住褲管,臉色通紅,不敢抬起頭來,緊張得汗水順著臉龐滴下,便是什麽話都說不出口了。


    “小猴兒,過來”。


    牧童聽聲便抬起頭來,看到老嬤嬤麵容慈祥伸出右手,手掌不停的劃拉,手腕上的紅繩鮮豔。


    ——


    牧童乃是山下稻香村的一個頑童,雖是農戶人家,衣食能得周全,雖然是看天吃飯,但是上蒼一直恩澤,因家中隻有這麽一根獨苗,難免少於責怪;這家人往上數幾代均是農戶,也沒什麽長臉麵的親戚,沒有眼界也不會講理,一個疏忽,自家兒子便成了人人口中的太保兒——窮人出“貴”兒。


    小小年紀偷雞摸狗倒是沒有,主要是不敢。小地方雞狗均是大物件,別說是小兒,就算是成人,做了這樁壞事,被抓住了,除了賠償,一頓老拳泥腳下來,打掉半條命亦是正常。在這兒,偷東西和偷人同罪,打死人是不償命的,村老都不會庇護。


    但是這牧童也不是什麽好兒童,三天兩頭盡是惹事,泥巴、蒼蠅、癩蛤蟆,哪家沒有被光顧過;上牆揭瓦、下床尿尿真真是習以為常,說起來作惡不大,就是惡心人。農戶家裏沒有什麽大道理,棍棒和大罵,最後再來點母親委屈的哭泣,基本也就是教化了。


    這家人還是舍不得這心頭肉,往往雷聲大雨點小,棍棒高高舉起,輕輕落下,牧童也是配合得親密無間,喊聲直通雲霄,提上褲子就能鬼臉連連,好似過家家一般;父親這時往往無奈,便看向孩子的媽,這時孩童便耐著性子皺著眉聽著母親一遍遍的絮叨,比如說:一個娃娃要聽話,不聽話要被壞人抓去賣;你怎麽就是不聽話,老是惹你爹媽生氣;你這樣子爹媽臉上都沒臉麵見人,你爺,你爸好不容易累一身汗攢點家當,沒過夜就要賠給人家,就是因為你不聽話。


    孩童哪裏聽得進去,隻是感覺做錯事了總得有這麽一遭,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他爺爺也是個沒辦法的,總在這時含著草根長歎一聲氣。


    牧童的變化還得從前幾天說起。牧童貪玩,放牛從不按長輩的規定,從來都是我行我素,好在牛兒每次都能吃飽,家裏說了幾次也就不管了。


    某天一個大早,放牛娃牽上溫順的水牛,半摸半爬地走向家對麵最高的山上。放牛娃這一路好走,徑直走向祖輩老人口口相傳禁絕的天外山。


    行至山腳下,發現就一個竹篾泥巴柵欄圍住登山的路。竹篾老舊,牧童和水牛輕鬆壓過,小孩心中興奮不已,感覺是做到了老輩人都做不到的事,這才叫勇敢。


    一個恍惚,孩童感覺到不對勁了,牛還在不停的走,他坐在牛背上,看得真真的,周邊的樹木就沒動啊。


    眼前一晃,一個老嬤嬤直著腰抬著頭,驚訝地看著他,然後再看了一眼牛身後的禁製,仿佛得到了什麽啟示一般,臉上綻放出了慈祥的笑容。


    老嬤嬤從懷裏掏出一個熱氣騰騰的白麵饅頭,笑容可掬的遞給牧童,口中說著:“你是哪家的小猴兒,膽子恁大,不怕老虎吃了你呀。”


    牧童原本戰戰兢兢地呆在牛背上,仿佛離開了寬大溫暖的牛背就會站不住。聞著不遠處散發著香味的饅頭,一大早起來還沒有半點吃食的肚皮開始鼓動,牧童就突然忘記了驚恐,一拍老牛的腦袋,老牛順從的跪下身來。小孩收腳一跳,蹦到老人麵前,一個閃身,迅速從老人手裏拿走饅頭,老人滿眼含笑。


    牧童轉過身來,狠狠咬了一口饅頭,本來想迴頭看看老人的反應,動作沒做完,就被滿嘴滿鼻的香味沁滿。看著孩童的表現,老嬤嬤暗暗點頭,心說不愧是應運解封之人,雖像中藥一樣隻是藥引子,但也是得天獨厚了,不枉我枯守多年,算是老天對我的厚待了。


    老嬤嬤收拾心情,從後背拿出一本書來,“小猴兒,可願意隨我上山讀書,山中虎豹財狼多,靈智卻無,皆因無書無教化”。


    小孩十分不解,迴想起爺爺說過讀書人搖頭晃腦身穿錦衣華服靠嘴巴吃飯,很是讓人羨慕,若不是家貧,定是要找位先生為自家孫兒開蒙的;但孩童自知,自己屁股和板凳天生有仇,坐不住的。


    小孩便搖搖頭,看老嬤嬤笑容不減,心有靈犀一般脫口而出,“能不能不靠這些也能吃上白麵饅頭,我不想一直放牛,長大了種地”。


    老嬤嬤笑著點點頭,“可願意吃上一些苦口,汗水血水和著本事一起流一起漲,萬事可用拳頭說話,以力壓人亦服人,吃飯穿衣全在自己手中”。


    小孩不置可否仍是低著頭,他也不太願意隻出蠻力。


    老嬤嬤變戲法一般從背後拿出一柄小木劍,“喜歡這個嗎?”


    小孩抬頭看得真切,心下歡喜,低著頭說道:“我不怕吃苦,但不喜歡做沒意思的事。我不想就呆在村子裏,我想要去更大的地方,如果有可以,就算沒有饅頭吃我都可以依你”。


    老人聽完總算放心下來,心說孩子雖小,已經有向往外界的視野了,就不再考教他。老人剛才已經看過,這小孩身具修行資質,是個不錯的苗子,到底有多不錯,她就說不上來了。


    她從後背拿出一個銅令牌交給牧童,叮囑著他說:“把這個交給你們村老,就說柳園婆婆說了,你這個小猴兒婆婆看上了,要去給人家當徒弟了”。


    小孩懵懂,還待要問,就看到老嬤嬤一揮手,便不見蹤影,好生神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長生門之涅槃傳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葉慧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葉慧目並收藏長生門之涅槃傳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