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篇:用科學的眼光看待書中角色
秦王讀心後,我成了他的蜜罐子 作者:柚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能看到這裏的都是真愛粉,一路看下來有很多寶子留下評論表達了自己的困惑。
比如陳曦和為什麽不以羋月的身份行走。
秦楚魏的關係。
這篇是純純答疑篇,算是科普,不計入正文(晚上該更新四千字,我還是會更新)
對曆史感興趣,有困惑的寶子可以瀏覽,不感興趣的略過就行。
首先我們要明白,曆史上宣太後姓氏中隻留下了姓,沒有下氏與名
姓表示的是源,多用於祭祀所用,用於女子稱謂,而氏則表示家族分支,用於男子稱謂。
而在戰國,通常是男性以氏+名或者氏+字稱唿,比如屈平,他是羋姓,屈氏,人們不稱唿他為羋原或羋平,而是稱唿屈原或者屈平。
至於女子,雖然也有名和字,但一般是不直接喚名字的,隻稱姓,比如屈嬋媛應該被稱為羋氏,且叫羋嬋媛。
但是為了讓大家好區分楚國家族關係,嬋媛我寫文的時候就喚她為屈嬋媛。
而本文男主,他是贏姓,趙氏 ,名駟,其實應該稱他為趙駟,但是後世人多以嬴駟叫之,因此為了小夥伴們便於理解,本文都稱他為嬴駟。
秦之先祖為先賢伯翳,本為古部落首領,舜帝賜姓“嬴”。至夏末,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商湯禦,敗桀於鳴條,其後嬴姓世代輔佐殷商。故史載嬴姓多顯。
至商末,蜚廉、惡來父子皆以材力侍紂,後周武王發紂,敗商軍,武王親射惡來之口以泄憤,蜚廉奔霍太山,嬴姓中衰。
至周穆王,宗主造父為周王禦,千裏平定徐國之亂,受封於趙城,其宗族乃為趙氏。嬴姓又盛,故“趙”也是秦的代名詞之一(據司馬遷的解釋,秦為嬴姓趙氏,秦始皇的“趙氏”就是這麽來的,所謂“生於趙國,而為趙氏”屬於後世誤傳)。
造父侄孫非子為周孝王牧馬有功,周孝王賜給了他一小塊土地-秦(今天水隴西縣秦亭,一說秦州清水縣穀名),讓其繼續嬴姓的祭祀。後來秦襄公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朝。
而本文女主宣太後,她的母親是楚國的公主,她母親先是嫁給了楚國貴族,後來又嫁到魏國,生下魏冉。
所以魏冉與宣太後是同母異父的兄妹。
羋月這個名字曆史上並不存在,寶子不要被《羋月傳》誤導。
另外,嬴駟一生有過兩任王後,第一任為魏女,起初被封為衛夫人,後來拔為惠文後,她生下贏駟長子嬴蕩。第二任就是宣太後羋八子,她生下秦昭襄王,宣太後也就是秦始皇的高祖母。
楚國的宗女羋丫頭為什麽會入秦呢?
這是因為楚國和秦國的友誼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之前的春秋時代。
春秋時代的格局是晉、楚兩個超級大國爭霸(類似於冷戰時的美國和蘇聯),齊、秦兩個一流大國參與(類似於英、法),此外的一大幫小國被四大國揉捏擺弄。
晉楚爭霸中,晉國因為山西易守難攻的地理形勢、選賢任能的卿士製度以及持續發酵的軍國主義,實力強大,到晉悼公時代,晉國執政智武子築城虎牢,鄭國再不敢叛晉事楚,標誌著晉國在爭霸中獲勝。
在此前後,秦國因為東進中原的道路被晉國阻擋,長期是楚國的親密盟友,但也不能阻止晉國的霸業,哪怕後期再加上齊國,依然不是晉國的對手。要是巨無霸晉國沒有分裂為韓、趙、魏三國,那戰國時代估計就是晉國的獨角戲,沒秦國什麽事了。
後來東南的吳國崛起,吳王闔閭用孫武、伍子胥為將,千裏奔襲,攻入楚國都城郢都,把楚平王的屍體挖出來鞭屍,楚國麵臨亡國之災。楚國大臣申包胥到秦國求救,哭了七天七夜,眼淚流幹了,眼睛裏甚至流出血來,秦國被他打動,發大軍救楚,擊退吳軍,對楚國可以說有存亡繼絕的大恩。
韓、趙、魏三家分晉以後,魏國率先變法,實力暴漲,作為三晉的帶頭人,繼承了晉國的霸業。魏國率領韓、趙兩國持續不斷地攻打秦、齊、楚三國,高調擴張,魏國成為戰國初年的超級大國,霸王龍一般的存在。在與魏國的艱苦對抗中,秦、楚也時有合作,續寫了春秋時代以來滿滿的基情。還有一點就是秦國染西戎之風,楚國本身就是南蠻,都被中原諸國瞧不起,所以心理上比較容易有認同感。
可以說,直到秦惠文王晚年,派張儀欺楚之前,秦、楚兩國的邦交相當不錯,很少有直接衝突,羋丫頭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成為秦惠文王的妾侍,被封為八子(侍妾的封號),所以史書上稱她為“羋八子”。
天下抗魏
秦國在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長時間的動亂,這時正好碰上魏國崛起,魏國名將吳起率領馳名天下的魏武卒把秦軍打得滿地找牙,奪取秦國大片國土,並且繼續進攻,意欲消滅秦國。若不是吳起被政敵陷害逃亡,秦國差點被打到甘肅、青海去做野蠻人了。
後來,秦惠文王的爺爺秦獻公重用墨者,父親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國國力才慢慢的強起來。
大家都知道商鞅變法讓秦國脫胎換骨之類的說法,但現在商鞅變法的效果是不是那麽好已經有一些爭議,而且就算很好,這國家層麵上的變法也不像大力水手吃菠菜,一吃就有勁那麽簡單,秦國也不是一變完法就龍傲天、吃遍天了,隻能說在這之後與魏國有了一戰之力,不再是幹挨打不還手的局麵了。
而魏國這段時間因為自恃強大,過度囂張,跟原來同出於晉國的盟友韓、趙掰了關係,在跟韓、趙打的時候又被齊國偷雞,楚國也三天兩頭來扔一錘子,特別是在馬陵之戰中,大家耳熟能詳的魏將龐涓被齊國軍師孫臏擊殺,十萬魏武卒全軍覆沒,魏國被弄得十分狼狽。秦國在這個時期也頻頻向魏出擊,趁機收複了不少失地。
而我們的男主角秦惠文王就是在這個時候即位的,他當太子時候,商鞅為了變法順利,曾經找他的茬,拿他立威,所以他懷恨在心,同時為了爭取保守派的支持,一即位就把商鞅五馬分屍,大卸八塊。
不過秦惠文王很明白商鞅那一套尊君卑臣、富國弱民的法令對他這個秦王最有利,所以延續了商鞅的政策,再者國家政策一但推行,就有了自己的內生邏輯,即便他想改也不一定能改得了。總之秦國就沿著商鞅製定的路子一路小跑下去了。
鎖閉關中
秦惠文王即位之初,除了燕國,戰國七雄裏剩下的國家都在跟魏國隔三差五的交戰,在全天下幾十年如一日的亂刀群插之下,魏國再是超級大國也終於跪了,早早稱王的天下霸主魏惠王隻好向齊威王低頭,也尊齊威王為王,想跟齊國結盟。
魏國的地勢本來就不好,處於中原正中,四麵受敵,被大夥兒一擁而上揍趴下也屬正常。不過這時的魏國依然是一個強國,隻是以前牛逼的時候可以一挑三、一挑四,現在隻能玩單挑了而已,所以想要找個盟友喘口氣,以便卷土重來。
不過秦、齊、楚對春秋時代晉國的霸權,及其在戰國的繼承者魏國的囂張印象深刻,又怎麽會真的給魏國再起的機會。於是,楚國因為齊魏稱王不帶他玩,進攻齊國,秦國則趁魏國為齊攻楚,攻打魏國,魏國雖然戰勝楚國,卻師老兵疲,隻好割讓黃河以西的土地,秦國從此鎖閉關中。
取得黃河以西的土地,對秦國的影響巨大。秦國的核心國土在今陝西南部的關中平原,今天山西、陝西交界處的黃河中遊水流湍急,不好渡河,而黃河拐彎處隻有一條狹路通向東方,南邊就是大片的山區,難以行軍,秦國隻要守好這條狹路上的函穀關就萬事大吉,東南部對楚國的一側,則還有一個類似函穀關的關隘武關。
也就是說,秦國從此隻要守好黃河、函穀關、武關,山東六國就攻不進秦國的本土。秦國進可攻,退可守,哪怕敗了,往函穀關裏一縮,敵人就無可奈何,可以避免一時的失敗導致國家土崩瓦解的局麵。這是秦惠文王為秦國建立的第一個大功業。
我開始寫這部小說時也查了很多資料,雖然可能仍然存在邏輯有誤,但我盡力了,下麵列一列參考文獻以證嚴謹:
【1】先秦時期男女皆有名和字,騰訊網,2015-12-23
【2】《史記.卷五.秦本季第五》
【3】《史記.卷六十八》
【4】戰國策卷四.秦一、秦二。國學導航
【5】祝玉湖編著.中華遠古帝王譜.第四分冊[m].西安.西安出版社
【6】《戰國策》:戰國策.秦第二、戰國策.魏冊一
【7】兩翼齊飛的戰術,斬首八萬,秦國教科書般的戰爭,作者:地圖帝,所屬專欄《從部落到大秦帝國》
【8】走進科學之宣太後“羋月”大起底(秦惠文王篇),作者:黑猩猩表哥
比如陳曦和為什麽不以羋月的身份行走。
秦楚魏的關係。
這篇是純純答疑篇,算是科普,不計入正文(晚上該更新四千字,我還是會更新)
對曆史感興趣,有困惑的寶子可以瀏覽,不感興趣的略過就行。
首先我們要明白,曆史上宣太後姓氏中隻留下了姓,沒有下氏與名
姓表示的是源,多用於祭祀所用,用於女子稱謂,而氏則表示家族分支,用於男子稱謂。
而在戰國,通常是男性以氏+名或者氏+字稱唿,比如屈平,他是羋姓,屈氏,人們不稱唿他為羋原或羋平,而是稱唿屈原或者屈平。
至於女子,雖然也有名和字,但一般是不直接喚名字的,隻稱姓,比如屈嬋媛應該被稱為羋氏,且叫羋嬋媛。
但是為了讓大家好區分楚國家族關係,嬋媛我寫文的時候就喚她為屈嬋媛。
而本文男主,他是贏姓,趙氏 ,名駟,其實應該稱他為趙駟,但是後世人多以嬴駟叫之,因此為了小夥伴們便於理解,本文都稱他為嬴駟。
秦之先祖為先賢伯翳,本為古部落首領,舜帝賜姓“嬴”。至夏末,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商湯禦,敗桀於鳴條,其後嬴姓世代輔佐殷商。故史載嬴姓多顯。
至商末,蜚廉、惡來父子皆以材力侍紂,後周武王發紂,敗商軍,武王親射惡來之口以泄憤,蜚廉奔霍太山,嬴姓中衰。
至周穆王,宗主造父為周王禦,千裏平定徐國之亂,受封於趙城,其宗族乃為趙氏。嬴姓又盛,故“趙”也是秦的代名詞之一(據司馬遷的解釋,秦為嬴姓趙氏,秦始皇的“趙氏”就是這麽來的,所謂“生於趙國,而為趙氏”屬於後世誤傳)。
造父侄孫非子為周孝王牧馬有功,周孝王賜給了他一小塊土地-秦(今天水隴西縣秦亭,一說秦州清水縣穀名),讓其繼續嬴姓的祭祀。後來秦襄公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朝。
而本文女主宣太後,她的母親是楚國的公主,她母親先是嫁給了楚國貴族,後來又嫁到魏國,生下魏冉。
所以魏冉與宣太後是同母異父的兄妹。
羋月這個名字曆史上並不存在,寶子不要被《羋月傳》誤導。
另外,嬴駟一生有過兩任王後,第一任為魏女,起初被封為衛夫人,後來拔為惠文後,她生下贏駟長子嬴蕩。第二任就是宣太後羋八子,她生下秦昭襄王,宣太後也就是秦始皇的高祖母。
楚國的宗女羋丫頭為什麽會入秦呢?
這是因為楚國和秦國的友誼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之前的春秋時代。
春秋時代的格局是晉、楚兩個超級大國爭霸(類似於冷戰時的美國和蘇聯),齊、秦兩個一流大國參與(類似於英、法),此外的一大幫小國被四大國揉捏擺弄。
晉楚爭霸中,晉國因為山西易守難攻的地理形勢、選賢任能的卿士製度以及持續發酵的軍國主義,實力強大,到晉悼公時代,晉國執政智武子築城虎牢,鄭國再不敢叛晉事楚,標誌著晉國在爭霸中獲勝。
在此前後,秦國因為東進中原的道路被晉國阻擋,長期是楚國的親密盟友,但也不能阻止晉國的霸業,哪怕後期再加上齊國,依然不是晉國的對手。要是巨無霸晉國沒有分裂為韓、趙、魏三國,那戰國時代估計就是晉國的獨角戲,沒秦國什麽事了。
後來東南的吳國崛起,吳王闔閭用孫武、伍子胥為將,千裏奔襲,攻入楚國都城郢都,把楚平王的屍體挖出來鞭屍,楚國麵臨亡國之災。楚國大臣申包胥到秦國求救,哭了七天七夜,眼淚流幹了,眼睛裏甚至流出血來,秦國被他打動,發大軍救楚,擊退吳軍,對楚國可以說有存亡繼絕的大恩。
韓、趙、魏三家分晉以後,魏國率先變法,實力暴漲,作為三晉的帶頭人,繼承了晉國的霸業。魏國率領韓、趙兩國持續不斷地攻打秦、齊、楚三國,高調擴張,魏國成為戰國初年的超級大國,霸王龍一般的存在。在與魏國的艱苦對抗中,秦、楚也時有合作,續寫了春秋時代以來滿滿的基情。還有一點就是秦國染西戎之風,楚國本身就是南蠻,都被中原諸國瞧不起,所以心理上比較容易有認同感。
可以說,直到秦惠文王晚年,派張儀欺楚之前,秦、楚兩國的邦交相當不錯,很少有直接衝突,羋丫頭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成為秦惠文王的妾侍,被封為八子(侍妾的封號),所以史書上稱她為“羋八子”。
天下抗魏
秦國在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長時間的動亂,這時正好碰上魏國崛起,魏國名將吳起率領馳名天下的魏武卒把秦軍打得滿地找牙,奪取秦國大片國土,並且繼續進攻,意欲消滅秦國。若不是吳起被政敵陷害逃亡,秦國差點被打到甘肅、青海去做野蠻人了。
後來,秦惠文王的爺爺秦獻公重用墨者,父親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國國力才慢慢的強起來。
大家都知道商鞅變法讓秦國脫胎換骨之類的說法,但現在商鞅變法的效果是不是那麽好已經有一些爭議,而且就算很好,這國家層麵上的變法也不像大力水手吃菠菜,一吃就有勁那麽簡單,秦國也不是一變完法就龍傲天、吃遍天了,隻能說在這之後與魏國有了一戰之力,不再是幹挨打不還手的局麵了。
而魏國這段時間因為自恃強大,過度囂張,跟原來同出於晉國的盟友韓、趙掰了關係,在跟韓、趙打的時候又被齊國偷雞,楚國也三天兩頭來扔一錘子,特別是在馬陵之戰中,大家耳熟能詳的魏將龐涓被齊國軍師孫臏擊殺,十萬魏武卒全軍覆沒,魏國被弄得十分狼狽。秦國在這個時期也頻頻向魏出擊,趁機收複了不少失地。
而我們的男主角秦惠文王就是在這個時候即位的,他當太子時候,商鞅為了變法順利,曾經找他的茬,拿他立威,所以他懷恨在心,同時為了爭取保守派的支持,一即位就把商鞅五馬分屍,大卸八塊。
不過秦惠文王很明白商鞅那一套尊君卑臣、富國弱民的法令對他這個秦王最有利,所以延續了商鞅的政策,再者國家政策一但推行,就有了自己的內生邏輯,即便他想改也不一定能改得了。總之秦國就沿著商鞅製定的路子一路小跑下去了。
鎖閉關中
秦惠文王即位之初,除了燕國,戰國七雄裏剩下的國家都在跟魏國隔三差五的交戰,在全天下幾十年如一日的亂刀群插之下,魏國再是超級大國也終於跪了,早早稱王的天下霸主魏惠王隻好向齊威王低頭,也尊齊威王為王,想跟齊國結盟。
魏國的地勢本來就不好,處於中原正中,四麵受敵,被大夥兒一擁而上揍趴下也屬正常。不過這時的魏國依然是一個強國,隻是以前牛逼的時候可以一挑三、一挑四,現在隻能玩單挑了而已,所以想要找個盟友喘口氣,以便卷土重來。
不過秦、齊、楚對春秋時代晉國的霸權,及其在戰國的繼承者魏國的囂張印象深刻,又怎麽會真的給魏國再起的機會。於是,楚國因為齊魏稱王不帶他玩,進攻齊國,秦國則趁魏國為齊攻楚,攻打魏國,魏國雖然戰勝楚國,卻師老兵疲,隻好割讓黃河以西的土地,秦國從此鎖閉關中。
取得黃河以西的土地,對秦國的影響巨大。秦國的核心國土在今陝西南部的關中平原,今天山西、陝西交界處的黃河中遊水流湍急,不好渡河,而黃河拐彎處隻有一條狹路通向東方,南邊就是大片的山區,難以行軍,秦國隻要守好這條狹路上的函穀關就萬事大吉,東南部對楚國的一側,則還有一個類似函穀關的關隘武關。
也就是說,秦國從此隻要守好黃河、函穀關、武關,山東六國就攻不進秦國的本土。秦國進可攻,退可守,哪怕敗了,往函穀關裏一縮,敵人就無可奈何,可以避免一時的失敗導致國家土崩瓦解的局麵。這是秦惠文王為秦國建立的第一個大功業。
我開始寫這部小說時也查了很多資料,雖然可能仍然存在邏輯有誤,但我盡力了,下麵列一列參考文獻以證嚴謹:
【1】先秦時期男女皆有名和字,騰訊網,2015-12-23
【2】《史記.卷五.秦本季第五》
【3】《史記.卷六十八》
【4】戰國策卷四.秦一、秦二。國學導航
【5】祝玉湖編著.中華遠古帝王譜.第四分冊[m].西安.西安出版社
【6】《戰國策》:戰國策.秦第二、戰國策.魏冊一
【7】兩翼齊飛的戰術,斬首八萬,秦國教科書般的戰爭,作者:地圖帝,所屬專欄《從部落到大秦帝國》
【8】走進科學之宣太後“羋月”大起底(秦惠文王篇),作者:黑猩猩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