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華夏曆史記事(八)
我那被老祖宗圍觀的現代生活! 作者:寒穀迴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唐朝是華夏曆史上繼隋朝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
唐高祖李淵於公元618年建立,國號武德,定都長安,共曆21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原來唐朝是李淵建立的嗎?我一直以為是李世民建立的呢!]
[史盲啊,李淵也很是一位很厲害的帝皇好吧,李世民隻是在前麵打仗,大後勤都是李淵、李建成負責的!]
[可惜了,兄弟相殘啊!]
[這李唐特色來著,玄武門競剛上位嘛!]
李淵覺得他很委屈:明明自己一手建立的大唐,開國皇帝是李淵啊!為什麽這些後世之人就隻記得兒郎?
還有為什麽說兄弟相殘,我的毘沙門怎麽啦?
看到兄弟相殘李淵急了知道大郎出事了,看到說什麽自相殘殺地李唐特色更是慌得一批。
二郎你真的是要下死手嗎,不能給兄長留條活路?
【618年開始李淵不斷派出李世民、李建成及李元吉等人出征,逐步消滅各地的割據勢力。
先後擊敗隴西李軌,消滅西秦薛舉父子,擊退劉武周和宋金剛,其中李淵次子李世民在虎牢關一戰,擒獲夏王竇建德,迫使王世充投降,並平定各地農民起義,到了公元624年自此唐朝基本上再次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怎麽太子李建成也會打仗的嗎?我還以為就李世民有領軍能力呢!]
[兄弟,你被電視劇影響了,那都是美化勝利者的!]
[李淵一家子都很能打,李建成自行組建河西根據地打了不少勝仗,李秀寧更是組建娘子軍了!]
李淵看著這些帶著驚歎的彈幕,很是得意,:沒錯,我李家就是人才輩出,個頂個的厲害有能力!
始皇帝表示很酸,他也想擁有這麽厲害的後代。
【唐高祖李淵在位期間,廢除苛製、定律令、建官製、置學校,組建十二軍統領府兵等各項政策,為唐王朝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感覺李淵的存在感太低了,都不記得他也是一位皇帝啦!]
[沒辦法,誰讓他兒子太出名了呢,大唐的關注度全被他李世民搶走了。]
[主要被囚在皇宮當太上皇時,猛生孩子,讓人覺得他很平庸。]
……
囚禁?
太上皇,猛生孩子?
李世民!!!!
【執政後期,唐高祖未能妥善處理皇位繼承問題,致使二子相爭,引發玄武門之變。
在唐朝的建立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默契。
長子李建成軍事能力出眾,能爭善戰、謀略過人,政治上他參與設計了初唐的政治框架包括建官製、改稅法、興科舉、發展生產等。
同時他還禮賢下士,廣交天下才俊,直率仁厚才華出眾。
而次子李世民的軍功更為卓著,李世民能征善戰,有勇有謀,李淵常派他領兵出征各地割據勢力,李世民也不負重托嗎,逐漸統一了北方。】
看見別人家的兒子這般優秀,始皇帝更是眼饞了,為何不能分一個給朕的大秦?
同樣的,隋文帝楊堅也是羨慕的不行。
真沒想到啊,李淵家的兒子都這麽出色!
大家都是親戚,按理說差距不應該這麽大的才對啊,怎麽換了自家的就是這副鬼樣子?
難道真的是天命所歸?那我可不可以………
【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政變,親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事後李淵被迫冊立李世民為太子,並將皇位禪讓給李世民,史稱“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登基稱帝,改國號貞觀,是為唐太宗。而唐高祖李淵則於635年病逝,享年70歲。】
[李建成這麽牛的嗎?我們從來不知道呢!]
[他給人的印象怎麽都是一個碌碌無為,爭權奪利的小人形象啊!]
[失敗者沒有話語權啊,況且他連個後代都沒有留下!]
[這李二也挺狠的,果然能當皇帝的都是狠角色!]
[那是影視劇誤導的,跟始皇帝一個樣啊,不然後繼者得位不正。]
[李世民可是改史第一人啊!]
[非正常上位的都會有點那個地,你們懂得!]
[來了李世民帶著他的玄武門繼承製來了!]
[二兒子殺光了大兒子跟三兒子全家,這當爹的不得崩潰啊?]
[崩潰到不至於,當皇帝的心理素質好,但痛心應該還是會的吧!]
………
………
網友們各抒己見的彈幕,讓人們大開眼界
饒是唐高祖李淵心理素質再好,這次也倒下了。
自家骨肉自相殘殺,沒有幾個父親可以接受。
他知道帝位很誘人,但是沒想到這殺傷力這麽大,一下子兩位兒子就倒下了,連個後都沒有留下,大郎還要背著一身的汙名!
始皇帝設身處地地想象了一番,自家兒子也來這一出的話,其實平庸點也可以的,朕隻要一位合格的繼承人就行啦。
朱元璋更是嘚瑟了:要咱說,就沒有一個人比我老朱會養兒子!,看看咋的標兒!
老百姓們一片嘩然,我的娘啊,兄弟相殺,你們皇室玩的這麽狠的嗎?
要不說怪不得人家能當上皇帝呢,而自己就不能呢?
原來是咱的心不夠狠啊?
【唐太宗政變登基之時,突厥吉利可汗則趁著李世民根基不穩,揮師南下,直逼關中而來。
唐太宗命尉遲敬德帶兵迎戰,在涇陽婆突厥軍隊,但仍然無法遏製突厥大軍的鐵騎南下。
唐太宗李世民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人子在渭水隔河對話,最終於吉利可汗在便橋上簽署和平協議,雙方斬殺白馬立盟,史稱“渭水之盟”,吉利可汗退軍。
唐太宗時,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勵精圖治對內文治天下,文教複興,完善科舉,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百姓生活相對安穩,史稱“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平定外患,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穀渾等遊牧民族,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與北方地區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尊稱為“天可汗”。】
唐高祖李淵於公元618年建立,國號武德,定都長安,共曆21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原來唐朝是李淵建立的嗎?我一直以為是李世民建立的呢!]
[史盲啊,李淵也很是一位很厲害的帝皇好吧,李世民隻是在前麵打仗,大後勤都是李淵、李建成負責的!]
[可惜了,兄弟相殘啊!]
[這李唐特色來著,玄武門競剛上位嘛!]
李淵覺得他很委屈:明明自己一手建立的大唐,開國皇帝是李淵啊!為什麽這些後世之人就隻記得兒郎?
還有為什麽說兄弟相殘,我的毘沙門怎麽啦?
看到兄弟相殘李淵急了知道大郎出事了,看到說什麽自相殘殺地李唐特色更是慌得一批。
二郎你真的是要下死手嗎,不能給兄長留條活路?
【618年開始李淵不斷派出李世民、李建成及李元吉等人出征,逐步消滅各地的割據勢力。
先後擊敗隴西李軌,消滅西秦薛舉父子,擊退劉武周和宋金剛,其中李淵次子李世民在虎牢關一戰,擒獲夏王竇建德,迫使王世充投降,並平定各地農民起義,到了公元624年自此唐朝基本上再次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怎麽太子李建成也會打仗的嗎?我還以為就李世民有領軍能力呢!]
[兄弟,你被電視劇影響了,那都是美化勝利者的!]
[李淵一家子都很能打,李建成自行組建河西根據地打了不少勝仗,李秀寧更是組建娘子軍了!]
李淵看著這些帶著驚歎的彈幕,很是得意,:沒錯,我李家就是人才輩出,個頂個的厲害有能力!
始皇帝表示很酸,他也想擁有這麽厲害的後代。
【唐高祖李淵在位期間,廢除苛製、定律令、建官製、置學校,組建十二軍統領府兵等各項政策,為唐王朝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感覺李淵的存在感太低了,都不記得他也是一位皇帝啦!]
[沒辦法,誰讓他兒子太出名了呢,大唐的關注度全被他李世民搶走了。]
[主要被囚在皇宮當太上皇時,猛生孩子,讓人覺得他很平庸。]
……
囚禁?
太上皇,猛生孩子?
李世民!!!!
【執政後期,唐高祖未能妥善處理皇位繼承問題,致使二子相爭,引發玄武門之變。
在唐朝的建立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默契。
長子李建成軍事能力出眾,能爭善戰、謀略過人,政治上他參與設計了初唐的政治框架包括建官製、改稅法、興科舉、發展生產等。
同時他還禮賢下士,廣交天下才俊,直率仁厚才華出眾。
而次子李世民的軍功更為卓著,李世民能征善戰,有勇有謀,李淵常派他領兵出征各地割據勢力,李世民也不負重托嗎,逐漸統一了北方。】
看見別人家的兒子這般優秀,始皇帝更是眼饞了,為何不能分一個給朕的大秦?
同樣的,隋文帝楊堅也是羨慕的不行。
真沒想到啊,李淵家的兒子都這麽出色!
大家都是親戚,按理說差距不應該這麽大的才對啊,怎麽換了自家的就是這副鬼樣子?
難道真的是天命所歸?那我可不可以………
【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政變,親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事後李淵被迫冊立李世民為太子,並將皇位禪讓給李世民,史稱“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登基稱帝,改國號貞觀,是為唐太宗。而唐高祖李淵則於635年病逝,享年70歲。】
[李建成這麽牛的嗎?我們從來不知道呢!]
[他給人的印象怎麽都是一個碌碌無為,爭權奪利的小人形象啊!]
[失敗者沒有話語權啊,況且他連個後代都沒有留下!]
[這李二也挺狠的,果然能當皇帝的都是狠角色!]
[那是影視劇誤導的,跟始皇帝一個樣啊,不然後繼者得位不正。]
[李世民可是改史第一人啊!]
[非正常上位的都會有點那個地,你們懂得!]
[來了李世民帶著他的玄武門繼承製來了!]
[二兒子殺光了大兒子跟三兒子全家,這當爹的不得崩潰啊?]
[崩潰到不至於,當皇帝的心理素質好,但痛心應該還是會的吧!]
………
………
網友們各抒己見的彈幕,讓人們大開眼界
饒是唐高祖李淵心理素質再好,這次也倒下了。
自家骨肉自相殘殺,沒有幾個父親可以接受。
他知道帝位很誘人,但是沒想到這殺傷力這麽大,一下子兩位兒子就倒下了,連個後都沒有留下,大郎還要背著一身的汙名!
始皇帝設身處地地想象了一番,自家兒子也來這一出的話,其實平庸點也可以的,朕隻要一位合格的繼承人就行啦。
朱元璋更是嘚瑟了:要咱說,就沒有一個人比我老朱會養兒子!,看看咋的標兒!
老百姓們一片嘩然,我的娘啊,兄弟相殺,你們皇室玩的這麽狠的嗎?
要不說怪不得人家能當上皇帝呢,而自己就不能呢?
原來是咱的心不夠狠啊?
【唐太宗政變登基之時,突厥吉利可汗則趁著李世民根基不穩,揮師南下,直逼關中而來。
唐太宗命尉遲敬德帶兵迎戰,在涇陽婆突厥軍隊,但仍然無法遏製突厥大軍的鐵騎南下。
唐太宗李世民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人子在渭水隔河對話,最終於吉利可汗在便橋上簽署和平協議,雙方斬殺白馬立盟,史稱“渭水之盟”,吉利可汗退軍。
唐太宗時,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勵精圖治對內文治天下,文教複興,完善科舉,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百姓生活相對安穩,史稱“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平定外患,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穀渾等遊牧民族,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與北方地區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尊稱為“天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