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美國達納公司是一家生產諸如銅製螺旋漿葉片和齒輪箱的普通產品,主要滿足汽車和拖拉機行業普通二級市場的需要,擁有30億美元資產的企業。20世紀70年代初期,該公司的雇員人均銷售額與全行業平均數相等,到了70年代末,在並無大規模資本開支的情況下,它的雇員人均銷售額已猛增3倍,一躍成為《幸福》雜誌按投資總收益排列的500家公司中的第2位。這對於一個身處如此乏味的行業的大企業來說,的確是一個非凡紀錄。


    1973年,麥斐遜接任公司總經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廢除原來厚達4英寸半的政策指南,代之而用的是隻有一頁篇幅的宗旨陳述。其大意是:


    1麵對麵的交流是聯係員工、保持信任和激發熱情的最有效的手段。關鍵是要讓員工們知道並與之討論企業的全部經營狀況。


    2我們有義務向希望提高技術水平、擴展業務能力或進一步深造的生產人員提供培訓和發展的機會。


    3向員工提供職工保險至為重要。


    4製定各種對設想、建議和艱苦工作加以鼓勵的計劃,設立獎勵基金。


    麥斐遜很快把公司班子從500人裁減到100人,機構層次也從11個減到5個。大約90個的工廠經理都成了“商店經理”。因為這些人有責任學會做廠裏的一切工作,並且享有工作的自主權。


    麥斐遜說:“我的意思是放手讓員工們去做”。他指出:“任何一項具體工作的專家就是幹這項工作的人,不相信這一點,我們就會一直壓製這些人對企業作出貢獻及其個人發展的潛力。可以設想,在一個製造部門,在方圓25平方英尺的天地裏,還有誰能比機床工人、材料管理員和維修人員更懂得如何操縱機床、如何使其產出最大化、如何改進質量、如何使原材料流量最優化並有效地使用呢?沒有。”他又說:“我們不把時間浪費在愚蠢的舉動上。我們沒有種種程序手續,也沒有大批的行政人員,我們根據每個人的需要、每個人的誌願和每個人的成績,讓每個人都有所作為,讓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時間去盡其所能……我們最好還是承認,在一個企業中,最重要的人就是那些提供服務、創造和增加產品價值的人,而不是那些管理這些活動的人……這就是說,當我處在你們那25平方英尺的空間裏時,我還是得聽你們的!”


    達納公司和惠普公司一樣,不搞什麽上下班時鍾。對此,麥斐遜說:“大夥都抱怨說,‘沒有鍾怎麽行呢?’我說:‘你該怎麽去管10個人呢?要是你能親眼看到他們老是遲到,你就去找他們談談嘛。何必非得靠鍾表才能知道人們是否遲到呢?’我的下屬說:‘你不能擺脫計時鍾,因為政府要了解工人的出勤率和工作時間。’我說:‘此話不假。像現在這樣,每個人都準時上下班,這就是記錄嘛。真有什麽特殊例外,我們自會實事求是地加以處理的。’”


    麥斐遜非常注意麵對麵的交流,強調同一切人討論一切問題。他要求各部門的管理機構和本部門的所有成員之間每月舉行一次麵對麵的會議,直接而具體地討論公司每一項工作的細節情況。麥斐遜非常注重培訓工作和不斷地自我完善。僅達納大學,就有數千名雇員在那裏學習,他們的課程都是務實方麵的,但同時也強調人的信念,許多課程都由老資格的公司副總經理講授。在他看來,沒有哪個職位能比達納大學董事會的董事更令人尊敬的了。


    達納公司從不強人所難。麥斐遜說:“沒有一個部門經理會屈於壓力而被迫接受些什麽。”在這裏,人們受到的壓力是同事間的壓力。約100名經理人員每年要舉行兩次為期5天的經驗交流會,同事間的壓力就是前進的動力。他說:“你能一直欺騙你的頭頭,我也能。但是你沒法逃過同行的眼睛,他們可是一清二楚的。”


    麥斐遜強調說:“切忌高高在上、閉目塞聰和不察下情,這是青春不老的秘方。”一個在通用汽車公司有著16年工齡、被解雇的工人說:“我猜想解雇我的原因是由於我的活兒質量不好。但是,在這16年裏,有誰來向我征求過改進質量的意見呢?從來沒有過。”上級不能體察下情,必然會造成上下級的嚴重對立。


    “指桑罵槐”之計指用“殺雞儆猴,敲山震虎”的方式樹立自己威嚴,堅持原則,在遭受不公平的待遇時要予以還擊,及時挽迴影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破譯三十六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孫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孫顥並收藏破譯三十六計最新章節