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孫劉言和(終)
三國:銀屏,你先把刀放下! 作者:好人發你一張努力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諸葛瑾聽過馬秉以祖先立誓,不再裝模做樣,當即麵向孫權諫言道:
“主公,練兵之法若真如馬秉所言,孫劉罷兵於我江東獲利更大,還望主公三思!”
呂蒙本以為諸葛瑾開口質疑,是一個戰線的。哪想到驢臉的變臉這麽快,當下顧不得身旁這位,立刻出言反駁道:
“馬秉,你這不就是空口白牙,叫我家主公又如何信得過你?”
隨後呂大都督伏地而拜,疾首痛唿道:
“主公,千萬不要中了馬秉奸計!此時正是消滅荊州軍最後的時機了,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啊,主公!”
孫權一時之間難以下定主意,權衡再三,隨即一臉嚴肅對著馬秉說道:
“我曾聞甘羅十二便可為秦國出謀劃策,既然你對此法如此自信,那便留下為我建軍,到時這支兵馬由你統帥如何?”
孫權向馬秉再次拋出了一個巨大的橄欖枝。
但對於馬秉卻是毫無吸引力,若自己是在江東的山野之人,或許會因道路不便,無奈選擇出仕江東。
如今自己已經有著上佳的政治背景,大好政治前程,隻待自己完成此次支線任務,刷滿關二爺的好感,豈不是先於這些漢二代們入了劉皇叔的眼。
大展宏圖,指日可待!
孫權所給,自己早晚輕而易舉所得,何必以身犯險,去這政治泥潭出仕呢?
更何況自己又有係統任務派發,以自己對支線任務的觀察,主線任務極有可能是重造大漢諸如此類的任務。
馬秉內心一萬個不願意留在江東,但此時又不能直言拒絕,若是拂了孫權臉麵,自己可要永留江東了。
馬秉當即對著諸葛瑾一頓眼神示意,希望他能開口幫忙求情。
長臉的仿佛沒看見馬秉的眼色,眼觀鼻,鼻觀心,滿臉肅穆的站定中央,仿佛一入定老僧,一言不發。
馬秉對此人“背信棄義”之舉大為惱火,當即心裏爆了粗口:
“娘咧!”
“這些官場上的老狐狸口中所說的,真是一個字都不能信!就當這次吃了大虧,以後自己一定要留個心眼兒!”
隨後馬秉一臉春意的對著孫權,希望孫權能饒他一命,笑著推辭道:
“吳侯美意,在下心領,但我哪裏比得上甘相呢?在下實難勝任此事。”
“一則父母在不遠遊!”
“二則我學業未就,不過是若那趙括一般紙上談兵。”
“三則我即使留下為吳侯訓練此軍,威信未立,誰會服從我一個小娃娃呢?”
“如此一來必然耽誤吳侯的大業。煩請吳侯另請賢能擔此重任。”
隨即馬秉轉頭橫了長臉的一眼,開口又說道:
“吳侯明鑒,我觀子瑜先生就是上佳人選!”
哼,老狐狸,別想跑!
再說了,這天大的功勞,你就接著吧!
孫權至此已無再戰之意,他心知難以留馬秉,又退一步講道:
“既然如此,那就將兵法完整交出,禮單所列再加加價吧!”
隨後對諸葛瑾使了個眼神,示意他:
上!
給我狠狠的要價!
漫天要價,落地還錢。
馬秉心裏這個恨啊!
諸葛子瑜,你最好祈禱日後不會被我抓到機會!
劉封在旁邊凹了一個時辰的造型,有些疲憊的伸了伸腰,看著馬秉如同菜市場老大媽一樣舌戰群雄,逐漸出了神:
嘶!
為什麽自己口才這麽差,看來迴去抽空得多讀讀詩書、兵法。
不過,聽說二叔是讀‘春秋’的,自己有空得去請教請教。
呂蒙在一旁看著二人討價還價,幾次三番插話都被主公敷衍,心中一時悲憤無比,一口老血當即噴湧而出。
劉封見狀,趕忙高唿:“吳侯,快,大都督吐血啦!”
孫權命帳外親衛將呂蒙抬去醫治。
馬秉看著呂蒙被抬走,心中長舒一口氣。
娘咧!
搗亂的可算走了。
隨即,又笑眯眯和諸葛子瑜為進一步解決孫劉罷兵言和,達成停戰禮單共識一事,雙方繼續發表意見。
……
一晃又是半個時辰,
馬秉最終以“吐血價”完成了這一次的和談。
最終禮單如下:
劉方:糧八十萬石,蜀錦六千匹,良馬五千匹,各種礦石共計一百五十車,其他的金銀玉石不計其數。
孫方:放周倉、王累及不降的士卒二十餘人。
雙方都心滿意足,覺得自己血賺。
馬秉看著最終的禮單,暗中竊喜:
嗬,要這麽多,成都那些個大臣肯定不會給的,再說了,誰知道劉皇叔兩年之後還會不會東征東吳,打個欠條而已,血賺!
馬秉影帝上身,本著把戲做足的理念,色厲內荏的對著諸葛瑾說道:
“不能再加了,再加迴成都也是死,在這也是死,索性不如魚死網破,搏一個好名聲了!”
諸葛瑾看著眼前一臉憤怒的大侄子,知道自己這事兒辦得有些不地道,有違自己的“道義”之名,心說見好就收,不再繼續討價還價。
孫權見一切談妥,隨即命侍從領劉封二人稍作歇息,一會兒再入城中。
二人拱手施禮,隨侍從出了帥帳。
孫權對諸葛瑾再次囑咐道:“子瑜,你應知此練兵之法若真如馬秉所說,那對於江東大業之重……”
孫權說著背過身去,看著帥案後高懸的荊州地圖,又說道:
“至於關雲長此時是否病重,於江東而言已不重要。縱橫沙場四十餘年,經此大敗,我猜他已心氣兒盡失,再無上陣之力。”
“殺一人而樹一強敵,有理亦變無理,實非不智。”
諸葛瑾聽此肺腑之言,心知自家主公之胸襟可比汪洋大海,當下奉上馬屁,道:
“主公之智,吾不及也!”
君臣二人相視一笑。
孫權隨後從案上拿出數張麻草紙,在上麵開始揮毫。
片刻,孫權寫好後交予諸葛瑾,道:
“子瑜,這一封手書到時你交予伯言,讓他率軍護送雲長一程。另一封就得由你跑一趟啦,出使川蜀,幫我轉交給劉玄德。”
諸葛瑾接過書信,領了命,隨即出了帥帳,去尋劉封二人。
……
“主公,練兵之法若真如馬秉所言,孫劉罷兵於我江東獲利更大,還望主公三思!”
呂蒙本以為諸葛瑾開口質疑,是一個戰線的。哪想到驢臉的變臉這麽快,當下顧不得身旁這位,立刻出言反駁道:
“馬秉,你這不就是空口白牙,叫我家主公又如何信得過你?”
隨後呂大都督伏地而拜,疾首痛唿道:
“主公,千萬不要中了馬秉奸計!此時正是消滅荊州軍最後的時機了,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啊,主公!”
孫權一時之間難以下定主意,權衡再三,隨即一臉嚴肅對著馬秉說道:
“我曾聞甘羅十二便可為秦國出謀劃策,既然你對此法如此自信,那便留下為我建軍,到時這支兵馬由你統帥如何?”
孫權向馬秉再次拋出了一個巨大的橄欖枝。
但對於馬秉卻是毫無吸引力,若自己是在江東的山野之人,或許會因道路不便,無奈選擇出仕江東。
如今自己已經有著上佳的政治背景,大好政治前程,隻待自己完成此次支線任務,刷滿關二爺的好感,豈不是先於這些漢二代們入了劉皇叔的眼。
大展宏圖,指日可待!
孫權所給,自己早晚輕而易舉所得,何必以身犯險,去這政治泥潭出仕呢?
更何況自己又有係統任務派發,以自己對支線任務的觀察,主線任務極有可能是重造大漢諸如此類的任務。
馬秉內心一萬個不願意留在江東,但此時又不能直言拒絕,若是拂了孫權臉麵,自己可要永留江東了。
馬秉當即對著諸葛瑾一頓眼神示意,希望他能開口幫忙求情。
長臉的仿佛沒看見馬秉的眼色,眼觀鼻,鼻觀心,滿臉肅穆的站定中央,仿佛一入定老僧,一言不發。
馬秉對此人“背信棄義”之舉大為惱火,當即心裏爆了粗口:
“娘咧!”
“這些官場上的老狐狸口中所說的,真是一個字都不能信!就當這次吃了大虧,以後自己一定要留個心眼兒!”
隨後馬秉一臉春意的對著孫權,希望孫權能饒他一命,笑著推辭道:
“吳侯美意,在下心領,但我哪裏比得上甘相呢?在下實難勝任此事。”
“一則父母在不遠遊!”
“二則我學業未就,不過是若那趙括一般紙上談兵。”
“三則我即使留下為吳侯訓練此軍,威信未立,誰會服從我一個小娃娃呢?”
“如此一來必然耽誤吳侯的大業。煩請吳侯另請賢能擔此重任。”
隨即馬秉轉頭橫了長臉的一眼,開口又說道:
“吳侯明鑒,我觀子瑜先生就是上佳人選!”
哼,老狐狸,別想跑!
再說了,這天大的功勞,你就接著吧!
孫權至此已無再戰之意,他心知難以留馬秉,又退一步講道:
“既然如此,那就將兵法完整交出,禮單所列再加加價吧!”
隨後對諸葛瑾使了個眼神,示意他:
上!
給我狠狠的要價!
漫天要價,落地還錢。
馬秉心裏這個恨啊!
諸葛子瑜,你最好祈禱日後不會被我抓到機會!
劉封在旁邊凹了一個時辰的造型,有些疲憊的伸了伸腰,看著馬秉如同菜市場老大媽一樣舌戰群雄,逐漸出了神:
嘶!
為什麽自己口才這麽差,看來迴去抽空得多讀讀詩書、兵法。
不過,聽說二叔是讀‘春秋’的,自己有空得去請教請教。
呂蒙在一旁看著二人討價還價,幾次三番插話都被主公敷衍,心中一時悲憤無比,一口老血當即噴湧而出。
劉封見狀,趕忙高唿:“吳侯,快,大都督吐血啦!”
孫權命帳外親衛將呂蒙抬去醫治。
馬秉看著呂蒙被抬走,心中長舒一口氣。
娘咧!
搗亂的可算走了。
隨即,又笑眯眯和諸葛子瑜為進一步解決孫劉罷兵言和,達成停戰禮單共識一事,雙方繼續發表意見。
……
一晃又是半個時辰,
馬秉最終以“吐血價”完成了這一次的和談。
最終禮單如下:
劉方:糧八十萬石,蜀錦六千匹,良馬五千匹,各種礦石共計一百五十車,其他的金銀玉石不計其數。
孫方:放周倉、王累及不降的士卒二十餘人。
雙方都心滿意足,覺得自己血賺。
馬秉看著最終的禮單,暗中竊喜:
嗬,要這麽多,成都那些個大臣肯定不會給的,再說了,誰知道劉皇叔兩年之後還會不會東征東吳,打個欠條而已,血賺!
馬秉影帝上身,本著把戲做足的理念,色厲內荏的對著諸葛瑾說道:
“不能再加了,再加迴成都也是死,在這也是死,索性不如魚死網破,搏一個好名聲了!”
諸葛瑾看著眼前一臉憤怒的大侄子,知道自己這事兒辦得有些不地道,有違自己的“道義”之名,心說見好就收,不再繼續討價還價。
孫權見一切談妥,隨即命侍從領劉封二人稍作歇息,一會兒再入城中。
二人拱手施禮,隨侍從出了帥帳。
孫權對諸葛瑾再次囑咐道:“子瑜,你應知此練兵之法若真如馬秉所說,那對於江東大業之重……”
孫權說著背過身去,看著帥案後高懸的荊州地圖,又說道:
“至於關雲長此時是否病重,於江東而言已不重要。縱橫沙場四十餘年,經此大敗,我猜他已心氣兒盡失,再無上陣之力。”
“殺一人而樹一強敵,有理亦變無理,實非不智。”
諸葛瑾聽此肺腑之言,心知自家主公之胸襟可比汪洋大海,當下奉上馬屁,道:
“主公之智,吾不及也!”
君臣二人相視一笑。
孫權隨後從案上拿出數張麻草紙,在上麵開始揮毫。
片刻,孫權寫好後交予諸葛瑾,道:
“子瑜,這一封手書到時你交予伯言,讓他率軍護送雲長一程。另一封就得由你跑一趟啦,出使川蜀,幫我轉交給劉玄德。”
諸葛瑾接過書信,領了命,隨即出了帥帳,去尋劉封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