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王大殿內,午朝之後。


    劉備與諸葛亮正商討何時遷徙上庸民眾,又該在何地安置他們等等事宜。


    隨後他趁著劉封不在,詢問孔明道:


    “孔明,封兒昨日求我讓他改迴原姓,封其為先祖爵位?欲以軍功再圖功名利祿。你如何看待此事?”


    諸葛亮聞言不語,在劉備麵前緩緩踱步,靜靜思考。


    片刻過後,羽扇輕揮,他開口道:


    “嗬嗬!主公,大公子此舉是不願交出兵權啊!以我猜測,定是有人給他出了主意!”


    馬秉此時在馬車之上,連打噴嚏,當著劉封的麵,嘴上罵道:


    “哪個不開眼的念叨小爺!”


    ……


    孔明此話一語中的,指出問題關鍵,隨後他又出言道:


    “主公,我聽聞成都內有謠言將大公子比作‘重耳’,暗地之人看來已經迫不及待,欲挑撥公子與主公的父子之情。”


    “公子選擇此刻提出此事,看來是想擺脫此事影響,主公何不就遂了公子之願!”


    “一來,公子勇武,軍中年輕將領,當以公子為首;”


    “二來,此舉亦是斷絕那些暗地裏挑撥之人的念頭,讓其知公子並無……”


    諸葛亮言及此處,不再繼續。


    子嗣一事,本就該是臣子少言之處。


    若非劉備賢明,否則他定會裝聾作啞,閉口不言。


    劉備麵有遲疑,雙眼遠遠眺望大殿之外。


    不多時,他開口道:


    “孔明,我已立禪兒為王太子,還不能說明此事?若要再將封兒改迴原姓,豈不會傷了他的心?”


    劉備在此事極為慎重,欲求兩全其美的辦法


    孔明知自家主公心中所想,隨後諫言道:


    “主公,豈不聞袁本初、韓文節當初欲推舉幽州牧劉虞為帝?兩權相害取其輕!”


    話已至此,諸葛亮不再多言。


    他隻是臣,負責出謀劃策,無法代替主公做決定。


    劉備仍是不想將劉封改迴原姓,旋即終止此事的討論,又與孔明再聊政務。


    ……


    一刻鍾過後,殿外一小宮人碎步入內,向劉皇叔稟報道:


    “主子,大公子攜馬秉此時到了殿外,正候著您呢,您看是否讓他們進來?”


    劉備與孔明正論得起興,他聞言隨意擺了擺手,迴一個字道:


    “宣!”


    隨後宮人小跑至殿外,宣二人覲見。


    二人入內,皆對著劉備、諸葛亮行禮道:


    “拜見父親,拜見孔明先生!”


    “拜見主公,拜見孔明先生!”


    劉備仍然繼續與諸葛亮討論,隻是揮了揮手。


    孔明抽不出空迴禮,對著二人麵含笑意,微微頷首,以示迴禮。


    劉封見父親沒空搭理他們,旋即拉著馬秉跑到角落坐下,等待二人議事結束。


    二人在下位細細聽著劉備對諸葛亮問東問西。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


    一向以百姓為本的劉備,欲將遷徙一事影響降到最低,讓百姓一到成都就能如在家鄉一般。


    自古能讓一方百姓跟隨其背井離鄉的君主者少,劉備這塊金字招牌,在東漢末年可是響當當的!


    荊、徐二州百姓皆是如此,上庸雖然經營時短,但亦能感受到劉皇叔的恩德。


    馬秉在下聽著二人議事,隨即明白這是準備遷徙上庸之民。


    他並不打算摻和此事,因為遷徙勞民傷財,哪怕是民眾自願,亦是難題。


    首先交通不便,失了荊州水軍,如何運送百姓?


    百姓到了成都,居所從何而來?


    錢糧如何解決?


    此時,川中通貨膨脹得厲害,哪怕劉巴以舊幣鑄新幣,依舊解決不了金融的混亂。


    否則臨沮論策之時,關平也不會提出要以蜀錦代替獎賞。


    在馬秉眼中,這時的益州不過是一輛敞篷破車,四麵漏風,空有兩個輪子,勉強支撐其在大道上跑著。


    現今他亦未準備好穿越必備“殺器”,無論是鐵礦、煤礦,以及工藝技術皆離自己所想的相差甚遠。


    所以他隻是靜靜觀望劉備二人。


    過了半個時辰,在宮人的提醒下,劉皇叔意猶未盡地終止了商議。


    隨後,他見角落一大一小緊緊靠在一起,昏昏欲睡的兩隻,頗感好笑,轉頭讓身旁老寺人去喚醒二人。


    馬秉被老寺人叫醒,習慣性地一抹口水,下意識地問道:


    “啊?論完了嗎?”


    老寺人趕忙提醒他注意禮儀。


    身旁劉封趕忙開口道:


    “父親恕罪 ,實在是困意難耐!”


    馬秉這時清醒了些,趕忙雙手朝前,跪地叩首。


    劉備見狀哈哈大笑,道:


    “恕你二人無罪!”


    隨即命二人上前等候,他要去換衣裝,再一同前往法正府上。


    此時,諸葛亮在上細細打量著馬秉,他與其父馬良可是好友。


    他在荊州隱居之時,早就聽聞馬良大名。


    直到建安十四年(209),劉備征召馬良為州從事,二人至此才相見。


    二人初見就宛若多年好友,一見如故,馬良奉其為兄長,更讓自己親弟弟馬謖跟隨其學習多年。


    可稱“高山流水遇知音!”。


    建安十九年(214),馬良聽聞雒城被攻下,寫信給兄長諸葛亮,信中大意道:


    “聽說雒城已被我們攻下,乃是上蒼之佑!”


    “兄長應該把握時機,審時度勢,量取賢才。以仁德通曉益州,事事安排妥當,為弟雖非‘鍾子期’之輩,但亦為‘伯牙’(諸葛亮)而拍手稱快!”


    信中亦表達了對龐統戰死的惋惜。


    二人無論是政事上、私下裏都相交甚好。


    馬良本意是待馬秉再長大些,就去說情,拜孔明為師,沒料想兒子有了自己的主意,索性就隨他去了。


    反正家裏還有個老二!


    讓娘子多揍一揍,總會成才的!


    諸葛亮博覽群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明陰陽,懂八卦,曉奇門,知遁甲!兼有觀人相麵之才,親撰《知人》。(“觀人七法”)


    他觀察著馬秉,心中有驚奇,暗道:


    明明自己為這個侄兒兒時相過麵,本是世家子弟的大富大貴之相。


    怎麽今又有所不同?


    按照常理來講,麵相不會變化太大。


    有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銀屏,你先把刀放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好人發你一張努力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好人發你一張努力卡並收藏三國:銀屏,你先把刀放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